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校聯合《教育學基礎》(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3996字
- 2021-06-04 17:11:48
1.2 課后習題詳解
1結合從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實際,談一談對“教育”概念的理解。
答:在教育學界,關于“教育”的定義多種多樣。對教育的定義始終圍繞促進學生身心發展這一核心,將教育的范圍擴大或者縮小,從不同的聚焦角度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社會
從社會的角度來定義教育,將教育看作是外在客體對個體產生的影響。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①廣義的教育是指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
②狹義的教育是指學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將其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③更狹義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動,強調社會因素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把教育看成是整個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承擔著一定的社會功能。
(2)個體
從個體角度定義教育,將教育看作是個體內在的發展歷程,看重個體的能動性和主動性。把教育等同于個體的學習或發展過程,教育是指成功地學習知識、技能與正確態度的過程。
(3)綜合定義
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強調教育與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條件之間的聯系,體現出教育的社會性特征。
總之,教育的定義是不斷發展的,是和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發展結合在一起的。
2結合實際,談談對教育三要素時代內涵的認識。
答:教育是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子系統,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實踐活動。教育這個系統應該包括三種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學習者和教育影響。
(1)教育者
①從廣義上說,教育者就是從事教育活動的人;
②從教育綜合性的定義出發,教育者是指能夠在一定社會背景下促使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人。
(2)學習者
學習者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對象,以其接受教育影響后發生合乎目的的變化來體現教育過程的完成。不同的學習者的學習目的、學習背景或基礎、在學習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與困難、對于自身學習行為反思和管理意識與能力均不同。
(3)教育影響
教育影響即教育活動中教育者作用于學習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內容,也包括了信息選擇、傳遞和反饋的形式,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從內容上說,主要是教育內容、教育材料或教科書;從形式上說,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組織形式。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這三個要素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規定,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實踐活動系統,缺一不可。教育是三個基本要素構成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系統,是上述三個基本要素的有機結合。
3信息社會及其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信息社會又可以稱為“后工業社會”“知識社會”等,是由一些社會學家、未來學家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提出的一種新的社會范疇。信息社會教育的基本特征如下:
(1)學校發生一系列變革
①學校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滿足人們職業預備的需要,也是為了滿足人們人文關懷的需要;
②學校的類型進一步多樣化,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多樣化學習需要;
③學校教育網絡建立起來,學校的教育教學時空得到根本改變;
④學校與市場的聯系日益緊密,“學校市場化”的概念激發學校不斷地進行變革;
⑤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將會得到改造、豐富或發展,出現多種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
⑥學校教育觀念、管理、課程、教學以及師生之間的關系等學校事務成為公共辯論的焦點,教育的服務性、可選擇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成為學校改革的基本價值方向。
(2)教育的功能將進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繼教育的生產性之后成為備受人們關注的教育性質。
(3)教育的國際化與教育的本土化趨勢都非常明顯。信息社會在物質、信息方面和資金、知識、人員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頻繁。
(4)教育的終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為指導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教育是所有社會成員的基本需要。受教育權成為與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緊密相關的一項公民權利,全民教育的理念從理論走向實踐。
4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答: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對教育問題的論述,也就是他們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學家們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對現代教育一系列問題的研究結果。根據這兩套理論體系,可以總結出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基本觀點,主要包括:
(1)教育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存在脫離社會影響的教育。在階級社會中,教育是維護階級統治的工具。教育作為維持社會階級結構和不平等的手段,一直持續到資本主義社會。
(2)教育起源于社會性生產勞動,勞動方式和性質的變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內容的改變。教育產生于勞動是以人類語言意識的發展為條件的;教育從產生之日起其職能就是傳遞勞動過程中形成與積淀的社會生產和生活經驗。
(3)現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意味著勞動者智力和體力兩方面,以及智力的各方面和體力的各方面都得到發展,達到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這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同時個體應作為一個真正“完整的”“全面性”的人發展,每個社會成員得到自由的、充分的發展。
(4)現代教育與現代大生產勞動的結合不僅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惟一方法。要求將生產勞動與教育結合起來,以培養多方面發展的勞動者。
(5)在教育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們的制約,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并反作用于它們。
(6)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既要看到教育現象的復雜性,又要堅信教育現象有規律可循。
5當代教育學的發展趨勢是什么?
