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課后習題詳解

1.解釋為何學習管理史如此重要。

答:學習管理史可以幫助人們了解歷史上管理專家的重要觀點,借鑒前人的理論解決現實的管理問題,從而能夠認識到企業當前是如何運用這些管理成果和管理技術的,例如:

(1)制造業中的流水線生產,這是泰勒科學管理理論的應用。

(2)強調統一指揮、統一方向,這種思想來源于法約爾的理念。

(3)大型組織應建立標準化的制度和行為規范,這是韋伯的官僚行政組織的應用。

(4)企業應關注員工之間的人際關系,這運用的是梅奧霍桑研究的理論成果。

(5)企業應確保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持續改進,這是戴明、朱蘭等質量專家的理念。

綜上所述,組織管理理論是各種理論長期不斷演變的結果。因此,學習管理史非常重要。

2.你可以描述出早期管理行為的哪些證據?

答:管理實踐的早期證據即早期的管理事例,它們對于認識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外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管理實踐事例,如:

(1)埃及的金字塔的建造。

金字塔工程中的組織管理工作有許多,如組織人力進行規劃與設計,在沒有良好運輸條件下組織搬運,進行人力的合理分工等。金字塔的建造是人類管理活動的典范。

(2)中國萬里長城的修建。

修筑萬里長城事實上是一種管理:管理主體是歷代君王,管理的客體是君王所統治的領土防線,組織目的是鞏固自己的統治,組織環境是長期受到塞北游牧部落聯盟的侵襲。

(3)中國古代丁渭修復皇宮。

(4)威尼斯兵工廠的管理。

3.描述古典理論家作出的重要貢獻。

答:古典管理理論包括科學管理理論和一般管理理論,管理理論家主要有: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吉爾布雷斯夫婦、亨利?法約爾和馬克斯?韋伯。

(1)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的貢獻

泰勒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他運用科學的原則(即用來改進生產效率的指導原則)來研究體力勞動,以尋找一種最佳方法來從事這些工作。科學管理的主要內容:

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泰勒認為,科學管理的根本就在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因為科學管理如同節省勞動的機器一樣,其目的正在于提高每一單位勞動力的產量。

工作定額原理。為了發掘工人們勞動生產率的潛力,就要制定出有科學依據的工作量定額。

能力與工作相適應。泰勒認為,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必須為工作挑選“第一流的工人”。第一流的工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有做某種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二是愿意從事該種工作。為此,企業管理當局要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把他們分配到最適合的工作崗位上去,此后還要對他們進行培訓,激勵他們盡最大的努力來工作。

標準化原理。這是指工人在工作時要采用標準的操作方法,不僅操作方法要標準化,工人使用的工具、器械以及他們所在工作環境也應該實行標準化,這樣就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

差別計件工資制。這是一種刺激性的工資報酬制度。泰勒認為,在科學地制定勞動定額的前提下,應采用差別計件工資制來鼓勵工人完成或超額完成定額。如果工人完成或超額完成定額,按比正常單價高出25%計酬。如果工人完不成定額,則按比正常單價低20%計酬。這種工資制度對雇主和工人都是很有利的。

計劃與執行相分離。泰勒主張企業成立計劃部門,負責進行調查研究,并根據調查結果確定定額和標準化的操作方法、工具,負責擬訂計劃并發布命令和指示。工人和工頭只負責執行,即按照計劃部門制定的操作方法和指示,使用規定的標準化工具從事實際操作,不得自行改變。

在組織機構的管理控制上實行例外原則。所謂例外原則,即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把一般的日常事務授權給下級管理人員去處理,自己只處理例外事項,如企業的發展戰略、重要人事任免等。

工人和雇主兩方面都必須進行一場思想變革。泰勒提出的科學管理理論在歷史上第一次使管理從經驗上升為科學,泰勒在研究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講求效率的優化思想、重視實踐的實干精神、調查研究的科學方法也是非常可貴。

