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恩布什《宏觀經濟學》(第12版)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9936字
- 2021-06-11 09:15:24
第11章 貨幣、利息與收入
一、名詞解釋
1.貨幣中性(華中師范大學2018研;中南財大2017研;復旦大學2016研;廈門大學2015、2008研;武漢大學2009研;深圳大學2007研;中央財大2007研;北航2007研)
答:貨幣中性是指是指名義貨幣數量的變化不會改變產品市場原有均衡狀態和國民收入的結構,僅引起產品市場各種商品的絕對價格水平的同比變動。當貨幣是中性時,貨幣供給的增加引致貨幣需求的增加,貨幣市場在新的供求均衡點上達到均衡,貨幣市場均衡的改變只引起物價總水平的變化,不改變商品的相對價格,也不影響產品市場的均衡,不影響實際國民收入中消費與儲蓄、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系。此時,貨幣只是一種面紗,貨幣經濟類似于物物交易經濟。這一觀點從根本上否定了規則的貨幣政策對經濟周期的調節作用;并認為只有對未被預期到的通貨膨脹采取適當的貨幣政策才可以提高實際經濟水平。
2.貨幣非中性(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9研)
答:貨幣非中性是與貨幣中性論相對立的一種關于貨幣在經濟中的作用問題的理論,判斷標準是: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是否會對實際產出、實際利率等實際變量產生影響。新凱恩斯主義認為,在不完全競爭和信息不完全的條件下,貨幣工資和價格具有黏性,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會引起實際利率和產出水平等實際經濟變量的調整和改變,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情況下,貨幣就是非中性的。與之相對應,如果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只是影響一般價格水平的上升或下降,不影響實際產出和就業,那么貨幣就是中性的。
在凱恩斯及其追隨者看來,貨幣是非中性的,國家可以以此制定適當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克服經濟危機和蕭條。因為價格和工資具有黏性,經濟就可能出現非充分就業下的均衡,但這種均衡低于充分就業下的潛在產出水平。因此,只要存在未被利用的資源,那么總需求的擴大就會使產出增加,影響總需求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有效的。例如,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應量使物價總水平上升時,由于工資具有黏性,可以相對降低工人的實際工資,從而降低了產品成本,企業利潤也相應增加,企業就會擴大產量以謀取更大的利潤,這就會雇傭更多的工人,促使產出增加和就業率上升。
二、簡答題
1.結合AS-AD模型簡要回答貨幣中性重要性的典型環境。(中山大學2015研)
答:貨幣中性是指名義貨幣數量的變化不會改變產品市場原有均衡狀態和國民收入的結構,僅引起產品市場各種商品的絕對價格水平的同比變動的一種經濟效應。當貨幣是中性時,貨幣供給的增加引致貨幣需求的增加,貨幣市場在新的供求均衡點上達到均衡,貨幣市場均衡的改變只引起物價總水平的變化,不改變商品的相對價格,也不影響產品市場的均衡,不影響實際國民收入中消費與儲蓄、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系。此時,貨幣經濟類似于物物交易。這一觀點的重要性在于其從根本上否定了規則的貨幣政策對經濟周期的調節作用,并認為只有對未被預期到的通貨膨脹采取適當的貨幣政策才可以提高實際經濟水平。貨幣中性重要性的典型環境為長期經濟環境。
在長期,總供給由資本、勞動力和技術等因素決定,均與貨幣的發行數量無關,所以在長期具有貨幣中性。在短期,由于貨幣的發行能夠刺激消費和投資,增加就業崗位,降低失業率,從而增加總產出。因此,貨幣中性的典型環境是對于經濟發展的長期而言的。
