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4556字
- 2021-06-04 11:33:32
第5章 詩歌體式和詩歌事件
5.1 復習筆記
一、“寫實”傾向和敘事詩潮流
1.“寫實”傾向的確立
(1)寫實傾向
“寫實”的、敘事傾向的詩,在“五四”新詩誕生時就受到重視,在30年代的左聯詩歌中得到進一步的強調,后來成為“解放區詩歌”最重要的潮流。
(2)“解放區詩歌”存在著多種寫作傾向和詩體樣式。
①活動于晉察冀的詩人,如某一階段的田間,如陳輝、邵子南、蔡其矯等,主要接受新詩自由體詩的影響,重視從詩人情感、心理的反應來表現時代和革命。
②生活在陜北、太行山區的一些詩人,更多從民間文化中取得借鑒,在取材上更重視以戰爭為背景的軍隊和農民生活的表現,敘事詩成為他們熱衷的形式。
(3)進入50后代以后,前者一些作家的創作路向因出現了轉移而受到批評,如田間、蔡其矯。而后者的創作雖曾在解放區被確立為“方向”和榜樣,但這一時期也因表現題材、方法與主流規范不同出現了危機。
2.敘事詩與抒情詩的熱潮
“寫實”傾向在五六十年代的詩歌中,一方面表現為40年代“解放區”已經出現的敘事詩熱潮,表現了異乎尋常的“興盛”,另一方面則是大多數的抒情短詩,都有著人物、場景、事件的框架。
(1)長篇敘事詩的有了新的成績。
①李季、聞捷、張志民等的創作,是當代“寫實”詩體的主要代表。
②其他重要作品有田間的《長詩三首》《英雄戰歌》《趕車傳》,李冰的《趙巧兒》《劉胡蘭》,臧克家的《李大釗》等。
③整理少數民族民間詩歌基礎上創作的敘事詩有徐嘉瑞、公劉、徐遲、魯凝分別創作的同名長詩《望夫云》,韋其麟《百鳥衣》,高平《紫丁香》等。
(2)50年代前期,對少數民族民間抒情詩和敘事詩的搜集、整理,成為一個小的熱潮。
①發表了一批藏族、維族、蒙族、傣族等的抒情短詩。
②整理了《嘎達梅林》(蒙古族)、《阿詩瑪》(彝族)、《阿細的先基》(彝族)、《召樹屯》(傣族)、《逃婚調》(傈傈族)等史詩和敘事詩。
③1957年《人民文學》選刊了藏族倉央嘉措的60余首漢譯情詩。
3.李季
李季在50年代被稱作“詩與勞動人民相結合的榜樣”。
(1)延安時期的《王貴與李香香》
《王貴與李香香》發表于1946年,采用陜北信天游形式以及比興手法。
(2)建國后的創作
1952年冬,李季舉家到甘肅玉門油礦“落戶”,走上以石油工業、油礦勞動者為表現對象的創作道路,因此被稱為“石油詩人”。
4.阮章競
(1)《漳河水》
《漳河水》是作者于1949年創作的長篇敘事詩,作品描述太行山區漳河邊上三個勞動婦女在新舊社會中婚姻愛情生活的不同遭遇。作品在創造性地吸取民歌民謠的營養方面作了成功的嘗試。
(2)解放后的作品
描寫內蒙鋼鐵基地建設和生活變遷的組詩《新塞外行》《烏蘭察布》,形式上企圖從民歌和唐代邊塞詩中尋找境界和語言格式,但沒有得到如《漳河水》的好評。
5.張志民
(1)1947年參加農村土改運動,在《晉察冀日報》上發表長篇敘事詩《王九訴苦》和《死不著》,長詩采用民歌體形式,充滿了對舊社會的控訴和翻身農民的欣喜之情。
(2)解放后仍堅持以民歌體式表現北方農村生活。《社里的人物》等詩集,以農村口語,組織帶有“戲劇”特征的生活細節構造農村田園圖景。
(3)1963年出版的詩集《西行剪影》,有對古代詩詞的明顯模仿。
6.聞捷
(1)聞捷50年代的一些重要詩歌在1956年結集為《天山牧歌》出版。它們用牧歌的筆調來處理“頌歌”主題,并發揮了聞捷長于抒情格調來“敘事”的藝術才能。
(2)50年代末又發表敘事長詩《復仇的火焰》,用史詩性的筆法展現了新疆少數民族的生活。
(3)聞捷努力建立一個完整的、首尾呼應的結構,并在對“事件”“細節”的單純化的提煉中,來增加情感表達的空間,如《蘋果樹下》《志愿》《獵人》等短詩。這些詩一經發表便受到大眾的喜愛,給人以新鮮感覺的景物和生活,呈現出柔和而又清新的抒情風格。
二、青年詩人的藝術道路
1.青年詩人的涌現
青年詩人的涌現是四五十年代詩歌界的奇觀。在此時期值得注意的青年詩人的作品有:邵燕祥的《歌唱北京城》、李瑛的《野戰詩集》、韓笑的《血淚的控訴》、公劉的《邊地短歌》等。
(1)四五十年代之交的社會“轉折”吸引了一批知識青年從事詩歌創作。他們認為走向詩與走向革命,是同一事情的不同方面,有一種泛政治化的藝術觀。但因為所獲取經驗的短缺,對表現領域及方式也有一定限制。
(2)其中一批青年詩人在80年代曾稱為“西南邊疆詩群”。他們的詩表現邊疆自然景物和民族風情,并將民間詩歌豐富的比喻和表現方法運用到新詩創作中。成員有公劉、白樺、顧工、高平、傅仇、周良沛等。
2.青年詩人中的代表性人物
(1)公劉
原名劉耿直,1949年10月參加軍隊到了云南。
①公劉在50年代中期發表了描寫邊疆軍人生活的三個組詩,《佧佤山組詩》《西雙版納組詩》《西盟的早晨》,獲得權威詩人的贊賞。
