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一、單項選擇題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中央財經大學2016研]

A.公共產品具有受益的排他性

B.私人產品由于具有非競爭性,因此容易產生“免費搭車”現象

C.私人產品具有不可分割性

D.公共產品可分為“純粹公共產品”和“混合產品”兩大類

【答案】D

【解析】公共產品具有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點,私人產品不具備上述特點;公共物品可分為“純粹公共商品”和“混合商品”兩大類,公共產品由于具有非競爭性,因此容易產生“免費搭車”現象。

2稅收的本質是國家公共權力對( ?。┑恼加?。[廈門大學2012研]

A.社會總產品

B.剩余產品價值

C.物化勞動的轉移價值

D.必要勞動創造的必要產品價值

【答案】B

【解析】稅收在本質上是以滿足公共需要為目的,由政府憑借政治權力(公共權力)進行分配而體現的特殊分配關系。稅收是國家政治權力占有剩余產品價值的一種形式。稅收的本質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參與社會剩余產品價值的分配所形成的分配關系。

3國家征稅憑借的是( ?。?span id="tcvqw4o" class="ZhenTiTag">[中央財經大學2011研]

A.財產權力

B.政治權力

C.所有者權力

D.資源權力

【答案】B

【解析】稅收是國家為滿足社會成員的共同需要,而憑借政治權力無償地獲取貨幣或實物,以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分配關系。

4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 ?。?。[中央財經大學2011研]

A.發行國債

B.發行貨幣

C.稅收

D.罰款

【答案】C

【解析】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形式有稅、利、債、費等。稅收由于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5公共產品不能由市場有效提供而必須由政府提供,如果由市場提供,每個消費者都不會自愿掏錢去購買,而希望由別人來提供自己免費使用,此即所謂( ?。┈F象。

A.競爭失效

B.偏好不合理

C.免費搭車

D.分配不公問題

【答案】C

【解析】由于公共品消費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使得其在由市場提供時,會產生外部性問題導致市場失靈。搭便車現象即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收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和成本,這就產生正外部性,又稱“免費搭車”現象或“搭便車”。

6下列不屬于公共產品的是( ?。?。

A.國防

B.外交

C.故宮

D.燈塔

【答案】C

【解析】C項,故宮需要購買門票才可以進入參觀,故具備排他性,不屬于公共產品。

7在負外部性的例子里,當決定產量時,生產者只把______計入考慮,產量將______它的社會有效水平,價格將______它的社會有效水平。( ?。?/p>

A.私人成本,低于,低于

B.社會成本,低于,高于

C.社會成本,高于,低于

D.私人成本,高于,低于

【答案】D

【解析】當存在負外部性時,生產者獲得利益,只把其私人成本計入考慮,承擔的私人成本低于社會總成本,所以產量將高于社會有效水平,價格將低于社會有效水平。

8下列活動中,具有正的外部性的是(  )。

A.工廠排放污染物

B.工廠支付排污費

C.鄰居家購買室外捕蠅器

D.車主購買防盜桿

【答案】C

【解析】當市場主體的活動對其他成員的影響為正面影響,即其他成員從中獲得好處時,這種活動導致的外部性稱為“正外部性”。A項,工廠排放污染物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有負外部性;B項,支付排污費是針對排污產生的負外部性的治理措施;C項,鄰居家購買室外捕蠅器會使室外的蒼蠅總量變少,其他成員也會受益,因此有正外部性;D項,車主購買防盜桿是只能保護自己的車,其他人無法受益,因此不具有正外部性。

9以下關于對稅收概念的相關理解,不正確的是(  )。

A.稅收的本質是一種分配關系

B.稅收分配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征稅依據的是財產權利

C.征稅的目的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

D.稅收“三性”是區別稅與非稅的外在尺度和標志

【答案】B

【解析】B項,國家征稅的依據是政治權利,或說是公共權力。這種公共權力是社會全體成員集體讓渡或賦予政府的,憑借這種公共權力,政府可以征稅。

10根據稅收和稅法的概念,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p>

A.稅法的調整對象是稅務機關與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之間的關系

B.國家征稅的依據是政治權力而非財產權力

C.征稅的主體是稅務機關,除了稅務機關之外,任何機構和團體都無權征稅

D.稅收分配的客體是社會剩余產品,稅收不能課及C但可以課及V部分

【答案】B

【解析】A項,稅法的調整對象是稅收分配中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C項,征稅的主體是國家,此外任何機構和團體都無權征稅;D項,稅收一般以剩余產品價值作為分配對象。但是V和C的部分也可以成為稅收征收的對象。

