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幼兒教育理論的發展

1.1 復習筆記

一、國外幼兒教育理論的發展

(一)幼兒教育理論的孕育階段(遠古~17世紀初期)

在這一階段,幼兒教育思想同整個普通教育學思想一樣,都散見在各種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著作中,還沒有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主要代表理論包括:

1.柏拉圖的幼兒教育理論

柏拉圖在《理想國》和《法律篇》中闡述了自己的幼兒教育思想:

(1)首次論及幼兒教育的重要性。柏拉圖認為對兒童教育越早越好,甚至主張胎教。

(2)首次提出幼兒社會教育主張。柏拉圖認為,哲學家、軍人、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子女(不包括奴隸的子女),從出生到3歲,應在國家特設的養育院生活,由經過挑選的乳母養育;3~6歲就到附設在神廟的兒童場所接受保姆的監護。

(3)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幼兒教育措施。柏拉圖主張對孩子實施體育、音樂、文學、故事、游戲等方面的教育。因為體育能使人變得強壯和勇敢,音樂能使人變得溫柔,好故事能培養人的美德,游戲符合兒童的天性。主張教育要促進兒童身心的和諧發展。

2.亞里士多德的幼兒教育理論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和《倫理學》第一次提出年齡分期問題,并指出了每個年齡段的教育重點:

(1)0~5歲年齡階段

應讓幼兒多從事游戲活動,教育應以發展幼兒的身體為主,而不能強求孩子學習或工作。

(2)5~7歲年齡階段

教育應轉為以習慣的培養為主,應讓孩子盡量待在家里,不與奴隸接觸,以免沾染不良的習氣。還要教育孩子以正當的快樂作為自身的快樂,學會節制。孩子在這一年齡段可以學習課業,但主要是旁聽所學的科目,負擔不能過重。

(二)幼兒教育理論的萌芽階段(17世紀初期~19世紀中期)

在這一階段,普通教育學已從哲學、政治學等其他學科的理論中分化出來,但幼兒教育理論仍未從教育學的母體中分離出來。幼兒教育理論仍散布、混雜于各種教育學的著作之中。

1.夸美紐斯的幼兒教育理論

捷克的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是近代資產階級教育理論的奠基之作。他在“母育學校”一章中闡述了幼兒教育思想:

(1)母育學校理論

他認為,每個家庭都是一所母育學校,孩子的母親是最主要的教師;

母育學校應為孩子的體力、道德和智慧的發展奠定基礎。應當把一個人一生中所需的一切知識的種子都播植到孩子的身上;

夸美紐斯為母育學校制定了一套教育計劃,編寫了《世界圖解》的幼兒教材。

(2)幼兒教育措施

在體育方面,讓孩子愉快并有規律地生活,給孩子活動的自由;

在德育方面,讓孩子學習有關德行的初步知識,并養成好的習慣,從而成為一個有理性的人;

在智育方面,認為智育的中心任務就是訓練孩子的感覺;

在勞動方面,要求訓練孩子從事最基本的手工藝勞動。

(3)重要意義

夸美紐斯總結了古希臘、古羅馬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幼兒教育經驗,第一次以家庭為背景,較系統地探討了幼兒教育的規律,為世界幼兒教育理論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洛克的幼兒教育理論

英國的洛克在《教育漫話》一書中闡述了自己的幼兒教育思想。

(1)“白板說”的主要觀點

他認為,人心中沒有天賦的觀念,人生來就如一塊白板,理性和知識都從經驗中來。

他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兒童的各種需要、行為表現及生理特征,進而提出了兒童體育、美育、德育和智育的具體建議。

(2)對“白板說”的評價

“白板說”肯定了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巨大影響,但忽視了兒童的遺傳素質和主觀能動性對個人發展的影響,沒有意識到環境、教育、遺傳和個人主觀能動性之間的辯證關系。

3.盧梭的幼兒教育理論

(1)主要觀點

法國的盧梭在《愛彌兒——論教育》一書中,對封建的舊教育進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了以兒童為本位的教育觀:

他認為,兒童的天性是好的,教育應遵循兒童發展的自然規律,順應兒童的天性;

父母應教養孩子,努力提高孩子的體質,讓孩子進行體育鍛煉,發展孩子的感覺和語言;

詳細地論述了“發現法”,主張對孩子進行直觀教學,讓孩子在活動中自然成長。

(2)影響

喚起了人們對兒童天性的注意和尊重;

開兒童中心主義或放任教育之先河。

4.歐文的幼兒教育理論

(1)幼兒教育理論

英國的歐文在《新社會觀》《新道德世界書》《人類思想和實踐中的革命》等著作中,闡述了自己獨到的幼兒教育思想:

