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失 業

一、名詞解釋

1.結構性失業(中央財經大學2018研;廈門大學2014研;財政部財科所2012、2006研;北郵2010研;南京大學2009研;北師大2008研;北大2007研;浙江大學2004研;北京工商大學2004研)

答:結構性失業是指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業,其特點是既有失業,又有職位空缺,失業者或者沒有合適的技能,或者居住地點不當,因此無法填補現有的職位空缺。

根據凱恩斯的觀點,結構性失業既有失業,也有職位空缺,兩者并存,但不匹配。結構性失業經常被認為是摩擦性失業的極端形式,它不能通過擴大總需求予以解決。一般認為對就業有嚴重影響的比較重要的結構變化有:消費者趣味的變化、技術水平的變化、人口增長速度的變化以及政府政策的變化。消費者趣味和技術水平的長期變化會新產生一些行業,也會淘汰一些行業,從而造成失業。人口的增長由于既能影響生產又能影響勞動力供給,所以也會影響失業。隨著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政府的開支和稅收政策對失業影響也在增加。

2.摩擦性失業(浙江理工大學2015研;南京大學2014、2011研;深圳大學2007研;山東大學2007研;南航2006研;大連理工大學2005研;中山大學2005、2002研)

答:摩擦性失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由于難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業,引起摩擦性失業的原因有勞動力市場運行機制不完善或者因為經濟變動過程中的工種轉換困難。摩擦性失業是勞動力在正常流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失業。在一個動態經濟中,各行業、各部門和各地區之間勞動需求的變動是經常發生的。即使在充分就業狀態下,由于人們從學校畢業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尋找工作,總是會有一些人的周轉。摩擦性失業量的大小取決于勞動力流動性的大小和尋找工作所需要的時間。由于在動態經濟中,勞動力的流動是正常的,所以摩擦性失業的存在也是正常的。

3.自然失業率(東北財經大學2018研;中央民族大學2018研;暨南大學2017研;西北大學2017研;北師大2015研;南航2015研;南京財經大學2012研;北大2011、2007研;中山大學2009研;北航2008研;廈門大學2007研;華中科大2006研;武漢大學2006研;人大2003研;東北大學2003研)

答:自然失業率又稱有保證的失業率、正常失業率、充分就業失業率等,它是經濟圍繞其波動的平均失業率,是經濟在長期中趨近的失業率,是充分就業時仍然保持的失業水平。

自然失業率是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讓勞動市場和商品市場自發供求力量起作用時,總供給和總需求處于均衡狀態時的失業率。所謂“沒有貨幣因素干擾”,指的是失業率的高低與通貨膨脹率的高低之間不存在替代關系。自然失業率決定于經濟中的結構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取決于勞動市場的組織狀況、人口組成、失業者尋找工作的能力愿望、現有工作的類型、經濟結構的變動、新加入勞動者隊伍的人數等眾多因素。

任何把失業率降低到自然失業率以下的企圖都將造成加速的通貨膨脹。任何時候都存在著與實際工資率結構相適應的自然失業率。自然失業率是弗里德曼對菲利普斯曲線發展的一種觀點,他將長期的均衡失業率稱為“自然失業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貨膨脹水平相對應,且不受其影響。

4.充分就業(湖南大學2018研;哈爾濱工業大學2018研;財政部財科所2016研;昆明理工大學2010研;華東理工大學2006研;上海理工大學2006研)

答:充分就業是指在一定的貨幣工資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工作的一種經濟狀況。充分就業是由凱恩斯在《通論》中提出的范疇,凱恩斯認為,充分就業是由有效需求決定的。如果有效需求不足,從而造成非自愿性失業,社會即不能實現充分就業。充分就業與某些失業現象的存在并不矛盾,如摩擦性失業和自愿性失業,這兩種失業都是正常的。只有非自愿性失業消失,社會才算實現了充分就業。充分就業也可廣義地理解為各種經濟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5.非自愿失業(廈門大學2009研)

答:非自愿失業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現行貨幣工資水平而仍得不到工作。這一概念是由凱恩斯提出的。凱恩斯對非自愿失業的解釋是,當所消費的商品的價格較之貨幣工資發生了輕微上漲,而此時愿意按現行的貨幣工資提供勞動的勞動力總供給仍然大于現在實際的就業量,那么就存在非自愿失業。非自愿失業從另一個方面講,指有可能被總需求的提高所消除的那種失業。因為總需求的提高必將導致較高的物價和較低的實際工資。

