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課后習題詳解

1如何理解稅收的平衡作用機制?

答:稅收的平衡作用機制是指稅收在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過程中產生的影響和作用。

(1)當經濟處于封閉狀態時,總供給與總需求分別由下列因素構成:

總供給=消費+儲蓄+政府財政收入(稅收);

總需求=消費+投資+政府財政支出。

(2)社會總供求的平衡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理想狀態,但是由于微觀主體行為選擇的影響以及市場失靈的出現等原因,單純依靠市場機制難以實現總供求的平衡。而從上述總供給和總需求的構成因素中可以看出,稅收收入是總供給的重要組成部分,財政支出是總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供求關系失衡時,政府通過稅收和財政支出手段直接調節消費總量或投資總量,從而促進社會總供求的均衡。

【說明】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

2如何理解稅收的協調作用機制?

答:稅收的協調作用機制是指稅收在協調國民經濟結構(或說優化資源配置)過程中產生的影響和作用。在供求總量平衡的前提下,結構協調是宏觀經濟發展又一重要目標。國民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地區結構等。政府稅收可直接或間接作用于微觀經濟主體的投資,影響社會資源配置,促進國民經濟結構的協調與優化。

(1)稅收有利于協調產業結構

利用稅收調節不同資源的供求關系:

a.低稅率應當適用于人們的生活必需品,這樣才可以保證這些商品以較低的價格來保證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b.高稅率應當適用于非生活必需品,這樣既可以使生產經營者的大部分收益以稅收形式上繳國家,同時也能引導人們的理性消費,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動。

政府可以通過稅收優惠或財政補貼等形式,吸引社會資金去投資于那些規模較大、投資回報期較長、私人不愿意投資,但是社會效益很大的行業和企業。

(2)稅收有利于協調地區結構

市場機制下的資源流動會使得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下降:

a.經濟發達地區可以憑借其先進的技術條件、充足的人才等已有優勢吸引更多的資源流入;

b.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發展相對落后,不僅不能吸引資源的流入,還會流失大量的人才資源。

政府可以利用稅收促進資源在不同地區之間的合理流動:

針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資源狀況和未來經濟發展的目標給予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改善這些地區的投資環境,提高投資者對這些地區的預期投資收益,進而引導更多資源流向該地區。

(3)稅收有利于協調資本市場結構

資本市場的投資方式按投資收益取得的風險程度不同,可分為安全性投資和風險性投資。安全性投資具有風險小、預期收益低的特點;而風險性投資具有風險高、預期收益也高的特點。稅收對不同投資方式的不同規定會引起資本流動方向的不同。

3如何理解稅收的調節作用機制?

答:稅收的調節作用機制是指稅收對市場機制形成的個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進行的調節。

(1)市場機制下決定產權制度的原則是誰投資誰受益;按照市場機制決定的分配制度原則是多勞多得。兩項原則均體現了市場效率優先的基本思想。然而,在市場機制下,會導致個人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造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極大地阻礙了收入分配公平目標的實現。而稅收作為政府直接掌握的,集財政手段、法律手段、經濟手段于一身的工具,可以直接參與社會成員的收入分配,起到縮小貧富差距的作用。

(2)圖2-1繪制的是稅收調節個人收入效應的示意圖,即“洛倫茲曲線”。橫坐標表示人口分布百分比,縱坐標表示收入分布百分比。正方形的對角線稱作絕對平均曲線,這條線上的點表示的是收入分配絕對平均。也就是說,每個個人獲得的收入是一樣的。但這只是一個理想狀態,在任何一個社會,人們的收入都不可能完全一樣。現實生活中,收入分布曲線只能是向下彎曲的弧形曲線。洛倫茲曲線的不同彎曲程度有不一樣的含義。一般來講,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彎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

圖2-1 稅收調節個人收入效應示意圖

洛倫茲曲線與45度線之間的部分A叫做“不平等面積”,當收入分配達到完全不平等時,洛倫茲曲線成為折線OHL,OHL與45度線之間的面積A+B叫做“完全不平等面積”。不平等面積與完全不平等面積之比,成為基尼系數,是衡量一國貧富差距的標準。基尼系數G=A/(A+B)。顯然,基尼系數不會大于1,也不會小于零。

(3)稅收在縮小個人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就是使得曲線向收入絕對平均曲線靠近,其主要做法包括:

在個人所得稅中采用累進稅制的方式,如對高收入者多征稅,對低收入者不征稅或少征稅,從而對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進行再分配,縮小貧富差距。

征收房產稅、社會保險稅等也是調節個人收入差距的有效機制。

總之,如果基尼系數有下降的趨勢就說明稅收在調節收入差距過大中發揮了一定作用。

4稅收對勞動投入的影響可從哪幾個方面理解?

