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春田《知識產權法》(人大出版社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5504字
- 2021-05-28 19:29:42
1.2 課后習題詳解
1簡述知識的本質、特征及樣態。
答:(1)知識的本質
知識不僅是人類的認識過程,也包含認識的結果;不僅是認識的結果,也包含改造的結果,改造是“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變更,使適合需要”的活動和過程,因此,知識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它通過各種不同方式的描述得以表達。作為知識產權對象的創造成果和工商業標記,都屬于“知識”范疇。
(2)知識的特征
知識具有以下特征:
①“知識”作為形式,不具有實體性,它必須依賴于一定的載體作為存在條件。
知識所彰顯的,是反映一定思想和情感的表達。知識作為形式是人類心智結晶的外在的客觀表現,因而必然利用了人類大腦這種物質材料,以及外在表達所賴以實現的物質材料的雙重載體才得以存在。
②“知識”作為形式,在時間上具有永存性的特點。
“知識”一旦被描述、表達出來,則呈現一種可為人感知的客觀狀態,其后,無論是借助于形形色色的物質材料做介質以支撐其存在,還是被抽象轉化為意象,存儲于大腦的記憶中,或是被轉化為抽象的數字關系,壓縮進電腦中,就知識的形式特征而言,具有永不磨損的品格。
③“知識”作為形式,受其非物質性決定,它在空間上可以無限地再現或復制自己。
人類可以不受地域、國別以及特定物質材料的限制,在同一時間,利用不同的載體,不受數量限制地復制相同的結構與形式,并互不影響。因而知識一旦被生產出來并予以公開,客觀上就為人們提供了共占共享該知識的可能。當其他人獲取或利用該知識時,并不導致知識的創造者失去該知識,他仍然擁有它,他可以與眾多的人不受數量限制地、互不干擾地、同樣地占有和利用該知識。
(3)知識的樣態
知識是一個由復雜的形式、結構、符號系統組成的世界,無論它描述科學技術,還是描述文學藝術,都表現為形式,一切知識皆為形式。
2簡述技術創新和文化創造的本質、區別以及功能。
答:抱歉,本題沒有提供答案。
3簡述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答:(1)科技創新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核心手段。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是鞏固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實現中國和平崛起的唯一正確的選擇。
(2)在產業的推動下,知識產權制度在促進人的解放,加速生產力的發展,增強國家競爭力方面的偉大歷史實踐證明,這項制度本身就是一項杰出的發明創造,就是巨大的生產力。
近代以來的二百年間,隨著人類社會工業化的進程,知識產權制度相繼為世界各國普遍接受。無論任何國家、任何社會制度與國情,知識產權制度通過設計財產關系,在創立產業、發展經濟、激發本國人民的創造熱情、引進科學技術和文化,以及提高生產力方面都起到了無可比擬的作用。
4如何區分創造與勞動、創造成果與勞動成果?
答:創造與勞動是性質截然不同的兩種事物。
(1)創造與創造成果
創造成果是唯一的,創造是不可再現的,創造成果與創造成果之間,創造成果與勞動成果之間,都是異質的,不具可比性,因而無法直接通融、兌換。
(2)勞動與勞動成果
勞動的同質性決定,無論勞動的具體方式如何,無論勞動的技術含量高低,無論是簡單勞動還是復雜勞動,其質的規定,無一例外是人類無差別的智力與體力綜合支出的凝結;其量的規定,是具體勞動各自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而,勞動成果是可計量的,不同勞動成果之間是可比較、可交換、可再現的。
實踐中所發生的“知識、技術轉讓”,其價格事實上不是用勞動價格衡量,也無法用勞動理論解釋的。
總之,創造不屬于勞動范疇,“創造成果”與“勞動成果”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成果。正因為如此,人類無法用傳統“勞動成果”報酬制度解決“創造成果”的報酬問題,才創造了知識產權制度。
5如何區分創造成果權與工商業標記權?
