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1字
- 2021-06-04 11:33:33
第6章 小說的題材和形態
6.1 復習筆記
一、“現代”小說家的當代境況
1.概述
部分在40年代表現活躍的“現代”小說作家在進入50年代之后,寫作情況發生了變化,他們因各種原因或停止創作,或移居境外。
茅盾:50年代雖有過撰寫長篇的計劃,卻最終沒有試圖去實現。
沈從文:文學生涯遇到重大挫折。
張愛玲:1952年離開大陸到香港,后移居美國。
錢鐘書:雖然更愿意在小說創作上施展才智,但“時代”留給他的選擇只有文學研究的領域。
廢名:(馮文炳)作為小說作家,也幾被“忘卻”。
2.巴金
原名李堯棠,另有筆名有佩竿、極樂、黑浪、春風等。
(1)三四十年代中長篇小說
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的《滅亡》《家》《春》《秋》,上海良友圖書公司出版的《霧》《雨》《電》等。
(2)三四十年代短篇小說集
《復仇集》(1931)、《光明集》(1932)、《電椅集》(1933)等。
(3)50~70年代的創作情況
朝鮮戰爭期間,巴金到前線生活了7個月,出版了以此為題材的兩個短篇小說集《英雄的故事》(1959)和《李大海》(1961)。
3.張天翼
(1)相對于張天翼解放前的創作,那個以精練、喜劇式的文字刻畫社會各階層的諷刺小說家已不復存在。
(2)在50年代前期,張天翼發表了《羅文應的故事》《寶葫蘆的秘密》等作品,頗受少年兒童的歡迎。
(3)在“大躍進”期間,有過撰寫知識分子生活道路的長篇的計劃,但也只是存在于擬想之中。
4.艾蕪
(1)三四十年代的創作
艾蕪是最早把西南邊疆地區下層社會的風貌帶進現代文學創作中來的作家之一。傳奇性的故事,綺麗的地方色彩,使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抒情風格和浪漫情調。
(2)五十年代的創作
艾蕪1952年到東北的鞍山鋼鐵廠“體驗生活”,寫出長篇小說《百煉成鋼》和短篇集《夜歸》。但對于艾蕪,讀者記憶最深的應該是30年代的《南行記》。
(3)《南行記續篇》
1961年,艾蕪重返云南故地寫了《南行記續篇》。作品的“主旨”,被納入“新舊生活對比”這個單一觀念的框架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南行記》社會游離者對生活、對生命的發現。
5.沙汀
(1)三四十年代的創作
沙汀的作品主要以四川鄉鎮為故事背景,采用冷峻、客觀、暴露、諷刺手法和含蓄深沉的藝術氣質描寫現實社會。
(2)五六十年代的創作
沙汀并未完全放棄原先的風格和方法,保持樸素的寫實風格,受到跨出的步伐不夠大的批評。1960年發表《你追我趕》,轉而追求明朗熱烈的基調,作品浮泛和空疏的取向,卻為當時的批評界所贊賞。
二、題材的分類和等級
1.題材決定論
在“當代”,題材的選取被認為是關系到文學反映社會生活本質的“真實”程度,關系到“文學方向”的確立的重要因素。當代關于“題材”的概念,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1)“題材”是指作家選取其充分熟悉和了解,并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作為其加工提煉的對象。
(2)“題材”是指可以作為材料的社會生活、社會現象的某些方面。
在“當代”論及題材,一般是指后一種解釋。
周揚曾表示:工農兵群眾在作品中如在社會中一樣取得了真正主人公的地位。知識分子離開人民的斗爭,沉溺于自己小圈子內的生活及個人情感的世界,這般主題顯得渺小且無意義。
何其芳表示:中國的一般文藝作品必然要逐漸改變為以寫工農兵及其干部為主,不可能只以小資產階級的人物或其他非工農階級的人物為主角。
2.題材的分類和等級
五六十年代,作家批評家關于“題材”的看法雖不同,但他們對“題材”本身的理解,以及處理這一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并沒有太大差異。
(1)題材被嚴格分類
作為分類的尺度,有社會生活“空間”上的工業、農業、軍隊、學校,有時間上的歷史題材、現實生活題材。表現了以社會群體的政治生活(而非“個人日常生活”)作為題材區分的根本性依據。
(2)不同的題材類別,被賦予不同的價值等級
即指認它們之間的優劣、主次、高低的區分。類別的嚴格區分,與等級上的清楚排列緊密關聯。因而,“當代”又派生了“主要題材”(或“重大題材”)、“次要題材”(或“非重大題材”)的概念。
(3)當代特有的題材分類
從第一次文代會開始,有了按照社會生活領域和當時開展的政治運動、中心事件,來分別“檢閱”小說創作的成績和問題的批評“成規”。
①革命歷史題材
講述中共發動、領導的革命的起源,和這一革命經歷曲折過程之后最終走向勝利的故事。代表作品《紅巖》。
②農村題材
以農村生活為題材,強調表現“現實斗爭”,表現農村進行的政治運動和中心事件。代表作品《暴風驟雨》。
③工業題材
建國以來表現工業戰線、反應工人生活的作品。代表作品《鐵水奔流》。
④軍事題材
以共產黨領導的軍事斗爭為題材的作品,著重于刻畫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軍隊的英雄偉大和日本侵略者或國民黨軍隊的丑惡與腐朽。代表作品《林海雪原》。
三、當代的小說樣式
五六十年代小說的體裁(樣式),有重視“兩極”的取向。短篇和長篇的數量、質量都較突出,而中篇小說的成績卻相當有限。
1.短篇小說創作方法的討論
(1)概況
從50年代初開始,對短篇小說的特征和創作問題的討論就持續不斷。
(2)主要觀點
①茅盾認為應從典型意義的生活片斷,即截取“橫斷面”來看待短篇的特征。
②魏金枝提出“大紐結”與“小紐結”的用以區分中長篇和短篇的概念。
