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教育功能

2.1 復習筆記

一、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內涵

1教育功能的界定

(1)教育功能的定義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對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所能夠起到的影響和作用,尤指對人和社會的發展所起到的積極的促進作用。

(2)教育功能具有的作用

直接作用:促進人的發展,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

間接作用:通過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滿足社會的需要,促進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2教育功能與其他相關概念的辨析

(1)教育本質與教育功能

教育本質,回答“教育是什么”,是教育所固有的質的規定性,是教育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

教育功能,回答“教育能夠干什么”,是教育所具有的功能,它取決于教育本質,并隨著對教育本質認識的變化而變化。

(2)教育價值與教育功能

二者都是回答教育對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作用;

教育價值,反映了“理想的教育應該干什么”,是教育應該發揮的作用;

教育功能,反映了“應該干什么”的教育在實踐中“實際干了什么”,是教育能夠發揮和實際發揮的作用。

綜上所述,教育價值是教育的“應然”表現;教育功能是教育的“實然”表現,是教育價值在教育實際中所釋放出來的實際效果、功效。

(3)教育職能與教育功能

一般不說教育的職能,只說學校的職能。學校教育職能的完成,意味著教育功能的實現。我們可以規定學校的職能,但不能規定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學校教育職能實現的自然結果。

(二)教育功能的特征

1.客觀性

教育功能是由教育的本質和教育系統的結構所決定的。教育價值可以期待,學校職能可以規定,但教育功能是不能選擇的。

2.社會性

在某一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教育的功能,尤其是教育的社會功能,必然受到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

3.多樣性

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因對教育認識的不同,故教育功能的重點也自然會有所不同。古代社會凸顯教育的政治教化功能;近代工業革命以來凸顯的是教育的生產性和經濟功能;當代教育呈現出全方位的功能,既有對個體發展的功能,也有對社會發展的功能。

4.整體性

教育各個功能之間是整體聯動、相互促進、相互交融、共生共贏的。此外,教育作為社會大系統的組成部分,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系統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共同促進社會的整體發展。

5.條件性

教育功能的實現是有層次的,從“教育應該干什么”到“教育能夠干什么”,最后才是“教育實際于什么”。“應該干什么”是一種潛在的功能,“實際干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功能。從“應該”轉化為“實際”是需要條件的:一是要符合教育自身的規定和規律,二是需要現實提供適合功能發揮的條件。教育如果偏離預期的“應該干什么”,就會形成教育的負功能。負功能是由于不合理的教育結構或教育與社會的不協調所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三)教育功能的類型

教育功能的類型是指教育功能各種各樣的表現形態。這些表現形態依據教育作用的對象、層次、形式和性質等各不相同,從而使得教育功能呈現多樣化。

1個體功能與社會功能

從教育作用的對象看,教育功能可分為個體功能和社會功能。兩者是教育功能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它們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教育功能。

(1)個體功能,是教育對個體的生存和發展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

(2)社會功能,是教育對社會的穩定、運行和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2本體功能與派生功能

從教育功能的層次來看,教育功能可分為本體功能(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工具功能)。

(1)本體功能,是教育最根本的功能,是促進人的發展;

(2)派生功能,是由教育的本體功能所引發出來的功能。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功能就是教育通過本體功能而派生出來的。

3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

從外部表現形式看,分為顯性功能和隱性功能。兩者的區分是相對的,也是可以相互轉化、利用的。

(1)顯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務和價值期待,教育在實際運行中所體現出來的與之相符合的功能,如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等;

(2)隱性功能,是教育非預期的且具有較大隱藏性的功能,如教師的行為方式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文化、社會環境對學生發展的影響等。

4保守功能與超越功能

從性質上看,教育功能可以分為保守功能和超越功能。

(1)保守功能,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結構,具有內在的穩定性和自身的邏輯性,不隨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形成了教育自我保存的功能性和承繼性,表現出教育重復、封閉、保守的一面;