(2)吉爾布雷斯夫婦的貢獻

吉爾布雷斯夫婦發明了一種精密的計時裝置,可以記錄工人的動作以及在每個動作上花費的時間。肉眼看不到的無效率動作可以被觀測到,并予以剔除。吉爾布雷斯夫婦還設計了一種分類方法,進行動作研究,并把工人操作時手的動作分解為17種基本動作,這些基本動作稱為動素。其最主要貢獻是找出有效率的手部和軀體動作以及設計合適的工具和設備以使工作績效最優化。

(3)亨利?法約爾的主要貢獻

他提出了管理者的五項職能:

a.計劃,就是探索未來和制定行動方案。這是管理的首要職能;

b.組織,就是建立企業的物質和社會的雙重結構;它包括有關組織結構、活動和相互關系的規章制度,以及職工的招募、評價和訓練;

c.指揮,就是使其人員發揮作用,即對下屬活動的指導;

d.協調,就是連接、聯合、調和所有的活動及力量;

e.控制,就是注意一切是否按已制定的規章和下達的命令進行。

管理的這五大職能并不是企業經理或領導人個人的責任,它同企業其他工作一樣,是一種分配于領導人與整個組織成員之間的職能。

法約爾第一次對管理的一般職能做了明確的劃分,使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管理過程,因此,他被稱為管理過程學派的創始人。

他把整個企業經營活動概括為六個方面:

a.技術性活動——生產、制造;

b.商業性活動——采購、銷售和交換;

c.財務性活動——資金的取得與控制;

d.會計性活動——盤點、會計、成本及統計;

e.安全性活動——商品及人員的保護;

f.管理性活動——計劃、組織、指揮、協調與控制。

在這六項活動中,管理活動居于核心地位,普遍存在于所有企業、政府甚至家庭中。

他提出了有效管理14條管理原則(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14條管理原則是管理的基本規則,包括:勞動分工、職權、紀律、統一指揮、統一方向、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報酬、集權、等級鏈、秩序、公平、人員任期的穩定性、主動性和團隊精神。同時也強調,在管理方面,沒有什么固定和絕對的東西,管理是一門很難掌握的藝術,它要求智慧、經驗、判斷和對尺度的注意。由機智和經驗合成的掌握尺度的能力是管理者的主要才能之一。

法約爾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論在法國的杰出代表,他所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論對西方管理理論的發展有重大影響,成為后來管理過程學派的理論基礎,也是以后西方的各種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重要依據之一。

(4)馬克斯?韋伯

德國社會學家,主要研究組織活動。韋伯描述了一種理想的組織類型,他將之稱為官僚行政組織(bureaucracy),是一種以勞動分工、定義清晰的等級制、詳細的規章制度以及非個人的關系為特征的組織形式。韋伯組織理論的核心點包括:

勞動分工原則。工作可分解為簡單的、程序化的和清晰定義的任務,組織中的每一職位都明確規定其權利和責任;

權威等級原則。所有職位按照職權等級來設立,形成一個多層組織管理體系,具有明確的命令鏈。韋伯認為行政組織體系基本上應包含三層結構:最高決策層、中間管理層和基層作業層。至今為止的絕大多數企業仍是按等級原則來設立企業組織模式;

正式的甄選,強調委任制。為了保證在組織的等級體系中上級對下級的有效監控,所有公職應是任命的,根據技術資格等甄選的,而不是選舉產生的;

正式的規則和法規。組織中有成文的制度和標準的運作程序;

非個人的,強調管理的非人格化、理性化。組織的運行與管理以制度和規則為基礎,不受個人感情的影響,這樣,可以保證組織管理人員行為的理性、公正和客觀;

職業生涯導向,強調管理人員的職業化。組織的管理人員是領取薪水的職業化的專家,而不是管理單位的所有者。這樣,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職業化管理人員的專業長處,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組織中不合理的裙帶關系對組織工作的影響。

韋伯認為,理想官僚行政組織體系和其他組織形式相比具有能夠取得高效率的特點。從組織的有效性看,它符合理性原則,具有精確性、紀律性、穩定性和可靠性。他所設計的組織體系理論為組織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框架。

4.組織行為學方法的早期倡導者對我們理解管理作出了哪些貢獻?