他非常重視人的性格形成,認為人的性格主要受遺傳因素和后天環境的影響,而一般貧民沒有條件和能力教育孩子,應把這些貧民的子女送到協作社或新村接受公共教育;

他主張用科學代替宗教和迷信,讓兒童學會辨別真偽、吸收真正的知識;

教師要親切和藹地對待幼兒,用實物和直觀教具進行教學,與孩子開展熱烈的交談,以便使孩子能學到一般課程的初步知識。

(2)幼兒教育實踐

歐文于1816年在蘇格蘭組建的“性格形成新學園”,是世界上第一所為工人階級子女創辦的幼兒教育機構,其辦園方式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幼兒公共教育有一定的影響。

(三)幼兒教育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階段(19世紀中期至今)

這一時期,正規的幼兒社會教育機構建立并逐步發展,幼兒教育理論也從教育學中正式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與幼兒教育實踐同步。幼兒教育理論再現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幼教理論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幼教理論分化發展之勢。

1.資本主義國家幼教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1)福祿貝爾的幼兒教育理論

德國的福祿貝爾在《人的教育》《幼兒園教育法》《母親與兒歌》《幼兒園書信集》等著作中闡述了自己的幼兒教育思想:

福祿貝爾將人類的初期發展分為:嬰兒期、幼兒期、少年期和青年期。他認為,嬰兒期的教育應以養護為主,發展其動作和感覺;幼兒期是“真正的人的教育”開始的時期。

福祿貝爾倡導自由教育

a.他認為人的天性是善的,出生時善的本質已處于萌芽狀態。人的發展就是這種內在的善的本質的發展,教育可以助長這種發展。

b.他認為一切真正的發展、所有真正的教育,就是一種自導的、幫助兒童內部發展的過程。教育的教學和訓練在根本原則上必須是被動的、順應的,重點應放在維護方面,而不是命令、專斷和干涉。教育的任務是促進兒童的自我活動和內在本質力量的發展。

c.他認為兒童有活動、創造、藝術和宗教四種本能;蘊藏著自然性、人類性和神性三種特性。這三種特性分階段形成,教育要促進兒童內在力量的和諧發展,引導兒童由“自然的兒童”發展為“人類的兒童”,進而成為“神性的兒童”。

他建立了以活動和游戲為主要內容的一整套完整的課程

a.主張幼兒園發展兒童的感覺器官,擴大幼兒對周圍生活的認識,培養幼兒過集體生活和自我料理的習慣,授給幼兒了解的道德要素,主張用直觀和游戲的方法教育幼兒。

b.他提出的三種教育方法

第一,讓兒童在自由、自主的活動中發展;

第二,在游戲中發展;

第三,充分利用恩物,在操作恩物中發展。

他是教育史上第一個承認游戲的教育價值,并將游戲列入課程之中的教育家

他認為游戲對兒童的發展價值有三方面:

a.可以發展兒童的動作和與人合作的精神;

b.兒童在游戲中自由自在,獲得愉悅體驗,以提高教育效果;

c.兒童在游戲中遵循游戲規則,可以培養兒童的規則意識和責任感。

貢獻

福祿貝爾被譽為“近代幼兒社會公共教育理論的奠基人”。盡管他的理論具有神秘主義的色彩,教學內容和方法也有宗教的迂腐或非科學的成分,但他畢竟建立起了幼兒社會教育的理論體系。

(2)蒙臺梭利的幼兒教育理論

意大利的蒙臺梭利在她的《蒙臺梭利方法》《蒙臺梭利手冊》《童年的秘密》《兒童的發現》中闡述了自己的幼兒教育思想:

蒙臺梭利的兒童發展主張

她提出兒童發展具有獨特的心理胚胎期、肉體化過程、潛在能力和吸收性心理。

a.心理胚胎期

心理胚胎期指兒童的心理有一逐步成長的過程,存在潛能發展的階段性和敏感期。

b.肉體化過程

肉體化過程指嬰幼兒的身體逐漸在自己意志的支配下發生行動和行動逐步自如的過程。

c.潛在能力

潛在能力是人生來就有的,這種潛在生命力的分化和發展使兒童逐漸形成復雜的心理現象系統。

d.吸收性心理

吸收性心理指兒童受潛在能力驅動的兒童所特有的無意識的記憶力,吸收環境影響并加以適應的能力。

蒙臺梭利幼兒教育的目的

a.生物目的,即幫助個體自然發展。

b.社會目的,即使個體適應并利用環境。教育要使每個兒童的潛能,在一個有準備的環境中得到自由的發展。

蒙臺梭利其他幼兒教育思想

a.認為真正科學的教育學的基本原則是給學生自由,即允許兒童按其本性個別地、自發地表現。兒童工作遵循自然的法則,即秩序、獨立、自由、專心和重復練習五個原則。

b.非常重視幼兒的感官教育和讀、寫、算,主張幼兒在自由自發的活動中訓練各種感官和學習讀、寫、算。

蒙臺梭利幼兒教育理論的貢獻

蒙臺梭利的幼兒教育理論比福祿貝爾的幼兒教育理論少了些宗教色彩,多了些生物學和心理學的科學基礎,且吸收了近代教育學的部分進步觀點,因而更具科學性。

(3)杜威的幼兒教育理論

美國的杜威是20世紀對幼兒教育理論影響極大的教育家。他的著作主要有《我的教育信條》《學校與社會》《民主主義與教育》《經驗與教育》等。

杜威的教育思想

a.杜威宣揚“兒童中心論”,認為教育就是促進兒童的自然生長,教育就是促進兒童經驗的改組與改造,教育的過程就是兒童的生活過程。

b.他主張將學校辦成一個小型的社會,讓兒童在活動中學習。

c.他看到了兒童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習中的重大作用,主張兒童在生活和活動中學習,這是難能可貴的。但他過分信任和夸大了兒童自身的學習能力,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杜威教育思想的影響

杜威的教育理念,成為20世紀早中期幼兒教育的重要理論基礎,對世界許多國家的幼兒教育實踐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4)皮亞杰的幼兒教育理論

瑞士的皮亞杰是發生認識論的創始人,也是現代世界最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

主要教育思想

a.他強調活動的重要性,認為動作是主客體的橋梁,知識來源于動作而非物體。

b.他強調兒童的需要和興趣,認為智力是積極主動的結構,認識發展是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兒童智力的發展過程,是其認知結構,即圖式通過同化和順應而不斷建構的過程。

c.他認為兒童心理的發展受成熟、物理因素、社會環境和平衡四因素的影響。

兒童心理發展理論

兒童的心理發展分為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和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兒童的心理發展具有以下特征:

a.兒童心理發展是內部結構的組織和再組織的過程,具有聯系性和階段性;

b.各階段都有其獨特的心理結構,它的標志就是年齡特征;

c.前一階段是后一階段的基礎,后一階段是前一階段的發展;

d.每一階段都有其質的區別,兒童新的發展是許多因素融合作用的結果,是由沒有系統的聯系到構成整體。

主要貢獻

a.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及發生認識理論,為現代幼兒教育學的建立提供了認識論的基礎。

b.他首次將數理邏輯作為刻畫兒童思維發展的工具,描繪了個體從出生到青年初期認知發展的路線。

c.皮亞杰在《兒童的語言與思維》《兒童的道德判斷》等著作中,深入探討了兒童的語言和道德的產生與發展的規律,并提出了相應的教育對策,使人們對兒童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2.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幼兒教育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1)維果斯基的幼兒教育理論

維果斯基(1896~1934)是蘇聯著名的心理學家,“文化——歷史”理論學派的創始人。其著作包括《思維和語言》《學齡前期的教學與發展》《學齡期教學與智力發展問題》等。他的教育主張包括:

心理機能的提出

a.他認為心理發展的實質是在環境的影響下,從低級的心理機能向高級的心理機能轉化的過程;

b.心理機能轉化的標志包括隨意性機能、抽象性機能、以詞或符號為中介的心理結構和心理活動的個性化;

c.在心理發展的機制和因素方面,他提出了心理發展的活動說、中介說和內化說;

d.他意識到了人與動物適應自然的不同方式和人所特有的高級心理機能。

“符號中介說”(工具理論)的提出

a.認為人與動物最本質的區別就是人擁有工具和符號。語言是思考和認知的工具,可用于進行社會性互動和活動;可以進行自我調節和反思。

b.人的各種高級心理機能都是以語言為中介而實現的。

心理發展內化說的提出

a.任何高級的心理活動形式最初都是作為外部形式的活動而形成,而后以語言為中介,移至內部作為內部的活動形式,才能默默地在頭腦中進行;

b.教學就是讓學生內化人類經驗,從而產生一系列的內部發展。教學是教師支持、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灌輸。

“最近發展區”的提出

a.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

第一,現有發展水平是兒童獨立可以完成的任務所代表的水平;

第二,潛在發展水平是在教師或同伴的幫助下能完成的任務所代表的水平。

b.“最近發展區”

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決定了兒童心理發展的最近發展區。

第一,兒童的學習以成熟和發育為前提;