如圖11-1所示,在長期,總供給曲線是一條與橫軸垂直的直線AS,其對應的產量為充分就業下的潛在產出Y*,表明在長期總供給將固定在潛在產出水平上。初始的總需求曲線為AD,初始的均衡點為E,顯然點E處在充分就業狀態上。
圖11-1 貨幣中性的典型環境
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使總需求曲線從AD移動到AD′,在價格水平P0上,對產品的需求上升,但企業不能得到勞動力來擴大產量,產量供給無法滿足需求的增加。由于企業試圖雇傭更多的工人,因而會提高工資和生產成本。這樣,企業的產品價格會上升。價格上漲降低了實際貨幣存量水平M/P,并引起總需求量的減少,表現為總需求量由點E′沿AD′向上移動,直至價格上升到足夠高的水平,實際貨幣存量降到原來的水平,使支出減少到與充分就業產出相一致的水平,即價格水平升至P′。此時,實際貨幣存量等實際等于貨幣相關的實際變量均不變,即貨幣是中性的。在新的均衡點E″,總需求在更高的價格水平上,再次與總供給相等。也就是說,在貨幣中性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只能造成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無法影響總產出水平。
2.IS-LM模型與AD-AS模型,假設某經濟體初始處于中期均衡,產出等于自然產出水平,政府提高稅收減少財政赤字。
(1)運用AD-AS模型,畫圖并簡述增稅對價格水平和產出的短期和中期影響。
(2)運用IS-LM模型,畫圖并簡述增稅對利率的短期和中期影響。(上海財大2014研)
解:(1)總需求(AD)曲線始終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經濟處于中期均衡時,總供給(AS)曲線向右上方傾斜,經濟在初始均衡點A處處于自然產出水平(Y1=Y(-))。為減少財政赤字,政府實施增稅,即實施緊縮性財政政策。
在短期內,如圖11-2所示,總需求曲線從AD1向左移動到AD2,總供給曲線不移動,達到新的均衡點B點,使物價水平從P1下降到P2,產出從Y1下降到Y2。在中期,總需求沖擊引起通貨緊縮,實際利率下降,這部分抵消了需求沖擊的緊縮效應。同時,預期的通貨膨脹率變得更低,總供給曲線反復向下移動,持續增加產出和帶來通貨緊縮,直到產出恢復到Yl。
(2)如圖11-3所示,經濟在初始均衡點A處處于自然產出水平(Y1=Y(-)),為減少財政赤字政府實施增稅,即實施緊縮性財政政策,這會使IS曲線從IS1左移動到IS2,達到新的均衡點B點。這一政策的實施:
①在短期內,使利率水平從r1下降到r2,產出從Y1下降到Y2。利率的下降會使投資增加,增加稅收最直接的作用效果就是消費者可支配收入的減少,總體效果使經濟偏離自然產出水平。
②在中期,實際貨幣余額需求小于貨幣供給,從而LM曲線持續向下移動,產出水平會有所增加,逐漸向自然產出水平靠近,但利率水平會進一步下降。
圖11-2 用AD-AS模型分析增稅對經濟的影響
圖11-3 用IS-LM模型分析增稅對經濟的影響
3.作圖說明總需求曲線的推導過程并解釋總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的原因。(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0研;中山大學2002研)
答:總需求曲線反映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處于均衡時價格水平和產出水平的關系??傂枨笄€可以由IS-LM模型推導出來,推導過程如圖11-4所示。
圖11-4 總需求曲線的推導
如圖11-4所示,當價格P的數值為P1時,此時的LM曲線LM1與IS曲線相交于E1,將P1和對應的國民收入Y1標在下圖中便得到總需求曲線上的一點E1。假設P由P1上升到P2。由于P的上升,LM曲線移動到LM2的位置,它與IS曲線的交點為E2。將P2和對應的國民收入Y2標在下圖中便得到總需求曲線上的一點E2。從而可以得出總需求曲線AD。
從總需求曲線的推導中可以看到,總需求曲線表示社會的需求總量和價格水平之間的反方向的關系,即總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向右下方傾斜的總需求曲線表示,價格水平越高,需求總量越??;價格水平越低,需求總量越大。
