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4773字
- 2021-06-04 11:33:34
第8章 對歷史的敘述
8.1 復習筆記
一、革命歷史小說
1.概述
在50至70年代,說到現代中國的“歷史”,指的大致是“革命歷史”;而“革命”,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指中共領導的革命斗爭。因此“歷史”具有“既定”的性質,是“在既定的意識形態的規限內,講述既定的歷史題材,以達成既定的意識形態目的”。即講述的是中共發動、領導的“革命”的起源,和這一“革命”經歷曲折過程之后最終走向勝利的故事。
2.主要作品
(1)長篇
《腹地》(王林)、《戰斗到明天》(白刃)、《銅墻鐵壁》(柳青)、《風云初記》(孫犁)、《保衛延安》(杜鵬程)、《鐵道游擊隊》(知俠)、《小城春秋》(高云覽)、《紅日》(吳強)、《林海雪原》(曲波)、《紅旗譜》(梁斌)、《青春之歌》(楊沫)、《戰斗的青春》(雪克)、《烈火金剛》(劉流)、《敵后武工隊》(馮志)、《苦菜花》(馮德英)、《三家巷》(歐陽山)、《紅巖》(羅廣斌、楊益言)等。
(2)短篇
《山地回憶》(孫犁)、《百合花》(茹志鵑)、《黎明的河邊》(峻青)、《黨費》(王愿堅)、《三月雪》(蕭平)、《英雄的樂章》(劉真)、《萬妞》(菡子)等。
3.作者特征
“革命歷史小說”的作者,大都是所講述的事件、情境的“親歷者”。
4.革命歷史題材的意義
(1)以對歷史“本質”的規范化敘述,為新的社會、新的政權的真理性作出證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動對歷史既定敘述的合法化。
(2)為處于社會轉折期中的民眾,提供生活、思想的意識形態規范。
二、“史詩性”的追求
1.“史詩性”的表現
“史詩性”在當代長篇小說中主要表現為:
(1)揭示“歷史本質”的目標;
(2)在結構上的宏闊時空跨度與規模;
(3)重大歷史事實對藝術虛構的加入;
(4)英雄“典型”的創造和英雄主義的基調。
2.杜鵬程的《保衛延安》
(1)主要情節
小說以某部一連連長周大勇為主要人物形象,描寫一大批解放軍指戰員經過艱苦卓絕的戰斗,終于取得全面勝利的故事。
(2)藝術特點
①情節跌宕起伏,緊張而富有戲劇性。
②在緊急的戰爭氛圍中刻畫人物形象。
③對暴力的紀實性呈現。
④將有影響的歷史人物作為藝術形象加以正面刻畫,這在此前的中國現代小說中并不多見。
⑤局限性:單一的意識形態視角和缺乏變化的敘事方法,使作品無法注意具體戰爭場面之外的生活情景。
3.吳強的《紅日》
(1)概述
吳強的作品有長篇小說《紅日》《堡壘》(上部),散文集《心潮集》等。
(2)《紅日》的主要內容
小說描寫我軍與國民黨王牌主力74師多次激戰的經過。我軍在國民黨主力74師的第二次進攻之下,被迫退出了漣水縣城,主力團團長兼政委陣亡,但我軍士氣依然高昂,以勇敢與智慧戰勝了強大而裝備精良的敵人,使敵74師師長張靈甫一敗涂地,全軍覆滅。
(3)《紅日》的藝術特點
①與《保衛延安》相比,小說表現的戰爭生活范圍比較開闊;把軍隊和百姓、前線和后方、指戰員的戰爭行為與日常生活加以聯結的“橫向拓展”的藝術構思。
②在人物創造上,作家意識到人物性格“豐富性”的重要,在維護性格“階級特征”的前提下,加重了思想情感、心理活動的筆墨。
③在堅持“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的對立結構的基礎上,小說對“反面形象”(張靈甫等)盡可能避免漫畫化刻畫。
4.梁斌的《紅旗譜》
(1)概述
梁斌,原名梁維周,1933年加入北方左翼作家聯盟,開始寫雜文、散文和小說。1948年秋天,梁斌隨軍南下,歷任湖北省襄樊地委宣傳部長、《湖北日報》社長等職。
(2)主要內容
敘述在大革命失敗前后的歷史背景下,冀中平原兩家農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兩代人的尖銳矛盾與斗爭,以“反割頭稅”和“二師學潮”為中心事件,展示了當時農村和城市中階級斗爭與革命運動的整體過程。
(3)作品評價
①胡蘇評價《紅旗譜》以令人信服的真實的藝術形象,描述了黨和勞動人民直可追溯至遠祖的血緣譜系。
②邵荃麟評價此小說比較全面地概括了整個民主革命時期的中國農民生活與斗爭。
(4)藝術特點
①作家尋找階級斗爭觀念、主題和鄉村風俗、傳統文本的聯結。
②對地區的民間語言的運用,加強了小說表現生活的歷史連續性,緩和了觀念、主題闡釋上的堅硬、緊張的程度。
三、《紅巖》的寫作方式
1.概述
《紅巖》的署名作者是羅廣斌、楊益言。他們是書中事件的親歷者,后憑借記憶進行加工想象,形成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后在相關組織和人物的指導下,前后歷時約十年,最終以小說形式出版。
2.主要內容
小說敘述的故事發生在1948至1949年解放前夕的重慶,國民黨反動派以最后的瘋狂窮兇極惡地破壞共產黨的地下組織。共產黨人在監獄中經受著種種非人的磨難,卻堅強不屈,與敵人進行殊死的斗爭。小說寫的是黎明前的黑暗,是革命歷史在歷史化的文學敘事中最為悲愴與壯麗的篇章。
3.創作影響