第二,教學應建立在正在形成的心理機能之上,走在心理機能成熟的前面。

主要貢獻

維果斯基揭示了人類整體與個體心理發展的本質、標志、影響因素和作用機制,他的教學心理思想改變了傳統的教學觀,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因材施教觀,是現代流行的“支架教學”觀的淵源和理論基礎。

(2)克魯普斯卡婭的幼兒教育理論

克魯普斯卡婭(1869~1939)在《婦女與兒童教育》《論學前教育的玩具》《學前教育》等著作中,第一次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闡述了幼兒教育理論。

思想主張

幼兒教育必須與社會主義建設緊密聯系,必須為勞動人民服務,為工人階級新一代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主要貢獻

克魯普斯卡婭的教育思想為蘇聯馬克思主義幼兒教育理論的創立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3)烏索娃的幼兒教育理論

烏索娃(1898~1965)是蘇聯杰出的幼兒教育理論家。她在《幼兒園教學》《幼兒園教學理論中的感覺教育問題》《幼兒園的作業》等著作中,構建起了獨特的幼兒園教學理論。她的主要教育思想包括:

教學是整個幼兒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環。教師必須對幼兒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和有組織的教學活動,才能完成教學任務。

提出既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重視幼兒的主動學習的“幼兒教學指示法”。

提出了感覺教育的新體系

a.主張按一定的教學大綱對幼兒進行系統的感官訓練,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活動和日常生活中學習知識;

b.主張將幼兒的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感覺教育和發展智力結合起來,讓孩子在感官訓練的基礎上發展其理性知識和邏輯思維等復雜的心理過程。

(4)福遼莉娜的幼兒教育理論

福遼莉娜(1889~1952)是蘇聯研究幼兒美育的杰出的教育家。她在《學前教育學》《兒童的造型創作》《學前兒童的美育》等著作中,系統地闡述了她的幼兒美育思想。主要包括:

她認為應通過教育、教學活動,從早期開始發展孩子的創造性;

她為幼兒各年齡階段制訂了造型活動教學的示范性大綱,提出了幼兒美育的基本原則和一系列的教學方法;

她為幼兒各年齡段制定了有關主題畫、實物畫、裝飾畫、意愿畫的具體的教學要求;

她的幼兒美育思想以馬列主義思想為基礎,對蘇聯的幼兒美育理論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3.當代幼兒教育理論

(1)適宜發展性教育思潮

含義

a.教育要與兒童的年齡特征相適宜;

b.教育要與每一個兒童的個人特點相適宜。

因此,衡量幼兒園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教育的適宜發展性。

背景

全美幼兒教育協會于1987年針對當時美國幼兒教育的小學化,過分強調早期正規的學習,忽視兒童的游戲和童年快樂等問題而提出。該概念非常強調兒童作為學習者的個別差異性和主體性。

主要理論

a.兒童的個別差異方面

該理論認為學習者之間的個別差異被理解為在生長與發展速度上的差異而不是能力的量方面的差異。教育者的任務是調整對每一個兒童的態度和期望,使得課程與兒童正在出現的心智能力相配,使每一個兒童在課堂中獲得均等的發展可能性空間,尊重每一個兒童在發展上的特點,促使每一個兒童在原有水平上進步與提高。

b.兒童的主體性和學習方面

該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發展性的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產物。

第一,從主體性這方面分析,學習是一種創造性的主動建構的過程

兒童與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是主動積極地以自己特有的認知方式來理解對象,形成具有自己的認知結構特點的認識。在教育上,必須考慮兒童的年齡特點,鼓勵兒童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來認識周圍的環境,尊重兒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第二,從客體性的角度考慮,兒童的認識來源于與周圍環境中的人與物的相互作用

對兒童來說,其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的自發的發現學習和在課堂中通過老師的講授進行的接受性學習都是必不可少的。適宜發展性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創新和批判精神的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和思維者。

評價

從課程來源、成人責任、評價過程等方面分析,適宜發展性教育思潮具有兒童中心論傾向;重視兒童家庭的影響;強調經驗的建構;兒童和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相對忽視社會和知識方面。

(2)瑞吉歐幼兒教育

背景

20世紀60年代以來,意大利的一座小城——瑞吉歐·艾米里亞在馬拉古茲、凱茲、愛德華茲等人的發起和帶動下,推出了堪稱影響世界的幼兒教育體系。《兒童的一百種語言》是其重要著作。