答: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當代社會已呈現出各種新特征,并且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教育學也不斷地出現一些新的面貌,出現了許多新的發展趨勢。主要包括:
(1)教育學研究的問題領域急劇擴大
當代教育學研究的問題領域已經從微觀的教育教學過程擴展到宏觀的教育規劃,從教育的內部關系擴展到教育的外部關系,從基礎教育擴展到高等教育,從正規教育擴展到非正規教育,從學校教育擴展到社會教育,從正常兒童的教育擴展到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兒童的教育等。
(2)教育學研究基礎和研究模式的多樣化
當代教育學的基礎包括了更加廣闊的學科領域。教育家根據不同的學科基礎,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研究方向和領域。與之相關的是教育學研究模式的多樣化,有的從科學主義的角度進行研究,有的從人文主義的角度進行研究,還有的介于兩者之間,或兩者結合。就教育學研究的層次而言,也出現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行動研究、咨詢研究、開發研究等多種層次類型,彼此之間相互滲透,相互推動,構成教育學研究的完整體系。
(3)教育學發生了細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學科體系
隨著教育問題領域的擴展以及研究基礎和模式的多樣化,教育學也發生了快速的學科分化,其組成部分發展為獨立的學科,這些相對獨立的學科又與其他類型的學科進行交叉,出現了許多子學科、邊緣學科。同時也出現了高度綜合的現象,子學科與子學科之間,子學科與邊緣學科之間以及子學科、邊緣學科與其他非教育學科之間出現了多種形式和多種類型的綜合。
(4)教育學研究與教育實踐改革的關系日益密切
當代教育學研究者們所關心的是教育實踐中到底存在哪些問題,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等等。與此同時,當代教育實踐的發展也日益呼喚著教育理論的指導,為教育學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社會動力。
(5)教育學加強了對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學元理論
當代教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出現了自覺的教育學反思,形成了教育學觀。有關教育學自身的反思研究結果就形成了教育的元理論,即關于教育學學科自身的知識體系。這些教育學元理論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教育學者的理論自覺性,推動教育學的發展。
6訪問一些優秀的校長和中小學教師,分析教育理論知識在其專業成長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教育學對教育問題進行科學解釋的目的盡管是要促進教育知識的增長,但是并不止于教育知識的增長。教育學是一門實踐性的科學,旨在指導實際的教學活動,促進中小學教師的發展和進步。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學扮演著一種“中介”或“橋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學能啟發教育實踐工作者的教育自覺,使他們不斷地領悟教育的真諦
教育自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像技術或規則一樣可以由外部獲得的,而是來自于理論的教化以及在理論啟迪之下的內在自覺。教育學的實踐價值首先就在于對廣大的教育實踐工作者進行理論的教化,促使他們的內在反省,從而不斷地提高教育活動的自覺程度。
(2)教育學能使教育工作者獲得大量的教育理論知識,擴展教育工作的理論視野
作為一名中學教師,只有理解了教育問題的復雜性和影響教育問題形成因素的多樣性,才能真正地找到解決問題的適宜途徑或辦法。中學教師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積極地參與教育教學改革事業,就要從傳統的經驗主義習慣中走出來,認真地、努力地學習教育學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開闊自己的理論眼界,從而提高教育教學工作的理性自覺。
(3)教育學能使教育工作者養成正確的教育態度,培植堅定的教育信念
教育的態度是中學教師對于教育工作的情感體驗,積極的、健康的教育態度是教育工作的精神動力。教育學的學習和研究,是形成一個人正確的教育態度,培植堅定的教育信念的一個入口或基礎。
(4)教育學能提高教育實踐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發展能力
一個好的中學教師,應該是一個能夠不斷自我反思和發展的教育工作者。自我反思是指能夠不斷地在思想領域對自己所作所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進行追問。自我發展是指能夠不斷地超越自己已經達到的教育境界,追求某種更高的教育境界。
(5)教育學為教育工作者成為研究型教師打下基礎
隨著教育改革事業的不斷深化,中學教師的素質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從傳遞型的教師轉變為研究型的教師。教育學的學習和研究可以幫助中學教師成長為研究者。
-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第2版)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錢銘怡《變態心理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吳文侃、楊漢清《比較教育學》(修訂本)配套題庫【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心理學(第三版)》(人教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修訂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汝宜紅《物流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北京大學數學系《高等代數》(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上冊)
- 2020年金融碩士(MF)《431金融學綜合》[專業碩士]名校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 廈門大學707社會學原理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馬海濤《中國稅制》(第6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812公共政策分析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
- 2015年法律碩士聯考大串講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273二外法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