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市場實現

5.1 復習筆記

一、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

1社會總資本

社會總資本就是以社會分工和市場交換為條件,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全社會各單個資本的總和。社會資本的構成具有廣泛性和系統性。

2社會總資本運動

(1)含義

社會資本運動就是互為條件、相互交替的單個資本運動的總和。而單個資本的運動是指各單個資本經過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依次變換不同的資本形態,獨立進行循環和周轉,實現著單個資本的再生產。

(2)社會資本運動與單個資本運動之間的關系

社會資本運動是單個資本運動的有機組合,單個資本運動是社會資本運動的組成因子。

相同點:二者都是生產和流通過程的統一,并且要在運動中變換資本的職能形式。

不同點:

a.社會資本運動不僅包括生產消費,而且包括生活消費;

b.社會資本運動不僅包括媒介生產消費的資本流通,而且包括媒介個人消費的一般商品流通;

c.社會資本運動不僅包括預付資本的運動,而且包括剩余價值的運動。

3社會總產品和社會生產部門的分類

(1)含義

社會總產品是指社會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物質資料的總和。社會總產品在價值形態上又稱社會總產值,分為包含在產品中的生產資料的轉移價值(c),凝結在產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勞動創造的價值(v),以及凝結在產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勞動時間里創造的價值(m)。

(2)兩大部類的劃分

社會總產品根據其最終用途在物質形態上可以區分為兩類:用于生產性消費的生產資料和用于生活消費的消費資料。

社會生產從產品最終用途出發可分為兩大部類:第一部類()是由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所構成,其產品進入生產領域;第二部類()是由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所構成,其產品進入生活消費領域。

按社會總產品的物質形態把社會生產分成兩大部類和把社會總產品從價值上分成三個部分(c+v+m),是馬克思研究社會再生產的兩個基本前提,也是研究社會資本運動的關鍵。

(3)三次產業劃分

按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的歷史發展序列和社會分工的發展過程劃分三次產業反映了社會生產的歷史階段和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

第一次產業主要指農業,包括直接以自然物為勞動對象的農、林、牧、漁等行業;

第二次產業主要指工業,包括制造業、建筑業等在內的對初級產品進行加工的行業;

第三次產業即服務業,如運輸、通信、商貿、旅游、金融保險、醫療衛生、公用事業、文化娛樂、科技教育、新聞出版等行業。

(4)兩大部類和三次產業劃分法的區別與聯系

區別

a.從方法論上看,兩大部類劃分法較三次產業更為抽象;

b.從分類的依據看,兩大部類的劃分依據產品的最終用途,三次產業的劃分依據生產部門產生和發展的序列;

c.從涵蓋面看,兩大部類以社會總產品概念涵蓋一切物質生產部門,三次產業以國民生產總值的概念包容社會所有生產部門,特別是包括服務業;

d.從計算口徑看,兩大部類包括了原材料等中間產品在內的所有物質產品,三次產業則只統計各部門的增加值(即不包括構成當年新產品實體的原材料價值)。

聯系

a.物質產品的價值和非物質的產品即服務的價值都可以區分為c、v、m。

b.三次產業劃分融合到兩大部類中擴大了兩大部類的內涵。所有的物質生產和服務生產構成社會總生產,社會全部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構成社會總產出。根據服務產品的最終用途,為生產提供的服務可以納入第一部類,為生活提供的服務可以納入第二部類。

4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出的實現

(1)含義

社會總產出的實現是指社會總產品和服務的各個組成部分經過流通進入消費,在價值上得到補償,在使用價值上得到替換。

研究社會再生產,一方面是社會總產出(包括社會總產品和服務)的各個部分如何從商品形式轉化為貨幣形式,即實現價值補償的問題;另一方面就是社會總產出的各個部分在轉化為貨幣形式之后,又如何再轉化為所需要的物質產品和服務,即實現物質補償的問題。

(2)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市場實現問題

社會資本再生產反映了資本的現實運動,而資本從商品形態向貨幣形態的轉化,是資本運動之“驚險的跳躍”,它表明既有生產過程能否順利完成,同時也表明下一個生產過程能否正常開始。

