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南京財經大學812西方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考研模擬試題及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2661字
- 2021-06-10 17:44:24
南京財經大學812西方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考研模擬試題及詳解(一)
第一部分 微觀經濟學部分(共75分)
一、名詞解釋(3×5分=15分)
1消費者剩余
答:消費者剩余是指消費者愿意支付的價格與其實際支付的價格之間的差額。消費者剩余的產生是由于不同消費者對同一種商品的不同數量評價不同,因此他們對這種商品的不同數量所愿意做出的最大支付也就不同。在廠商不能對消費者索取差別性價格的條件下,決定市場價格的是邊際購買者(或邊際購買量),他正是對這一產品評價最低的消費者。這樣,那些非邊際購買者(或邊際購買量)就可以獲得額外的“津貼”,這就產生了消費者剩余。
若某產品需求函數為P=D(x),P1和X1分別代表成交價格和成交量,則從x=0到x=X1時,是消費者愿意支付的數額,P1X1為實際支付的數額,于是消費者剩余(用CS表示)
2邊際替代率遞減規(guī)律
答:邊際替代率遞減規(guī)律,即在維持效用水平不變的前提下,隨著一種商品的消費數量的連續(xù)增加,消費者為得到每一單位的這種商品所需要放棄的另一種商品的消費數量是遞減的。
邊際替代率遞減是消費者偏好所普遍具有的一個特征。這是因為,當人們對某一種商品的擁有量增加后,人們就越來越不愿意減少其他商品來進一步增加這種商品。事實上,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暗含了邊際替代率遞減規(guī)律。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表明,隨著一種商品消費量的增加,其邊際效用越來越小。而在這里,當商品1的消費量不斷增加時,其邊際效用不斷減少,從而使它的替代能力不斷降低;當商品2的消費量不斷減少時,其邊際效用不斷增加,從而使它能夠交換到的其他商品的數量不斷增加,因此,在這里,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表現為邊際替代率遞減規(guī)律。
3價格領導模型
答:價格領導模型是指假設領導者確定的價格是p,追隨者把p作為既定價格接受,然后選擇它的利潤最大化產量,領導者根據追隨者的選擇再做出產量選擇的模型。與古諾模型和斯塔克伯格模型關鍵的不同是它選擇價格作為競爭的變量。均衡的計算如下:
①追隨者利潤最大化
由利潤最大化的均衡條件MR=MC得p=c2′(y2),這個條件決定了追隨者的供給曲線S(p)。
②領導者利潤最大化
領導者認識到在其定價p時,追隨者會供給S(p),則它可以出售的產量是R(p)=D(p)-S(p),即整個需求在除去追隨者供給產量之后的數量。假定領導者有不變的邊際生產成本c,則對于任意的價格p,它可以實現的利潤就是:π1(p)=(p-c)[D(p)-S(p)]=(p-c)R(p)。為使利潤最大化,領導者要選擇滿足MR=MC的價格和產量組合。
二、簡答題(3×10分=30分)
1簡述需求價格彈性與企業(yè)總收益的關系。
答: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和提供該商品的廠商的總收益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這種關系可歸納為三種情況。
(1)當Ed>1,即需求富有彈性時,總收益與價格反向變動,即它隨價格的提高而減少,隨價格的降低而增加。這是因為,當Ed>1時,廠商降價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大于價格的下降率。這意味著價格下降所造成的銷售收入的減少量必定小于需求量增加所帶來的銷售收入的增加量。所以,降價最終帶來的銷售收入值是增加的。相反,在廠商提價時,最終帶來的銷售收入值是減少的。
(2)當Ed<1時,即需求缺乏彈性時,總收益與價格同向變動,即它隨價格的提高而增加,隨價格的降低而減少。這是因為,當Ed<1時,廠商降價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小于價格的下降率。這意味著需求量增加所帶來的銷售收入的增加量并不能全部抵消價格下降所造成的銷售收入的減少量。所以,降價最終帶來的銷售收入值是減少的。相反,在廠商提價時,最終帶來的銷售收入值是增加的。
(3)當Ed=1時,總收益和價格的變動沒有關系。這是因為,當Ed=1時,廠商變動價格所引起的需求量的變動率和價格的變動率是相等的。這樣一來,由價格變動所造成的銷售收入的增加量或減少量剛好等于由需求量變動所帶來的銷售收入的減少量或增加量,所以,無論廠商是降價還是提價,銷售收入值是固定不變的。
2生產的三個階段是如何劃分的?為什么生產者通常會選擇在第二階段生產?
