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5.2 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一、名詞解釋

1物化[北京大學2014研]

答:物化是莊子的重要用語,其義含混多變。指變幻。《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覺,則蓬蓬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謂物化。”指事物的發展變化。《莊子·則陽》:“曰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時時順應萬物變化的人,便能守一而不化。指人的死亡。《莊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2卮言[中山大學2014研]

答:“卮言”又稱“巵言”,語出《莊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卮言”具體是指無主觀成見而能隨時變化之言,是沒有固定解釋的模糊之言,是不偏不倚的中正之言,是酒后圓滑清談之言。

3精氣

答:精氣是指最細微的氣,是《管子》中的概念。《管子》中的《內業》《白心》《心術上》《心術下》等四篇較早并較為詳細地對精氣進行闡釋。《管子·內業》指出:“精也者,氣之精者也”。《管子》認為,下至五谷,上至列星,萬事萬物都是由精氣所構成:“凡物之精,比則為生,下生五谷,上為列星。”又曰:“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人的出現是由得之于天的“精氣”和得之于地的“形氣”結合而成的,且人的精神作用也來自于精氣。但是《管子》認為人的精神作用是由于天地間的精氣駐留在胸中,沒有把精神視為形體之作用,體現了理論的不徹底性。

4大一與小一

答:大一與小一是指真正大的東西是無限大,真正小的東西是無限小。惠施“歷物十事”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莊子·天下》)意即真正大的東西無所不包,沒有邊際,應為“無外”;真正小的東西不能再分割,應為“無內”。“大一”是指宏觀世界的整體性與無限性,“小一”是指微觀世界的整體性與無限性。在《管子·心術上》中形容“道”的無限性時,也說“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二、簡答題

1莊子的“心齋”精神修養[南開大學2015研]

答:“心齋”是莊子提出的特殊的精神修養方法,在莊子哲學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1)“心齋”的提出

“心齋”是莊子通過假托孔子與其弟子顏回的對話來闡發的。《莊子·人間世》篇云:“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以耳來聽,可能執定于耳聞,不如用心去體會;用心去體會,期待與心境相符,盡管提高了一層,仍不如用氣去感應。氣無處不在,廣大流通,虛而無礙,應而不藏。所以,心志專一,以氣來感應,就能達到空明的心境,自然合于道妙。

(2)“心齋”的內涵

“心齋”是中國戰國時期莊子的哲學用語。字面意思是打掃屋子里的雜物才可以放更多的東西,放下只為更好的拿起。“心齋”是莊子思想的基本范疇,其修養歷程是由外而內層層遞進的內省過程。

“心齋”是中國最早的主體自我意識理論,這是一個經過從“生理”到“意識”再到“無意識”三個不同層次的自我反省系統。莊子的“心齋”,是一種精神上的齋戒,是摒除感官雜念,用虛無之心去對待萬物,使心境虛靜空明,終極目標是與道合一。“心齋”除去了思慮知識,使心虛而“同于大通”,在此情形中所有之經驗,即純粹經驗。

2簡述老子與莊子思想的差異。[中國人民大學2012研]

答:同屬道家的老子和莊子的思想雖然有一定的相同之處,但由于社會背景、生產力及經濟基礎等的不同,因而他們的思想也是各具特點的。

(1)哲學觀的不同

老子

老子的哲學思想偏于宇宙學。

a.老子的哲學觀是為其政治觀和歷史觀服務的。面對春秋時期的社會變化,在老子辯證法上的直接反映是世界萬物都包含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聲音相和,前后相隨”。

b.老子認識到對立面的轉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肯定了事物無不向其對立面轉化。同時,老子的對立面轉化是無條件的循環往復的無盡過程,而無視對立面轉化的條件,認為推動這一轉化的來源便是“道”。

c.“道”是萬物的“始基”,世間的一切都是從“道”派生出來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由“道”來支配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d.老子捕捉到事物的矛盾性,通常會被轉化為人生處世的一種智巧。他認為只有首先處于矛盾的被動、次要、柔弱的一方,最終才能轉為矛盾的主動、主導、剛強的一方,這就是智巧。