二、簡答題

1.簡要說明為什么自然失業率不為0?(南開大學2015研)

答:自然失業率是指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讓勞動市場和商品市場自發供求力量起作用時,總供給和總需求處于均衡狀態時的失業率。沒有貨幣因素干擾指的是失業率的高低與通貨膨脹的高低之間不存在替代關系。因此,自然失業率應等于某一時點上摩擦性和結構性失業率之和。形成自然失業率的原因在于經濟中的結構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如勞動力市場的組織狀況、人口組成、失業者尋找工作的愿望、現有工作的類型、經濟結構的變動、新加入勞動者隊伍的人數等眾多因素。自然失業率不為0的原因有:

(1)存在摩擦性失業。摩擦性失業是指勞動力在正常流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失業。在一個動態經濟中,各行業、各部門和各地區之間勞動需求的變動是經常發生的。即使在充分就業狀態下,由于人們從學校畢業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尋找工作,總是會有一些人的周轉。摩擦性失業量的大小取決于勞動力流動性的大小和尋找工作所需要的時間。由于在動態經濟中,勞動力的流動是正常的,所以摩擦性失業的存在也是正常的。

(2)存在結構性失業。結構性失業是因為對某種勞動的需求增加,而對另一種勞動的需求減少,與此同時,供給沒有迅速作出調整而造成的勞動力供求不一致時產生的失業。當某些部門相對于其他部門出現增長時,可以經常看到各種職業或地區之間供求的不平衡。這種情況下,往往“失業與空位”并存,即一方面存在著有工作無人做的“空位”,而另一方面又存在著有人無工作的“失業”,這是勞動力市場的結構特點造成的。

2.說明當不利的供給沖擊導致通貨膨脹時,為什么不能實行工資指數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2研)

答:工資指數化是指工人的貨幣工資隨物價指數浮動,按照價格指數自動調節收入的一種工資制度。工資指數化的目的是為了消除市場經濟條件下,物價波動對員工工資水平的影響,對工資制度實行物價補償的原則,根據物價指數的變動而相應調整工資,使工資的增長高于或至少不低于物價的上漲。

當總需求既定不變,經濟遭遇不利的供給沖擊時,廠商生產成本增加,從而導致消費品價格上升。在工資指數化制度下,工資也會隨之上升。而這將引發價格、原材料成本和工資的進一步上漲。在這種情況下,工資指數化反而助長了通貨膨脹的螺旋式上升。

3.經濟中達到一般均衡是否意味著充分就業?為什么追求高就業目標會導致通貨膨脹?(清華大學2004研)

答:(1)經濟中達到一般均衡意味著充分就業。失業分為自然性失業和經濟性失業,充分就業就是指不存在經濟性失業的就業狀態。當經濟達到一般均衡的時候,意味著工人在愿意接受的工資水平下可以找到工作。這個時候可能還存在自然性失業,但是這并不影響充分就業。

(2)菲利普斯曲線表明,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著此消彼長的替代關系,即要使失業率降低就必然引起通貨膨脹率的上升。當追求高的就業目標,即要實現低的失業率時,通貨膨脹率就會上升。根據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線,貨幣工資增長率與失業率之間存在著此消彼長的替代關系。因為成本是決定價格的基礎,在短期中,工資和價格存在固定比例關系,故可用通貨膨脹率代替貨幣工資增長率。因而,高的就業目標會導致通貨膨脹。

4.簡述失業的三種類型。(浙江大學2003研)

答:宏觀經濟學通常將失業分為三種類型,即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以及周期性失業。

(1)摩擦性失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由于難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業,引起摩擦性失業的原因有勞動力市場運行機制不完善或者因為經濟變動過程中的工種轉換困難。摩擦性失業通常起源于勞動力的供給方,是短期的局部的,是經濟處于充分就業時的失業。

(2)結構性失業是指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業,其特點是既有失業,又有職位空缺,失業者或者沒有合適的技能,或者居住地點不當,因此無法填補現有的職位空缺。結構性失業在性質上是長期性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勞動力的需求方。結構性失業是由經濟變化導致的,這些經濟變化引起特定市場和區域中的特定類型勞動力的需求相對低于其供給。