主要主張

a.社會和家長參與,幼兒教育是全社會的事

幼兒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市政工程,享有12%的政府財政撥款。幼兒家長可以參加幼兒學校的所有環節的事務,并自覺承擔起這一責任。

b.學校管理風格是民主與合作

瑞吉歐教育系統是一個以兒童為中心的聯盟,一個教師和兒童都可同樣獲得“家一樣感覺”的地方。學校中,沒有一般行政機構中的行政事務,教師之間沒有層級之別,他們是平等的合作者和共事者。

c.實行彈性計劃和項目教學(也稱方案教學)

瑞吉歐教育中的課程為“彈性計劃”或生成課程,即強調過程中的設計而不是活動前的設計,師生共建課程。教學方面,主要采用師生合作的探究式教學。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將兒童的興趣和努力積聚在宏觀目標之下,通過老師對兒童的活動關心、支持、建議和幫助來實現活動的繼續和伸展。

d.一百種語言是兒童學習和表達的手段

該理論認為兒童學習和表達是動作、手勢、姿態、表情、繪畫、雕塑、語言等多種手段的融合。兒童的這些表達手段記錄和表達了他們的記憶、想法、預言、假設和情感,教師可以借以與之溝通,判斷兒童的學習情況。

e.教師通過合作學習與反思實踐而成長

瑞吉歐的幼兒教師不是專門訓練出來的,而是通過進入一個充滿各種關系(與孩子家長、其他教師、教研員、幼兒)的環境學習而成。各位教育者構成了合作的共同體,幼兒教師的成長和幼兒的成長被視為“連續體”。

f.開放的環境是學校的第三位教師

瑞吉歐設計改造環境的核心問題是如何促進環境的開放性和資源的高效綜合利用。保證教室間的銜接,學校向社區開放。

g.不追求獨特性和模式化

該理論認為,模式意味著固定程序化,而教育理論與實踐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因此并不刻意追求獨特性,如沒有經典的教材、昂貴的教具、嚴格的教學步驟和名師的指點,其特色是自然呈現出來的面貌。

(3)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和多彩光譜方案

加德納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其發表的著作包括《智能的結構》《多元智能》《受訓練的心理》《智能重組》等。

教育主張

a.他認為智力是解決問題或創造具有某種文化價值的產品的能力,表現在生活的不同方面,應從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在現實環境中的創造力為指標來定義一個人的智力;

b.他反對傳統智力觀和智力測驗,認為那只是測試了學校的教育內容,而忽視了對個體生存發展具有同等意義的其他能力。

多元智能理論

a.他認為智力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智力都有獨特的符號系統和腦部定位,每人都有多種相互獨立又彼此聯系的智力,這些智力的不同組合,表現出了個體間的智力差異。

b.他提出的七種智力分類

第一,言語智力;

第二,邏輯一數理智力;

第三,視覺空間智力;

第四,身體運動智力;

第五,音樂智力;

第六,人際智力;

第七,自我反省智力。

c.各種智力的關系

第一,各種智力在每一個人的身上表現程度不同,如果進行適當的培訓和指導,加上個人努力,可以使每人的七種智力都達到很高的水平。

第二,人的智力應表現在各個方面,而不僅僅是語言和數理邏輯方面,智力和智力行為受到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

多彩光譜方案

幼兒園實施的多彩光譜方案,對兒童智能的測試基于對兒童生活、學習活動中的各種表現,對兒童智能的七個方面及學習風格、個性特點進行評估,目的是發現孩子的天賦和傾向;重視兒童的個別差異,試圖探索出一套高度個體化的教育方法。

評價

a.該理論拓寬了智力的概念和人們觀察人類智力表現的視野;

b.該理論有利于樹立多種人才觀和成就觀;

c.有利于對幼兒的因材施教和啟發指導;

d.該理論主要存在于觀念的層面,操作性比較差。

二、中國幼兒教育理論的發展

(一)幼兒教育理論的孕育階段(遠古~1840年)

在這一階段,幼兒教育思想主要散見在各類學科中,內容極其豐富。但這一時期的幼兒教育思想基本上以家庭為背景,屬幼兒家庭教育理論的范疇。

1.顏之推

南北朝的著名學者顏之推(約531~595)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主張對小孩及早施教。他十分贊成“教婦初來,教兒嬰孩”的俗諺,也重視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主張擇鄰而居。顏之推還主張父母對子女必須做到“威嚴而有慈”。他認為,父母對子女應一視同仁,不能偏愛。顏之推的這些家庭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2.王守仁

明代哲學家王守仁(1472~1528)認為教育要適應兒童的身心特點。王守仁的這一思想至今仍有極大的啟發意義。

3.王廷相

明清之際的啟蒙思想家王廷相(1474~1544)指出,必須注意兒童早期的道德教育,教育應以正面引導為主。他認為,兒童應在與外界物體接觸的過程中學習,否則就會孤陋寡聞。王廷相的教育主張,實際上揭示了兒童先入為主的心理特征和在活動中學習的特點。

