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商品和價值

2.1 復習筆記

一、商品及其內在矛盾

1商品經濟

(1)含義

商品經濟是指直接以市場交換為目的的一種社會經濟形式,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統一。

(2)商品經濟產生的前提條件

社會分工,即各種社會勞動劃分和獨立化為不同的部門或行業,各個生產者依照社會需要生產不同的產品。

剩余產品的出現并分屬于不同的生產者所有。

(3)商品經濟的特征

自主性。商品生產者具有獨立地、自主地進行生產經營的權利,具有自己獨立的經濟利益,這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平等性。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商品生產者之間的交換是以等價交換原則為基礎的商品交換。

競爭性。不同商品生產者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而展開競爭,由此推動生產者提高效率并關心社會需要。

開放性。商品經濟以社會分工為基礎,強調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協作。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其范圍也不斷擴大。

(4)商品經濟的發展階段

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歷了簡單商品經濟(又稱小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兩個階段。

簡單商品經濟是商品經濟的初始形式,它是農業經濟時代的商品經濟,是以生產資料的個體私有制和個體勞動為基礎、以手工業勞動為技術特征的。

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高級形式,它是工業經濟時代的商品經濟,價值規律成為支配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市場機制成為調節全社會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機制。

2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商品是指為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二因素。

(1)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的含義:使用價值是指物品和服務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即物品和服務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價值的特點:

a.商品的使用價值必須是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

b.商品的使用價值不是針對生產者自己有用,而是針對他人、針對社會有用。

c.商品作為使用價值,必須通過交換讓渡給他人才能進入消費,因此商品的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2)交換價值和價值

商品的交換價值是商品能夠通過買賣同其他商品相交換的屬性。交換價值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比例關系。

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

(3)交換價值、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的關系

交換價值與價值的關系: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

a.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是統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價值的存在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載體。

b.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又是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對于商品生產者而言,他只有將商品的使用價值讓渡給商品購買者,才能取得價值。在交換過程中,使用價值和價值進行著相反的運動。任何人不可能同時既占有商品的使用價值,又占有商品的價值。只有通過交換,商品的內在矛盾才能得到解決。

3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1)具體勞動

具體勞動即從勞動的具體形態考察的勞動。具體勞動是指在一定具體形式下進行的勞動,反映人和自然的關系。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但并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

(2)抽象勞動

抽象勞動即從勞動的抽象形態考察的勞動。抽象勞動是指在商品生產中抽掉了各種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意義上的人類勞動。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實體,它反映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

(3)兩者關系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生產商品的同一勞動的兩個方面,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在時間上、空間上都是不可分割的。具體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它是勞動的自然屬性,是一個永恒性范疇。而抽象勞動則是勞動的社會屬性,是商品生產所特有的范疇,商品生產的歷史性,決定了形成價值的抽象勞動的歷史性。

(4)勞動二重性學說的意義

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是首先由馬克思發現并加以科學論證的。勞動二重性學說的創立使勞動價值理論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并為剩余價值理論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前提,進而為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資本積累理論、資本主義再生產理論等一系列理論提供了理論基礎。它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4個別勞動和社會勞動

(1)個別勞動

個別勞動是指由于商品經濟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完全是他們的個別行為或私人行為。

(2)社會勞動

社會勞動是指在商品經濟中,由于社會分工的存在,商品生產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每個商品生產者的勞動都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

(3)個別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

個別勞動(私人勞動)所具有的社會勞動的性質,不能在生產過程中直接得到表現和承認。生產者各自獨立經營的條件下的個別勞動阻礙了社會勞動這一要求的實現,這就形成了個別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

個別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商品經濟內在矛盾的根源。個別勞動和社會勞動的對立在商品生產中表現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對立,進而產生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

(4)商品流通過程的二重性及特點

商品流通過程,一方面是生產中形成的使用價值的流通過程,另一方面是生產中形成的價值在流通中實現的過程。商品流通過程的二重性是由商品生產過程的二重性決定的。

商品流通的特點:商品流通的目的是為獲得使用價值。商品流通的內容是同量(價值)異質(使用價值)的商品交換。商品生產者在流通過程中通過賣、買,換回自己需要的商品,至此商品流通便告結束,隨后商品進入消費過程。

二、價值量

1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1)個別勞動時間

個別勞動時間是指各個商品生產者實際耗費的勞動時間。由個別勞動時間形成的價值是商品的個別價值。

(2)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第一種含義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含義包含了下面幾點內容:

a.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是指一定時期某一生產部門大多數生產者普遍使用的生產條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勞動工具。

b.正常的生產條件不是過去的,也不是將來的,而是現有的正常的生產條件。

c.在社會標準生產條件下,由于商品生產者勞動熟練程度和強度不同,他們生產同種商品花費的勞動時間是不同的。而決定價值的只能是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強度。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第二種含義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也即在生產不同商品的生產者之間形成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它涉及的是社會總勞動時間在各種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價值量被社會接受的程度。

(3)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聯系與區別

聯系:第一種含義的必要勞動時間是第二種含義的必要勞動時間的基礎。如果說第一種含義是價值的決定,那么,第二種含義則是價值的實現,兩者共同作用決定商品的價值。

區別:

a.第一種含義是從社會生產條件的角度來說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第二種含義則是從社會需要的角度來說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

b.第一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表現的只是某一生產部門內部不同生產條件生產者生產商品所耗費的不同勞動量的關系,第二種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表現的則是商品供給者與商品需求者之間的關系;

c.第一種含義所決定的是單位商品的價值,第二種含義所決定的則是部門總商品的價值;

d.第一種含義涉及勞動消耗,第二種含義則涉及社會規模的使用價值。

2勞動生產率和價值量

(1)勞動生產率

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在一定時間內生產某種使用價值的效率。勞動生產率可以由單位勞動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來表示,也可以由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用公式表示為:勞動生產率=產品量/勞動時間。