11稅法的調整對象是稅收分配中形成的(  )。

A.征納雙方關系

B.稅收分配關系

C.權利義務關系

D.財產分配關系

【答案】C

【解析】稅法調整的是稅收分配中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而不直接是稅收分配關系。

12從稅收的本質來看,稅收是國家與納稅人之間形成的以國家為主體的(  )。

A.社會產品分配活動

B.社會剩余產品分配活動

C.社會產品分配關系

D.社會剩余產品分配關系

【答案】D

【解析】稅收的本質是國家以法律規定向經濟單位和個人無償征收實物或貨幣所形成的特殊分配關系,其中的分配主體是國家,分配客體是社會剩余產品。

13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一種典型的(  )。

A.純公共產品

B.混合公共產品

C.私人產品

D.個人產品

【答案】B

【解析】教育是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競爭性的公共產品。對于處于同一教室的學生來說,甲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并不會排斥乙聽課。就是說,甲在消費教育產品時并不排斥乙的消費,也不排斥乙獲得利益。但是,教育產品在非競爭性上表現不充分。因為,在一個班級內,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需要的老師、課桌椅也相應增加,故增加邊際人數的教育成本并不為零,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費競爭性。由于這類產品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費競爭性,因而稱為混合公共產品。

14稅收不能課及的領域包括( ?。?/p>

A.物化勞動轉移價值

B.必要產品價值

C.剩余產品價值

D.社會資源再分配

【答案】D

【解析】為保證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運行,稅收一般以剩余產品價值作為分配對象。但是V和C的部分也可以成為稅收征收的對象。

二、多項選擇題

1關于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以下表述正確的有( ?。?span id="xzr72si" class="ZhenTiTag">[南開大學2012研]

A.若X為私人產品,則有∑Xh=X,其中Xh為家庭h對X的消費,X表示該產品的總供給

B.若X為純公共產品,則有Xh=X,其中Xh為家庭h對X的消費,X表示該產品的總供給

C.私人產品的消費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

D.在引入公共產品后的2×2×2模型中,資源最優配置滿足MRS′=MRS″=MRT。其中MRS′、MRS″分別為兩消費者的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之間的邊際替代率,MRT為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之間的邊際轉換率

【答案】ABC

【解析】D項,在引入公共產品后的2×2×2模型中,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狀態應滿足MRS′+MRS″=MRT。其中MRS′、MRS″分別為兩消費者的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之間的邊際替代率,MRT為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之間的邊際轉換率。

2國家履行其公共職能的支出,或者說國家提供的公共產品具有( ?。┨攸c。

A.非排斥性

B.非競爭性

C.競爭性

D.排斥性

【答案】AB

【解析】公共產品是指具有消費或使用上的非競爭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產品。

3國家征稅是基于( ?。?/p>

A.行政管理權

B.財產所有權

C.公共權力

D.產權

【答案】AC

【解析】國家稅收是指一國憑借其政治權力,按照法律預定的標準,強制無償地向其轄區內的各類納稅人,征收實物或貨幣而形成的特定分配關系。其中政治權利包括公共權力,并且混合行政管理權。

4關于稅收概念,以下表述合理的有(  )。

A.稅收是國家調節經濟的一個重要手段

B.稅收是人們為享受公共物品支付的價格

C.稅收體現了征納雙方的平等交換關系

D.稅收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形式

【答案】ABD

【解析】稅收具有強制性,是由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并以國家法令形式強制課征的,納稅人必須履行交納義務,應納而不納的要受到國家有關法律的制裁。征納雙方不存在平等交換關系;稅收同時具有無償性,國家征稅以后對具體納稅人既不需要直接償還,也不需要付出任何直接形式的報酬。