答:(1)短期生產的三個階段是在假定生產技術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變,只有勞動投入可變的條件下,以勞動投入多少來劃分的生產不同階段。
具體而言,短期生產的三個階段是根據總產量曲線、平均產量曲線和邊際產量曲線之間的關系來劃分的。如圖1所示:第Ⅰ階段,平均產量遞增階段,即勞動平均產量始終是上升的,且達到最大值。這一階段是從原點到APL、MPL兩曲線的交點,即勞動投入量由0到L3的區(qū)間。第Ⅱ階段,平均產量的遞減階段,邊際產量仍然大于0,所以總產量仍然是遞增的,直到總產量達到最高點。這一階段是從APL、MPL兩曲線的交點到MPL曲線與橫軸的交點,即勞動投入量由L3到L4的區(qū)間。第Ⅲ階段,邊際產量為負,總產量也是遞減的,這一階段是MPL曲線和橫軸的交點以后的階段,即勞動投入量L4以后的區(qū)間。
圖1 一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的產量曲線
(2)首先,廠商肯定不會在第Ⅲ階段進行生產,因為這個階段的邊際產量為負值,生產不會帶來任何的好處。其次,廠商也不會在第Ⅰ階段進行生產,因為平均產量在增加,投入的這種生產要素還沒有發(fā)揮最大的作用,廠商沒有獲得預期的好處,繼續(xù)擴大可變投入的使用量從而使產量擴大是有利可圖的,至少使平均產量達到最高點時為止。因此廠商通常會在第Ⅱ階段進行生產,雖然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都下降,但是總產量還在不斷增加,收入也增加,只是增加的速度逐漸減慢,直到停止增加時為止。
3簡述完全壟斷與寡頭壟斷的區(qū)別。
答:(1)完全壟斷通常稱為壟斷,是這樣一種組織,在這種市場組織中,一種產品市場上只有一個賣主。對于壟斷者所出售的產品,市場上不存在相近的替代品。寡頭壟斷指那種在某一產業(yè)只存在少數幾個賣者的市場組織形式。如果一個產業(yè)只存在兩個賣主,就稱為雙寡頭壟斷。
(2)如果說完全競爭的市場是市場組織的一種極端形式,那么完全壟斷的市場是市場組織的另一種極端形式。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上,一種產品有眾多個廠商生產,而在完全壟斷市場上只有一個廠商生產。而在寡頭壟斷上,則是由少數幾個廠商生產一個產業(yè)的全部或絕大部分產量,因此每一個廠商的行為都會對該市場發(fā)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3)完全壟斷市場上只有一家廠商,而寡頭市場上,則存在很少的幾家但不是唯一的廠商;完全壟斷所生產的產品只有一種,沒有接近的替代品,而寡頭廠商的產品可以是同質的也可以是有差別的;對價格的控制能力壟斷廠商要強于寡頭廠商;進入一個壟斷行業(yè)比進入寡頭行業(yè)要難,實際上壟斷市場和寡頭市場是很相似的,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別而已。
- 西南大學820古代漢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皮連生《教育心理學》(第3版)筆記和習題詳解
- 研究生英語學位課統(tǒng)考真題及模擬題精解(GET 2011-2012)
- 2014年經濟師《農業(yè)經濟專業(yè)知識與實務(中級)》過關必做1000題【含2013年真題及詳解】
- 朱啟臻《農村社會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第2版)
- 范忠信《中國法制史》(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王炳照《簡明中國教育史》(第4版)課后習題詳解
- 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無機化學教研室《無機化學》(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上冊)
- 2018考研歷屆數學真題題型解析(數學三)
- 芮明杰《管理學:現代的觀點》(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吳于廑《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 黃樺《稅收學》(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凌江懷《金融學概論》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 王高雄《常微分方程》(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