(二)幼兒教育理論的萌芽與產生階段(1840~1949)

1.概述

這一時期,幼兒社會教育機構產生并逐步發展,幼兒教育法規開始出現,幼兒教育制度也初步建立。我國近代幼兒教育理論形成的基礎有兩個方面:

(1)國外的教育理論

借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理論,在這一時期,福祿貝爾、蒙臺梭利、杜威、桑代克、孟祿等人的教育思想先后傳人中國;

(2)國內的經驗總結

總結我國近代幼兒教育中國化探索過程中的經驗,以及老解放區的經驗。

2.康有為(1858~1927)

康有為的幼兒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著作《大同書》中。

(1)主要觀點

大同世界的兒童應實行公教公養;

兒童教育應從胎兒期開始;

婦女一旦受孕,就應進入“人本院”接受胎教;

孩子生下之后,應注意科學護理,應讓孩子在育嬰院中接受早期教育。

(2)貢獻

康有為對人本院和育嬰院的環境、建筑、設備、醫務、教育等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是我國第一個倡導幼兒公育的思想家。

3.張之洞(1837~1909)

張之洞的幼兒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著作《勸學篇》中。

(1)主要觀點

基本思想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指出,無論任何學堂(包括蒙養院),“均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俾學生心術一歸于純正,而后以西學淪其知識,練其藝能”。

(2)貢獻

張之洞厘定了中國第一部幼兒教育法規,第一次確定了蒙養院在學制中的地位。盡管他的有關幼兒教育的思想充滿矛盾,但他畢竟使我國的幼兒教育向近代化邁出了第一步。

4.魯迅(1881~1936)

(1)著作

體現魯迅幼兒教育思想的著作包括《隨感錄二十五》《二十四孝圖》《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我們怎樣教育兒童的》等。

(2)主要觀點

猛烈地抨擊了封建的兒童觀,主張尊重和培養兒童的個性,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他認為,封建制度下的家長,要么只管生,不管教;要么不把孩子當人,用迷信和舊禮教摧殘孩子,使孩子失去童心和個性;

他倡導尊重孩子個性的新教育,主張培養孩子健康、活潑和獨立自主的性格。

(3)貢獻

魯迅對舊的兒童觀和兒童教育的批判,對新的兒童觀和兒童教育的倡導,為我國近代兒童觀和兒童教育的變革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5.蔡元培(1868~1940)

(1)著作

體現蔡元培幼兒教育思想的著作包括《貧兒院與窮人教育的關系》《美育實施的方法》《新教育與舊教育的歧點》等。

(2)主要觀點

倡導“尚自然”“展個性”的兒童教育觀、幼兒公育思想以及幼兒美育;

他認為,教育應順應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讓兒童自由發展;

幼兒教育應從胎兒期開始,依次在胎教院、育嬰院和幼稚園中進行公育;

胎教為美育的起點,三級幼兒教養機構應環境優美,以優美的環境熏陶孩子,以優秀的藝術作品教育孩子。

(3)貢獻

蔡元培的幼兒教育觀盡管在當時有些不切實際,但對我國近代幼兒個性教育、幼兒公育和美育三方面都產生了積極作用。

6.陶行知(1891~1946)

(1)著作

體現陶行知幼兒教育思想的著作包括《創設鄉村幼稚園宣言書》《幼稚園之新大陸——工廠與農村》。

(2)主要觀點

倡導勞苦大眾服務的幼兒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觀;

主張幼稚教育應面向工廠和農村,為廣大的勞苦大眾服務;

主張教學做合一,解放兒童的手、口、腦、眼、時間和空間,培養兒童的創造力。

(3)貢獻

陶行知是我國平民幼稚教育理論的首創者和實踐的開拓者,他第一次提出幼兒教育要培養幼兒的生活能力,主張教學做合一。他的“藝友制”幼師培養方式也為我國近代幼師培訓打開了新的思路。

7.張雪門(1891~1973)

(1)著作

張雪門的幼兒教育理論著作有《幼稚教育新論》《新幼稚教育》。

(2)主要觀點

他提出改造民族幼稚教育的主張和行為課程論。

幼稚教育的四項目標

a.鏟除我國民族的劣根性;

b.喚起我國民族的自信心;

c.養成勞動與客觀的習慣態度;

d.鍛煉我國民族為爭中國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國主義作奮斗之決心與實力。

選擇教材的標準

a.教材必須符合現實社會生活的需要;

b.教材要合乎社會普遍生活的標準;

c.教材要合乎兒童目前生長階段的需要;

d.教材要合乎兒童目前的學習能力。

(3)貢獻

張雪門的這種重視幼兒經驗和活動,注重兒童活動中學習的思想值得人們借鑒和學習。

8.陳鶴琴(1892~1982)

