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要素稟賦與赫克歇爾—俄林理論

5.1 復習筆記

一、赫克歇爾—俄林理論的假設條件

(1)貿易中有兩個國家(國家A與國家B),兩種商品(X與Y),兩種生產要素(勞動與資本)。

(2)兩國在生產中都使用相同的技術。

(3)在兩個國家中,商品X都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商品Y都是資本密集型產品。

(4)在兩個國家中,兩種商品的生產都是規模報酬不變的。

(5)兩國在生產中均為不完全分工。

(6)兩國需求偏好相同。

(7)在兩個國家中,兩種商品與兩種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

(8)在一國國內,要素可以自由流動,但要素不能在國際間自由流動。

(9)沒有運輸成本、關稅或影響國際貿易自由進行的其他壁壘。

(10)兩國資源均得到了充分利用。

(11)兩國的貿易是平衡的。

二、要素密集度、要素充裕度和生產可能性曲線的形狀

1要素密集度

在一個只有兩種商品(X和Y)和兩種要素(勞動和資本)的世界中,如果生產Y時的資本/勞動比率大于生產X時的資本/勞動比率,我們就說Y是資本密集型商品。

如果我們把資本(K)放在坐標系的縱軸,把勞動(L)放在坐標系的橫軸,而且生產沿著一條從原點出發的射線進行,則該射線的斜率就是生產這種商品的資本/勞動比率(K/L),見圖5-1。

圖5-1 國家1和國家2商品X和商品Y的要素密集度

在國家1,生產商品Y的資本/勞動比率(K/L)為1,生產X的這一比率為1/4。圖中國家1從原點出發的兩條射線的斜率給出了這兩個值。因此,在國家1商品Y是資本密集型的。在國家2,Y的K/L=4而X的K/L=1,因此,在兩個國家Y都是資本密集型的,而X都是勞動密集型的。國家2在生產兩種商品時的資本/勞動比率都高于國家1,這是因為國家2資本的相對價格(r/w)比較低。如果r/w下降,生產者在生產兩種商品時都會用K來代替L,以降低其生產成本。這樣,將導致生產兩種商品時的資本/勞動比率都有所上升。

2要素充裕度

(1)以實物單位定義

用各國所有可以利用的資本和勞動的總和來衡量。

如果國家B的可用總資本和可用總勞動的比率(TK/TL)大于國家A的這一比率,就說國家B是資本充裕的(即國家B的TK/TL大于國家A的TK/TL)。

注意,用這種方法定義,使用的是總資本和總勞動的比率,而不是可用資本和可用勞動的絕對數量。

(2)以相對要素價格定義

用每一國家的資本的租用價格和勞動時間價格來衡量。

如果國家B的資本租用價格和勞動時間價格的比率(PK/PL=r/w)小于國家A的這一比率,就說國家B是資本充裕的(即國家B的PK/PL小于國家A的PK/PL)。

(3)兩種方法的關系

用實物單位定義要素充裕度僅僅考慮了供給這一方面的因素,而用相對要素價格來定義則同時考慮了供求兩方面的因素。

在兩國的需求偏好相同的情況,兩種方法得出的結論是相同的。因為國家B的TK/TL大于國家A,在相同的需求條件和生產技術下,國家B的PK/PL就會較小,從而國家B在兩種定義下都是資本充裕的。

但在兩國的需求偏好不同的情況下,兩種方法得出的結論可能不同,此時應該使用相對要素價格定義法。

3要素充裕度與生產可能性曲線

由于國家B是資本充裕的,而且商品Y是資本密集型的商品,國家B就可以比國家A生產相對更多的商品Y。因此,國家B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偏向Y軸,而國家A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偏向X軸,如圖5-2所示。

圖5-2 兩國生產可能性曲線的形狀

由于國家B資本的相對價格較低,相對于國家A而言,生產者將會使用資本密集型的技術來生產兩種商品。

如果資本的相對價格下降,生產者也會用資本代替勞動(資本/勞動比率上升)來進行生產。

三、要素稟賦和赫—俄理論

1赫克歇爾—俄林定理含義

一國應當出口密集使用該國相對充裕和便宜的要素的商品,進口密集使用該國相對稀缺和昂貴的要素的商品。簡而言之,勞動相對充裕的國家應當出口勞動密集型商品,進口資本密集型商品。

2赫克歇爾—俄林理論的一般均衡框架

赫—俄定理的一般均衡特性表現為:所有的商品和要素市場都是一個統一系統的組成部分,其中任何一部分的變化都會影響其他每一部分。

圖5-3 赫—俄定理的一般均衡框架

從圖5-3的右下角出發,生產要素所有權的分配和需求偏好共同決定了對商品的需求。對生產要素的需求可以從對最終商品的需求中派生出來。對要素的供求力量共同決定了要素價格。要素價格和技術水平決定了最終產品的價格。各國相對商品價格之間的差異確定了比較優勢和貿易模式。