莊子

莊子的哲學思想偏于人類學。

a.莊子對老子對立面轉化的思想進行了發展,卻把這種思想引向了相對主義。他否認客觀真理的存在,用相對主義的觀點來看待世界的一切事物,否定相對之中有絕對。

b.莊子認為事物的性質不是由該事物本身決定的,而是由認識者觀察該事物時的主觀偏見所決定的,它不是作為本源的實存論意義上的“道”,而是形上境界之“道”。

c.與老子的“道”是一種客觀的精神實體不同,莊子認為“道”是一種主觀的精神實體,人可以通過自身修養而得“道”,繼而與“道”同體,我就是“道”,“道”就是我,“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d.莊子暴露事物的矛盾是為了暴露事物存在的相對性和不確定性,從而引出“萬物一齊”的“齊物”之論。

功用

老子的哲學觀是用來為其政治觀和歷史觀服務的,而莊子的哲學觀則是落寞的奴隸主階級用來逃避現實的。

(2)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不同

老子強調“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價值;莊子主張“物我為一”,否定人在自然界的地位。

老子主張杜絕圣人的假仁假義,樹立樸實的風尚。因而,他要求人們“少思寡欲”,做到內心和外表的純美。其主張看似“無為”,實際上為“治”,處世態度是積極的。

而莊子強調“無己、無功、無名”的處世態度。主觀上認為事物之間是沒有矛盾的,以實現主觀精神上的平衡。莊子的這一理想是一種空想,其人生觀相對來說也是比較消極的。

老子主張“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強調人格及品德修養;莊子強調“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放松了人格塑造與修養。這是他們在人格修養方面的根本區別,老子強調應該加強個人修養,提高人的素質;莊子則更多強調的是“物我為一”,提倡并重視個人利益。

3“道通為一”[北京大學2015研]

答:“道通為一”是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出的哲學思想。莊子借“道通為一”的途徑建構自己的形上學的。莊子稱:“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莊子與老子都以“道”為形而上的最高范疇。

(1)含義

道即天地萬物所以生之總原理,有物即有道,故道“無所不在”也。

道為天地萬物所以生之總原理,故“自本自根”,無始無終而永存,天地萬物皆依之生生不已也。

道之作用,亦系自然的。

道即天地萬物所以生之總原理,此原理即表現于萬物之中。

道非事物,故可稱為“無”。泰初有“無”,無即道也。

(2)“道”的緣由

源自于“道通為一”。“道通為一”者,即在“道”的層面上,在“道”的審視下,萬物在經驗世界、經驗事物范圍內的分判都是沒有本真意義和正確價值的。莊子認為把它們的分判化去,將它們看作是齊同、齊一的,就合于“道”,進達于“道”。

萬物在經驗世界層面上的差別,包括有在性質、功能、時間、空間和價值上的種種差別。“道”由化解這種種差別而獲得。“為”“形”“可見”“高”“深”“先”“后”等概念,都是用以描述經驗事物的性質和功能。莊子認為,“道”沒有這些特性,不能用這些概念來描述。“道”既不能用這些知性概念來描述,顯得神秘。然而它越被置于神秘的地位,越凸顯了它對經驗事物在性質和功能上的差別的化解功能。

“道”既然化去、超越經驗事物的種種區分,不再具有經驗事物的種種特質,那么,從經驗的立場看“道”,“道”可被視為“無”“無有”。

(3)莊子“道”的生成

借化去經驗世界、經驗事物的對待性及由對待性引發的種種差別與區分而建立。

借拒斥作為宇宙本源本始的實存性而生成。

存在界的種種差別,其實即出自人認知上的分判,是人的認知加給世界的。因而,消解經驗知識凸顯的“道”,實即以未落入經驗分判之前的一種自然、本然性的存在狀況為“道”。這種道純屬于一種精神境界。可見,莊子的“道”不是作為本源的實存論意義上的“道”,而是形上境界之道。