②1957年,他出版了《邊地短歌》《神圣的崗位》《黎明的城》和《在北方》四部詩集。細致的感覺,奇麗的想象,清新的語言風格,是這些詩集的特色。
③在同期的青年詩人中,他表現了更為突出的建立在情感想象基礎上的藝術概括能力,和重視詩的整體構思、重視抒情角度轉換的藝術趨向。同時由現象描述到“哲思升華”的結構,演化為一種“詩體”模式,而被廣泛運用。
(2)邵燕祥
邵燕祥于40年代后期在北平讀中學時,開始發表詩、散文和小說。
①邵燕祥在《到遠方去》和《給同志們》這兩個詩集中以自由詩的抒情方式,來寫沸騰的建設場景,寫青春的獻身熱情。而“遠方”在他的詩中不僅是確定的地域,而且是象征性“中心意象”;表達著那個時代的理想激情和純真夢幻。
②在50年代中期“寫真實”的文學思潮中,他認為詩也應該有助于掃除“阻礙我們前進的舊社會的殘余”,因而寫作了《賈桂香》這樣的小敘事詩和一些諷刺性作品。
(3)李瑛
①李瑛的早期作品主要表現關于“歷史轉折”的時期意識,運用了更多的現代詩的技巧。
②其詩的題材,多與軍人的生活、情感有關。“士兵”不是作為一種職業進入他的創作,而是有關責任、獻身精神、崇高品格表達的載體。
③他細致的感受力,較豐厚的藝術儲備,增強了其詩作的感性色彩和情感層次。他的短詩,建立了一種單純、和諧,而又意旨確定、封閉的格局,這是他的美學追求,也是他的社會、人生觀念。
④70年代出版的《紅花滿山》《棗林村集》,運用浪漫化的、有新鮮感的意象和起承轉合的結構方式來“詩化”那種僵硬的政治命題和單調的政治生活,產生了較大影響。
三、50年代的詩歌事件
50年代,值得關注的詩歌“事件”,一是1956~1957年的“百花時代”詩歌的變革及其受挫,二是發生于1958~1959年的“新民歌運動”和新詩道路討論。
1.百花時代
1956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成為我國發展科學、繁榮文學藝術的方針,并在50年代中期出現了小說、詩歌、批評理論的繁榮,但是1957年夏天的反右派運動阻斷了這一變革的潮流。這是繼胡風事件之后,當代詩歌界的另一次重大挫折。
2.新民歌運動
(1)概述
“新民歌運動”是毛澤東創建人民的大眾文化的大規模群眾性實踐,是1958年經濟、文化的大躍進運動的核心內容之一。實踐主要在詩歌領域展開,在當時稱為“新民歌運動”(或“大躍進民歌運動”)。
①《人民日報》于1958年4月14日發表《大規模地收集民歌》的社論,指出這一“極有價值的工作對于我國文學藝術的發展有重大的意義”。
②郭沫若為此發表了《關于大規模收集民歌答<民間文學>編輯部問》。
③4月26日,周揚主持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民間文藝研究會的民歌座談會,發出“采風大軍總動員”。
④5月召開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周揚作了《新民歌開拓了詩歌的新道路》的發言。
⑤在此前后,中共各省、市、自治區委員會發出相應的“收集民歌”的通知。隨后,在全國范圍掀起“大規模搜集”民歌和寫作“新民歌”的熱潮。
(2)新民歌被確立為“主流”的內涵
“新民歌”在當時被確定為“當前”和“今后”詩歌的“主流”,這意味著:
①“工農大眾”將成為寫作主體;
②在詩歌藝術上,民間歌詩謠諺將成為主要的借鑒“資源”;
③在寫作方式和傳播方式上,也有可能從書面發表、個人閱讀、沙龍式交流,轉向公眾集體參與的方式。
四、當代的政治抒情詩
1.政治抒情詩
(1)藝術淵源
“政治抒情詩”這一概念出現在五六十年代之交,從藝術淵源上講,其接受的影響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①中國新詩中的浪漫風格直接的承繼是30年代的“左聯”詩歌和抗戰期間大量出現的鼓動性作品。
②同時也接受了西方19世紀浪漫派詩人、當代蘇聯(特別是馬雅可夫斯基)的詩歌遺產。
(2)藝術特點
①政治抒情詩是當代政治與文學特殊關系的產物。詩作者以“階級”(或“人民”)的社會集團的代言人身份出現。
②政治抒情詩表現了作者關注政治事件、社會運動的熱情,和以詩作為“武器”介入現實政治的追求。
③在藝術形式上,往往表現為觀念演繹、展開的結構方式。有關現實政治和社會問題的觀點,成為統馭詩的各種因素的綱目。
④政治抒情詩大都是長詩,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進行渲染、鋪陳,也講求節奏分明、聲韻鏗鏘,以增強政治動員的感染力量。
⑤政治抒情詩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廣場詩歌”。它的寫作目標和相應的藝術形式,是訴諸公眾場合的朗誦這種集體性的參與。
2.代表詩人
(1)賀敬之