5市場失靈的主要表現有( ?。?。

A.外部效應

B.信息不充分

C.收入分配不公

D.尋租行為

【答案】ABC

【解析】市場失靈的主要表現有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公、外部效應問題、競爭失敗和市場壟斷的形成、失業問題、區域經濟不協調問題、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公共資源過度使用等。D項屬于市場失靈的原因。

三、判斷題

1稅收的本質是一種分配關系,這一分配是基于生產要素進行的。( ?。?span id="foqls9c" class="ZhenTiTag">[中央財經大學2013研]

【答案】×

【解析】稅收的本質是國家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憑借公共權力,按照法律所規定的標準和程序,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強制取得財政收入所形成的一種特殊分配關系。這一分配是基于所依托的國家政治權力所進行的。

2從理論上講,稅和費都屬于財政范疇,因此,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中央財經大學2011研]

【答案】×

【解析】“稅”與“費”在本質上是不同的,不同點包括:征收單位不同;收稅是無償的,而收費是有償的;款項的使用方法和用途不同。

3從價值構成看,課稅基礎可以是國民生產總值的C+V+M,國民收入型的V+M,或社會純收入型的M,然而,不管以什么為稅基,稅收最終來源于國民收入V+M,主要是V。(  )

【答案】×

【解析】從價值構成看:課稅基礎(稅基)可以是國民生產總值型(C+V+M)、國民收入型(V+M)、社會純收入型(M),甚至是歷年的貨幣財產積累。但是,不管以什么為稅基,稅收最終來源于國民收入(V+M),主要是社會純收入(M)。

4稅收產生的先決條件是剩余產品的出現。( ?。?/p>

【答案】×

【解析】稅收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或者說,稅收產生的先決條件是國家的公共權力。

5稅收作為國家政治權力主體占有剩余產品價值的一種形式,其總量不能多于一定時期社會的總剩余產品價值量。( ?。?/p>

【答案】

6當存在負外部效應時,物品或服務的生產和銷售將會呈現過多的狀態。( ?。?/p>

【答案】

【解析】當存在負外部性時,生產者獲得利益,只把其私人成本計入考慮,承擔的私人成本低于社會總成本,所以價格將低于社會有效水平,產量將高于社會有效水平。

7稅收是國家公共權力主體克服市場失靈、提供公共產品的經常性成本補償方式和調控手段。(  )

【答案】

【解析】在現代社會,市場被認為是實現資源最佳配置的有效機制,但在現實中,市場運轉的失靈又是不可避免的。從彌補市場缺陷的角度看,政府稅收不僅可為公共產品的供給提供必要的資金來源,還可從外部效應矯正、收入分配差距調整等方面發揮作用。

四、簡答題

1舉例說明公共物品的非競爭性非排他性[南開大學2018研]

答:(1)非競爭性。對一般私人產品來說,一個人消費了這一產品,別人就無法再消費了;公共產品則不同,公共產品一旦提供出來,任何消費者對公共產品的消費都不影響其他消費者的利益,也不會影響整個社會的利益。非競爭性包含兩方面的含義。

邊際生產成本為零。這里所說的邊際成本,是指增加一個消費者對供給者帶來的邊際成本,而非產量增加導致的邊際成本。在公共產品的情況下,兩者并不一致。

邊際擁擠成本為零。每個消費者的消費都不影響其他消費者的消費數量和質量,這種產品不但是共同消費的,而且也不存在消費中的擁擠現象。

以國防服務的提供為例,只要國家建立了防務體系,就幾乎不可能排除任何居住在國境內的人享受該體系的保護,社會成員的增加并不會導致國防費用的增加,也不會妨礙其他人享受該體系的保護。

(2)受益的非排他性。與私人產品相對應,純粹的公共產品還具有非排他性,公共產品或勞務不因為一部分人的使用,而將其他人排除在外。由于公共產品本身具有一定的規模,可以容納相當數量的人共同使用,增加更多的使用人數也并不影響公共產品對原使用者的效用。

以路燈為例,一旦有人在街道旁豎起路燈,他就很難將那些不愿付款的路人排除在路燈的受益范圍之外。顯然,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使其很難通過市場交易方式實現成本上的補償。這是公共產品的市場提供機制發生失靈的一個根本原因。