4談談莊子“莫若以明”的認識方法論。

答:(1)以明靜之心去觀照

莊子在《齊物論》中主張“莫若以明”的認識方法,反對師心自用,批評人們因固執地堅持一偏之見而帶來的各種紛爭。“莫若以明”意即不如以明靜之心去觀照。他指出:“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人們堅持偏見和小成,靠浮華的言辭去辯說,因此遮蔽大道,儒墨兩家的爭論在于此。莊子提出“明”的認知方法,意即彼此都要跳出各自的藩籬,消除己見,以客觀平常的心來理解對方。

(2)把握“道樞”“天鈞”

莊子還指出更為根本的體認絕對真理的方法——把握“道樞”“天鈞”。莊子認為,是非類似彼此,都是同時并存、相待而生的。統合是非彼此的樞紐就是天地自然大道。“莫若以明”就是聽任于超越客觀的“天”“道”,也是指莊子所說的“和以天倪”“休乎天鈞”,任物之自然,則萬物自是其是,自可其可,而諸家“物論”的是非可以休矣。莊子反對人們各執一偏,以其所是而非人之所是,主張從道的角度來觀察物之所可與所然,把人從自我所固執的遮蔽狀態中解放出來。在這里,“莫若以明”類似于“去蔽”。

(3)緣督以為經

莊子并非“不可知論”者,他肯定言、知、聞、見和它們的作用,但宇宙間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以個體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是不可取的。在“知”的方法論上,莊子主張學習養生的“緣督以為經”,即遵循中虛之常道,順任自然之至理。以此方式來面對無窮無盡的知識,要辨別對現象世界的認知和對本體世界的體悟,從“物觀”上升到“道觀”,把握“道樞”和“天鈞”。

5何謂“靜因之道”?

答:(1)出處

一般認為,戰國時齊稷下學士最早提出了“靜因之道”,“靜因之道”最早見于《管子·心術上》:“有道之君子,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

(2)含義

“靜”是指一種主觀精神狀態。

a.要做到“無知”,也就是對人或物不抱有任何成見。

b.要做到“去欲”,意即拋棄主觀的喜好與厭惡。

c.要求做到不急不躁,安靜自得,不能先于物而動。

“因”是指去掉主觀成見,遵循事物的真實面目去認識事物。

《管子》主張,主體在認識過程中要拋棄主觀的好惡,依據事物的本來面目來認識事物,認識一定要能反映事物的真實情況,他稱這種認識方法為“靜因之道”。

(3)作用

“靜因之道”既是稷下學士所提倡的一種認識理論與方法,又是一種統治術。它建議君主恬愉無為,靜觀群臣的變化與動作,以駕馭政局。君主不可輕易發表見解,也不要顯示自己的愛好、能力與欲求,把事情交給臣下,隨后依據臣下的辦事能力給予賞罰以及確定名分,從而實現以靜制動的目的。君主“不言”“無為”而因臣下之力使之自為,這就是“靜因之道”。

三、論述題

1試論稷下道家對老子思想的繼承與改造。[山東大學2014研]

答:(1)稷下道家的含義

稷下道家是指戰國時期在齊國稷下學宮中從事學術活動而以黃老思想為旨歸的學者。劉向《別錄》云:“齊有稷門,齊之城門西也。外有學堂,即齊宣王所立學宮也,故稱為稷下之學”。《管子》被認為是稷下學者的文集,其中《心術》上下、《白心》《內業》四篇,自成體系,為稷下學者中道家學者所作。

(2)產生背景

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繁榮以及“百家爭鳴”學術思潮的出現。

當時的社會十分動蕩不安,各諸侯國都在尋求富國強兵之道。

在經濟文化和社會政治需要的雙重影響之下,老子的原始道家思想開始被逐步演變,便有了稷下道家思想的繁榮。

為了適應社會政治的需要,稷下道家將老子的道家思想改造為了黃老之學,將老子的道家思想引上了一條為社會政治服務的道路。

(3)對老子思想的繼承

“道”是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內容,它是宇宙的本源以及世界萬物存在的根據和最終歸宿。稷下道家繼承了老子的這一觀點,同樣將“道”作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將“道”作為形而上的最高存在。

