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第6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7字
- 2021-05-28 12:22:38
第一章 新聞活動
1.1 復習筆記
【知識框架】

【重點難點歸納】
一、新聞活動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1)報紙、廣播、電視,在新聞學上總稱新聞事業,在傳播學上稱為大眾傳播媒介(簡稱大眾傳媒)或新聞媒介。新聞事業的迅速發展,對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讀報、聽廣播、看電視、上網絡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們通過這些傳播工具來了解國內外的重大事件。
(2)了解和傳播新聞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從廣義上說,新聞活動不限于和大眾傳播工具的直接接觸,也包括人們為溝通客觀世界新近變動的情況所進行的一切活動。
(3)在當今世界上的任何國家、任何階級、任何行業,每天都需要獲取一定的新聞,才能在社會中求得生存,求得發展。在信息時代,中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地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渴求信息,為溝通信息所進行的新聞活動也比以往任何年代更加頻繁,也更加復雜多樣。
二、新聞活動是人類求生存圖發展的需要
1原始社會的新聞活動
(1)形式:用火作信號、用圖畫傳遞信息或口頭語言。
(2)人類的新聞活動起源于原始社會,新聞活動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出現。
(3)在原始社會,新聞活動是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
(4)結論:
①客觀世界的變動關系到人類的生存。
②人類的社會性決定了人類從事新聞活動的需要。
③人類從事新聞活動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客觀世界的變動。
2奴隸社會的新聞活動
(1)社會條件
①產生了階級和階級斗爭,出現了日益龐大的國家統治機器。
②出現了社會分工:農業與牧業,農業與手工業、商業,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
(2)發展原因
①社會關系比原始社會復雜,奴隸主階級的統治集團為了運轉國家機器,上下左右就需要互通消息,使各部門協調一致,維護統治。
②社會分工產生后,從事不同產業的人們出于交換產品的需要,就得彼此了解,尤其是商業活動,更需要大量的信息。
③奴隸社會的生產比過去發展了,社會有了剩余產品,就有余力來養活一批采集、傳遞新聞(情報)的專職人員(首先是在軍事上,以后用在政治、經濟上)。
3封建社會的新聞活動
(1)發展條件
①國家的形式更加完備,建立了中央集權制。中央集權制的鞏固始終和靈敏的情況反映相聯系。國家建立了規模巨大、完整的通信網。
②封建社會的戰爭,敵對雙方都需要了解對方的情況,摸清對方的變動;雙方內部也需要大量的新聞。農民起義前也需要大量的聯絡發動工作。
③封建社會的農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一定的自主權,他們需要了解一定的情況來維持正常的生產和生活。
④地主階級需要用新聞宣傳從思想上軟化或者說奴化農民。
⑤社會分工比過去更加明確,尤其是大量城鎮的出現,使城鄉之間、城鎮內各行各業之間的聯系頻繁起來,這就需要有更多的新聞活動。
(2)新聞活動的“不變”和“變”
①不變:
a.無論是統治階級還是被統治階級,都必須要有一定量的新聞才能生存下去。從事新聞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客觀世界的變動。
b.驅使人們不由自主地從事新聞活動的原因是人類之間的聯系和客觀世界的永恒變動。
②變:
a.新聞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表現在參與傳播人數的增多、傳播空間范圍的擴大以及傳播專職人員的出現。
b.新聞的內容大大豐富、復雜化。原始人的新聞活動集中于了解自然界的變動、部落間的戰爭,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新聞活動則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
c.傳遞新聞的手段多樣了。從語言和極為簡單的符號、信號到用手寫的文字再到印刷品。
4結論:變動產生新聞,關系決定需要
社會對新聞的需求量直接決定了人類社會新聞活動的規模、方式和內容。而社會對新聞的需求量是由社會生產力水平決定的。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社會生產力水平越高,人類相互之間的關系就越密切,社會的變動就越劇烈。社會變動越劇烈,所產生的新聞就越多;人類相互之間的關系越密切,社會對新聞的需求量也越大。
三、變動產生新聞、關系決定需要
1變動產生新聞
新聞的本質是報告世界的最新變動。變動產生新聞,新聞在事物的變動之中。新聞記者與編輯必須要從變動中去尋找新聞,挖掘新聞,然后才探索變動的原因、結果以及變動的意義。
2關系決定需要
“關系決定需要”,即事物的變動跟人們有什么關系。如果與“我”無關,當然不必去關注。而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其密切程度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關。
四、新聞活動的渠道
1親身傳播
(1)方法
①言語傳播:面對面交談,遠距離電話會談。
②文字傳播:私人信件、電報、傳真、E-mail、手機短信。
③體態語言傳播:以手勢、眼神、面部表情等來傳達一定的情感、情緒及信息。
④信號傳播:如革命戰爭年代,黨的地下工作者常在窗外懸掛實物以顯示安全或危險。
(2)特點:個人對個人的傳播,信息傳播有明確的對象,屬于定向傳播。
(3)好處:傳播信息針對性強、反饋快、互動快,可以迅速調整傳播內容和方法。
(4)不足:傳播面窄、傳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2大眾傳播
(1)種類:報紙、廣播、電視、網絡、雜志、書籍、電影。
(2)特點:一個媒介面向全社會傳播信息,沒有明確的傳播對象,是無定向傳播。
(3)長處:傳播速度快、傳播面廣、保真度好。
(4)不足:沒有明確的傳播對象,反饋慢、互動性差(除了網絡媒體)。
3群體傳播
(1)種類:群眾集會、新聞發布會、座談會、各種講座、報告會、小組討論會。
(2)特點:一個人面對一群人所進行的傳播,既屬于定向傳播,又屬于無定向傳播。
-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第2版)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基礎(中國史)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840行政管理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柴誠敬《化工流體流動與傳熱》(第2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曼昆《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第6版)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模擬試題詳解】
- 宋濤《政治經濟學教程》配套模擬試題及詳解
- 梁守德《國際政治學理論》(第2版)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18年考研歷屆數學真題題型解析(數學一)
-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822行政管理內部輔導講義與歷年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法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歷年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
- 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448漢語寫作與百科知識[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冒從虎《歐洲哲學通史(上卷)》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大連海事大學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任保平《微觀經濟學》課后習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