答:知識產權法是財產法以知識產權價值的來源作為標準,可以把知識產權劃分為創造成果權與工商業標記權。
(1)創造成果權
創造成果權的價值,來源于對該成果直接的商業性利用。無論是科學技術還是文學藝術等創造成果,本質上都是人們設計出來的“結構、形式和符號系統”。這些“結構、形式和符號系統”所具有的物質或精神上的使用價值是其價值的源泉,對它們的直接利用所獲得的收益,就是創造成果的價格。該成果被利用的多寡,決定了它的價值量的大小。
所以,創造成果本身是獲取財產價值的源泉。
(2)工商業標記權
工商業標記權的財產價值不是來源于該標記的創造性,而是來源于它的區別功能,來源于它所標記的工商業主體的商業信譽。
所謂標記功能是指商業標記在市場活動中,因其區別功能為供需雙方所節約的交易成本。此外,它還指代商品或服務以及工商業主體的商業信譽,是市場評價的反映,二者之間是“標”和“本”或“流”與“源”的關系。
工商業標記本身不產生商業信譽,它只是凝結和積累商品或服務的市場價值,承載工商業主體的商業信譽,它依附于商品、服務或工商業主體之上,隨著市場對商品、服務的交易規模變化和對工商業主體的評價而漲落,相當于商品或服務質量的市場評價以及企業商業信譽的“蓄電池”“晴雨表”,它只蓄電、放電,而不發電。
所以,工商業標記的價值,既包含因承擔區別功能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包括市場對商品、服務、經營者信譽的評價。
6簡述知識產權的概念。
答:知識產權是基于創造成果和工商業標記依法產生的權利的統稱。這一表述基本揭示了知識產權的本質,界定了它的范圍。
(1)“創造成果”的概念,使之與“勞動成果”劃清了界限。
創造成果是唯一的,創造是不可再現的,創造成果與創造成果之間,創造成果與勞動成果之間,都是異質的,不具可比性,因而無法直接通融、兌換。實踐中所發生的“知識、技術轉讓”,其價格事實上不是用勞動價格衡量,也無法用勞動理論解釋的。
總之,創造不屬于勞動范疇,“創造成果”與“勞動成果”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成果。
(2)“創造成果”的概念,使之與“智慧”“智力”劃清了界限。
知識產權是起因于對“智慧成果”或“創造成果”的具有商業意義的支配而產生的權利。“智慧”或“智力”是一種能力或可能性,它是人類隱含的、抽象的、無形的、潛在的能力,沒有形成確切的、具體的、穩定的、客觀的、外化的知識,在商業上沒有意義,因而不能成為知識產權的對象。
(3)“創造成果”的概念也使之與“創造活動”劃清了界限。
“創造活動”是一種事實行為,或者說是一個過程,事實行為或過程不是知識產權的對象。即便創造成果與創造活動同步完成,兩者事實上也非同一事物。即便在實踐中無法將成果與活動因素分開,在邏輯上也可以將二者抽象開來。
歸根結底,知識產權是基于成果,而非活動過程產生的。知識產權是起因于對創造成果的控制、利用、支配而產生的權利,它只關注成果,不問成果的創造過程。沒有創造成果作為前提,主體的控制、利用、支配就失去了行為對象這個前提。就不可能產生知識產權。
(4)“創造成果”概念中的“創造”一詞的限定,使之將非創造成果排除在知識產權的保護對象之外。
創造成果是智力活動的產物。但是,智力成果有創造性與非創造性之分,無創造性的智力成果本質上是勞動成果。唯有那些表現了完成人具有個性的構思、取舍、安排、組合、設計的表達,才是創造成果。
因此,僅限基于“創造成果”才是產生知識產權的必要條件,非創造的智力成果仍屬于勞動成果,不具備產生知識產權的前提。
(5)知識產權之所以將創造成果權和工商業標記權并列,是因為創造成果權的概念不能覆蓋工商業標記權的內容。
二者劃分的標準是各自獲得財產的手段不同。二者同作為財產權,創造成果權的價值來源與工商業標記權的價值來源截然不同。創造成果權作為財產,其價值來源于創造,或者說創造成果所帶來的功能或功效,是精神或物質的需求對象。消費者為獲得特定的功能或功效,必須付出代價,以獲得對創造成果的支配權。
工商業標記是指商標、商號、產品的包裝與裝潢、地理標記等各類標記。消費者的消費對象不是工商業標記本身,而在于它所指代的產品與服務。工商業標記權作為財產,其來源端在它的區別功能;其量的規定性,取決于該區別功能在市場交易中所發揮的作用、所占份額的大小。
(6)強調知識產權依法產生,反映了立法者的價值判斷。
①并非一切創造成果都可以成為法律保護的對象,也并非任何設計都可以成為受法律保護的工商業標記。由于國情有別,各國知識產權的保護對象既有大同,也有小異。即使同一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知識產權保護對象的范圍也有所不同。
②并非所有施加在創造成果和工商業標記上的行為,都可以成為知識產權規制的客體。人的社會行為包羅萬象,行為的后果會產生巨細不同、五花八門的社會關系。法律的功能是有限的,它只選擇對經濟關系有相當影響的一部分關系加以調整。此外,在知識產權法的規定以外的、對知識產權的對象所施加的行為,不屬于知識產權的客體。
7簡述知識產權的對象與客體、二者區分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答:(1)知識產權的對象是以“形式、結構、符號系統”等為存在方式的知識。