當價格水平變動時,可以通過考察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如何作出反應來理解產量和價格水平之間的反向關系。價格水平的提高使貨幣需求提高(即家戶由于價格上漲而需要比原來持有更多的貨幣余額),但由于貨幣供給量保持不變,于是貨幣市場出現了非均衡,結果是利率提高。伴隨著較高的利率,投資支出下降,從而導致總需求下降。相反,較低的價格水平使貨幣需求下降,進而導致利率下降,較低的利率刺激了投資,從而導致總需求的提高。所以總線曲線向右下方傾斜。
4.什么是LM曲線?請畫圖并用文字簡要解釋LM曲線的推導過程。(浙江大學2009研)
答:(1)LM曲線的含義
LM曲線描述貨幣市場處于均衡狀態時的收入與利率的各種組合。LM曲線上任一點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組合,在這樣的組合下,貨幣需求與供給都是相等的,亦即貨幣市場是均衡的。
(2)LM曲線的推導
圖11-5 LM曲線的推導
如圖11-5(a)所示,實際貨幣供給保持在M(-)/P(-)的水平。當收入水平為Y1時,實際余額需求曲線L1與實際余額供給確定市場利率水平為i1。當收入水平為Y2時,收入水平提高使得各個利率水平的實際余額需求增加,實際余額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到L2,對應的貨幣市場的均衡利率水平由i1增加到i2。按照這種分析方法,可得到圖11-5(b)向右上方傾斜的LM曲線。LM曲線即貨幣市場均衡曲線,它顯示能使其實際余額需求等于供給的所有利率與收入水平的組合。沿著LM曲線,貨幣市場處于均衡狀態。
5.假設一個經濟的商品市場由以下等式刻畫:
C=C(-)+c(Y-T),T=tY
I=I(-)-br+aY
G=40
貨幣市場均衡由以下LM曲線表達:M/P(-)=kY-hr。
(1)推導商品市場均衡IS曲線方程,簡要說明IS曲線斜率的影響因素對IS曲線斜率的影響。
(2)推導政府購買乘數的表達式,簡要說明投資對收入的敏感性a對政府支出乘數的影響。
(3)推導貨幣政策乘數的表達式,簡要說明投資對收入的敏感性a對貨幣政策乘數的影響。(中山大學2010研)
答:(1)IS曲線是能使計劃支出等于收入的利率與產出水平的各個組合形成的曲線。根據總需求函數表達式可得IS曲線方程的表達式,即:
AD=Y=C+I+G=C(-)+c(Y-tY)+I(-)-br+aY+G=[c(1-t)+a]Y+C(-)+I(-)-br+G
由此可得IS曲線的表達式為:
Y=aG(C(-)+I(-)-br+G)
aG=1/[1-c(1-t)-a]
從IS曲線方程可以看出,IS曲線斜率的影響因素包括投資支出對利率變動的敏感性b和政府購買乘數aG,而政府購買乘數aG又受邊際消費傾向c、稅率t和和投資對收入的敏感性a的影響。
具體來說,如果投資支出對利率非常敏感,即b較大,則既定的利率變動引起總需求的大幅度變動,進而引起均衡收入水平的大幅度變動,IS曲線就十分平坦。與此對應,如果b較小,即投資支出對利率不太敏感,則IS曲線相對陡峭。
同時,稅率t越高,邊際消費傾向c和投資對收入的敏感性a越低,IS曲線越陡峭。反之,IS曲線越平坦。
(2)聯立IS曲線和LM曲線方程,即:
可得,均衡收入水平為:
由上式可知,當政府購買變動時,均衡收入的變動為:
即政府支出乘數為
其中
投資對收入的敏感性對政府支出乘數的影響可以從政府購買乘數表達式αG中看出。αG與aG同方向變動。投資對收入的敏感性越強,即a越大,收入增加一單位而引起的投資增加量就越多,則政府支出乘數就越大。
(3)由
可知,貨幣政策乘數為:
投資對收入的敏感性a越大,aG越大,從而貨幣政策乘數越大。反之,貨幣政策乘數越小。
6.什么是儲蓄?假定經濟體里儲蓄率從s提高到s′:
(1)結合Solow模型畫圖分析儲蓄率變化的影響。
(2)結合IS-LM模型畫圖分析儲蓄率變化的影響。
(3)結合AS-AD模型畫圖分析儲蓄率變化的影響。
(4)比較分析你對(1)(2)(3)回答的異同。(中山大學2008研)
答:儲蓄是指在可支配收入的基礎上扣除用于最終消費支出后的部分。如果可支配收入大于最終消費支出,則儲蓄為正,表現為資產增加或負債減少;如果可支配收入小于最終消費支出,則儲蓄為負,表現為資產減少或負債增加。
(1)Solow模型下儲蓄率變化的影響
圖11-6 儲蓄率增加的影響
