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脂質化學

2.1 復習筆記

一、脂質的概念及類別

1脂質的化學概念及其重要性

(1)脂質的概念

脂質是脂肪酸(C4以上的)和醇[包括甘油醇、鞘氨醇(或稱神經醇)、高級一元醇和固醇]等所組成的酯類及其衍生物。水解后一般產生醇和脂肪酸。脂質是構成原生質的重要成分,一切動植物都含有脂質。

(2)脂質的特性

不溶于水而溶于脂溶劑,如乙醚、丙酮及氯仿等。

為脂肪酸與醇所組成的酯類。

能被生物體利用,作為構造、修補組織或供給能量之用。

(3)脂質主要的生物功能

提供能量。

保護和御寒作用。

為脂溶性物質提供溶劑,促進人及動物體吸收脂溶性物質。

提供必需脂酸。

磷脂和糖脂是構成生物膜基本成分。

脂質作為細胞表面的物質,與細胞識別、免疫等密切相關。

有些脂質還具有維生素和激素的功能。說明: HWOCRTEMP_ROC00

2脂質的分類

脂質可分為單脂與復脂兩大類(圖2-1)。

圖2-1 脂質的分類

二、單脂

1脂肪與脂肪酸

(1)脂肪

脂肪是由四碳以上構成的甘油酯,體內脂肪以二碳單位的乙酰CoA從頭合成,因此脂肪鏈為偶數個碳原子的碳鏈。脂肪分為簡單三油甘脂和混合三油甘脂。

簡單三酰甘油中的3個脂酸是相同的。

混合三酰甘油中的3個脂酸是不相同的。

(2)脂肪酸

脂肪酸簡稱脂酸,分為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羥酸和環酸。

飽和脂肪酸

通式為CnH2nO2,分子內不含不飽和鍵,性質穩定,不容易被氧化,但是含較多膽固醇。

不飽和脂肪酸

多為C18~C22的脂酸,不飽和時雙鍵的位置在C9和Cl0之間,多不飽和脂肪酸中通常一個雙鍵也位于△9,其余雙鍵多位于△9和烴鏈的末端甲基之間。

亞油酸、亞麻酸和花生四烯酸是動物所必需的脂肪酸。

羥酸與環酸

羥酸是指結構中含有羥基的脂肪酸;環酸是指結構為環狀的脂肪酸。羥酸和環酸僅存在于個別動植物體中。

脂肪酸結構的表示方法

先寫出碳原子的數目,再寫出雙鍵的數目,最后表明雙鍵的位置。如棕櫚酸用16:0表示,表明棕櫚酸含16個碳原子,無雙鍵。油酸用18:19或18:1[9]表示,表明油酸為18個碳原子,在第9~10位之間有一個不飽和雙鍵。

生物體中脂肪酸的結構特點

a.碳原子數在4~36之間,最常見的為12~24之間。

b.絕大多數是偶數碳原子的直鏈脂肪酸,奇數碳原子的支鏈脂肪酸很少。

c.不飽和脂肪酸的雙鍵絕大多數為順式(cis),單不飽和脂肪酸的雙鍵一般在第9、10位碳原子之間,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雙鍵除△9外,其他雙鍵一般為△12和△15,這些雙鍵很少連在一起,而是間隔存在,其間至少隔一個亞甲基(-CH2-)。