(2)超越功能,是指通過教育的自我更新和變革,促進和引領人類社會的發展。教育的超越性則反映了教育對社會變革和引領的一面。

需要注意的是,現實中的教育功能不是一種邏輯分類,而是以各種組合的方式出現的。各種教育功能類型之間也是交叉的,進而使得教育功能形成了不同的組合類型。

二、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

教育,首先面對的是個體人。促進個體的發展是教育的天職,也是教育存在的惟一合理依據。

(一)個體發展的內涵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1個體發展的內涵

作為生命成長變化的過程,個體發展是指個體生命從開始到結束的一生中身心諸方面及其整體性結構與特征所發生的一系列變化的過程。它是個動態的過程,它等同于變化,但不只是積極的、自覺的變化。

2個體發展的影響因素

一般來說,個體發展主要受個體自身因素、環境因素和活動因素的影響。

(1)個體自身因素分

可為先天和后天兩類:

個體先天因素有遺傳素質和成熟;

個體后天因素有個體發展的水平和個體發展的自覺性。

個體發展的早期受先天因素的影響較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先天因素的影響逐漸減弱,后天因素的影響逐步增大。

(2)環境因素

是指圍繞在個體周圍的并自發地對其產生影響的外部世界。從性質上說,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是不依賴人而存在的,但社會環境卻是人為創造的。

(3)活動因素

是指能夠將主體與客體結合起來的中介物,可以分為外部活動和內部活動。個體自身的因素和外部的環境因素均是通過活動結合起來的,并分別成為活動的主體與客體。活動是人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二)教育在個體發展中的作用

1教育在個體發展中的獨特價值

教育對個體發展的獨特價值表現在:

(1)引導個體發展的方向。沒有受過教育的個體,其發展是一種盲目的發展。教育作為有意識地引導個體發展的活動,會根據教育目的對個體的發展作出定向,不僅改變個體自然發展的肓目性,而且對個體的發展作出社會性規范,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

(2)提升個體發展的速度。沒有受過教育的個體,其發展是一種率性的自然發展、自然成熟的過程。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改變個體的發展方式,使之從自在的發展轉變為自覺的發展,以一種科學有效的方式,提升個體發展的速度,使個體獲得更好、更快的發展。

(3)開發個體的特殊才能。教育面對具體的人,而每一個人又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體。作為一種有意識的活動,教育就必須依據每個人的特長和發展的需要,提供適合每個人的教育,開發個體的特殊才能,促進個體個性的發展。

(4)喚醒個體生命的自覺。人是一種有意識的存在,意識使人的發展成為一種自覺的存在。教育需要傳授知識技能、開發人的潛力,但更需要喚醒生命發展自覺,使個體發展的過程成為生命自覺行為。

2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的表現

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主要包括教育的個體社會化功能和個體個性化功能。

(1)教育個體社會化功能

學校是個體社會化的場所,學校教育是個體社會化的途徑,其在促進個體社會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教育促進個體思想意識的社會化。教育促使學生形成與主流社會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識以及完整的思想觀念體系,從而認可并自覺維持現存社會的種種關系。教育促使個體思想意識的社會化,特別表現為個體的政治化。

教育促進個體行為的社會化。教育通過社會規范的傳遞,規范人的行為,防止個體行為偏離社會的軌道。在日常生活中,教育還具有生活指導的功能,使人們首先學會生活、適應生活。

教育培養個體的職業意識和角色。職業是社會化的集中體現,為就業和生活做準備的教育,必須能夠促進個體的職業化。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培養人的職業角色意識,技能是其核心要求。基礎教育作為一種全面的素質教育,也負有職業指導和職業定向的重要職責。

(2)教育個體個性化功能

作為培養學生的重要場所,學校教育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實現個體的個性化:

教育促進人的主體意識的形成和主體能力的發展。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是人的主體性表現。教育過程對個體而言,是一個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自我能力的過程。

教育促進個體差異的充分發展,形成人的獨特性。教育能夠尊重個體的差異,因材施教,幫助不同的學生充分開發其內在潛力,形成自己的優勢區域和特長。

教育開發人的創造性,促進個體價值的實現。創造性是人的個性的核心品質,是個性的自主性、獨特性的綜合體現。創造性是自我性和社會性的連接,它雖是個人才能的最高體現,但這種才能的發揮要受到社會的制約,要以對社會的貢獻來衡量。