2簡述增加公共產品后經濟資源配置的平衡變化及其政策意義。[南開大學2013研]

答:公共產品是由一個社會全體成員共同享用的產品或勞務,是指專門用于滿足維系整個社會群體共同需要的用途的產品或勞務。公共產品具有不可分割性、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

(1)增加公共產品后經濟資源配置的平衡發生變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提供私人物品滿足個人需要,是通過價格機制經由民間部門的資源配置實現的,而提供公共物品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只能通過特定的預算安排或政治程序經由財政的資源配置來實現,這樣,資源配置的組合就在民間部門和財政部門之間進行。增加公共產品后經濟資源配置的平衡是政府的資源配置與市場的資源配置的恰當結合問題。

用Z表示社會總資源,X表示民間部門配置的資源,Y表示財政部門配置的資源,則Z=X+Y。從圖1-1可知,資源配置存在各種比例的組合[(X/Z)%,(Y/Z)%]。

如果公眾期望的配合點在A點,實際的資源配置組合點又恰好落在A點,此時,便達成了一項社會均衡的資源配置,公眾的個人需求與社會公共需求在A點上均可獲得滿足。

如果公眾期望的組合點在A點,而實際的資源配置組合點在B點或C點上,則預示著公眾的期望未能實現,社會資源的配置處在非均衡點上。因此,若要財政決策符合公眾意愿必須選擇在A點的社會資源配置組合。

圖1-1 政府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關系

(2)增加公共產品的政策意義:

實現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大體平衡。由于市場無法滿足公共需求,并且市場經濟本身存在著缺陷。通過財政政策的宏觀調控,能夠滿足社會公共需求,克服市場經濟缺陷,實現社會供需平衡經濟穩定。

有效滿足非生產性的社會公共需要。諸如,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和平的和安定的環境,治理污染、保護生態環境、提高公共衛生水平等公共需求市場本身無法滿足,而它們又是一國發展必須攻克的瓶頸。

3稅收是公共產品的價格這個說法正確嗎?為什么?

答:(1)判斷:稅收是公共產品的價格這個說法不正確。

(2)原因有兩點,具體如下:

從公共產品的特性來看,由于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公共產品無法定價,政府以稅款建立行政機關、舉辦公共工程、提供公共需要到底給每一個納稅人提供多少利益無從計量,等價交換因而無從談起。如果每個人從政府公共產品的提供中獲得的利益可以計量,那么就完全可按商品市場通行的做法那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就沒必要建立這么復雜的財政稅收制度。正是因為在公共產品領域無法進行等價交換才需要稅收這一財政收入形式。

從稅收特性和實踐來看,否定稅收的無償性、強調利益等價交換,會給征稅實踐造成危害。如果貫徹等價交換原則,那么征稅的前提條件是政府要給納稅人與稅款等價的利益,否則納稅人可以拒絕納稅。而實際上政府不可能給納稅人與其所付稅款等價的利益,稅收因而無法征收。

4政府公共權力介入經濟過程的原因是什么?

答:政府公共權力介入經濟過程,實際上是政府對市場經濟進行干預,實現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有機結合,以實現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秩序的穩定。在不具有假定條件時,市場的資源配置仍然可能無效率,社會福利仍然不能最大化。而在不能滿足假定的情況的現實社會中,出現市場失靈是隨處可見的。此時就需要借助政府即借助公共權力主體介入經濟過程,實施社會管理職能,創造使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條件。政府干預經濟的原因包括以下兩點:

(1)政府公共權力介入經濟過程是解決市場失靈問題的必然要求。在這個介入過程中政府的具體使命如下:

克服不存在市場、不完全的市場和非自由競爭所造成的福利損失問題;

介入收入再分配,解決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公問題。

(2)政府公共權力介入經濟過程是履行其政府職能的必然要求。政府要履行的社會管理職能主要有克服市場缺陷、提供公共產品、調節收入分配,具體如下:

克服市場缺陷,就是對市場不能有效發揮作用或不存在市場的領域實行政府治理,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狀態;

提供公共產品,就是由政府提供無法通過市場解決的但又是使人類共同體得以維護的消費項目;