(3)脂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物理性質

a.脂肪無色、無嗅、無味,呈中性,相對密度皆小于1(固體脂質的相對密度約為0.8,液體脂質的相對密度為0.915~0.94)。

b.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機溶劑,在熱乙醇內溶解度甚大,在冷乙醇內不易溶解。

c.乳化作用,即在有乳化劑如肥皂和膽汁酸鹽存在下,油脂可和水混合成乳狀液,這種作用可促進腸道內脂肪的吸收,有重要生理意義。

d.脂肪能溶解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K)和某些有機物質(如香精)。

e.天然脂肪無明確熔點,有折光性,不飽和脂肪的折光率一般比飽和脂肪的高。

化學性質

脂肪的化學性質和它本身的酯鍵及其所含的甘油和脂酸都有關。

表2-1 與脂肪化學性質有關的因素

2

蠟是高級脂酸與高級一元醇所生成的酯。

(1)蠟的性質

蠟不溶于水,熔點較脂肪高,一般為固體,不易水解。

(2)蠟的用途

蠟在動物體內多存在于分泌物中,主要起保護作用。

蠟在工業上用途頗大,蜂蠟、蟲蠟可作涂料、絕緣材料、潤滑劑,羊毛蠟可制高級化妝品。

三、復脂

復脂是指含磷或糖等非脂性物質的脂質,脂質可分磷脂與糖脂兩類。

1磷脂

磷脂為含磷的單脂衍生物,是細胞膜的重要成分,可分為甘油醇磷脂及鞘氨醇磷脂兩類。磷脂是細胞膜的重要成分。

(1)甘油醇磷脂

甘油醇磷脂由甘油、脂酸、磷酸和其他基團(如膽堿、乙醇胺、絲氨酸、脂性醛基、脂酰基或肌醇等中的一或兩種)組成,是甘油醇酯的衍生物。包括磷脂酰膽堿、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絲氨酸、磷脂酰肌醇、縮醛磷脂和雙磷脂酰甘油六類物質。

磷脂酰膽堿(卵磷脂)

a.結構

磷脂酰膽堿分子含甘油、脂酸、磷酸、膽堿等基團。自然界存在的磷脂酰膽堿為L-α-磷脂酰膽堿,其結構式為:

說明: HWOCRTEMP_ROC190

第一,R1(或R2)-CO-是脂酰基。磷脂酰膽堿有α-型與β-型之分。

第二,磷脂酰膽堿的磷酸基上的-H和膽堿基N上的-OH基可解離,因此,其結構式存在兩性離子型。

第三,磷脂酰膽堿分子中的脂酸隨不同磷脂而異。天然磷脂酰膽堿常常是含有不同脂酸的幾種磷脂酰膽堿的混合物。

第四,α位的脂酸(R1CO-)通常是飽和脂酸,β位的脂酸(R2CO-)通常是不飽和脂酸。

b.性質

第一,磷脂酰膽堿為白色蠟狀固體,在低溫下可結晶,易吸水變成棕黑色膠狀物。不溶于丙酮,但溶于乙醚及乙醇,在水中呈膠狀液。

第二,磷脂酰膽堿經酸或堿水解后可得脂酸、甘油磷酸和膽堿,在體外很難水解,但在生物體內可經酶促水解生成甘油和磷酸。

第三,磷脂酰膽堿分子中的磷酰膽堿端為親水端,有極性,易與水相吸,稱為極性端;其余部分為非極性端,屬于兩親化合物。

第四,脂酰膽堿可被磷脂酰膽堿酶水解,失去1分子脂酸而產生單脂酰化合物。磷脂酰膽堿被膽堿磷酸酯酶水解,釋放出膽堿,即產生磷脂酸。

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絲氨酸

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絲氨酸舊稱腦磷脂。這兩種磷脂是在腦組織、神經組織和心、肝及其他組織中存在,常與磷脂酰膽堿共存。

a.結構

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絲氨酸的結構與磷脂酰膽堿相似。

b.性質

第一,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絲氨酸性質不穩定,易吸水,在空氣中即氧化為棕黑色物質。水解后產生脂酸、甘油磷酸與乙醇胺或絲氨酸。

第二,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絲氨酸的脂酸通常有4種,即棕櫚酸、硬脂酸、油酸及少量二十碳四烯酸。

第三,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絲氨酸不溶于丙酮及乙醇而溶于乙醚,故可與磷脂酰膽堿分開。

磷脂酰肌醇、磷脂酰肌醇磷酸、磷脂酰肌醇二磷酸

磷脂酰肌醇是一類由磷脂酸與肌醇結合的脂質。

縮醛磷脂

縮醛磷脂存在于腦組織及動脈血管,可能有保護血管的功用。

雙磷脂酰甘油

雙磷脂酰甘油又稱心磷脂,大量存在于心肌中,由兩分子磷脂酸和一分子甘油結合而成,是脂質中唯一具有抗原性的脂質。

(2)鞘氨醇磷脂

鞘氨醇磷脂是由鞘氨醇、脂酸、磷酸與氮堿組成的鞘氨醇酯衍生物,主要存在于神經的髓鞘中。鞘氨醇的氨基以酰胺鍵與長鏈(C18~C20)脂酸的羧基相連稱神經酰胺,是鞘氨醇磷脂的母體。

鞘磷脂的結構

鞘磷脂由鞘氨醇、脂酸、磷酸及膽堿組成。其結構為:

說明: HWOCRTEMP_ROC280

鞘磷脂的性質及功用

a.鞘磷脂為白色晶體,對光及空氣皆穩定,可經久不變,不溶于丙酮、乙醚,而溶于熱乙醇,與CdCl2成加合物,在水中呈乳狀液,有兩性解離性質。

b.鞘磷脂主要存在于神經的髓鞘中,對神經的激動性和傳導性可能有重要作用。

2糖脂

糖脂是具有一般脂質溶解性質的含糖脂質。分子中含一個及以上的糖分子。糖脂不溶于水而溶于脂溶劑。糖脂是構成細胞膜脂質雙層的組分,糖脂中的神經節苷脂具有受體的功能。

(1)N-酰基鞘氨醇糖脂(神經酰胺糖脂)