社會再生產的進行,不僅要求生產中所耗費的資本在價值上得到補償,而且要求資本價值所反映的實際生產過程所耗費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得到實物的替換。使用價值形態的補償和替換不僅包括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以及有關服務產品的總量補償和替換問題,而且還有這些需要補償和替換的使用價值的內部結構問題。如果社會生產的物質產品和服務在實物構成上與所耗費和要補償的不一致,則社會再生產的進行會遇到困難。

二、社會簡單再生產及其實現條件

1社會簡單再生產

(1)含義:社會總資本的簡單再生產就是生產規模不變的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其特點是全部剩余價值都用于資本家的個人消費,不進行資本積累。

(2)假定:

整個社會生產都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上只有資本家和工人兩個階級。

生產周期為一年,全部不變資本都在一年內消耗掉,它的價值全部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一切商品都按價值出售,商品的價值和價格也不發生背離。

不存在對外貿易。

2簡單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各自的實現條件

社會再生產問題,本質上就是社會經濟運行的比例關系。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社會生產兩大部類的全部產出都必須通過交換而得到實現,達到供求平衡。

(1)第一部類產出的實現條件:(c+v+m)=c+c。

即:社會的生產資料和生產服務的總供給等于總需求,第一部類產出完全實現。

(2)第二部類產出的實現條件:(c+v+m)=(v+m)+(v+m)。

即:社會的消費資料和生活服務的總供給等于總需求,第二部類產出完全實現。

3社會簡單再生產的實現過程和基本實現條件

(1)社會簡單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v+m)=c。

(2)全部社會總產出的實現過程:

第一部類產出中的c部分,供求都發生在第一部類內部,因此是通過第一部類內部的相互交換而實現。

第二部類產出中的(v+m)部分,供求都發生在第二部類內部,因此是通過第二部類內部的相互交換而實現。

(v+m)價值上表示第一部類勞動者和資本所有者所需要的消費資料和生活服務,而其使用價值形態卻仍然是生產資料;c則在價值上表示第二部類生產中所消耗的需要補償的生產資料和生產性服務,但其產品的使用價值形態是消費資料和生活服務。通過兩大部類之間的相互交換,第一部類的消費需求得到補償,第二部類的生產耗費得到替換。

三、社會擴大再生產及其實現條件

1社會擴大再生產

(1)社會擴大再生產是指社會生產在社會總資本循環運動中不斷擴大規模,可以通過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或生產要素產出效率的提高或二者同時發生而得到實現。

(2)內涵擴大再生產所要求的是改善要素質量和結構,以利于提高要素產出率;外延擴大再生產則突出資本等要素規模在量上的相應擴大。兩者都需要追加一定的資本投入。在外延擴大再生產的情況下,追加資本應該轉化為實際的生產要素:一部分追加到不變資本中,購買追加的生產資料和生產服務;另一部分則追加到可變資本中,轉化為工資形態,購買追加的勞動力,勞動力所有者將把其所得的工資用于購買消費資料和生活服務。

2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

(1)擴大再生產第一個前提條件:(v+m)>c。

第一部類的產出在補償了當年兩大部類的生產資料和服務耗費以后,必須有一個余額,用來滿足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對追加生產資料和生產服務的需要。

(2)擴大再生產第二個前提條件:[c+(m-m/x)]>(v+m/x)。式中,m/x(其中x>1)為剩余價值中資本所有者消費量。

第二部類的產出在補償了當年兩大部類的勞動者和資本所有者已消費的生活資料和生活服務后,也要有一個余額,用以滿足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對追加勞動力所引起的追加生活資料和生活服務的需要。

3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1)第一部類全部產出(供給)必須在總量和結構上都符合兩大部類對生產資料、生產服務的補償需要和擴大再生產的追加需要;第二部類全部產出(供給)必須在總量和結構上都符合兩大部類對生活資料、生活服務的補償需要和擴大再生產的追加需要。

(2)假定不存在技術進步,因而追加資本的有機構成與原資本的有機構成相同;剩余價值中用于積累的部分按一定的比例分為追加的不變資本和追加的可變資本。

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第一部類產出的實現條件:(c+v+m)=(c+?c)+(c+?c)。

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第二部類產出的實現條件:(c+v+m)=(v+?v+m/x)+(v+?v+m/x)。