賀敬之的當代作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相對而言格局較小,并更多從民歌和古典詩歌取得借鑒的《回延安》《桂林山水歌》《西去列車的窗口》;另一類則是“鴻篇巨制”,如《放聲歌唱》《十年頌歌》《雷鋒之歌》等,這類作品在當代“政治抒情詩”“體制”的建立上起到重要作用。
賀敬之當代詩歌缺陷的必然根源并不在于其政治性主題、政治視角,問題在于“政治”在他的詩中,和詩人對“政治”的觀察、表達的經驗,只是局限于經當代政治權力規范的觀念、政策、口號,無法獲得深化與拓展。
(2)郭小川
①創作歷程
a.郭小川在當代的“成名作”是總題為《致青年公民》的一組政治抒情詩。雖然受到詩界和讀者的好評,但郭小川本人很快不滿它們的“浮光掠影”“粗制濫造”,而追求創作離開“現成的流行的政治語言”,表達“獨特”“創見”的作品。
b.1956年至1959年,郭小川創作了一系列以革命戰爭生活為題材的長篇敘事詩,如《白雪的贊歌》《深深的山谷》《嚴厲的愛》《一個和八個》,同時還創作了《致大海》《望星空》等抒情詩。
c.60年代,郭小川很快回到了對現實斗爭生活的熱烈頌揚,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有《林區三唱》《甘蔗林-青紗帳》《廈門風姿》《昆侖行》等。
②藝術特色
a.郭小川的作品中明顯地表現出知識分子與戰士之間的情感矛盾與沖突,這影響了在其詩中自我解剖的抒情方式。他善于選取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題材,以戰士的形象代言時代精神,表達革命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斗爭的信念。
b.郭小川的部分作品中有一種人道主義的,肯定個體精神、情感價值的“設計”。在處理個人-群體、個體-歷史、感性個體-歷史本質之間的關系上,在處理個體實現“本質化”的過程中,郭小川承認裂痕、沖突的存在,也承認裂痕、沖突的思想和審美價值。
c.郭小川五六十年代在詩體形式方面做過許多試驗,對新詩文體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除“樓梯體”“半格律體”之外,還試圖在詩中融入古典詩詞、小令的語詞、句式、節奏。在60年代,曾以“半逗律”的方式處理排比、對偶,出現了被稱為“現代賦體”的形式。
【名師點撥】“政治抒情詩”是本章的重點內容,考生可結合具體詩人的作品(如賀敬之的《十年頌歌》和郭小川的《致大海》)加深對“政治抒情詩”的理解與記憶。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431金融學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16小時高清視頻】
- 中國傳媒大學817綜合考試[藝術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宋濤《政治經濟學教程》(第11版)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全國名校資產評估碩士《436資產評估專業基礎》[專業碩士]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細胞生物學考研全真模擬試卷及詳解
- 夏德仁《貨幣銀行學》(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434國際商務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經濟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貨幣銀行學部分)》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模擬試題詳解】
- 曼昆《宏觀經濟學》【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0小時高清視頻】
- 劉海貴《新聞采訪教程》(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837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陳敏恒《化工原理》(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多恩布什《宏觀經濟學》(第10版)章節習題精編詳解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語學院448漢語寫作與百科知識[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