勞動生產率是綜合反映企業或部門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效率和勞動投入的效益的重要指標,是企業或部門生產技術水平、經營管理水平、勞動者技術熟練程度和勞動積極性的綜合表現。

(2)價值量

商品的價值量是指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即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量。

(3)二者關系

勞動生產率越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越多,則生產每一單位產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便越少,從而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的價值量便越小。反之,勞動生產率越低,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越少,則生產每一單位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越多,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便越大。因此,勞動生產率同商品的使用價值成正比,同商品的價值量成反比。

3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

簡單勞動是指不經過專門訓練和學習就能勝任的勞動;復雜勞動是指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學習,具有一定技術專長的勞動。復雜勞動轉化為簡單勞動的不同比例,是在生產者背后由社會過程決定的,是在反復的交換實踐中自發形成的。

4科技、管理與價值創造

(1)科技與價值創造

科學技術在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時,分別作用于生產力中的物的因素(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和人的因素(工人、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

需要注意的是,科技人員的勞動創造價值不等于科技本身創造價值。商品的新價值只能由活勞動所創造,而物化勞動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創造新價值。

(2)管理與價值創造

管理勞動也創造價值。根據社會發展的變化,客觀上要求把創造價值的勞動從物質生產領域向一些非物質生產領域擴展。在整個生產勞動中,管理勞動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管理勞動既是一種具體勞動,又是一種抽象勞動,原因在于: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必須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指揮、監督等一系列管理活動,故管理勞動是一種與生產使用價值有直接關系的有用勞動。與其他生產勞動者一樣,管理人員的勞動也作為生產過程的人力要素,利用物化勞動因素,生產出物質產品,并使自己的勞動凝結于新商品之中。和實際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一樣,管理人員的勞動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也形成必要勞動時間的一部分,構成商品的價值。即管理人員的勞動與其他生產人員的勞動一起形成新價值,實現價值增殖。

三、市場經濟和價值規律

1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經濟。

(1)資源配置

資源配置是指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各種現實的資源(如資本、勞動力、技術、自然資源等)在社會不同部門之間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在現代經濟中,資源配置有兩種不同的方式:計劃配置方式和市場配置方式。

計劃配置方式是指計劃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資源配置方式,它是通過計劃機制發揮作用來實現資源配置的。

市場配置方式是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資源配置方式,它是通過市場機制發揮作用來實現資源配置的。

(2)幾種主要的市場機制

價格機制

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中最基礎的機制。價格機制是指在競爭過程中與供求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市場價格的形成和運行的機理和功能,是從價格變動角度描述的市場機制。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是價值規律的直接作用形式。

供求機制

供求機制是與價格機制緊密聯系、共同發揮作用的機制。供過于求的商品價格會低于價值;供小于求的商品價格會高于價值。由此促使商品生產者努力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引導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向,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競爭機制

競爭機制是市場機制中的又一個重要機制。競爭機制是指市場主體之間的競爭同供求關系、價格變動之間聯系和作用的機理和功能,是眾多市場活動參與者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占據有利市場地位而共同行動所形成的一種經濟機制。

風險機制

風險機制是指在競爭中經濟行為可能產生的成功或失敗的不確定性對市場主體決策產生影響和作用的機理和功能。它強化了市場機制運行的壓力機制和約束功能,是保證市場正常運行的一個基本要素。

市場風險及其機制的作用對追逐私利的市場主體形成強大的外在制衡,并強化市場主體的自律意識,迫使他們審慎地衡量風險成本,進行風險選擇,謹慎行事,減少決策的盲目性,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經濟行為合理化。

(3)市場配置方式的優缺點

市場配置方式的優點:通過市場的自發調節和市場主體依照一定規則進行的市場交易活動,可以自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市場配置方式的缺點:市場機制的調節具有自發性,市場主體的分散決策,難以自動地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戰略和目標;市場配置不能直接對需求總量和結構進行調控,會造成宏觀經濟總量和結構的失衡;市場配置對于外部不經濟的調控顯得乏力;市場機制會刺激生產經營者的短期行為,導致產業結構的失衡和資源的浪費;市場機制會引起諸如生態失衡、環境污染、公共物品受損等外部不經濟現象。

2價值規律及其作用

(1)價值規律

價值規律的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以此為基礎進行商品等價交換。

(2)價值規律的作用

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部門之間的分配。這種調節作用是通過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和市場競爭實現的。

刺激生產者的積極性。

優勝劣汰,導致生產者兩極分化。

(3)價值規律發揮作用的形式

價格圍繞價值波動是價值規律發揮作用的形式。價格背離價值的運動總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這種現象不是對價值規律的否定,因為:

商品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始終是以價值為基礎的。

從商品交換的總體來看,價格的漲落會相互抵消,商品的平均價格和價值是相等的。

價格的變動也會影響供求關系,在價格的不斷波動中,供求趨于平衡,從而使價格接近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明市| 太谷县| 大渡口区| 梅州市| 贵州省| 逊克县| 灵寿县| 乐至县| 南平市| 金坛市| 航空| 西安市| 东方市| 长垣县| 安达市| 九龙县| 江山市| 庄河市| 喜德县| 大埔区| 农安县| 封丘县| 湘潭市| 房产| 灵石县| 瓦房店市| 元谋县| 哈尔滨市| 常熟市| 呼和浩特市| 霸州市| 静海县| 屏南县| 湖州市| 夏邑县| 陈巴尔虎旗| 永新县| 巴东县| 揭西县| 北流市| 铁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