3對赫—俄理論的說明

如圖5-4所示,由于假設兩國需求偏好相同,無差異曲線是兩國共同的無差異曲線。該無差異曲線與國家A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切于A點,與國家B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切于A′點。這兩個切點確定了兩國的孤立均衡時的相對商品價格。國家A為PA,國家B為P′A(見左圖)。由于PA<P′A,國家A在商品X上具有比較優勢,國家B在商品Y上具有比較優勢。開展貿易(見右圖)后,國家A在B點組織生產,能夠用Y交換X,最終達到E點的消費組合(見貿易三角形)。國家B在B′點組織生產,通過用Y交換X,最終達到E′點的消費組合(與E點重合)。兩國均從貿易中獲利,這是因為它們都達到了更高的無差異曲線

圖5-4 赫—俄模型

四、要素價格均等與收入分配

1要素價格均等定理

國際貿易會使各國同質要素獲得相同的相對與絕對收入。這樣一來,國際貿易就成為國際要素流動的替代品。

2相對和絕對要素價格均等

(1)相對要素價格均等

圖5-5 相對要素價格均衡

圖5-5中橫軸表示w/r,縱軸表示PX/PY。貿易前,國家1位于A點,w/r=(w/r)1,PX/PY=PA;國家2位于A′點,w/r=(w/r)2,PX/PY=PA′。因為國家1的w/r小于國家2的w/r,PA<PA′',所以國家1在商品X上具有比較優勢。在貿易條件下,國家1專業化生產商品X,提高了勞動相對于資本的需求,w/r上升。國家2專業化生產Y,提高了資本的相對需求,r/w上升(即w/r下降)。這種情況將繼續下去直至在B=B′點時,PB=PB,而且兩國的w/r均等于(w/r)*

(2)絕對要素價格均等

絕對要素價格均等意味著:自由貿易會使貿易兩國同類型的勞動的實際工資相等,使兩國同類資本的實際利率相等。已知貿易相對要素價格相等,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再補充以下假設:各國使用相同的生產技術,在所有商品生產過程中均保持規模報酬不變。這樣貿易就會使同質要素的絕對收入相等。

3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

貿易會提高各國相對充裕和價格便宜的要素的價格,增加這些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降低各國相對稀缺和昂貴的要素的價格,減少這些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4特定要素模型

在短期內有的生產要素不能在部門直接自由流動。因為一些要素(如資本)可能是有流動限制的,或只限于在某一產業或部門內流動。在這種情況下,赫克歇爾—俄林模型關于國際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的結論就需要有所修改,我們這里用特定要素模型來解釋。

特定要素模型所得出的結論是:如果某些要素是特定的(例如僅能在一些特定的產業中使用),特定要素模型顯示貿易對一國流動要素的影響是不明確的,同時將有利于用于該國出口商品的非流動要素,而不利于用于該國進口商品的非流動要素。

5經驗分析

在現實世界中,國際貿易并沒有使各國同質要素收入相等。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是赫—俄—薩定理成立所依賴的很多簡化的假設在當今世界大多是不成立的。

五、對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經驗檢驗

1經驗檢驗的結果——里昂惕夫之謎

里昂惕夫用1947年的美國數據第一次對赫—俄模型做了經驗性檢驗。里昂惕夫發現美國進口替代品的資本密集程度比其出口商品的資本密集程度高約30%。由于美國是世界上資本最充裕的國家,這一結果與赫—俄模型所預測的完全相反,這就是所謂的里昂惕夫之謎。

2對里昂惕夫之謎的解釋

對里昂惕夫之謎有以下幾種解釋:

(1)1947年并不具有代表性意義;

(2)使用兩種要素(資本、勞動)模型,忽略了其他要素如自然資源的影響;

(3)美國的關稅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給予了保護;

(4)計算中沒有考慮人力資本。

3要素密集度的顛倒

(1)要素密集度的顛倒

要素密集度的顛倒是指某一商品在勞動充裕的國家是勞動密集型的,而在資本充裕的國家是資本密集型的這樣一種情況。

(2)發生的條件

當兩種商品生產中的要素替代彈性相差過大時,這種顛倒就有可能發生。

替代彈性是指當一種要素價格下降時,這種要素可用來替代另一種要素的程度。

(3)對赫—俄理論的影響

在要素密集度顛倒的情況下,赫—俄定理和要素價格均等定理均不再適用。

明哈斯在1962年的研究認為要素密集度的顛倒是普遍存在的。里昂惕夫和鮑爾認為明哈斯的結果有誤差,要素密集度顛倒的發生是很少見的。更為近期的研究則提出了更強的支持,說明基于國家間在更廣泛意義上的要素稟賦的差異的有限制的赫—俄模型是成立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平县| 晋中市| 池州市| 呼玛县| 灌阳县| 延长县| 西青区| 辽阳县| 宁安市| 宿松县| 海丰县| 香港 | 农安县| 商丘市| 乃东县| 江达县| 尼勒克县| 耿马| 博乐市| 永靖县| 观塘区| 雷波县| 福贡县| 田东县| 乌兰浩特市| 五常市| 马尔康县| 博爱县| 会东县| 凉城县| 礼泉县| 南昌市| 克拉玛依市| 乳山市| 宁河县| 明水县| 松阳县| 屏山县| 高阳县| 永修县| 泰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