《紅巖》約十年的成書過程,是當代文學“組織生產”獲得成功的一次實踐。這種“組織生產”的方式在后來的“文革”期間,則幾乎成為重要作品的主要生產方式。其特點有:
(1)創作動機充分政治化。
(2)作者從權威論著、從更掌握意識形態含義的其他人處,獲取對原始材料的提煉、加工的依據。
(3)放棄“個人”的不適宜的體驗,而代之以新的理解和藝術方式。
從某種意義上說,《紅巖》的作者是一群為同一意識形態目的而協作的書寫者們的組合。
4.藝術特點
(1)人物的英雄化
①許云峰成熟穩健,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情形下都冷靜沉著。
②成崗威武不屈的形象,影響了中國幾代青少年的成長。
③江姐是《紅巖》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中國女性革命家的理想化典型形象。
(2)信仰的絕對化
英雄人物具有如此堅強的意志,原因在于他們抱定了共產主義信念。
(3)情節的傳奇化
《紅巖》之所以大受歡迎,一是因為它契合了主流意識形態的需要而得到全面推動,同時也因為它具備藝術創作上的特點:①情節曲折驚險;②小說場景奇異;③對酷刑暴力有全面展示。
四、革命的“另類”記憶
1.峻青的小說創作
代表作有《黎明的河邊》《老水牛爺爺》《黨員登記表》等,其小說創作的特點表現為:
(1)小說著力渲染戰爭年代生活環境的險惡、殘酷。在情節上,作者為人物布置接連不斷的嚴峻境遇的磨難,以突出英雄在酷刑、死亡面前的“超人”意志和力量。
(2)作品充滿“浪漫主義”的素質,使其在“浪漫主義”高漲的年代得到追捧,但在“落潮”的時候卻成為奚落對象。
2.王愿堅的小說創作
(1)寫作清晰、簡練;從某種意義上講,王愿堅的短篇更接近于“故事”的形態。
(2)《黨費》《七根火柴》《糧食的故事》《三人行》等講述30年代初“蘇區”斗爭和紅軍長征的故事。
(3)40年代的軍隊生活,以及50年代參加《星火燎原》等“革命回憶錄”叢書的組稿、編輯工作,幫助他掌握“革命歷史”敘事的原則和方式。
3.孫犁和《鐵木前傳》
孫犁在延安發表《荷花淀》《蘆花蕩》等短篇小說,被譽為“荷花淀派”創始人。解放后,出版長篇小說《風云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文學評論集《文學短評》。孫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創作結集為《白洋淀紀事》,最負盛名。
(1)《鐵木前傳》主要內容
講述鐵匠傅老剛和木匠黎老東隨著生活地位的變化而發生的情感變化的故事。他們早年曾經患難與共,互相支持。黎老東走向富裕后,兩個家庭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裂痕。此作品真正的價值在于寫出新社會到來之際,舊有的鄉村人倫關系面臨深刻沖擊的狀況。
(2)孫犁小說的藝術特點
①“戰爭”“革命”的意義在孫犁的小說中被表現為給存在于民間的生活信心、淳樸人性提供一種充分展示的“典型環境”。
②在發生革命和戰爭的冀中鄉村的背景下,孫犁以情感化的想象來創造“極致”的生命形式和人際關系。
③孫犁小說在結構行文上近于散文,并不追求故事性,藝術重心是表現流貫于生活過程間的情緒和氣質,但又不耽溺于感傷。
4.茹志鵑
茹志娟五六十年代的短篇,收在《高高的白楊樹》《靜靜的產院》兩個集子中。這些作品的取材,一類是50年代上海里弄及近郊農村的生活,如《如愿》《春暖時節》《里程》《靜靜的產院》等;另一類是寫40年代的戰爭生活如《關大媽》《澄河邊上》《三走嚴莊》。
最負盛名的是發表于1958年的《百合花》。作品注重構思和剪裁,故事發展與人物刻畫的密切結合,結構的細致嚴密且富于節奏感,通篇一氣貫穿、首尾靈活的前后呼應的手法,以及規范性主題的成功表達,使其大獲好評。
5.其他作家作品
50年代,以抒情性敘述方式來表現革命歷史的短篇,還有劉真的《核桃的秘密》《我和小榮》《長長的流水》,以及蕭平的《三月雪》等。
女作家劉真的《英雄的樂章》與她個人的生活、感情經歷有關。女性敘述者以傷感、懷念的語調,講述她和陣亡的八路軍指揮員的愛情,以及他的英雄業績。
五、《青春之歌》及其討論
《青春之歌》描寫了知識分子在革命中的“成長史”。在當代,類似長篇還有高云覽的《小城春秋》。在表現“城市地下工作”的作品中,《青春之歌》和它被稱為“一北一南,互相輝映”,但就兩部作品在“當代”的影響而言,《小城春秋》無法和《青春之歌》相提并論。
1.作者簡介
楊沫原名楊成業,筆名楊君默、楊默。1934年開始發表作品,抗戰爆發后到冀中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戰爭,做婦女、宣傳工作。1943年起任《黎明報》《晉察冀日報》等報紙的編輯、副刊主編。1958年楊沫出版《青春之歌》產生了廣泛影響。其作品還有長篇小說《東方欲曉》《芳菲之歌》《英華之歌》,長篇報告文學《不是日記的日記》等。
2.《青春之歌》
(1)主要內容