答:政府對個人勞動所得征稅,會直接減少勞動者的勞動收益,引起勞動相對于“閑暇”的“價格”發生變化,促使勞動者改變勞動與“閑暇”兩種商品間的選擇,即產生收入效應或替代效應。

(1)稅收對勞動力供給的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的程度首先取決于個人現實的收入水平,具體關系如下:

表2-1 稅收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

(2)稅制的選擇也會影響稅收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

累進稅制中,勞動所得的增加會使得適用稅率也相應提高,從而減少勞動者的邊際收益,勞動相對于“閑暇”的“價格”逐漸提高,抑制人們增加勞動力供給的積極性。此時,人們更傾向于選擇“閑暇”來替代勞動。

稅制的累進程度越高,稅收對勞動投入的替代效應就越明顯。除此之外,個人的偏好、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人們的價值觀念、傳統意識等因素也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個人對勞動投入增減的選擇。

5如何理解稅收對儲蓄與消費的影響?

答:政府課稅必然會影響消費者的選擇乃至生產者的決策,進而對經濟起到調節作用。稅收對儲蓄和消費的影響分別如下:

儲蓄是個人將一部分經濟資源轉移到未來某個時期進行消費的活動。即它是延遲了的消費,是未來的消費。影響儲蓄的因素一般包括個人收入水平、儲蓄利率高低、儲蓄動機、儲蓄的意識與習慣等。

(1)假設前提條件

將時間劃分為現實與未來兩個期間,現實儲蓄全部用于未來消費;

個人在未來期間只有儲蓄利息收入,而無其他經濟收入來源;

個人的邊際消費傾向和邊際儲蓄傾向是固定不變的;

個人所得稅采用比例稅率形式。

(2)稅收對儲蓄的影響

稅收對儲蓄的影響包括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稅收對儲蓄的收入效應

假設邊際消費傾向和邊際儲蓄傾向固定不變,僅對個人的現實收入征稅,對儲蓄利息收入不征稅,那么征稅會減少納稅人的可支配收入,同時等比例地減少現實的消費與儲蓄,從而降低個人的儲蓄水平。

如果對儲蓄利息收入也征稅,由于對利息的征稅減少了個人未來的可支配收入,降低了納稅人對未來預期的消費水平。因此為保證未來期間的生活水平,納稅人將減少現實的消費,增加儲蓄。

稅收對儲蓄的替代效應

對儲蓄利息收入征稅時,儲蓄的收益會減少,儲蓄相對于現實消費的“相對價格”提高。從而使得納稅人在儲蓄與現實消費的選擇中更傾向于增加現實消費,減少儲蓄。

一般講,稅收對儲蓄收入效應的大小主要取決于所得稅的平均稅率水平;而替代效應的大小主要取決于所得稅的邊際稅率水平。

(3)稅收對消費的影響

稅收對消費總量的影響

稅收對消費總量的影響實際上就是稅收對消費產生的收入效應。因為納稅人的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消費與儲蓄,所以,稅收對消費總量的影響與稅收對儲蓄的影響呈負相關,即增加儲蓄就是減少消費,減少儲蓄就是增加消費。稅收主要是通過個稅來調節消費總量。

稅收對消費結構的影響

稅收對消費結構的影響實際上就是稅收對消費產生的替代效應。當政府對某種商品征稅后,生產經營者會通過提高商品價格的方式將稅負向前轉嫁給消費者,應稅商品的價格提高,就會改變這種商品與未課稅商品的相對價格關系,造成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減少對已稅商品的購買,增加未課稅商品的購買。稅收對消費結構的影響是通過商品稅的形式間接實現的。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稅收對消費的影響如何還受到商品需求彈性等因素的制約。需求彈性通常與稅收對消費的替代效應呈正相關。

6稅收對投資的影響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答:按照投資主體的不同,投資可以分為私人投資與政府投資。稅收對投資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私人投資的顯著影響。

(1)稅收會導致投資總額的減少

私人投資的目的是追求更高的投資效益,對于投資者而言,只要邊際投資收益大于資本使用成本,投資者就會不斷追加投資,直到邊際收益等于資本使用成本。

政府對投資收益征稅,使得投資者未來的投資收益減少,降低了投資者投資的積極性,抑制了其進一步投資的意愿,最終就會減少社會投資總額。政府通過稅收手段調整社會投資總量的過程中,可以采取直接減免稅或者再投資退稅等方法。

(2)稅收還會引起投資結構的變化

在統一稅制下,政府對不同投資項目征收相同的稅收,由于各投資項目所承擔的稅負相等,因此,稅收只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水平,不會引起投資結構的變化,投資結構由市場供求來決定。

如果政府對不同的投資項目采用不同的稅收政策,那么稅收不僅會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水平,還會影響投資者對投資項目的選擇。政府可以通過調整征稅模式、稅率、計稅依據、稅收優惠等措施來引導投資結構、投資方向的變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州市| 修武县| 龙里县| 抚顺市| 长泰县| 长寿区| 九龙县| 育儿| 泗水县| 县级市| 汉沽区| 南涧| 清河县| 承德市| 辽宁省| 台南县| 年辖:市辖区| 衡阳县| 农安县| 洛扎县| 上饶县| 新津县| 镇赉县| 武威市| 蒙阴县| 峨边| 连城县| 左权县| 濮阳市| 澄江县| 南阳市| 炉霍县| 历史| 湛江市| 法库县| 天峻县| 汉源县| 万源市| 花垣县| 扶余县| 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