(3)周期性失業是指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業。它是超過摩擦性失業以上的失業部分,它發生于產出低于其充分就業水平的時候,會引起整個經濟體系的較普遍的失業。

通常用自然失業率來衡量失業的程度,用奧肯定律來估計失業對整個經濟的影響。自然失業率是整個經濟處于充分就業水平下的失業率,如果失業率超過或低于自然失業率,整個經濟都沒有達到潛在水平。奧肯定律表示失業率的增加會使產出水平下降,失業率的減少會使產出水平增加,經濟進入繁榮。

5.簡述經濟社會總有些人是失業者的原因,失業的主要代價何在?(武漢大學2010研)

答:(1)經濟社會中存在自然失業的原因

經濟社會中總有些人是失業者,這是因為經濟中存在著自然失業。自然失業率是經濟社會在正常情況下的失業率,是勞動市場處于供求均衡狀態的失業率。自然失業包括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是指勞動力在正常流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失業;結構性失業是因為對某種勞動的需求增加,而對另一種勞動的需求減少,與此同時,供給沒有迅速作出調整而造成的勞動力供求不一致時產生的失業。

(2)失業的代價

對于個人來說,如果是自愿失業,則會給他帶來閑暇的享受;但如果是非自愿失業,則會使他的收入減少,從而生活水平下降。

對社會來說,失業增加了社會福利支出,造成財政困難,同時,失業率過高又會影響社會的安定,帶來其他社會問題。

從整個經濟看,失業在經濟上最大的損失就是實際國民收入的減少。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研究了失業率變動對實際國民收入的影響,提出了奧肯定理。其主要內容:失業率如果超過充分就業的界限(通常以4%的失業率為標準)時,失業率每減少1%,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增加2%;反之,失業率每增加1%,實際國民生產總值減少2%。

三、計算題

1.假設企業的成本利潤率為2%,工資決定函數是W=P(1-u+z),其中u是失業率,z=0.04,求:

(1)求實際工資和自然失業率。

(2)若高于成本價格的成本利潤率增至5%,同時由于政府提高失業救濟,z下降為0.01,求此時的實際工資和自然失業率。(復旦大學2015研)

解:(1)由于企業的成本利潤率為2%,即(P-W)/W=2%。則實際工資為:W/P=1/1.02≈0.98。

由工資決定方程W=P(1-u+z)得自然失業率:u=1-0.98+0.04=0.06。

(2)假設高于成本價格的成本利潤率增至5%,并有一個失業補助金的減少使得z由0.04降到0.01,此時真實工資:W/P=1/1.05≈0.95。

自然失業率為:u=1-0.95+0.01=0.06。

2.假定產出是根據含有失業率的生產函數Y=Ka[(1-u*)L]1a來表示的。在上式中,K為資本,L為勞動力,u*為自然失業率。國民儲蓄率為s,勞動力增長率為n,資本折舊率為δ。

(1)請把人均產出(y=Y/L)表示為人均資本(k=K/L)和自然失業率的函數。

(2)計算該經濟的穩態的人均資本和人均產出。

(3)失業通過哪兩種途徑影響穩態的產出水平?(人大2014研)

解:(1)由生產函數Y=Ka[(1-u*)L]1a兩邊同時除以勞動力L則有:

記y=Y/L,k=K/L,則有:y=f(k)=ka(1-u*1a

其中,y表示人均產出,k表示人均資本,u*表示自然失業率。

(2)穩態時有sf(k)=(n+δ)k,即:ska(1-u*1a=(n+δ)k。

解得穩態人均資本為:

從而穩態的人均產出為:

(3)由(2)可知,穩態時人均產出水平為

可知失業通過以下兩種途徑影響穩態的產出水平:

失業通過影響自然失業率u*進而影響穩態產出水平y*。由

可知,失業持續增加,導致u*上升,從而會使得穩態人均產出y*減少。

失業通過影響勞動力增長率n進而影響穩態人均產出y*。由

可知,失業增加,會導致勞動供給減少,勞動增長率n下降,穩態產出y*增加。

四、論述題

1.什么是自然失業率?影響自然失業率變化的因素有哪些?隨著我國的經濟的發展,我國的自然失業率有上升的趨勢。就此談談你的看法。(西南財大2013研)