如圖11-6所示,經濟最初位于C點的穩態均衡。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假定經濟活動主體一次性把儲蓄率從s提高到s′,形成新的穩態為C′。在C′點,人均資本與人均產出也都有了增長。但是,在長期中,儲蓄率的增加只是提高人均產出水平和人均資本水平,而不是提高人均產出增長率。換句話來說,提高儲蓄率將帶來短期增長,但不能夠帶來長期經濟增長。
(2)IS-LM模型下儲蓄率變化的影響
由IS曲線的公式,可知儲蓄率s的變化會導致IS曲線的斜率和截距都發生變化。具體地,隨著儲蓄率從s提高到s′,IS曲線將會向左移動,同時還將順時針旋轉。如圖11-7所示,經濟體的初始位置為A點,當儲蓄率s提高時,IS曲線將會向左移動并順時針旋轉到IS′,經濟體將從A點運動到B點,結果均衡利率水平從i*下降到i**,均衡收入水平從Y*下降到Y**。
圖11-7 IS-LM模型:儲蓄率提高的影響
(3)AS-AD模型下儲蓄率變化的影響
AS-AD模型在IS-LM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入了勞動力市場,即考慮一般價格水平的影響,討論的是國民收入(產量)和價格水平的關系及其決定。儲蓄率的變化對AD曲線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其對IS曲線的影響,且IS曲線斜率對總需求曲線斜率的影響是正相關的。按照上述分析,隨著儲蓄率從s提高到s′,IS曲線將會向左移動并順時針旋轉,對應的AD曲線也將會向左移動,同時也將順時針旋轉。如圖11-8所示,經濟體的初始位置為A點,當儲蓄率提高時,AD曲線將會向左移動并順時針旋轉到AD′,經濟體將從A點運動到B點,結果均衡價格水平從P*下降到P**,均衡收入水平從Y*下降到Y**。
圖11-8 AS-AD模型:儲蓄率提高的影響
(4)比較Solow模型、IS-LM模型和AS-AD模型,首先會發現Solow模型是一般均衡動態模型,而IS-LM模型和AS-AD模型都是一般均衡靜態模型,因而Solow模型對儲蓄變化的影響可以進行動態分析,更高的儲蓄率短期內導致了總產量和人均產量的增加,但是在長期穩態時,產量的均衡增長率是獨立于儲蓄的;而IS-LM模型和AS-AD模型對儲蓄率變化的影響更多的是比較靜態分析,兩者得出的結論與Solow模型正好相反,它們認為更高的儲蓄率會導致更低的均衡收入和產出。
換句話說,由于IS-LM模型和AS-AD模型都是立足于需求層面的分析,主要用于研究短期內經濟波動問題,而Solow模型是立足于供給層面,旨在研究經濟增長這樣一個長期問題。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視角,因此得出的結論也有差異。
7.在一個經濟體的貨幣供應量沒有增加的前提下,總需求可能增大嗎?請在IS-LM模型的框架內討論。(中央財經大學2008研復試)
答:在一個經濟體的貨幣供應量沒有增加的前提下,總需求也可能增大。原因在于:政府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或擴張性貨幣政策,都會使總需求曲線向右方移動,使得總需求增大。因此,在經濟體的貨幣供應量沒有增加的前提下,通過采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總需求也可能增大。分析如下:
財政政策并不直接影響貨幣市場的均衡,從而也就不影響LM曲線的位置,但財政政策影響產品市場的均衡,從而影響著IS曲線的位置。這樣,財政政策通過對IS曲線的位置的影響而影響總需求曲線的位置。政府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如增加政府購買、降低稅收、降低資本稅賦等,會直接增加總需求,總需求曲線就會向右移動,使得總需求增大。
另外,貨幣政策方面,如果不增加經濟體的貨幣供應量,而采取降低利率的方式,也可以增大總需求水平。政府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時,如降低名義利率,市場的實際利率水平就會下降,導致投資需求增加,總需求曲線將向右移動,使得總需求增大。
8.IS-LM模型
(1)寫出封閉經濟下IS和LM曲線的公式。
(2)某封閉經濟實行固定利率制,一開始處于均衡狀態?,F在假定中央銀行降低了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結合圖形說明經濟會發生什么情況?