3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有效發揮的條件

(1)教育活動必須遵循個體的身心發展規律。人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包括身心發展的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個別差異性和互補性。要把個人作為一個獨特的個體加以認識,真正做到教中有“人”,以學定教。

(2)教育活動必須符合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要求。教師是社會的代表者,課程是法定的國家文化,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培養該社會所需要的、為統治階級利益服務的人。

(3)有效地組織教育活動以促進學生的發展。活動是個體發展的源泉,是生命的成長機制。我們必須把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變教師灌輸為學生活動,以學生活動促進他們自主的、生動活潑的發展。

(4)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培養學生的自覺能動性。教師的作用不是強制性地“主導”學生發展,而是順勢“引導”學生發展。教師必須基于學生發展的需要,調動學生的自覺能動性,培養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

(一)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的歷史演進

當代教育表現出多樣化的社會發展功能。歷史地考察教育的功能,其發生的順序是由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并存到經濟功能。原始的教育雖然傳承文化,但沒有階級性。隨著階級社會的出現,學校產生了,學校從一開始出現就成為統治階級的特權,帶有濃厚的上層建筑特點,表現出鮮明的階級性和等級性。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的建立和發展,現代教育的生產性日漸凸顯,教育開始越來越多地發揮經濟功能,政治功能逐漸隱蔽化。

在當代,社會的現代化不僅包括物質文明建設,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設。因此,教育在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其社會發展功能也由單一的功能論發展到綜合的功能論,全方位地發揮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生態和社會成層等多種功能。

(二)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的表現

1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過培養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為政治服務

這是教育發揮政治功能的一個最基本的途徑。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對廣大人民進行政治和意識形態教育,促使他們的政治社會化,并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合格公民;

培養政治人才,以補充社會管理層的需要,直接參與統治階級的管理,執行統治階級的意志,為統治階級服務。

(2)教育通過思想傳播、制造輿論為統治階級服務

學校是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聚集的地方,師生對社會政治上的各種主張、思潮做出反應,對于進步的符合時代潮流的政治觀點和政治變革,進行積極地學習、研究和宣傳,擴大其影響,從而促進社會政治進步和變革;

學校教育對社會政治的決策,即政治路線、方針、政策的確定具有咨詢作用,高等學校在這方面的功能尤為顯著。

(3)教育是促進社會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教育能促進政治的民主,但不能決定政治的發展。教育對社會民主的推進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教育傳播科學,啟迪人的民主觀念;

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會民主化的重要一環;

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使民主在年輕一代人的心中扎根并得以延續和發展。

2教育的經濟功能

(1)教育使潛在的勞動力轉變為現實的勞動力,促進經濟的發展

人作為勞動力最初只具有體力和簡單的生產生活經驗,這只能看作現代生產的潛在的、可能的勞動力。而潛在的勞動力要變為真正在生產中起作用的現實勞動力,就需要教育給予其知識、技能,發展其能力。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使一個潛在的、可能的勞動力轉變為現實的勞動力,繼續教育使一個簡單的勞動力轉變為復雜的勞動力。

(2)教育生產科學技術,促進經濟的發展

如果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么教育則是生產第一生產力的工作母機,是生產科學技術的重要手段與途徑。教育對科學技術的生產主要通過三個方面:

教育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術,實現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術的再生產;

教育生產新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術;

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

(3)教育能夠產生經濟效益,是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在傳統觀念中,教育是一種消費事業,不具有生產性和經濟效益。但在現代觀念中,教育是一種投資性事業,教育的生產性以及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越來越明顯。因此,20世紀后期,世界各國都很重視教育發展,增加了教育投資,出現了“教育先行”的新現象。

3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

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它以文化為中介,客觀上起著文化的傳承和文化的普及作用。正因為教育的文化傳承和文化普及作用,才使人類積累的文化代代相傳,并且由少數人傳向多數人,由一個地域傳向另一個地域。教育的文化保存和延續功能有兩種方式,具體如下:

縱向的文化傳承,表現為文化在時間上的延續;

