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文學活動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

4.1 復習筆記

一、文學的含義

(一)文學的文化含義

文學是指一切口頭或書面語言行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學以及政治、哲學、歷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態。在中國,文學最初是泛指文章和博學,這正體現了文學的廣義的文化含義。在西方18世紀之前,文學也往往是在文化含義上使用的,即文學屬于一般文化,沒有被稱為美的“藝術”。

(二)文學的審美含義

文學可以被視為一種審美形態,文學是指具有審美屬性的語言行為及其作品,包括詩、散文、小說、劇本等。文學的審美含義的脫穎而出,在中國大致是魏晉時期(3世紀至6世紀),在西方則是16世紀至18世紀。

(三)文學的通行含義

1.文學的審美含義在現在通行的因素

(1)人類活動的持續發展,促進了人類符號表意能力的發展與豐富,使得文學這類專門的審美表現領域得以從一般文化形態中獨立出來。

(2)現代性在全球的擴展,推動了世界文化、學術、學科的分類機制的建立與健全,而在各種人類活動的合理化分工機制中,文學被劃分到審美-表現領域,專門承擔以符號形式表現審美體驗的任務。

2.文學通行含義的確定

由于人類活動的長期發展和現代分類機制的合理化作用,文學的通行含義形成了。文學是藝術門類之一,是主要表現人類審美屬性的語言藝術,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劇本等體裁。

(四)文學與非文學

1.文學與非文學的關系

盡管現行用法已經確定,但事實上,文學的含義常常發生復雜的演變。正是在這種演變中,通常意義上的非文學有可能會變成文學。文學的含義總在演變中,需要歷史地和具體地對待。

2.判斷文學和非文學的標準

(1)文學的語言富有獨特表現力;

(2)文學總是要呈現審美形象的世界,這種審美形象具有想象、虛構和情感等特性;

(3)文學傳達完整的意義,本身構成一個整體;

(4)文學蘊含著似乎特殊而無限的意味。

二、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

(一)文學作為一般意識形態的形式

1.社會結構的構成

要了解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首先需要了解意識形態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社會結構由兩個基本層面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與社會上層建筑。其中,上層建筑包含的兩個層面:(1)政治、法律制度;(2)社會意識形態。

2.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

(1)經濟基礎是社會結構中的最終決定力量,它制約著上層建筑;

(2)上層建筑也不是完全被動的,它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3.文學與社會結構的關系

(1)文學作為意識形態,一方面最終決定于社會的經濟基礎,也就是說,對于文學的情形歸根到底要由經濟基礎來說明;

(2)另一方面,它與經濟基礎的關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和有距離的,它往往要與上層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環節與經濟基礎發生聯系,而經濟基礎對于文學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過政治等中介環節才能發生支配性的作用。

(二)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的形式

1.審美意識形態的含義

審美意識形態,是指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纏繞的審美表現領域,其集中形態是人們的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等藝術活動。

2.審美意識形態的特殊性

(1)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識形態的富于審美特性的種類;

(2)另一方面又滲透著社會生活以及其他意識形態的因子,與它們復雜地糾纏在一起。

3.審美意識形態在中國的發展

在中國,把文學看成審美意識形態,主要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的成果。基于90年代初以來高校文學理論研究和教學面臨的新形勢和新問題,“審美意識形態”才正式成為認識文學基本屬性的一個核心范疇。

4.審美意識形態的運用

運用“審美意識形態”范疇,要妥善處理三方面相互協調和融會的問題:

(1)如何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2)如何繼承和革新本民族的文論傳統。

(3)如何回應“語言論轉向”以來西方當代種種文論思潮的挑戰。

(三)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的表現

1.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的含義

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是指文學的審美表現過程與意識形態相互浸染、彼此滲透的狀況,表明審美中浸透了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巧借審美傳達出來。

2.具體表現

(1)無功利與功利

從目的看,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表現在:文學不帶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無功利的,但這種無功利本身也隱含有某種功利意圖。

無功利性

文學往往直接地是無功利的,無功利指人的活動不尋求實際利益的滿足。而審美的無功利性表現在,審美并不尋求直接的實際利益滿足。文學的這種無功利性集中體現在作家的創作活動和讀者的閱讀過程中。