(3)結合以上分析,展開討論在我國實行利率自由化的必要性。(中山大學2004研)
答:(1)在三部門經濟條件下,商品市場均衡條件為收入等于計劃支出,即有:
Y=AD=A(-)+c(1-t)Y-bi
解得:Y=aG(A(-)-bi),此即為IS曲線方程。
要使貨幣市場處于均衡狀態,貨幣需求必須等于貨幣供給,即:M(-)/P(-)=kY-hi
求出利率,得:i=(kY-M(-)/P(-))/h
此即為LM曲線方程。
(2)當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均衡時,IS曲線和LM曲線相交于一點。如圖11-9所示,IS和LM曲線相交于點A,此時達到均衡狀態,產量為Y1,利率水平為i1,當中央銀行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時,貨幣供應量增加,LM曲線由LM1向右移動至LM2。
圖11-9 利率管制下LM曲線移動的效果
在不實行固定利率制度的情況下,LM曲線會與IS曲線重新相交于C點,從而達到新的均衡。但由于實行固定利率制度,在利率水平i1的情況下,商品市場均衡時所要求的收入水平為Y1,貨幣市場要求的收入水平要大于產品市場,即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不能同時均衡。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使兩者均衡,物價水平將上升,從而導致通貨膨脹,而不能達到預期要求的政策目的。
(3)從上述分析可知,利率在市場中的變化是調節經濟中各個市場達到均衡的重要手段。當經濟過熱時,投資大于儲蓄,貨幣需求大于供給,利率下降,投資減少,抑制了過熱現象。因此利率要發揮作用必須是隨市場變化自由浮動的。國家制定的利率通常調節緩慢,滯后于經濟變動,難以發揮效力。
就我國而言,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是實現金融體制和信貸資金,經營方式轉變的關鍵環節。原因如下:
①只有實現利率市場化,才能引導貨幣資金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之間的合理流動,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②利率市場化是完善間接宏觀調控體系的重要條件,而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③利率市場化有利于推進資金商品化和融資市場化。只有實現利率市場化,推進資金商品化和融資市場化,才能扭轉計劃經濟下按計劃供應的資金占用大、周轉慢、效益差的狀況,使資本商品的價格反映貨幣市場的供求狀況。
④利率市場化有利于推進金融體制和信貸資金經營方式的轉變。
三、計算題
1.假定名義貨幣供給量用M表示,價格水平用P表示,真實貨幣需求用L=ky-hr表示(k、h為參數,y和r分別表示國民收入和利率)。
(1)求LM曲線的代數表達式,給出LM曲線的斜率表達式。
(2)找出k=0.2,h=10;k=0.2,h=20;k=0.1,h=10時LM曲線的斜率值。
(3)當k變小時,LM曲線斜率如何變化;h增加時,LM曲線斜率如何變化,并說明變化原因。(對外經貿大學2015研)
解:(1)LM曲線的代數表達式為:
LM曲線的斜率表達式為k/h。
(2)①當k=0.2,h=10時,斜率k/h=0.02;
②當k=0.2,h=20時,斜率k/h=0.01;
③當k=0.1,h=10時,斜率k/h=0.01。
(3)當k變小時,斜率減小,LM曲線變平坦,因為k代表貨幣需求對收入的敏感程度,當k變小時,貨幣需求對收入不敏感,所以收入要變動很大才能和利率變動很小效果相同,所以斜率減小。
當h增加時,斜率減小,LM曲線變平坦,因為h代表其貨幣需求對利率的敏感程度,當h增加,表示對利率的敏感程度增加,所以利率變動很小的效果就相當于收入變動很大的效果。所以斜率減小。
2.考慮一個經濟體。
(1)消費函數給定為C=200+0.75(Y-T),投資函數是I=200-25r。政府購買和稅收都是100,針對這個經濟,求IS曲線。
(2)貨幣需求函數是(M/P)d=Y-100r,貨幣供給M是1000,物價水平P是2,針對這個經濟,求LM曲線。
(3)找出均衡利率r和收入均衡水平Y。
(4)假定政府購買從100增加到150,IS曲線會移動多少?新的均衡利率和收入均衡水平是多少?
