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古代埃及美術

一、概述

1.古代埃及美術的四個時期

(1)古樸時代和古王國時期

即第一王朝至第六王朝,約公元前3200年~前2280年。

(2)中王國時期

即第十一王朝至第十二王朝,公元前2134年~前1787年。

(3)新王國時期

即第十八王朝至第二十王朝,公元前1570年~前1090年。

(4)埃及后期

即第二十一王朝以后,公元前1090年~前525年。

2.古代埃及美術的基本特點

(1)藝術主要為法老和奴隸主服務,成為宣揚他們權威的工具。

(2)古埃及人在建筑上的貢獻很大,對后世頗有影響。

(3)在雕刻方面,人物肖像富有個性特色,比較寫實。

(4)繪畫題材廣泛,有世俗的生活,也有花鳥魚蟲和山水林木,畫面色彩鮮艷,線條活潑富有變化。

(5)有裝飾性的特色。古埃及的藝術有幾何圖形美(如金字塔、浮雕等),典雅莊重、簡潔明快。

二、古王國時期

古埃及的文化發展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4000年前。

1.《那爾邁王石板》

(1)概況

它是第一王朝時期的作品,現藏于開羅博物館。該石板正反兩面都有浮雕,記述統一埃及的第一個法老(那爾邁王)的戰功。

(2)外貌特征

正面分三個層次

a.最上層有兩個人面牛首像,可能是天神荷托爾的象征,表明那爾邁王受命于天。

b.中間是最主要的部分,描繪那爾邁王正在舉起權杖懲罰戰敗者的情景,他的身后站著為他提鞋的侍從,右上角是神鷹荷魯斯踩著敵人的頭顱和六根紙草,表明圣鷹為國王俘虜了6000名戰俘。

c.最下層是落荒逃跑的敵人。

背面分四個層次

a.最上層是人面牛首像。

b.第二層是法老在侍從的陪同下巡視被處死割下頭顱的俘虜。畫面上,法老的身軀比其他人大得多,強調他與眾不同的神圣地位。

c.第三層是象征性的場面,畫有兩個長頸怪獸。

d.第四層是神牛正在用犄角攻擊敵人和城堡(如圖3-1所示)。

說明: t01a6cba9e376400a6b

圖3-1 那爾邁王石板

2.金字塔

公元前2780年,埃及建立第三王國,從這個時期起,埃及人用石頭建造法老的陵墓,即金字塔。金字塔是方錐體建筑物,因形狀似漢字“金”字,故譯為金字塔。在古埃及叫庇里穆斯,有高的含意。

(1)金字塔的建筑過程

最早的法老陵墓只是在地上挖一個坑,上面蓋以亂石。

第一、二王朝時,出現長方形的馬斯塔巴,形似長板凳。

第三王朝時,階梯式的金字塔在馬斯塔巴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由下大上小的幾個馬斯塔巴疊在一起與一般貴族陵墓有明顯的區別。

進入第四王朝后,金字塔的建筑增多,形式更加完美。

(2)金字塔的類型

胡夫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建筑在尼羅河西岸的吉薩,與開羅隔河相望。

a.胡夫金字塔的外貌特征

第一,這座金字塔由巨大的石塊砌成平面,表層上鑲有一層豆青色的花崗巖,由于時代久遠,花崗巖已脫落。

第二,原來的高度是146.5米,由于自然風化,如今高度減為137.18米,底部四邊,每邊邊長為230.38米。

b.胡夫金字塔的內部構造

第一,內部建造三個層位不同的墓室,有皇后的墓室,也有法老胡夫的墓室,墓室之間有甬道相通。

第二,金字塔的南北兩邊各有通風孔,據說可使法老和王后的靈魂自由出入。

海夫拉金字塔

海夫拉金字塔比胡夫金字塔低3米,這座建筑物和它的附屬建筑在規模上十分雄偉壯觀,其外貌特征為:

a.該金字塔前有一巨大的獅身人面像,由一整塊巖石雕成,給法老海夫拉配上雄獅的身軀,表達法老的威嚴和至高無上的權力,被阿拉伯人稱為“恐懼之父”。

b.雕像高20米,長57米,面部5米長。

c.由于中世紀阿拉伯人的破壞和自然風化,獅身人面像損壞嚴重,額上的神蛇和頜下的長髯都已脫落,鼻部也受到損傷。

門卡烏金字塔

門卡烏金字塔比海夫拉金字塔低,僅66米高。

(3)金字塔衰落的原因

由于金字塔耗費人力、物力過多,這種建筑活動難以長久持續。

金字塔被盜的事情時有發生,法老們認為將自己的木乃伊放在金字塔里不安全,從而對建造金字塔的興趣逐漸減弱。

(4)金字塔的總體情況

古埃及營造金字塔前后延續1000多年,總共建筑金字塔約70余座。

后來金字塔的建筑規模越來越小,質量遠不比開始營建時。

公元前1550年前后,金字塔的建筑活動完全停止。

3.雕塑

(1)雕塑的種類

統治者的雕像,體積大。

勞動者的雕像,體積較小、姿態活潑。

(2)雕像的材料

有石、木、象牙、銅、金、陶土等。

(3)雕塑作品

《海夫拉法老像》

a.由花崗巖雕成。法老威嚴無比地坐在寶座上,兩腿并攏,雙手置于膝上,一手平置,另一手握拳,戴著神圣的胡須,腦后有象征荷魯斯的神鷹展開雙翼護衛。寶座飾有雙獅及植物花紋,方座上刻著幾排象形文字(如圖3-2所示)。

說明: HWOCRTEMP_ROC280

圖3-2 海夫拉法老像

b.這是一件標準的統治者肖像,靜止而端莊,并成為一種模式。

《拉胡泰普王子及妻子奈費爾特坐像》

該塑像在風格上和海夫拉法老像很相似。王子身軀赭紅色,顯得剛毅;王妃穿著淡藍色長衫,稍帶嫵媚。他們基本上是靜止的,擺出一副端莊的姿勢。

《法老門卡烏和妻子立像》

該塑像是第四王朝時期作品,是一件很出色的雙人雕像。人體顯得自然,法老的身軀粗壯有力,王后的身軀柔和圓潤,形成鮮明對比。顯示出古代埃及的雕刻工匠很善于概括,手法簡練,使雕像富有明快、含蓄和永恒的特色(如圖3-3所示)。

說明: 2085397

圖3-3 法老門卡烏和妻子立像

《貴族大臣拉尼弗爾立像》

雕塑中的人物,兩手下垂,左足向前,雙目平視,是立式雕像的一種程式。其中,頭部側面,雙肩和上半身正面的造型手法還可以在木板浮雕《建筑師荷賽爾肖像》中看到。

古王國時期最著名的兩件圓雕

a.《皇子柯阿彼爾像》

第一,該作品收藏在開羅博物館,是古埃及第五王朝時期作品。

第二,此作品又名《老村長像》,顯示出埃及的古代雕像很重視寫實技巧,比較忠實于被描繪者的本來面貌。

第三,這件木雕像十分生動,體軀臃腫,脖短頭圓,手持權杖,一副皇子盛氣凌人的樣子。他身穿長袍,十分合體,衣紋的線條自然流暢(如圖3-4所示)。

說明: HWOCRTEMP_ROC300

圖3-4 皇子柯阿彼爾像

b.《書記像》

第一,該作品藏于法國盧佛爾宮博物館,是第五王朝時的作品。

第二,它由石灰巖雕成,上面涂有色彩。

第三,該雕像作正襟危坐狀,正傾聽著法老的講話,膝上放著紙草卷,手里拿著草桿筆,準備記錄。他的形象更接近常人,完全處在日常生活的狀態之中(如圖3-5所示)。

說明: 200681517321415488

圖3-5 書記像

《釀麥酒的女人》

該雕像是第四王朝墓室里的小雕塑,展示的是下層勞動者的形象。由于這類雕像不用遵守固定的法則,因此,形體和動態都顯得十分活潑、自然,是一件色調典雅、明快的雕塑。

其它裝飾品

在古王國的墓室壁上還有一些精彩的裝飾,如壁畫《野雁圖》、浮雕《獵河馬圖》《牛群涉河圖》等,這些作品都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三、中王國時期