社會擴大再生產基本的實現條件:(v+?v+m/x)=(c+?c)。

其中,(v+?v+m/x)部分在供給的實物形態上是生產資料、生產服務,所需要的則是生活資料和生活服務;而(c+?c)的供給和需求恰好相反,它供給的是消費品,需求的是生產資料和生產服務。因此,(v+?v+m/x)需要和(c+?c)進行交換,并且彼此的價值量相等,兩大部類的產出才能都得到實現。

4技術進步中的擴大再生產與生產資料生產較快增長的趨勢

(1)技術進步提高了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比率,追加資本中用于生產資料的部分所占比重也就會更大一些,社會對生產資料需求的增長就會快于對消費資料需求的增長。

(2)生產資料生產較快增長的趨勢是指在技術進步并應用于生產過程的條件下,由于社會對生產資料需求的增長快于對消費資料需求的增長,生產資料的生產也就應快于消費資料的生產;相應地,制造生產資料的那部分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又應快于制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即生產增長的快慢順序為:

為第一部類提供的生產資料(c+?c)增長最快;為第二部類提供的生產資料(v+?v+m/x)次之;最后是(c+v+m),即消費資料生產的增長。

(3)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歸根到底要受消費資料生產的制約。因為:

在第一部類生產的發展中,追加勞動力所需要的消費資料,必然要依賴第二部類生產的發展來提供;

制造生產資料只是提供生產的手段和條件,它本身并不是社會生產的最終目的,第一部類生產的發展,必然還要依賴第二部類的發展所提供的市場。

(4)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兩種方式

外延擴大再生產。外延擴大再生產,就是在增加投資的情況下,依靠增人、增資、增投料等來擴大生產規模。外延擴大再生產,沒有生產技術進步、生產要素質量的變化和社會生產效率的提高。

內涵擴大再生產。內涵擴大再生產,是指生產規模的擴大在不增加投資的前提下,依靠技術進步,依靠改善生產要素的質量,依靠提高活勞動的效率和生產資料的效率取得的。

四、供求平衡與市場實現

1供求平衡與不平衡

(1)社會總產出實現的理想狀態是供求的平衡,包括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求不平衡是絕對的;供求平衡是相對的。

(2)市場以價格和供求數量的信號,對生產者和需求者的行為進而對資源的分配起引導作用。在市場導向下的社會再生產過程,由于市場的強制作用,不致使供求發生無限背離的趨勢。

(3)市場的局限或缺陷:市場直接作用于微觀、作用于當前,不能指示國民經濟長期發展的要求;有可能產生異化的力量,如壟斷等會反過來抑制或破壞市場機制的正常作用等。市場的缺陷會以失業、商品積壓等經濟現象表現出來。

2賣方市場和買方市場

(1)供小于求——賣方市場

定義:賣方市場指因產品短缺而供不應求的市場形勢,此時賣方在交易中處于有利地位,市場競爭主要表現為買者之間的競爭。

影響:賣方市場條件下,消費者主權的行使是比較困難的,企業也往往缺乏研究市場需求、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的動力,社會缺乏活躍的微觀經濟基礎。在賣方市場形勢下,或者是市場價格自由上漲,或者是政府對價格進行管制,乃至對要素和產品實行配給制,以使供求矛盾得到協調。

(2)供大于求——買方市場

定義:買方市場指供大于求的市場形勢,此時買方在交易中處于有利地位,市場競爭主要表現為賣方之間的競爭。

影響:在買方市場條件下,消費者的地位上升,市場對企業的約束力加強,市場需求對生產的導向作用明顯,企業的競爭意識強烈,創新頻繁,資源配置趨于優化,微觀經濟的活躍帶來宏觀經濟的繁榮。此時,價格通常下降。賣方不僅可采用價格手段進行競爭,而且可以通過改善其服務、加快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市場開拓來參與競爭。一定的買方市場形勢優于賣方市場形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浦区| 巨鹿县| 巴林右旗| 武定县| 体育| 泰州市| 蕲春县| 辽阳县| 海兴县| 邹平县| 辉南县| 都兰县| 龙南县| 阜南县| 修水县| 若尔盖县| 千阳县| 玛多县| 高邑县| 仁布县| 南和县| 泾阳县| 昭平县| 老河口市| 巢湖市| 甘德县| 乡城县| 井陉县| 剑阁县| 济阳县| 青州市| 丰台区| 方山县| 黄冈市| 安图县| 儋州市| 嘉荫县| 盐城市| 新民市| 辉南县|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