功利性

文學的無功利性“背后”又總是存在著某種功利。文學直接地是無功利的,但間接地或內在地卻又隱伏著某種功利性。

a.作為作家或讀者的話語活動,文學雖然與直接的功利目的無關,但間接地仍舊有深刻的社會功利性。這種功利性顯現為審美地掌握世界這一深層目的。

b.作為再現現實社會生活的話語結構,文學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審美無功利性僅僅當做實現其再現社會生活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c.文學由于在其話語結構中顯示了現實社會關系的豐富與深刻變化,因而間接地也體現出掌握現實社會生活這一功利意圖。

(2)形象與理性

從方式看,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表現在:文學處處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種理性。

形象性

形象,這里是指審美形象,即由文學的文本結構所呈現的富于意義的審美感性形態,它是文學的特有存在方式。

a.審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時又滲透想象、虛構或情感等精神過程。

b.與科學活動中的理性概念不同,文學中的審美形象總是假定的、不確定的或模糊的,而概念則是抽象的,要求確證、確定或明晰。

c.由于以形象形態存在,文學必然地表現為直覺方式。因為,形象往往只在直覺的瞬間才真正活現出來。

理性

理性,是由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所構成的思維過程,它通常被認為與形象方式相對。事實上,從意識形態角度看,文學仍然必須依賴理性。只不過,理性在這里是以特殊形式存在的。更進一步講,文學的藝術形象本身就蘊含著某種理性。

(3)情感與認識

從態度看,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表現在:文學富于情感性,但也帶有某種認識性。

情感

文學是情感的。情感,這里指審美情感,是凝聚在審美形象中的主體態度。

a.審美情感往往是一種超越個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類普遍性的情感。

b.審美情感已不只是單純情感而是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c.這種審美情感作為審美評價,又總是與審美無功利、審美形象相互滲透著,并通過它們而顯現。

認識

文學也是認識的。因為,文學作為意識形態,必然包含認識因素。認識在這里意味著客觀的、理智的反映。文學不僅表達主觀情感評價,而且也表達客觀理智認識。

審美情感與理智認識的關系

審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認識是間接的。直接的審美情感在其深層往往隱伏著間接的理智認識。

三、文學的話語蘊藉屬性

(一)文學與話語

1.文學與話語的關系

嚴格說來,在具體的文學活動中,文學是以話語的方式存在的。

(1)話語是與語言、語言系統、言語和文本等存在聯系和區別的概念。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社會交際工具,話語則是其具體的社會存在形態。

(2)對于文學這種“語言藝術”,僅滿足于運用籠統的語言概念進行分析是遠遠不夠的,應當注意選取具體的語言概念如話語進行分析,以便揭示文學的豐富復雜內涵。

2.話語的含義

文學是一種話語。話語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即一定的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在特定社會語境中通過文本而展開的溝通活動,包含說話人、受話人、文本、溝通、語境等要素。

3.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是話語與現實社會生活的復雜聯結場,是指人們的社會話語與人們所身處于其中的現實社會關系的具體而又復雜的聯結方式。意識形態包含兩方面的內涵:

(1)它是人們所說所寫的話語;

(2)這種話語與現實社會生活之間存在緊密聯系。

文學作為“話語”,應當被理解為一種以“審美意識形態”方式運行的社會實踐。

4.文學作為話語包含的五要素

(1)說話人,是體現在文本中的敘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這是話語活動的兩主體之一;

(2)受話人,是閱讀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讀者因素,這是話語活動的另一主體;

(3)文本,是供閱讀以便達到溝通的特定言語系統(有時也稱話語系統),這是話語活動的符號形式;

(4)溝通,是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通過文本閱讀而達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狀態,這是話語活動的目的;

(5)語境,是說話人和受話人的話語行為所發生于其中的特定社會關聯域,包括具體語言環境和更廣泛而根本的社會生存環境。

5.文學的基本屬性

文學作為包含五要素在內的話語行為,正體現了文學的基本屬性:它絕不只是個人所有物,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活動;絕不只是個人言語行為,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話語實踐。

(二)文學與話語蘊藉

1.蘊藉的概念

“蘊藉”在用于品評人物時,多指人物品性的寬容和富于涵養。而在文學藝術領域,它是特指漢語文學作品中那種意義含蓄有余、蓄積深厚的狀況。

2.蘊藉的含義

在考察文學話語的特點時,蘊藉是個有用的概念。蘊藉可以被賦予較為寬泛因而更具包容性的含義:一種內部包含或蘊含多重復雜意義,從而產生多種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話語狀況。