答:(1)自然失業率的含義

自然失業率又稱有保證的失業率、正常失業率、充分就業失業率等,是指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讓勞動市場和商品市場自發供求力量起作用時,總供給和總需求處于均衡狀態時的失業率。沒有貨幣因素干擾,指的是失業率的高低與通貨膨脹的高低之間不存在替代關系。自然失業率為摩擦性失業率與結構性失業率加總之和。

(2)自然失業率變化的影響因素

自然失業率取決于經濟中的結構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取決于勞動力市場的組織狀況、人口組成、失業者尋找工作的愿望、現有工作的類型、經濟結構的變動、新加入勞動者隊伍的人數等眾多因素。具體而言:

勞動者結構的變化。一般說來,青年和婦女的自然失業率高,從而這些人在勞動力中所占比重上升時會導致自然失業率上升。

政府政策的影響。例如,失業救濟制度可能使一些人寧可失業也不愿去從事工資低、條件差的職業,這就會使自然失業率上升;又如,最低工資立法使企業盡量少雇傭人,特別是技術差的工人,同時也會加強用機器取代工人的趨勢。

技術進步的因素。新技術、新設備的使用,必然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尤其會使一些文化技術水平低的工人不斷被淘汰。

勞動市場組織狀況,如勞動供求信息狀況、職業介紹與指導狀況等都會影響自然失業率變化。

勞動市場或行業差別性的增長會提高自然失業率,包括廠商、行業和地區的興衰,勞動者需要時間來適應形勢變化,這些都會影響自然失業率的變化。

(3)對我國自然失業率上升趨勢的看法

隨著我國的經濟的發展,使用技術、設備、機器的不斷提高,同時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就業結構調整,導致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大幅增加,同時我國面臨大量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困境,而新增的勞動崗位供給逐漸萎縮,因而我國的自然失業率有上升的趨勢是必然的。但是由于失業無論對失業者或社會成本都是巨大的,所以要想方設法減少失業。

對于我國來說,勞動力市場、勞動力供給信息的發達程度、交通運輸狀況、個人心理(如頻繁跳槽、對外地打工的不偏好等)、戶籍制度以及經濟結構的調整,都是影響自然失業率的可能因素。為降低我國的自然失業率,可采取以下措施:

搭建就業信息公眾服務平臺。即完善信息系統建設,形成集就業登記、勞動合同簽訂、社會保險繳納、社保關系轉移等為一體的公眾信息服務網絡。將信息系統向有條件的社區和鄉鎮延伸,提供勞動保障的個人信息查詢。利用現代信息及網絡技術,加大網絡就業信息系統的建設,從而減少摩擦性失業。

加強就業服務載體建設。加強勞動保障服務中心、就業訓練中心等就業服務機構的建設,為因經濟結構調整而失業的公民提供職業培訓,減少結構性失業。

推進戶籍改革,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建立全國范圍內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勞動標準體系和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和爭議調解仲裁,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要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工作。

2.在中國如何度量失業?中國可否采用財政政策治理失業?如果可以,則應該如何治理,在治理中將面臨哪些挑戰?(中山大學2009研)

答:(1)中國如何度量失業

失業是有勞動能力的人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社會現象。根據這一定義,失業者要符合三個條件:有勞動能力、有勞動愿望、沒有工作。

要度量失業,首先要度量一個經濟體總人口中適合勞動的人口。世界各國一般根據年齡來界定,通常是把14周歲~65周歲界定為勞動年齡人口。在我國,男性16周歲~60周歲、女性16周歲~55周歲為勞動年齡人口。但并不是所有的勞動年齡人口都是勞動力人口,不包括在其中的主要有在校學生、家務勞動力者、因病、傷殘和服刑等不能工作的人員以及不愿工作的人員等。從勞動年齡人口中減去不在勞動力人口就是勞動力人口。就業者和失業者總和就是勞動力,失業者占勞動力的百分比稱為失業率。

因此,可以總結如下:

勞動力人口=勞動年齡人口-不在勞動力人口

勞動參與率=勞動力人口/勞動年齡人口

失業率=失業人口/勞動力人口

不同的國家,測量失業率的方法和口徑有所差異。其中,我國一直使用城鎮登記失業率這一指標來測量。城鎮登記失業率是指在報告期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占期末城鎮從業人員總數與期末實有城鎮登記失業人數之和的比重。在城鎮單位從業人員中,不包括使用的農村勞動力、聘用的離退休人員、港澳臺及外方人員。我國政府決定,從2011年(十二五期間)開始,我國不再使用“城鎮登記失業率”這一指標,而采用“調查失業率”這一指標。