收入分配調節,就是通過適當方式(如課稅)從富有者獲得一部分收入再以適當方式(如扶貧計劃、補貼窮人社會保險基金)補貼給較窮的社會成員。

5簡述什么是市場失靈。

答:市場失靈是指由于完全競爭市場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條件在現實中并不存在,導致現實的市場機制在很多場合下不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不能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的情形。壟斷、外部影響、公共物品以及不完全信息都是導致市場失靈的重要原因和主要表現。市場失靈時,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缺陷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外部效應問題。外部負效應是指某一主體在生產和消費活動的過程中,對其他主體造成的損害。外部負效應實際上是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產或消費單位為追求更多利潤或利差,會放任外部負效應的產生與蔓延。

(2)競爭失敗和市場壟斷的形成。競爭是市場經濟中的動力機制。競爭是有條件的,一般來說競爭是在同一市場中的同類產品或可替代產品之間展開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分工的發展使產品之間的差異不斷拉大,資本規模擴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礙了資本的自由轉移和自由競爭,逐漸形成市場壟斷。壟斷又進一步減弱競爭的程度,使競爭作用下降。

(3)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公共產品是指消費過程中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產品。從本質上講,生產公共產品與市場機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產者是不會主動生產公共產品的。而公共產品是全社會成員所必須消費的產品,它的滿足狀況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福利水平。當市場失靈時,生產者為了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必然是減少公共產品的供給,這樣公共產品的提供必然是不足的。

(4)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公。市場機制遵循的是資本與效率的原則。資本與效率的原則又存在著“馬太效應”。從市場機制自身作用看,資本擁有越多在競爭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與財富向資本與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資本家對其雇員的剝奪,造成收入與財富分配的進一步拉大,必然影響到消費水平而使市場相對縮小,進而影響到生產,制約社會經濟資源的充分利用,使社會經濟資源不能實現最大效用。

6簡述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區別。

答:根據經濟學理論,社會產品可以分為私人產品、公共產品和混合產品三類。其中,公共產品是指具有消費或使用上的非競爭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產品。私人產品是指那些具有效用上的可分割性,消費上的競爭性和受益上的排他性的產品。因此,兩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排他性和非排他性,競爭性和非競爭性。

(1)排他性是指個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費某種物品和服務的利益之外;非排他性即無法排斥他人對同一商品和服務的同時消費。

(2)競爭性是指消費者的增加將引起生產成本的增加。非競爭性是指消費者的增加不會引起生產成本的增加,或者說提供公共物品的邊際成本為零。

五、論述題

1如何理解稅收的基本屬性?[東北財經大學2013研]

答:稅收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用法律手段參與社會公共產品和國民收入分配,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可從以下兩個方面理解稅收的基本屬性:一是稅收同其他經濟范疇,特別是同其他財政收入形式的區別,即特殊規定性;二是稅收自身的特殊性。

(1)稅收的特殊規定性: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使其與其他財政收入區別開來。

強制性:在國家稅法規定的限度內,納稅人必須依法納稅,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強制性體現在兩個方面:

a.稅收分配關系的建立具有強制性,即稅收征收完全是憑借國家擁有的政治權力;

b.稅收的征收過程具有強制性,即如果出現了稅務違法行為,國家可以依法進行處罰。

無償性:通過征稅,社會集團和社會成員的一部分收入轉歸國家所有,國家不向納稅人支付任何報酬或代價。無償性體現在兩個方面:

a.政府獲得稅收收入后無需向納稅人直接支付任何報酬;

b.政府征得的稅收收入不再直接返還給納稅人。

稅收無償性是稅收的本質體現,它反映的是一種社會產品所有權、支配權的單方面轉移關系,而不是等價交換關系。

固定性:稅收是按照國家法令規定的標準征收的,即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目、稅率、計價辦法和期限等,都是稅收法令預先規定了的,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征收期間,是一種固定的連續收入。對于稅收預先規定的標準,征稅和納稅雙方都必須共同遵守,非經國家法令修訂或調整,征納雙方都不得違背或改變這個固定的比例或數額以及其他制度規定。