N-酰基鞘氨醇糖脂只含1分子半乳糖,由鞘氨醇、脂酸和D-半乳糖所組成,是哺乳動物組織中存在的最簡單的鞘氨醇糖脂。溶于熱乙醇、熱丙酮、吡啶及苯,不被堿皂化。N-酰基鞘氨醇糖脂分為腦苷脂和神經節苷脂。

腦苷脂(腦糖脂)

腦苷脂只含1分子糖(半乳糖),是哺乳動物組織中存在的最簡單的鞘氨醇糖脂。腦苷脂分角苷脂、α-羥腦苷脂、烯腦苷脂和羥烯腦苷脂。

神經節苷脂(神經節糖脂)

神經節苷脂存于大腦灰質、神經節細胞、紅細胞、脾、肝和腎等軟組織中,其組分為鞘氨醇、脂酸、半乳糖、葡萄糖和唾液酸。

(2)甘油醇糖脂

甘油醇糖脂又稱植物糖脂,是由二酰甘油與己糖或脫氧葡萄糖結合而成的化合物。存在于綠色植物中。

3固醇

固醇類是環戊烷多氫菲的衍生物,是4個環組成的一元醇。所有固醇化合物分子都是以環戊烷多氫菲為核心結構,有α及β兩型。固醇化合物有游離固醇和固醇酯兩種形式,動物固醇以膽固醇為代表,植物固醇以麥角固醇為代表。

(1)膽固醇

膽固醇以游離及酯(棕櫚酸、硬脂酸和油酸酯)形態存在于一切動物組織中,植物組織中無膽固醇。腦及神經組織中含量較高,其次為腎、脾、皮膚和肝。腺體組織的膽固醇含量一般比骨骼肌高。

結構

膽固醇是環戊烷多氫菲的衍生物,其C-17位上連接一個含8個碳的支鏈,C-3位上有一個-OH基,第C-5,C-6位間有一雙鍵。

化學性質

a.膽固醇的醇基可與脂酸結合成酯,與堿共熱可引起分解。

b.膽固醇的雙鍵上可以加氫、碘或溴。

c.膽固醇C-3位上的-OH基可被不同氧化劑氧化成一系列的衍生物。在C-7位脫氫可得7-脫氫膽固醇。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可變成維生素D3,在動物體中膽固醇可轉變為多種固醇類激素。膽固醇在機體內還可轉變成膽汁酸,可促進脂肪消化。

d.膽固醇(或其他固醇)的氯仿溶液與醋酸酐和濃硫酸作用產生藍綠色,可作為固醇類的定性試驗。

e.膽固醇的醇溶液可被毛地黃皂苷醇溶液沉淀。可利用該反應測定膽固醇。

生物學功能

a.膽固醇脫氫變成7-脫氫膽固醇,后者經紫外光照射后,可得維生素D3

b.膽固醇可變為性激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膽汁酸也由膽固醇轉變而來。

c.膽固醇結晶會導致膽管阻塞,固醇的代謝失常會引發動脈硬化。

(2)麥角固醇

麥角固醇是酵母及菌類的主要固醇,最初從麥角(麥及谷類因患麥角菌病而產生的物質)分出,屬于霉菌固醇一類,可從某種酵母中大量提取。

結構

麥角固醇的結構比膽固醇多2個雙鍵,1個在C-7,C-8之間,1個在支鏈上C-22、C-23間。

性質

麥角固醇的性質與膽固醇相似,經紫外線照射后可變成維生素D2

(3)其他天然固醇

包括動物固醇中的羊毛固醇、海綿固醇、蚌蛤固醇;植物固醇中的酵母固醇、谷固醇、豆固醇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蓬溪县| 南京市| 同仁县| 曲周县| 恭城| 河津市| 中西区| 顺平县| 恭城| 崇仁县| 抚州市| 吴旗县| 桓台县| 喀喇沁旗| 新宁县| 衡南县| 清新县| 秭归县| 黑山县| 南部县| 诏安县| 鹤山市| 龙江县| 桃园县| 绵竹市| 德昌县| 康平县| 泰宁县| 三门县| 丹阳市| 门源| 丰都县| 长沙县| 蒙城县| 石河子市| 青田县| 台江县| 浮山县| 牟定县| 尤溪县| 永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