(5)假定貨幣供給從1000增加到1200,LM曲線會移動多少?新的均衡利率和收入均衡水平是多少?
(6)使用貨幣和財政政策的初始值,假設物價水平從2上升到4,會發生什么變化?新的均衡利率和收入水平是多少?
(7)推導總需求方程式并給出其圖形。如果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像(4)和(5)部分那樣變動,這條總需求曲線會發生什么變動?(華南理工大學2011研)
解:(1)在封閉經濟體中:Y=C+I+G=200+0.75(Y-T)+200-25r+G=200+0.75(Y-100)+200-25r+100=0.75Y-25r+425。
可得IS曲線方程為:Y=1700-100r。
(2)由貨幣市場均衡條件可得:(M/P)d=Y-100r=M/P=500。
整理可得LM曲線方程為:Y=500+100r。
(3)聯立IS曲線方程和LM曲線方程可得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水平,即:500+100r=1700-100r。
解得:r=6,Y=1100。
(4)該經濟體的邊際消費傾向為0.75,故政府購買乘數為1/(1-0.75)=4,?G=50,使得IS曲線右移200個單位。此時新的IS曲線方程為:Y=1900-100r,聯立原有的LM曲線方程Y=500+100r,可得新的均衡利率和收入均衡水平分別為r=7,Y=1200。
(5)實際貨幣余額從500增加到600,LM曲線會向右移動100個單位。此時新的LM曲線方程變為Y=600+100r,聯立原有的IS曲線方程Y=1700-100r,可得新的均衡利率和收入均衡水平分別為r=5.5,Y=1150。
(6)物價水平從2上升到4,對IS曲線不產生影響,使得LM曲線方程變為:Y=250+100r。聯立原有的IS曲線方程Y=1700-100r,可得新的均衡利率和收入均衡水平分別為r=7.25,Y=975。
(7)聯立IS曲線方程Y=1700-100r和LM曲線方程Y-100r=1000/P,可得總需求曲線方程為:Y=850+500/P。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如增加政府購買支出)或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如增加貨幣的供給)都會使向右下方傾斜的總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
3.假設一經濟體系的消費函數為C=600+0.8Yd,投資函數為I=400-50r,政府購買為G=200,貨幣需求函數為L=250+0.5Y-125r,貨幣供給Ms=1250,價格水平P=1。假定政府只取收定額稅,并且保持預算平衡,求:
(1)IS和LM方程。
(2)均衡收入和利率。
(3)設充分就業時收入水平為Y*=5000,若用增加政府購買實現充分就業,就需要增加多少購買?(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1研)
解:(1)政府預算平衡,故定額稅應等于政府支出,為200。
由三部門產品市場均衡條件可得:Y=C+I+G=600+0.8(Y-200)+400-50r+200=0.8Y-50r+1040。
整理得IS曲線方程:Y=5200-250r。
由貨幣市場均衡條件可得:Ms/P=L=250+0.5Y-125r;Ms=1250;P=1。
整理得LM曲線方程:Y=2000+250r。
(2)聯立上述兩個方程并求解,得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均衡的均衡利率為r=6.4(%),國民收入為Y=3600。
(3)如果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為5000,因為LM曲線沒變,所以將Y=5000代入到LM曲線方程中得到充分就業時的利率為r=12(%),設新的政府支出為x,則新的IS曲線由如下一組公式決定:
因此有:Y=600+0.8(Y-x)+400-50r+x。
將Y=5000,r=12代入上式可得充分就業下的政府支出為x=3000,于是若用增加政府購買實現充分就業,就需要增加購買2800。
4.已知消費函數為C=200+0.75YD,投資函數為I=500-100r,政府購買支出為G=250,稅收為T=0.2Y,貨幣需求為Md=2PY-210r,貨幣供給為Ms=H/0.2,其中H=240為高能貨幣。
(1)求IS曲線。
(2)P=1時,求LM曲線。
(3)P=1時,求均衡的消費、投資、收入和利率。此時政府是否預算平衡?如果不平衡,要達到平衡,政府支出是多少?