(2)中國可否采用財政政策治理失業

就失業的類型來看,主要有摩擦性失業、季節性失業、周期性失業、需求不足型失業、結構性失業、自愿性失業和非自愿性失業等。宏觀經濟主要調整的是周期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其中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調整總需求,從而調整周期性失業,供給政策調整結構性失業。所以,財政政策可以治理一部分失業,但是不能解決所有的失業問題,需要更多的手段和措施一同治理。

(3)我國如何治理失業以及治理失業面臨的挑戰

我國的勞動市場供求結構比較特殊。在高級復雜勞動市場上,高級人才比較稀缺;在中級勞動市場上,存在著結構性失業;在低級勞動市場上,存在著總體上供給過多,但在有些局部地區卻嚴重缺乏。

根據凱恩斯的分析,就業水平取決于國民收入水平,而國民收入水平又取決于總需求。通過財政政策,可以調整社會總需求水平,從而調整周期性失業,比如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用舉債的方式擴大政府開支。主張政府承擔公共事業投資,承擔社會福利責任。政府還應對私人進行訂貨和貸款,通過國家直接進行投資或消費來彌補私人消費和投資的不足,以便提高國民收入和就業水平。

政府還應對各個產業和地區進行宏觀調控,使各個產業和地區平穩發展,避免產生大波動從而減小更大范圍的結構性失業的可能性。如果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變化的幅度和速度較快,就可能比較經常和較大幅度地引發自然失業。政府也可以通過增加勞動力的流動性來緩解結構性失業。

總之,對于處于轉軌過程中的我國經濟來說,勞動力市場乃至整個經濟體制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特別是近年來產業結構變動速度加快,勞動力市場改革力度加大,都會導致自然失業率的提高。總體而言,中國經濟具有較高的并且繼續升高的自然失業率,表明單純依靠宏觀反周期政策不能完全消除或緩解失業現象,擴大就業和治理失業,要求綜合以下一系列政策手段:

改變勞動力供給狀況減少失業。失業的存在首先表現為勞動力供給總量大于需求總量,另外就是勞動力的結構與需求不對稱。其治理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控制和減少勞動力的供給,延長每個勞動者接受教育年限、控制人口的增長;為失業者或易受失業威脅的勞動者提供幫助,比如可通過大力培育勞動力市場,為勞動力要素供求雙方提供信息,通過政策和輿論手段,使全社會關心失業職工;廣泛開展職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使勞動力供給與需求相適應。

提高經濟活動水平,擴大就業崗位。尋找多元化經濟增長點,提高經濟活動水平,既是治理失業的戰略選擇,也是使經濟持續協調健康發展的有力保證。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是:a.通過直接增加政府投資刺激經濟增長。一方面通過擴大財政支出搞建設項目,另一方面通過銀行貸款投資建設項目。但后者容易導致通貨膨脹,應嚴格控制其規模和比例。b.通過民間投資,刺激經濟的增長。民間投資是指資金所有者用自有資金上項目、買股票債券等。國家應鼓勵提倡民間投資,尤其是鼓勵支持失業人員自籌資金興辦實業,創辦個體私營合伙企業,廣開就業渠道。c.通過大量吸引外資刺激經濟增長。為了使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得到有效利用,使其優化配置,應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

建立適度的失業保障體制。根據自然失業率理論,就業水平是由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動水平所決定的。從現代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發展進程中不難發現,充分的社會保障起到了社會“減震器”的作用,緩解了社會矛盾,保證了市場的正常運行。建立多層次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將是一段時期內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發展與穩定的重要任務,也是規避風險、減少社會震蕩、實現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保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邑县| 新津县| 宁强县| 翁源县| 龙胜| 根河市| 朝阳市| 鄄城县| 武川县| 邵东县| 舞钢市| 博爱县| 射阳县| 石家庄市| 长宁县| 边坝县| 平和县| 新民市| 延庆县| 荥经县| 清流县| 宁陕县| 泰宁县| 汉源县| 读书| 马山县| 大石桥市| 浦北县| 辽阳县| 衡东县| 留坝县| 怀宁县| 乐昌市| 宾阳县| 酒泉市| 新营市| 托克托县| 吉安市| 唐河县| 平阴县| 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