橫向的文化傳播,表現為文化在空間上的流動。

(2)教育的文化選擇功能

教育的文化選擇形式總體上有吸收和排斥兩種。吸收是對與教育同向的文化因子的肯定性選擇;排斥是對與教育異向文化因子的否定性選擇。教育選擇文化不只是促進文化的發展和變遷,更重要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選擇能力,促進人的發展。教育進行文化選擇的標準有:

選擇有價值的文化精華,剔除文化糟粕,傳播文化中的真善美;

按照統治階級的需要選擇主流文化;

按照學生發展的需要選擇系統的、科學的、基本的文化,再對這些文化進行教育學意義的改造。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教育是促進文化交流、融合最積極、最有效的方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交流的產物,它表現為不同文化的相互吸收、結合而趨于一體的過程。教育從兩個方面促進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通過教育的交流活動,促進不同文化間的相互吸收、相互影響;

教育過程本身通過對不同文化的學習,對文化進行選擇、創造,對舊的文化進行變革、整合,形成新的文化,促進文化的不斷豐富和發展。

(4)教育的文化創造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最根本就是實現文化的創新。教育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實現其文化創造功能:

教育對文化的選擇、批判和融合,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構建新的文化特質和體系,使文化得到不斷的更新和發展;

教育直接生產新的文化;

教育創造文化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創造性人才的培養。

4教育的其他社會發展功能

(1)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提高了人口質量。人口質量是由人口素質體現的。教育培養人的目的就是提高每個人的素質,從而提高整體的人口素質;

教育控制人口數量。通過教育可以改變人們的生育觀念,實現少生優育,一方面提高人口素質,另一方面降低人口出生率;

教育改善人口結構,促進人口結構合理化。教育是使人口結構趨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2)教育的生態功能

教育的生態功能就是教育對保護自然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生態文明所起的積極作用。具體表現在:

通過環境教育提高人們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責任和綠色的生活習慣;

通過發展創造科學技術,提高人們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有效地解決生態問題;

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生態文明的理念。

(3)教育的社會成層功能

一方面,人們的教育經歷決定著學歷,學歷又極大程度地影響了人們的職業選擇,進而影響著他們的收入和社會地位。因此,在一個較為普遍的意義上,可以說教育是影響社會分層的重要因素,教育具有社會成層的功能。

另一方面,社會客觀上存在不同階層,每個階層對人才具有不同的要求,教育就是要根據不同階層的特性和要求,培養不同階層所需要的人,從而維護既定社會的分層。教育制造了社會階層,社會階層又對教育提出了要求,教育與社會成層互為前提、互為因果。

(三)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有效發揮的條件

教育具有促進社會發展的功能,但這些功能的發揮是需要條件的。總體來說,這些條件是保持教育與社會之間的協調一致。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遵循教育發展的社會規律

教育發展是有規律的,只有遵循這些規律,才能保證教育自身和教育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1)教育具有政治功能,但政治功能的發揮必須以社會政治對教育的制約作用為前提。政治制度制約著教育的社會性質,制約著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制約著教育的領導權和受教育權利,制約著教育的方針、政策和管理體制,制約著課程的設置和教育內容的選擇。

(2)教育具有經濟功能,但經濟功能的發揮必須以社會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為前提。生產力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制約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規格,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制約著課程設置、教育方法、手段的運用。

(3)教育具有文化功能,但文化功能的發揮也受到文化對教育的影響。一定的文化傳統影響著教育觀念、影響著對教育的需求、影響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資料和教育內容取材于社會文化的累積,是對累積文化的選擇與利用。

(4)教育具有人口功能,但人口作為教育對象的來源,直接制約著教育事業的發展。人口數量影響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影響著教育質量,也影響著人口結構的構成。

2正確地把握教育與社會之間的張力

社會對教育有著制約和影響作用,但這種制約和影響,并不意味著教育成為社會的政治、經濟的復制品。社會對教育的制約和影響作用必須通過教育自身的轉化,轉化為教育制度、教育目的、課程內容、教育方法與組織形式等,教育的發展功能才能得以實現。因此,我們既要看到社會對教育的影響,又要看到教育自身的獨立性;既要看到教育與社會之間的密切關系,又要看到教育與社會的區別,正確地把握教育與社會之間的張力。