(4)對老子思想的改造

稷下道家在老子“道”之外又提出了“因循”“精氣”“心”等概念,對老子的“道論”思想作出了發展和改造。

稷下道家發展了老子“道”的規律性含義,提出了“因循”概念。

在“道”之外引入了“精氣”的概念,將作為萬物存在本源的“道”與構成萬物物質基礎的“氣”區分開來,是對老子道論的一項重大發揮。

稷下道家提出了“心”的概念,將老子形而上的“道”落實到人心之中,使人心有了“得道”的可能。

稷下道家將老子的“道”落實到了社會政治層面,實現了自己治世的理想。

a.稷下道家將老子的“無為而治”發展為“君無為而臣有為”,將君主與臣下的職責區分開來,認為君主應“無為”而臣下要“有為”。

b.稷下道家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之中引入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和儒家的禮義學說,以“道”為本,將“道”與“仁義禮法”融為一體,從而把老子的道家學說發展成為君主治國的政治方略。

在認識論與修養論方面,稷下道家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在認識論中提出了“靜因之道”,又將“蓄養精氣”與“心形雙修”引入了修養工夫論,使得老子的認識論與修養論更加豐富。

(5)稷下道家思想的影響

稷下道家作為黃老之學在戰國時期發展的最為繁盛,其思想對后世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對韓非的法治理論和漢初的政治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韓非繼承了稷下道家的法治思想和權勢思想,并將其融為一體,成就了他在法家中的重要地位。漢初統治者運用稷下黃老“清靜無為”的思想治理國家,為漢在未來的興盛打下了堅實基礎。

2莊子的理想人格是什么?儒家與道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有何不同?

答:(1)莊子的理想人格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理想人格論

在《逍遙游》中,莊子提倡“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理想人格論。至人、神人、圣人以及《大宗師》中的真人都是“道”的化身,他們都從不同的方面說明了莊子的理想人格。成玄英說:“至言其體,神言其用,圣言其名,其實一也。”“無己”“無功”“無名”也就是“無待”。他們順任萬物之本性,使物物各遂其性,沒有一絲絲的造作,隨大自然的變化而變化,物來順應,與大化為一,即與“道”為一,這樣的人無所待,指不需要憑借一定的客觀條件。因其無所待,才能達到至人、神人、圣人的逍遙境界。莊子的人生至高境界,正是希望“與道同體”而解脫自在。

“真人”之境

《大宗師》中莊子在天人關系之中把握“真人”之境。真人之境即天人合一之境,真人超越了好與不好,擺脫了人間心智的相對區別。真人守真抱樸,與天為徒;與此同時又能隨俗而行,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互排斥或爭勝,達到了物我、主客、天人同一境界的人,是為真人。

(2)儒家與道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不同

儒家

在儒家的圣賢理想人格中,圣人或圣王追求內圣與外王兩方面。內圣指德性修養,外王指政治實踐。儒家強調的是內圣基礎上的內圣與外王的統一,理想人格不僅是個體善的修煉,更為強調責任感與擔當意識,是濟世救民,努力為國家、民族、人民建功立業,即使遭到貶謫也以深沉的憂患意識系念天下蒼生。儒家也有其超越的境界,窮居陋巷也能自得其樂,但這不是最主要的。

道家

道家莊子的真人、至人、神人、圣人的理想人格的主要特性是:獨善其身,超然物外,一任自然,率真隨性,與世俗社會、達官顯貴以及政權架構保持距離。與儒家積極入世的現實品格比較,道家則強調的是超越與放達,以保持距離的心態來揚棄、批評、指導、超越現實。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贞丰县| 资中县| 望都县| 梁平县| 远安县| 莲花县| 安庆市| 阳山县| 旌德县| 青河县| 莒南县| 昌吉市| 商丘市| 泸定县| 花莲县| 绵阳市| 侯马市| 克什克腾旗| 锦州市| 河南省| 新晃| 丁青县| 共和县| 城固县| 曲靖市| 靖边县| 疏附县| 瑞丽市| 万宁市| 山东省| 舒兰市| 余庆县| 镇平县| 巴彦淖尔市| 平安县| 通城县| 旅游| 都匀市| 来安县| 星座| 孟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