古王國末期,埃及混戰了200多年,在十一王朝末才建立統一的中王國,從第十二王朝起埃及又開始新的繁榮階段。

1.中王國美術的基本特點

(1)金字塔的建筑開始衰落,王公貴族的陵墓開始建筑在山崖邊,開始為崇拜太陽神建造一些方尖碑。

(2)民用建筑、大型宮殿和水利工程得到相應發展。

(3)在雕塑方面,為法老和王公貴族制作的肖像很多,風格上既繼承古王國的手法,各地區出現一些新的變化,人物的形態變得更加精美和輕快。

(4)中王國的壁畫很有特色,比較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世俗生活。

2.方尖碑

塞索斯特利斯一世時期的方尖碑是遺留到現在最有代表性的方尖碑之一,碑高達20米,為祭祀太陽神而建造。它用一整塊花崗巖制成,表面光滑,上面刻有象形文字,碑的尖端鍍有金屬,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3.《阿門內姆哈特三世像》

雕像仍一如既往,人物的姿態固定,表現出王者的威嚴,但塑像的身軀更加纖細。

4.霍姆荷太普第二的墓室壁畫

這些壁畫描繪了日常生活和尼羅河的風光,情態栩栩如生,頗有韻味。

四、新王國時期

中王國末葉埃及國內再度混亂,王權削弱。大約在公元前1800年從亞洲來的游牧民族喜克索斯人逐漸征服埃及并建立牧人王朝,統治百年之久。后來十八王朝第一個法老阿赫摩斯一世驅逐了喜克索斯人,重新使國家統一起來,開始新王國時代。

1.新王國時期藝術發展的條件

(1)從十八王朝到二十王朝埃及出現一個繁榮強盛的時代,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2)以首都底比斯為中心,大興土木,建筑了不少宮殿、神廟和陵墓。

(3)雕刻和繪畫很發達,并帶有享樂主義的趣味和華美的風格。

2.神廟

(1)阿蒙神廟

該神廟在中王國時期開始建筑,直到托勒密時代完工,既是一座王宮,也是為獻給太陽神而建。

神廟有六座塔門,內有大小不同的廳堂、院子,其中最大的接待廳面積有5000平方米,用16行共144根柱子圍繞。

中間兩排柱子共12根,最為高大,柱頭飾有開放的蓮花圖案。

神廟前有一對方尖碑,既有裝飾作用,又有避電作用。

神廟的柱子上、墻上和塔門上布滿線刻的浮雕,刻有圖畫和象形文字,記載供奉的神名,還有古代和當時的歷史事件。

(2)盧克索神廟

該神廟與卡納克神廟相距不遠,在風格上多有相似之處。

(3)哈特舍普蘇特陵廟

該神廟為古埃及的第一個女王哈特舍普蘇特而建,神廟依山而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陵廟設有宏大的柱廊與依山而上的三個巨大的平臺,柱式樸素無華。正面的祭臺上有女王雕像,透露出秀美之氣。

(4)阿布·辛比里神廟

該神廟堪稱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二世強大王權的象征。神廟前有四座高達21米的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中間夾著阿蒙神的小像。

這些座像仍保持傳統的風格,人物帶有非常莊嚴肅穆的神情。

3.雕塑

(1)新王國時期的雕像

這一時期的雕像,除了宏大的法老雕像外,還有小型的更為活潑生動的肖像。

《阿芒·拉娜像》

雕像收藏在俄羅斯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是一件打破傳統風格的作品。這件用黑木雕成的女歌手肖像,形態動人,帶有典雅的情調。