③侯金鏡則主要從人物性格著眼,認為短篇是剪裁、表現性格橫斷面和與此相適應的生活橫斷面等等。
(3)短篇小說創作討論的實質
①一些更多接受西方現實主義小說藝術經驗影響的作家,試圖以這種經驗,推動中國小說觀念、技巧的“現代化”進程。
②試圖扭轉40年代以來,延安文學在小說藝術上更偏重于“民間傳統”,重視通俗化和故事性的傾向。
2.長篇小說重要作品
柳青《銅墻鐵壁》、孫犁《風云初記》、杜鵬程《保衛延安》、趙樹理《三里灣》、高云覽《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等。
3.中篇小說主要作品
(1)《在和平的日子》
作者杜鵬程。小說著力表現革命戰爭時期的團級干部閻興和梁建在改變祖國“一窮二白”面貌的鐵路建設過程中的英雄業績。
(2)《來訪者》
作者方紀。小說講述了青年知識者康敏夫因無力承受與一位女藝人情感的聚合離散自虐自戕的故事。《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稱《來訪者》“很明顯是干部文學,是為知識分子寫的而不是為工農兵大眾服務的”。
(3)《水滴石穿》
作者康濯。小說以作者熟悉的河北、山西交界地帶的農村為背景,圍繞中年婦女申玉枝在戀愛、婚姻、入黨問題上所遇到的重重阻力,描寫了人們像滴水穿石一樣不斷克服封建意識殘余,與某些蛻化變質現象進行的斗爭。
四、類型單一化趨向
1.單一化趨向形成的原因
(1)以市民為主要閱讀對象的通俗小說,以及表現“都市市民日常生活”的作品,其存在的合理性受到質疑,失去了生長的根基。
(2)揭露、批判,或幽默、嘲諷性質的作品,其價值、地位一直含糊不清。
(3)諷刺、幽默的小說,此時也不能有繼續的推進。
(4)左翼的創作觀念影響進一步放大和絕對化,形成了設計對立人物沖突的“戲劇化”小說的模式,并對其他形態的小說構成擠壓。
2.單一化的類型要求
(1)小說要體現對“最積極”的生活現象(英雄人物、先進事跡)的正面評價。
(2)小說要寫矛盾斗爭,寫重大社會問題、事件,并在波瀾起伏的矛盾斗爭中塑造“典型人物”。
(3)側重表現心理活動、尤其是復雜心理矛盾的作品被認為是不健康的。
(4)在作品風格上,冷靜的、“觀照式”的“寫實”風格不被認可,熱烈、宏大的敘事被大加以提倡。
3.克服單一化的努力
(1)茹志鵑與《百合花》
茹志鵑曾用筆名阿如、初旭。其創作以短篇小說見長,筆調清新、俊逸,代表作品為《百合花》。
(2)關于茹志鵑小說的討論
討論得出“不能因為反對把英雄人物和普通人物對立起來的觀點和對英雄人物概念的狹隘理解,而走向另一個極端”的結果。
【名師點撥】記憶本章內容時需注意勿將長、中、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家作品混淆,尤其是知名作品,如長篇小說中杜鵬程的《保衛延安》,中篇小說中孫犁的《鐵木前傳》,短篇小說中茹志鵑的《百合花》。
- 周三多《管理學》(第4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3小時高清視頻】
- 2020年傳播學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經典教材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新聞傳播實務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考古學與文博綜合[專業碩士]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憲法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經典教材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杭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830翻譯與寫作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全國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會計電算化》【教材精講+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20小時高清視頻】
- 夏清《化工原理》(第2版)(下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4年國際貨運代理《國際貨運代理專業英語(含英文單證)》歷年真題及詳解(含2010~2013年真題)
- 張二震《國際貿易學》(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賈春增《外國社會學史》(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贈5套名校考研真題及詳解】
- 邢其毅《基礎有機化學》(第3版)(下冊)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政治學原理(含政治學基礎)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經典教材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811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張康之《公共管理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