答:組織行為學方法的早期倡導者包括羅伯特·歐文、雨果·芒斯特伯格、瑪麗·帕克·福萊特和切斯特·巴納德,他們為我們理解管理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組織行為學方法的早期倡導者及其貢獻

5.霍桑實驗對管理史為何如此重要?

答:霍桑實驗是1924—1932年在美國芝加哥郊外的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中進行的。霍桑工廠具有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但工人仍然有很強的不滿情緒,生產效率很低。為了探究原因,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了一個包括多方面專家的研究小組進駐霍桑工廠,進行試驗。該實驗主要分為四個階段:照明試驗、繼電器裝配工人小組試驗、大規模訪問交談和對接線板接線工作室的研究。

(1)霍桑實驗的主要結論

梅奧提出,工人是“社會人”,即職工不單純追求經濟收入,還有社會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如同后來的馬斯洛指出的一樣,需求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因此,必須首先從社會心理方面來鼓勵工人提高勞動生產率。

正式組織中存在著“非正式組織”。梅奧認為企業中不僅存在“正式組織”,還存在人們在共同勞動中形成的非正式團體,他們有自己的規范、情感和傾向,并且左右著團體內每個成員的行為。“非正式組織”對組織既有利,也有弊。

新的領導方式在于提高職工的滿意度。梅奧認為,管理者的目的在于使人們為實現組織的共同目標而合作。為了實現合作,必須發展一種新的領導方式。在這種新的領導方式下,管理者必須一方面為滿足成員物質的、經濟的需要而進行生產和分配物質資料,即發揮技術性技能;另一方面,為實現滿足成員精神需要的目標,而確保成員間的自發性合作,使每個人獲得心理的滿足,即發揮社會性技能。

(2)霍桑實驗對管理實踐的意義

梅奧主持的霍桑實驗,是管理史上最具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推翻了從泰勒以來把人看作“經濟人”的假設,為管理學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即開始重視人、研究人的行為。

霍桑實驗使人際關系的研究逐漸聞名于世,使梅奧成為了行為科學的先驅,使管理學從此進入了行為科學的新時代。

霍桑實驗說明,領導者在具體的領導活動中,一定要注重暢通的宣泄渠道,努力營造一種使人們既生動活潑、又心情舒暢的良好氣氛,切莫堵塞言路。

綜上所述,霍桑研究在管理史上非常重要。

6.亨利·法約爾創造了怎樣的工作場所?瑪麗·帕克·福萊特呢?弗雷德里克·泰勒呢?

答:亨利·法約爾、瑪麗·帕克·福萊特和弗雷德里克·泰勒是古典管理理論時代三位著名的管理理論研究者。不同的是,法約爾和泰勒都是古典管理理論的杰出代表,而福萊特卻是處在古典管理理論時代的行為理論研究先驅。

工作場所最直接的意思是指員工工作的地點和環境,但是對其規范的定義是:一種基于理性邏輯和管理原則的組織系統。作為管理理論發展初期三位杰出的代表,法約爾、福萊特和泰勒創立了不同類型的工作場所。

(1)法約爾的組織管理理論創立了高度正規化、層級化的工作場所。法約爾認為管理行使著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五項職能,企業都進行著技術、商業、財務、安全、會計和管理等六項活動。在法約爾創造的工作場所中,他的14條管理原則將得到落實。

(2)福萊特的行為科學研究創立了注重溝通和人際關系的人員導向型工作場所。她既把泰勒的思想加以概括,又提出了人際關系學說的一些觀點,是科學管理和行為科學聯系的橋梁。她的管理哲學思想主要是:通過利益的結合減少沖突。對付沖突,不能采取妥協的辦法,必須看到共同的利益,通過雙方利益的結合,使沖突雙方都能得到充分的滿足。變服從個人權力為遵循形勢規律。應該使命令“非人格化”,權威應該產生于職能,并與知識、經驗相聯系。通過協作和控制達到目標。領導應以他和擁護者的相互影響為基礎。領導所依靠的不是命令和服從,而是協調和確定目標的技巧,喚起下屬對形勢規律的響應。福萊特是最早認識到應該用個人和群體行為觀點來看待組織的學者之一,比科學管理的追隨者更進一步提出了人員導向的思想,認為組織應該遵循集體道德原則。

