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春田《知識產權法》(人大出版社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7字
- 2021-05-28 19:29:42
第二編 著作權法
第二章 著作權法概述
2.1 復習筆記
【知識框架】
【重點難點歸納】
一、著作權和著作權法
1著作權
(1)概念
著作權是指基于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依法產生的權利。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是著作權產生的前提和基礎,是著作權法律關系得以發生的法律事實構成。著作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是就特定作品而產生的權利。沒有作品,就沒有著作權,脫離具體作品的著作權是不存在的。
著作權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著作權,是指各類作品的作者依法享有的權利,其內容包括人身方面的和財產方面的;廣義的著作權是指除了狹義著作權以外,還包括藝術表演者、錄音錄像制品制作者和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者依法享有的權利。通常叫做著作鄰接權或者稱作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
(2)著作權和工業產權的關系
①聯系
二者的標的或對象都是表現形式,即各類作品和各種發明創造和產品設計以及工商業標記都是表現形式。
②區別
a.著作權和工業產權的對象所屬的領域和作用不同,其表現形式也有所區別。
工業產權的對象,是以一定的產品和工藝方法以及標記為表現形式,其作用也主要在實現物質生產和生活的實用性以及商品流通方面。作品則主要屬于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用以豐富人類的精神生活。
b.與工業產權相比,著作權所顯示的獨占性和排他性程度更弱些。
著作權的效力只及于排斥那些對自己有獨創性的表現形式未經許可的利用,但不能排斥他人獨立完成的與之相近似甚至相同的作品也取得同樣的權利。工業產權的保護對象,不管有多少相同構思的表現產生,法律只保護其中的一個,賦予它以獨占、排他的權利,并排除其他人就同一表現形式再享有同樣權利的可能。
c.著作權通常可以自動產生。工業產權獨占的排他性要求必須由特定的機構,依據一定的法定程序予以登記注冊,才能產生確定的權利。
2著作權法
著作權法是指調整因著作權的產生、控制、利用和支配而產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我國著作權法律規范主要《憲法》《民法總則》《著作權法》《刑法》、單行法規、行政條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等文件中。
著作權法屬于財產法,是單行的民事法律,是民事普通法、基本法,是我國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著作權制度的起源與發展
1著作權制度的孕育——特許出版權時期
著作權源于對文學藝術作品產業化的商業性利用而帶來的利益。從歷史上看,著作權制度萌發于出版產業。著作權的起因——特許出版權,則是由英王以繳納特許權費為條件授予商人的一種壟斷的印刷權。特許出版權不過是一種保護出版商利益的出版圖書的壟斷權,并非著作權制度的起源。
2著作權法的產生與發展
1695年,英國廢除了特許制度,導致英國的印刷市場一度進入無序狀態。170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安妮女王法》。它是第一部真正的著作權法,首次肯定了作品的財產屬性。不過,《安妮法》僅僅涉及圖書的出版,保護的權利對象和權利內容都非常狹隘,還沒有確立著作權的一般概念。
18世紀末,歐洲大陸各國相繼建立了著作權保護制度,美國也以《安妮法》為藍本制定了著作權法,這些立法的保護范圍從復制權拓展到表演權、藝術作品和音樂作品等其他權利。承認創造者對其創造成果的權利,以此回報創造者為社會文化的進步所做的貢獻,已經成為一切文明國家的基本共識。
3著作權制度的兩大體系
(1)版權體系
版權體系以英國和美國為代表,以英國哲學家洛克的“勞動財產權說”為哲學基礎,認為作品和其他勞動成果一樣,可以成為財產權的對象。
(2)作者權體系
作者權體系以法國和德國為代表,其觀念源流為德國先驗唯心主義哲學,大陸法系國家多屬該體系。作者權體系以康德、黑格爾等哲學家的作品觀為基礎,認為作者對作品的控制乃是一種自然權利。
兩大體系的根本區別,在于各國基于不同的法律哲學,對作品的本質以及著作權的正當性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它們有如下主要區別:
①作品的獨創性判斷方面
版權體系的傳統理論把“勞動與技巧”作為判斷獨創性的因素,甚至有所謂的“額頭出汗原理”,根據行為的艱辛程度(額頭出汗)判斷行為結果的獨創性。作者權體系則用是否體現“人格印記”之類的標準判斷獨創性。
②權利內容方面
版權體系傳統上認為著作權是純粹的財產權,而作者權體系認為著作權還包含人格權。作者權體系內部又有一元說與二元說之分。一元說以德國法為代表,認為著作權中的財產與人格因素是一體的;二元說以法國法為代表,認為著作權包含的財產權與人格權是兩種不同屬性的權利。
③權利歸屬方面
版權體系把權利歸屬視為純粹的財產分配,制度設計比較靈活,可以根據利益平衡之需把非創造者規定為“作者”。作者權體系原則上規定只有實際作者才能成為原始著作權人。
④著作權合同方面
版權體系尊重契約自由,很少在著作權法中設置特別規范,適用合同法的一般原理處理著作權合同糾紛。作者權體系偏重作者利益,假定作者居于弱勢,對合同內容進行較多的干預,往往在著作權法中設立合同專章。
⑤鄰接權方面
對于表演、錄音和廣播節目,版權體系通常將其納入狹義著作權中予以保護,不單設鄰接權。作者權體系則單設鄰接權予以保護。
⑥著作權產生的手續方面
版權體系比較注重權利的公示,傳統上對著作權的保護有登記或加注權利標記的要求。作者權體系認為著作權是自然權利,采取自動產生原則,只要作品完成即取得著作權。
⑦權利的限制方面
版權體系從工具主義的立場出發,采用“合理使用”或“合理利用”等正面表述,并且立法有較大彈性,在判斷著作權限制時給予法官較大的自由裁量權。作者權體系從自然權利的立場出發,采用“權利例外”之表述,立法通常為封閉式列舉,不允許法官作擴大解釋。
兩大體系的差別正在縮小,但依然存在。我國自清末以來,民法制度主要移植大陸法系,著作權法在總體上接近作者權體系。
我國著作權立法始于清朝末年,1910年頒布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著作權法——《大清著作權律》。它奠定了我國著作權法的基礎,此后歷次著作權立法,無不受到這部法律的影響。
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相繼于1915年和1928年分別頒布過著作權法。基本沿襲《大清著作權律》的內容和架構。
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建國初期,國家曾注意過對作者利益的保護問題。1978年以后,改革開放政策為知識產權制度的萌發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條件。
20世紀80年代,我國相繼頒布實施了《商標法》《專利法》,特別是1986年4月12日通過的《民法通則》,第一次把知識產權列為民事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立法的角度對知識支配權的商品化問題作了肯定回答。
隨著著作權國際交流的擴大,我國政府在實施《著作權法》的第二年,即1992年決定同時參加《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
在2001年10月27日《著作權法》通過完成,從而使我國著作權法律制度走向現代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2010年2月26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作出第二次修正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