(2)稅收的特殊性

稅收的前提:依托國家政治權力。

稅收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進行收入分配的本質決定了稅收的三性。稅收以實現國家公共財政職能為目的,這就決定了稅收必然是依托國家政治權力來征收的。稅收總是與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無論是作為財政收入的形式和參與GDP分配的手段,還是作為特定分配關系的體現,都是如此。但這并不意味著稅收的產生和發展唯一由國家決定。國家公共權力不過是為稅收的產生提供社會條件,而決定稅收產生的根本原因仍必須從經濟上去尋找,也就是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生產資料和產品的私有制。

稅收的地位: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稅收是國家為實現社會經濟目標,按預定的標準進行的非懲罰性的、強制的從私人部門向公有部門的資源轉移。這部分的資源轉移適用于公共財政職能的實現,由政府機構進行征收的,再加上稅收的固定性、強制性、無償性,使得稅收稱為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稅收的主體:國家征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根據馬克思主義學說,可以對稅收作如下界定:

a.稅收是與國家的存在直接聯系的,是政府機器賴以存在并實現其職能的物質基礎,也就是政府保證社會公共需要的物質基礎,國家作為征收主體,向廣大納稅人征稅;

b.稅收是一個分配范疇,是國家參與并調節國民收入分配的一種手段,這些來源于廣大民眾的財政收入是用于政府財政職能的,其最終受益者也就是民眾自身;

c.國家在征稅過程中形成一種特殊的分配關系,即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關系,因而稅收的性質取決于社會經濟制度的性質和國家的性質。

2從根本上講,為什么純公共產品必須由政府提供?[東北財經大學2011研]

答:公共產品是指為了滿足公共需要,在消費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產品和勞務。純公共產品是典型的公共產品,它滿足公共需求,并且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按照新古典模式通常的假定,市場不能生產充分而純粹的公共物品,即出現市場失靈,由此使得純公共產品必須由政府提供。以下從純公共產品的特性和政府的基本職能兩個方面具體分析。

(1)純公共產品的特性

純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決定了人們在消費這類產品時,往往不會有付費的動機,而是傾向于成為免費搭便車者,非競爭性又使得其他消費者并不會反對此種情形,這樣,免費搭便車就不可避免。因此私人是不愿意提供純公共產品的。

純公共產品的個人消費量也是不確定的,價格機制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競爭性的市場不可能達到純公共產品供給的帕累托最優,無法滿足社會對這類產品的需求。公共產品消費所造成的外部性也是私人無法有效解決的,因此需要公共經濟部門的介入。

(2)政府的基本職能

政府對于人們實現公眾利益和獲得公共服務是必要的。為了使政府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公眾賦予政府一定的公共職能和公共權力。政府有責任也有能力提供純公共商品。

政治角度:政府職能是國家機器的集中體現,在代表公共利益、公共意志和公共權力方面具有廣泛性,在維護公共利益、公共意志和公共權力方面具有強制性。由此,政府職能的基本任務應當是努力滿足公眾的公共需要,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

經濟角度:政府擁有任何機構和個人所沒有的公共資源和依法對社會的經濟活動進行宏觀調控的職能和手段。

政府在提供公共產品方面的優勢:政府可通過無償征稅來提供公共產品,這樣就解決了由私人提供公共產品時無法收回成本的問題。此外,政府可通過管制、罰款、矯正稅收、法律等手段和措施有效解決公共產品消費中存在的外部性問題。

總之,公共產品,尤其是純公共產品,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物品,它的生產和消費不能靠市場經濟的方式來運作。而政府的根本任務是為公眾提供優質的公共物品,政府亦當履行好這一職能。因此,從根本上說,純公共產品必須由政府提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田县| 海宁市| 吉水县| 腾冲县| 穆棱市| 左贡县| 绥滨县| 华池县| 邵东县| 普兰店市| 鹿邑县| 静海县| 舞阳县| 福海县| 江油市| 左云县| 黑龙江省| 平山县| 祁东县| 许昌县| 从化市| 孝昌县| 隆子县| 泸溪县| 牙克石市| 乡城县| 永清县| 永兴县| 新绛县| 郴州市| 衡南县| 万宁市| 沈阳市| 平江县| 太原市| 德化县| 上杭县| 井冈山市| 四川省| 乌拉特中旗| 澎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