(3)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創立了關注工作和效率的任務導向型工作場所。泰勒科學管理理論的主要內容是: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當時工人提高產量的潛力是很大的,關鍵在于建立一套科學的管理方法。通過科學測定,制定恰當的工作定額,并為工作挑選“第一流的工人”。推行標準化制度,要使工人掌握標準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標準化的工具、機器和材料,并使作業環境標準化。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即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工作定額采取不同的工資率,以刺激工人提高產量。工人和雇主雙方都必須來一次“精神革命”,變雙方的相互對立為相互合作,以增進雙方的利益。將計劃職能和執行職能分開。即應設立專門的計劃部門來從事全部的計劃工作。實行職能工長制。即實現工長管理的分工和專業化,以提高管理效率。在組織管理上實行例外原則。即企業高層管理者只集中精力處理重大的經營決策問題,而把那些日常事務的決策與處理權交給基層管理者,只有在例外情況下高層管理者才進行干預。

7.解釋定量方法對管理學的貢獻。

答:定量方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用于解決軍事問題的數學和統計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把運籌學、統計學和電子計算機用于管理決策和提高組織效率的一種思想。常用的定量方法有:線性規劃、關鍵路線進度分析技術、經濟訂貨量模型等。

定量方法在幫助管理者解決“人”的問題上起著很大的作用,其對管理學的貢獻在于將定量技術廣泛運用于整個組織的生產、經營全過程,更加理性、精確地描述和解決管理實踐問題。具體來說,定量方法所起的作用有:

(1)力求減少決策中的個人主觀判斷成分,依靠建立一套決策程序和數學模型來尋求決策工作的科學化。

(2)各種可行方案均以效益高低作為評判依據,有利于實現決策方案的最優化。

(3)廣泛使用電子計算機作為輔助決策的手段,使復雜問題能在較短時間內得到優化解決。

8.描述全面質量管理。

答:全面質量管理是一種管理哲學,是為了能夠在最經濟的水平上,并考慮到充分滿足用戶要求的條件下,進行市場研究、設計、生產和服務,把企業內各部門研制質量、維持質量和提高質量的活動構成為一體的有效體系。它專注于持續改進以及對顧客的需求和期望作出應對。

(1)全面質量管理的基本觀點

密切關注顧客。顧客包括購買該組織產品或服務的外部顧客,以及組織內彼此接觸和服務的內部顧客。

關注持續改進。質量管理是一種承諾,即永不滿足。“非常好”并不是足夠好。質量始終可以被改進。

強調程序。質量管理強調工作程序,從而使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獲得持續改進。

改進組織所從事的每一件事情的質量。這涉及組織提供的最終產品,組織如何處理產品配送,組織如何迅速地對抱怨作出應對,接聽電話時有多么禮貌,等等。

精確的測算。質量管理運用統計技術來測量組織運行中的每一個關鍵變量。獲得的測量結果用來與標準進行比較,以找出問題所在,對它們追根溯源,并且消除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源。

員工授權。質量管理要求員工全身心投入到改進程序中。在質量管理計劃中,團隊作為授權載體獲得廣泛使用,以發現和解決問題。

(2)全面質量管理的特點

管理的內容是全面的,即不僅要管好產品質量,還要管好產品質量賴以形成的工作質量;

管理的范圍是全面的,從產品的設計、制造、輔助生產、供應服務、銷售直至使用的全過程,均需把好質量管理關;

管理的人員是全面的,企業的全體人員都是質量管理的參與者,因而全面質量管理是一種全員的質量管理方法;

管理的方法是全面的,全面質量管理并沒有固定不變的管理方法,而是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地采用不同的管理技術和方法,包括科學的組織工作、數理統計方法的應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和技術改造措施等。

9.系統方法和權變方法如何使得管理者更加勝任工作?