(4)求總需求曲線。(南開大學2011研)
解:(1)由收入恒等式Y=C+I+G,將消費函數、投資函數和政府購買及稅收代入該恒等式,得:Y=200+0.75(Y-0.2Y)+500-100r+250。
化簡得IS曲線方程:Y=2375-250r。
(2)P=1時,貨幣需求為Md=2Y-210r,由貨幣市場均衡條件Md=Ms,得:2Y-210r=240/0.2。
整理得這個經濟的LM曲線方程:Y=600+105r。
(3)聯立IS和LM曲線方程,得均衡利率r=5(%)和均衡收入水平Y=1125,代入消費函數、投資函數以及稅收函數中可得消費為C=875,投資為I=0,稅收為T=225。
稅收不等于政府支出,所以預算不平衡。為達到預算平衡,必須有G=T=0.2Y,重復(1)的運算,得到新IS曲線方程為:Y=3500-500r。
聯立(2)中的LM曲線方程可得此時的均衡利率r=4.79(%)和均衡收入水平Y=1105,因此政府支出為G=T=0.2Y=221。
(4)最初的IS曲線方程為Y=2375-250r,最初的LM曲線方程為:2PY-210r=240/0.2=1200。
聯立這兩個方程并消去變量r便得到總需求曲線方程:Y=79875/(21+50P)。
四、論述題
簡述IS-LM模型在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中的地位。(財政部財科所2015研;華中理工大學2001研)
答:(1)IS-LM模型是描述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之間相互聯系的理論結構。在產品市場上,國民收入決定于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加起來的總支出或者說總需求水平,而總需求尤其是投資需求要受到利率影響,利率則由貨幣市場供求情況決定,就是說,貨幣市場要影響產品市場;另一方面,產品市場上所決定的國民收入又會影響貨幣需求,從而影響利率,這又是產品市場對貨幣市場的影響。
(2)凱恩斯理論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它認為國民收入決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以及心理上的流動偏好這三個心理規律的作用。這三個心理規律涉及四個變量:邊際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貨幣需求和貨幣供給。在這里,凱恩斯通過利率把貨幣經濟和實物經濟聯系了起來,打破了新古典學派把實物經濟和貨幣經濟分開的兩分法,認為貨幣不是中性的,貨幣市場上的均衡利率要影響投資和收入,而產品市場上的均衡收入又會影響貨幣需求和利率,這就是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相互聯系和作用。但凱恩斯本人并沒有用一種模型把上述四個變量聯系在一起。漢森、希克斯這兩位經濟學家則用IS-LM模型把這四個變量放在一起,構成一個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之間相互作用共同決定國民收入與利率的理論框架,從而使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得到了較為完善的表述。
(3)IS-LM模型不僅可以說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而且還可以用來分析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相對有效性。政策的相對有效性也稱為政策的效果,是指政策手段(或工具)變化使IS(或LM)曲線變動,最終對收入變動的影響。它是西方經濟學家對凱恩斯經濟理論的整個體系所做的標準闡釋,而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奠定了現代西方宏觀經濟學的基礎。
因此,可以說,IS-LM模型是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核心。
- 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335出版綜合素質與能力[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張斌賢《外國教育史》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沈振國《細胞生物學》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東北財經大學801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視頻講解】
- 浦興祖《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筆記和典型題詳解
- 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武漢大學《分析化學》(第5版)(下冊)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嚴強《公共行政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范里安《微觀經濟學(高級教程)》(第3版)課后習題詳解
-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639基礎法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樊昌信《通信原理》(第6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42小時高清視頻】
- 2016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英語水平全國統一考試·歷年真題詳解
-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862新聞與傳播業務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7年法律碩士聯考考前最后5套題
- 2015年法律碩士聯考模擬試卷(7套仿真3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