3正確地處理教育功能間的關系

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的發揮需要正確處理教育的本體功能與社會功能、教育的保守功能與超越功能之間的關系。

(1)要正確處理教育的本體功能與社會功能之間的關系。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的發揮必須通過教育本體功能的實現。

(2)要正確處理教育的保守功能與超越功能之間的關系。保守的社會功能對于維護社會穩定是必要的,但如果只停留在保守性上,教育就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

四、教育功能的形成與釋放

(一)教育本體功能的形成

教育功能的形成是發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它的起點來自社會和個人發展的期待和要求,終點是教育結果的出現。它大體經過以下三個階段:

1.教育功能取向的確立

從教育系統承受社會和個人的功能期待到確立自己的功能取向,是教育功能形成所經歷的第一個階段。在權衡社會期待和個人期待,做出教育功能取向的選擇時,就可能有兩種情況:

(1)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和諧一致,并且社會中的各組成部分也處于和諧狀態。這時社會各構成部分的功能需求以及個人的功能需求可以說是一致的,對此,教育功能價值取向的確立是一個對社會各組成部分和個人功能需求的認同過程。

(2)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是沖突、對立的。這就又衍生出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兩個不同的取向:

社會本位認為,社會的價值高于個人的價值,教育要根據社會的要求,培養社會需要的工具人。

個人本位認為,個人的價值高于社會的價值,教育就是要根據人身心發展的要求,促進人自由和諧的發展。

其中社會本位在某個時期又有可能偏重于社會的某個構成部分(如政治、經濟),這時教育功能取向的確立,是一個對不同功能需求的選擇過程。

2.教育功能行動的發生

教育功能行動是指可能導致產生一定功能結果的所有教育行動,具體包括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結構的確立、教育目標的設定、教育內容的編制以及教育手段的選擇等。從功能取向的確立到功能行動的發生,是教育功能形成所經歷的第二個階段,這個轉換過程受到社會和教育系統自身的制約。對教育功能的期待只有通過教育功能行動才可能變為現實的功能。

3.教育功能直接結果的產生

從教育功能行動的發生到教育功能結果的產生,是教育功能形成中的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包括兩個過程:

(1)對社會各要素的直接影響與改變過程。這一過程形成了教育社會功能的直接結果,如教育宣傳和形成政治輿論,教育消費對其他行業消費產生刺激作用以及帶來經濟增長等;

(2)對受教育者的“影響”過程。這一過程形成了受教育者的文化特性,培養了符合社會要求的人。

(二)教育社會功能的釋放

教育功能的釋放是發生在社會系統之中,通過教育功能的結果參與社會活動而實現的。其釋放主要包括產品的社會輸入和產品的社會利用兩個環節:

1.產品的社會輸入

教育生成的產品,包括畢業生和精神文化產品(如作品、發明、設計方案等)。教育社會功能的發揮,首先是這些教育的產品走向社會,有相應的崗位和機會。社會給畢業生提供能級相應的工作崗位,為新的科學文化產品的應用提供實驗、實施和傳播、推廣的機會和條件,是教育功能釋放的前提。

2.產品的社會利用

教育產品進入社會,尋求到了崗位和機會,社會為人才力量的發揮提供相應的條件、待遇和良好的發展前景,促使人才身上所蘊涵能量的充分發揮。文化產品存在的推廣、利用中的重視程度、物質條件的充足與否的問題,影響它們的功能釋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南区| 高青县| 马边| 阿拉善右旗| 黄平县| 健康| 乡宁县| 博爱县| 蓬溪县| 云龙县| 维西| 公主岭市| 郑州市| 会泽县| 博湖县| 霍林郭勒市| 太湖县| 梁山县| 马鞍山市| 和政县| 永城市| 运城市| 文水县| 马山县| 安国市| 盐山县| 荥经县| 呼伦贝尔市| 清涧县| 赤壁市| 海兴县| 黎川县| 皮山县| 东乡族自治县| 新源县| 天气| 无为县| 伊金霍洛旗| 佛山市| 广平县| 平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