答:在科學管理理論中,泰勒提倡尋找組織工作的最好的方法,但根據系統理論和權變方法可知,在組織中做任何事情都不存在唯一的最好的方法。在組織內外環境中,有大量因素都會影響員工或組織的活動,而環境也處于不斷變動之中。

(1)系統原理對管理者的指導意義

管理者把一個組織設想成是由“相互依賴的因素構成的,其中包括個體、群體、態度、動機、正式結構、互動、目標、地位以及權力”。當管理者協調自己組織中各個部分的工作活動時,他們需要確保所有這些部分都在共同努力,以使組織的目標得以實現。

系統方法認識到組織并不是自給自足的。它們要依賴于它們的環境,以獲得至關重要的輸入,并且還需要環境吸收它們的輸出。管理者應該使組織時刻保持動態的平衡,與外界保持密切的聯系,從而能迅速地應對外界的變化,尤其是市場的變化。

管理者應在組織內部實現資源共享,有效利用資源,降低成本,從而在競爭中取得優勢。

(2)權變方法對管理者的指導意義

權變方法告訴管理者不存在普遍適用的管理原則,管理者應該研究他們面臨的情境,并確定處于特定情境時,選擇合適的管理方法,因時因地制宜。

管理者應正視員工和組織的多樣性,采用系統的觀點,充分研究組織所處的情境,創造性地將管理理論運用于組織管理活動中。

10.社會趨勢如何影響管理實踐?對學習管理學的人有何啟示?

答:(1)社會趨勢對管理實踐的影響

社會趨勢對管理實踐有著重要的影響,具體分析如下:

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對管理者提出的挑戰包括:員工管理的全球化,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一起工作。管理者不僅要了解不同文化的員工的特點,而且要學會調節,將他們團結在一起,發揮出群體效應。同時,管理者還應學會處理反資本主義或反社會主義情緒,并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資源重組,如將工作轉移到勞動力廉價的國家。

強調社會責任的影響

社會責任是指一個組織對社會應負的責任。一個組織應以一種有利于社會的方式進行經營和管理。社會責任通常是指組織承擔的高于組織自身目標的社會義務。那么為了實現和完成必要的社會責任,作為管理者,必須認識到,組織的經營活動對其所處的社會將產生很大影響。

重視創業精神趨勢的影響

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創新趨勢要求管理者:

a.追求機會。創業精神是追求環境的趨勢和變化而且往往是尚未被人們注意的趨勢和變化。

b.追求創新。創業精神包含了變革、革新、轉換和引入新產品、新服務或者做生意的新方式。

c.追求增長。創業者追求增長,他們不愿意單純停留在小規模或現有規模上,而希望企業能夠盡可能成長,員工能夠拼命工作。

電子企業發展趨勢的影響

電子企業描述了一個組織通過電子連接與它的關鍵利益相關群體開展工作的方式,以便更有效率和更有效果地實現其目標。電子企業中的電子商務實質上就是電子企業的銷售和營銷領域。

(2)社會趨勢對學習管理學的人的啟示

對于學習管理的人來說,如果想做一個實踐性的管理者,就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地學習,盡可能地培養自己對未來趨勢的把握能力,同時還應該認識到社會賦予管理者的責任越來越重大,一方面需要使所領導的組織取得應有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需要在維護社會道德及可持續發展方面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陵县| 丘北县| 南汇区| 凌源市| 博爱县| 垣曲县| 鹿邑县| 南昌县| 舟曲县| 农安县| 宽甸| 四子王旗| 绵竹市| 临高县| 沁源县| 满城县| 临城县| 交城县| 大港区| 喀什市| 威信县| 商南县| 灌阳县| 铜川市| 澄迈县| 靖边县| 安龙县| 株洲市| 怀宁县| 枣强县| 宜良县| 林州市| 台东市| 饶平县| 邵武市| 夏河县| 衢州市| 永寿县| 五原县| 蓝山县| 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