(1)著作

陳鶴琴的幼兒教育理論著作有《兒童心理之研究》《發展幼兒教育的幾點建議》等。

(2)教育思想

他主張幼兒教育要符合中國的國情,要講科學。

重視游戲的作用

他深入地探討了兒童游戲的意義、特征、種類、游戲與年齡的關系、游戲材料等一系列的問題。認為游戲能鍛煉孩子身體,緩解緊張情緒,體現活動愉悅,展開兒童的想象;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是幼兒的重要生活,兒童在游戲中學習事半功倍。

“活教育”理論

他批判地吸收了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結合中國的國情,創立了“活教育”理論,成為我國幼兒課程論的奠基人。

課程編制的十大原則和編制法

a.十大原則包括: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兒童性、連續發展性、現實性、適合性、教育性、陶冶性和言語性。

b.具體編制法包括:直進法、圓周法和混合法。

(3)貢獻

陳鶴琴的幼兒園課程論,對我國近代幼稚園的課程建設和近十多年來的幼兒園課程改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創辦的南京鼓樓幼稚園是我國第一所幼稚教育實驗中心。

9.張宗麟(1899~1976)

(1)著作

張宗麟的幼兒教育理論著作有《幼稚教育概論》《調查浙江幼稚教育后的感想》等。

(2)教育思想

他分析了當時世界上幼兒園課程發展的歷史和新趨勢,概括得出幼稚園課程大致分為音樂、游戲、故事、圖畫、自然、識數等。

他認為幼稚園的課程,應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為目的;課程的內容,應來源于兒童的自發活動,來源于兒童與自然界和人事界接觸的經驗,來源于人類流傳下來的經驗。

幼稚園課程制定的總原則是“生活便是經驗,整個的社會便是學校”。

具體要求包括:

a.要多注意兒童動的工作;

b.鼓勵幼兒多與自然界接觸,保持他們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

c.注意兒童個體的小社會,為兒童提供充分的自我表現的機會;

d.多注意兒童的直接經驗。

(3)貢獻

張宗麟在南京鼓樓幼稚園任職期間,做了大量的觀察和實驗,為我國幼兒教育中國化和科學化作出了突出貢獻,也開創了我國幼兒教育實踐研究和實驗研究的先河。他總結的“中心制”課程,是我國當前提倡的綜合式課程的前身。

(三)幼兒教育理論的發展階段(1949年至今)

自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幼兒教育理論和實踐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它大致經歷了如下三個階段:

1.1949年~1957年

我國借鑒蘇聯的幼兒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在接管、改造舊中國的幼兒教育,發展新的幼兒教育的同時,制定了一系列有關幼兒教育的法規,初步確定了新中國幼兒教育的發展方針、性質、目標,以及具體的教學方法和管理體制,從而建立起了我國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的幼兒教育理論和社會主義性質的幼兒教育體系。

2.1958年~1976年

我國先后經歷了三次大運動——大躍進運動、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這使我國的幼兒教育實踐大起大落,直至處于崩潰的邊緣。初步建立起來的幼兒教育理論,遭到了錯誤的批判或歪曲,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口號,以及成人化、教條化的非科學的思想。

3.1977年~現在

(1)進步之處

該階段的幼兒教育實踐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國家重新制定了一系列有關幼兒教育的法規文件;

幼兒教育的規模迅速擴大;

幼兒教育理論,在借鑒國外現代的幼兒教育理論、總結我國歷史上的幼兒教育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也開始恢復和發展。

(2)主要成果

幼兒教育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體紛紛成立

自1978年中央教科所開設“幼兒教育研究室”以來,我國逐步建立起了中央、省(市、自治區)、地區、縣四級幼兒教育研究機構網。

幼兒教育書刊豐富多彩

a.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各省、市、自治區,幾乎都有一份幼兒教育方面的報刊。

b.1987年,全國幼兒教育研究會與長沙師范合辦《學前教育研究》,從而使我國有了第一份幼兒教育理論刊物。

c.十多年來,我國出版了大量的幼兒教育書籍。翻譯出版了日、美、法、蘇、瑞士等國的幼兒教育著作;整理出版了陶行知、陳鶴琴、張雪門等教育家的論著。

幼兒教育研究蓬勃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幼兒教育研究的范圍極其廣泛:

a.既有對幼兒生理、心理的研究,又有對幼兒教育的研究;

b.既有綜合教育的研究,又有分科教學的研究;

c.既有對幼兒園教育的研究,又有對幼兒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研究。

(3)我國幼兒教育的研究成果實例

1983年,趙寄石領導南京師范大學的部分教師,指導南京市實驗幼兒園進行“綜合教育結構的探討”。鄭慧英、謝笛梅等人組成的綜合教育實驗組,以常識教育為中心,進行幼兒園綜合教育實驗,她們首先打破了新中國建國30多年來的分科教學模式,拉開了幼兒園綜合教育改革與實驗的序幕。