3.話語蘊藉的含義

話語蘊藉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話語實踐蘊含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1)整個文學活動帶有話語蘊藉屬性。文學活動作為話語蘊藉,主要是指文學的屬性和意義存在于特定話語系統的創作和接受過程中,仿佛具有無限的生成與闡釋的可能性。

(2)在更具體的層次上,被創造出來以供閱讀的特定文本帶有話語蘊藉屬性。文本作為話語蘊藉,是指文本內部由于話語的特殊組合仿佛包含有意義生成的無限可能性。

(三)話語蘊藉的典范形態

文學的話語蘊藉特點常常更具體地體現在兩種較為典范的文本修辭形態中:含蓄和含混。

1.含蓄

含蓄是文本的話語蘊藉的典范形態之一,指在有限的話語中隱含或蘊蓄仿佛無限的意味,使讀者從有限中體味無限。

2.含混

含混也稱歧義、復義或多義,是文本的話語蘊藉的典范形態之一,指看似單義而確定的話語蘊蓄多重不確定意義,令讀者回味無窮。

3.總結

文學與社會生活、社會權力關系具有多方面的復雜聯系,但都只能以話語蘊藉這一特定形態表現出來,都只能蘊含在話語的含蓄或含混的意義空間中,無法離開這種話語蘊藉而獨立存在。由此可以提出如下文學定義: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

『名家名論』

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不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離形象,絕議論而窮思維,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為至也。

——葉燮:《原詩·內篇》

文學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文學。

——章炳麟:《國故論衡·文字論略》

曹丕的一個時代可說是“文學的自覺時代”,或如近代所說是為藝術而藝術(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是以感情為中心,但它是個感情與思想的結合;它是一種虛構,但又具有特殊形態的真實性;它是有目的的,但又有不以實利為目的的無目的性;它具有階級性,但又是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及全人類性的審美意識形態。

——錢中文:《文學是審美意識形態》

文學研究不僅與文明史的研究密切相關,而且實在和它就是一回事。在他們看來,只要研究的內容是印刷或手抄的材料,是大部分歷史主要依據的材料,那么,這種研究就是文學研究。

——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

“純”意識形態原則上是不存在的。意識形態只有在各種具體的表現中——作為哲學的意識形態、政治意識形態、法律意識形態、道德意識形態、審美意識形態——才會現實地存在。

——阿·布羅夫:《美學:問題和爭論》

我們觀察一切事物,有三種方式——實際的、理論的和審美的。一個人若從實際的觀點來看一座森林,他就要問這森林是否有益于這地區的健康,或是森林主人怎樣計算薪材的價值;一個植物學者從理論的觀點來看,便要進行有關植物生命的科學研究;一個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觀沒有別的思想,從審美的或藝術的觀點來看,就要問它作為風景的一部分其效果如何。

——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

藝術的本質是雙重的:一方面,它擺脫經驗現實和效果網絡即社會;另一方面,它又屬于現實,屬于這個社會網絡。于是直接顯示出特殊的美學現象:它始終自然地是審美的,同時又是社會現象的。

——阿多諾:《美學理論》

我的觀點是,最為有用的是把“文學”視為一個名稱(name),人們在不同時間出于不同理由把這個名稱賦予某些種類的寫作,這些寫作則處在一個米歇爾·福柯稱之為“話語實踐”(discursive practice)的完整領域內;如果有什么應該成為研究對象的話,那就是這一完整的實踐領域(whole field of practice),而不僅是那些有時被頗為晦澀地貼上“文學”標簽的東西。

——伊格爾頓:《文學理論導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溧阳市| 临清市| 津南区| 沙洋县| 金山区| 都兰县| 修武县| 澎湖县| 宁化县| 巧家县| 偏关县| 宜春市| 会泽县| 乃东县| 满城县| 高邮市| 綦江县| 万州区| 德昌县| 南通市| 万载县| 钟祥市| 永嘉县| 昆山市| 乌拉特中旗| 卢湾区| 乐安县| 屏边| 拉萨市| 略阳县| 开远市| 双鸭山市| 望江县| 金塔县| 曲靖市| 浏阳市| 文成县| 广南县| 高碑店市| 华池县| 寿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