《裸女像》和《阿瑪爾娜的裸女》

現分別收藏于法國盧佛爾宮博物館和英國倫敦一家博物館,是當時為數不多的裸女雕像,可能與當時法老和貴族的享樂生活有關。塑像的形態活潑,皮膚光潔,閃爍著迷人色彩。

《阿肯那頓及其妻崇拜太陽神》(浮雕)

a.作品外貌

人物都有變形,比例拉長,動態比以前更加自由。法老和王后正在仰望太陽,雙手作出禮拜的樣子。在畫面上,太陽放射出萬丈光芒,光線代表太陽神阿吞的手。

b.作品含義

作品表明凡是受到神手觸摸的地方,就會出現生命,就會有豐收和幸福。

《阿肯那頓像》

該作品發現于卡爾納克的阿吞神廟中。

a.這件肖像也有所變形,它雖然表現法老的威嚴,但更具有平常人的個性特色,面部的表情比較豐富,嘴角上還帶著一絲微笑。

b.阿肯那頓在藝術上比較講究民主,允許藝術家可以不加美化地表現自己,這對以往固定的造型法是一次大膽的沖擊。

《阿肯那頓浮雕像》

該作品收藏在柏林博物館。藝術家把長脖子的法老表現得頗具漫畫意味。

《奈費爾提蒂王后頭像》

a.該作品于1912年由一支德國考古隊在阿馬爾奈發現,現藏于柏林博物館。

b.這件作品表現了那肯納頓的妻子奈費爾提蒂的美貌。雕塑中的奈費爾提蒂面部清秀而端莊,柳眉杏眼,表情恬靜而溫順,頸子仿佛富有彈性,體現了感情的描寫(如圖3-6所示)。

圖3-6 奈費爾提蒂王后頭像

(2)埃及后期的雕像

埃及后期從第二十一王朝開始,歷史學家把這個階段稱為衰微和復興時期。這一階段較為突出的是創作于第二十五王朝的作品,風格上常缺乏宏大莊嚴的氣概,帶有憂郁或者悲傷的情調。

《卡勞瑪瑪王后立像》

a.這件青銅圓雕創作于公元前860年,現收藏在法國盧佛爾宮博物館。它的尺寸不大,但是十分華麗和精巧,雕像上有鑲嵌黃金。

b.王后雙手捧著貢物,緩步向前,臉上帶著微笑,呈現出柔順的表情,難見早期作品中莊嚴肅穆的氣氛(如圖3-7所示)。

說明: HWOCRTEMP_ROC350

圖3-7 卡勞瑪瑪王后立像

《門圖姆哈特頭像》《祭司頭像》等

顯示出人物肖像雕塑中憂郁、悲傷的色彩。

4.壁畫

古埃及在繪畫上取得的成就集中在新王國時期。這一時期的壁畫題材更加多樣化,少用線刻輪廓,多用筆直接蘸顏料在墻上或草紙上作畫,表現了當時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政治情況。

(1)《舞樂女伎圖》

這幅圖是十八王朝納赫特墓室的作品,圖中極其逼真地畫出三個不同姿態的女樂器演奏者,前邊的在彈豎琴,中間的在撥弄著詩琴,后邊姑娘有些靦腆,正吹著雙管笛(如圖3-8所示)。

圖3-8 舞樂女伎圖

(2)大貴族梅納墓的壁畫

該墓室的壁畫主要真實地反映當時的勞動生產狀況,如人們丈量土地、碾谷或在河上捕魚的情景。

(3)拉莫斯墓室的壁畫

墓室內壁畫描繪出貴族們的享樂生活場面和男女奴隸們對貴族的侍奉。

(4)《阿肯那頓的女兒們》

該壁畫是阿肯那頓時期的一幅描繪宮廷生活的作品,繪畫沖破了以前的固有法則。

畫面上的兩位公主有些變形,姿態有些夸張,但仍使人感到她們清新活潑的生活氣息。

畫面的色調柔和、典雅,有一定的明暗變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莎车县| 旌德县| 芷江| 亚东县| 舞钢市| 博客| 旌德县| 沙洋县| 苏尼特右旗| 孝义市| 土默特右旗| 黄梅县| 察雅县| 顺义区| 山西省| 曲阳县| 侯马市| 宝坻区| 定边县| 新宁县| 郑州市| 兴国县| 洛阳市| 靖宇县| 藁城市| 利津县| 松阳县| 淅川县| 铜梁县| 平度市| 扬中市| 奉化市| 诸暨市| 英德市| 绍兴县| 饶平县| 宜兰县| 罗山县| 南木林县| 连城县| 定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