1987年,史慧中主持的“適應國情,提高幼兒素質”的調查研究,對我國10個省(市)城鄉幼兒園的環境設備、教育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研究,總結了我國當時幼兒教育的成績和不足,這為我國此后制定幼兒教育政策和推進幼兒教育改革,提供了現實的依據。

1989年,國家教委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指出,幼兒園要建立家長委員會。自此以后,幼兒園家長工作一直是幼兒教育領域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方明多次在《學前教育》上發表她的有關家長工作和家庭教育的主張。她認為,幼兒園家長工作的主要目的和內容,是幫助家長創設良好環境,向家長宣傳科學的保教知識,實現“家園配合”,共同擔負起教育幼兒的責任。她還研究了幼兒園家長工作的方法、幼兒家庭教育的優缺點等問題,有關幼兒園家長工作的研究,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幼兒園與家庭相互配合的進程。

1990年,朱慕菊主持的“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研究”,調查了北京、上海、重慶、南京、杭州、蘭州等地區的幼兒園的入學準備教育狀況,并在部分地區進行了幼兒入學準備教育的實驗,從而更正了以前關于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一些片面看法,總結出了一整套幼兒社會性準備、讀寫準備和數學準備等方面的經驗,為我國幼兒園與小學銜接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1994年至l995年,朱家雄主持研究了幼兒園環境教育問題。他們通過調查和實驗發現,幼兒活動室的空間密度對幼兒行為有一定的影響。他們還對幼兒園環境設計、活動材料的選擇和準備、心理環境的創設、環境評價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從而總結了我國幼兒園環境教育的經驗,為我國幼兒園環境育人提供了科學的指導。

在“七五”至“十五”期間,南京師范大學的趙寄石和中央教科所的沈芝蓮都對農村的幼兒教育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中央教科所的史慧中對幼兒教育如何適應國情、提高質量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南京師范大學的屠美如對兒童早期藝術教育改革和綜合藝術教育的嘗試;馮曉霞對幼兒教育諸種政策的研究;劉焱、李季湄、袁愛玲、虞永平等對幼兒園游戲和課程的細化和深入的研究;劉占蘭對幼兒教師培訓過程和方式的試驗;還有廣大研究者和一線教師對幼兒教育的探索。所有這些努力,均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幼兒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

(四)中國幼兒教育發展的概述

1.綜觀我國幼兒教育理論的發展歷史就會發現,我國幼兒教育理論發展的道路極為坎坷,甚至出現過中斷、倒退的局面。

(1)在1840年以前漫長的古代社會,我國積累了極其豐富的幼兒家庭教育經驗,但這些經驗沒有得到精心的搜集和整理,更缺乏科學的論證。

(2)1840年至1949年,我國教育家在借鑒西方幼兒教育理論,總結我國早期幼兒社會教育經驗的基礎上,力使我國幼兒社會教育理論得以萌發。

(3)新中國成立后,早期寶貴的幼兒社會教育思想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發展,取而代之的是從蘇聯移植過來的幼兒教育理論,而這些移植的理論在1958年之后的三次政治運動中,又幾乎被毀。

(4)至1977年,我國幼兒教育理論才開始走上平坦的、蓬勃發展的道路,各種幼兒教育理論才得以充分地熔煉和提高。

2.我國幼兒教育理論由于被迫反復重建,缺乏歷史的連續性和一致性。因此,其理論水平較低,并難以對我國幼兒教育實踐提供一貫、有力的支持,影響了我國幼兒教育實踐的科學化進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信宜市| 江陵县| 朝阳区| 敦煌市| 维西| 巴里| 锡林郭勒盟| 滨州市| 翁源县| 南昌市| 乌海市| 三台县| 海阳市| 包头市| 云梦县| 昌图县| 拉萨市| 东阳市| 新乐市| 澄迈县| 玉环县| 钦州市| 溧水县| 浦东新区| 通许县| 武威市| 额尔古纳市| 江津市| 会理县| 安新县| 瑞安市| 萍乡市| 芦溪县| 额尔古纳市| 泰来县| 瑞金市| 福海县| 西吉县| 石首市| 苍梧县| 新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