對象是第一性的,是發生、變更和消滅法律關系的前提和基礎。對象不同,導致人類對其控制、利用、支配的行為方式不同,因而造成法律調整其行為的手段的差別,進而形成權利類型的不同。知識產權的對象是知識。
(2)知識產權的客體是指在對象上所施加的、能夠產生一定利益關系的行為。權利的客體是物質的。
(3)知識產權的客體與對象屬于兩個不同的范疇。
①作為對象的知識是“形式的”“結構的”“符號的”,屬非物質的范疇。作為知識產權對象的“知識”,是具體的、感性的、客觀的范疇。對象是第一性的,客體是主體對對象所施加的行為,是第二性的。
②對象是權利客體發生的客觀基礎和前提,它決定了能夠對其施加行為的具體方式及內容。沒有對象,沒有對象的性質與特征的確定性,主體的行為就沒有了發生的根據;失去了作用的對象,其行為方式及其內容也無法獲得針對性、確定性。沒有對象的行為和沒有對象的權利都是不存在的。
進一步,如果沒有作為權利客體的行為,就不可能發生、變更或消滅相應的法律關系。
可見,客體與對象是不同的事物。這既是認識問題,更是個事實,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8試述知識產權的民事權利屬性。
答:人們之所以把知識產權歸于民事權利,是由于它所反映和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具備了民事權利的最本質的特征,固為民事權利。
(1)民事權利又被稱作“私權”,民法也被稱作“私法”,私法調整具有平等地位的私人間的人身與財產關系,例如民法、商法。這種平等主體之間所發生的“私”的事務,均適用“私法”來調整,它和主體的性質、地位沒有關系。
所以,當國家、政府從事“私”的事務時,也是作為“私法”的主體,適用民法的規則,平等、等價、有償地進行交易。
(2)知識產權為私權的表述,對于具有法治傳統的社會而言,天經地義,充其量不過是對一個不爭事實的重述,但是,對于缺乏“私權”和“私法”傳統的中國社會而言,無疑具有特殊的、現實的作用,具有長遠的歷史意義。
知識產權法作為私權法,客觀上必然受到民法的規制,民法的主體、客體、權利內容,法律行為、代理、時效、侵權、法律責任、訴訟程序等一系列制度,都順理成章地適用于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是否屬于民事權利,應否編纂人民法典,是事物內部自身的本質屬性和客觀規律所決定的。知識產權相對于傳統物權、債權等財產權而言,相對年輕,人類對它的認識、思考、歸納和提煉還不夠成熟,但這些情況都不足以改變知識產權作為類型化了的基本財產權的屬性,也不足以否定它和物權、債權于財產權的法律秩序中處于同一位階的客觀事實。從這個意義上講,民法典中理所當然地應當有知識產權法一席之地。
這一表述的原則和理念,對目前我國現實知識產權制度而言,是一個歷史性的超越,若能在未來我國的知識產權法制建設中得以充分、有效地貫徹,將改變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根本面貌和立法走向,也將導致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與整個民法制度整合于一統。
9試述知識產權法與民法的關系。
答:知識產權法與民法的關系如下:
(1)知識產權法是民法的組成部分,是民事普通法,不是民事特別法。
(2)知識產權法是基礎性的民事財產法,它不是從現存財產法中派生出來的財產法規則,既不是物權法的特別規則,也不是債權法的特別規則。
(3)知識產權法所調整的,不是個別的、特殊的、局部的民事關系,其是社會生活中普遍適用的基本規則,無論是主體、地域、時間,都不存在特別的適用要求。
(4)知識產權法和物權法是基于對“物”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而產生的法律規則體系一樣,是基于調整對“知識”類的對象的控制、使用、收益、處分而產生利益關系的規則體系。
(5)知識產權和知識產權法分別與物權、物權法,以及與債權、債權法處于相同的邏輯層次,分別屬于民事基本財產權和民事財產基本法。
10試述知識產權制度的作用。
答:知識改變生活,知識產權改變世界。知識在社會進步與生產財富中居于源泉與核心的地位。知識產權是近代工業文明的產物,它源于長期的貿易習慣而轉變成的財產制度。創造成果是產業經濟的發動機。作為一種精神力量,知識產權法律創造了財富生產的新模式。知識產權制度的作用有:
(1)知識產權制度以制度文明為支點,以財富等利益為杠桿,有效地調動和激發了人們的創造熱情。
(2)知識產權制度以技術和文化為手段,以產業發展和經濟繁榮為核心,服務社會,造福人類,把個人才智的結晶轉化為巨大的社會財富,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
(3)在工業文明的進程中,知識產權制度對推動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居功至偉。
(4)知識產權法律既是制度文明的典范,也是激發創造力和促進社會進步的加速器。
11試述知識創新與制度創新的辨證關系。
答:抱歉,本題沒有提供答案。
12如何理解知識產權制度中創造者、投資人和社會公眾之間的關系?
答:抱歉,本題沒有提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