《青春之歌》是一部帶有“自敘傳”色彩的小說,可以看到楊沫以其30年代的生活作為重要寫作素材的明顯根據。全書以主人公林道靜的遭遇為線索,描寫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到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之間的社會政治風云和事變。
(2)對“知識分子”人物的處理
小說在否定戴愉、余永澤、白莉萍等的選擇的同時,通過林道靜的“成長”來指認知識分子惟一的出路:在無產階級政黨的引領下,經歷艱苦的思想改造,從個人主義到達集體主義,從個人英雄式的幻想,到達參加階級解放的集體斗爭。
(3)評價與修改
①在知識分子通過改造以獲得“本質”成為嚴重問題的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通過林道靜的“成長”來指認知識分子惟一出路的敘事,正是這部事實上以知識分子為主人公的長篇獲得肯定的原因。
②小說出版一年后,《中國青年》和《文藝報》刊登了批評《青春之歌》的文章,認為作者是站在小資產階級立場上,把自己的作品當做小資產階級的自我表現來進行創作。
③《青春之歌》的批評者,強調的是文學創作要表現“階級本質”,對“歷史本質”的表現必須“完美”;他們以這一眼光,看到小說的表達與“本質”的“純粹”“徹底”之間的距離。
④1960年的修改本中,楊沫改動、刪削了那些林道靜在“接受了革命教育以后”仍然流露的“小資產階級感情”,并增加表現林道靜在深澤縣與工農結合的八章,和參加、領導北大學生運動的三章。
【名師點撥】《青春之歌》是本章的重點,對其敘事策略、人物形象和話語關系的理解記憶,有助于應對歷史革命敘事作品方面的考題。
3.姚雪垠的《李自成》
(1)概述
《李自成》雖然不能稱為“革命歷史小說”,但其寫作觀念和敘事方式與上面論及的革命歷史小說又有某些相似之處。《李自成》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來“解剖”封建社會,參與了對現代歷史本質的揭示。
(2)藝術特征
①小說人物眾多,結構宏大。寫出明清之際的“歷史百科全書式”的長篇的企望,使小說呈現“全景式”的展開方式。
②小說特別注意表現這個時期各種社會力量的關系,表現復雜矛盾的社會階級根源。
③小說重視表現復雜矛盾的社會階級根源,而在處理這些盤根錯節的關系時,把農民起義軍與封建王朝的矛盾作為“主要矛盾”。這是由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決定的。
(3)評價
《李自成》1、2卷曾得到較高評價,后幾卷批評界反應比較冷談。
80年代以后,批評界對這部小說的褒貶發生過爭論。主要的批評意見是小說的構思和描寫過于“現代化”:姚雪垠對于李自成、高夫人等形象和對起義軍的描寫,明顯地是以20世紀以井岡山為根據地的農民武裝作為參照。
- 張正釗《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高名凱、石安石《語言學概論》課后習題詳解
-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812綜合考試(英2)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宋濤《政治經濟學教程》(第11版)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經濟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西方經濟學部分)》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模擬試題詳解】
-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811綜合考試(英1)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李永健《新聞與大眾傳媒通論》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616基礎法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434國際商務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837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朱瀅《實驗心理學》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第3版)
- 丁煌《西方行政學說史》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第2版)
- 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匯》(增訂本)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考研政治命題規律總結與歷年真題詳解
-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