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渭渠《日本文化通史》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4927字
- 2021-05-24 15:19:58
第一章 日本文化的曙光
1.1 復習筆記
本章考點:
1日本列島地理自然環境
2日本人是如何誕生的
3繩文土器文化的基本特征
4彌生青銅器·鐵器文化的基本特征
5古墳文化的基本特征
內容索引:
一、列島地理自然環境與日本人祖先的誕生
二、采集漁獵生活與繩文土器文化
三、農耕生活與彌生青銅器·鐵器文化
四、氏族制國家形成與古墳文化的基本特征
主要內容:
一、列島地理自然環境與日本人祖先的誕生
1地理環境
日本位于亞洲最東部,太平洋西北角的一隅。由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四大島和無數小島組成,劃出南北綿延三千公里的大弧形。
東側直面太平洋,西側隔日本海、東海與中國遙遙相望,南、北與東南亞和北亞是自然的大水路,與周圍既阻隔,也容易溝通和交流。
2自然條件
(1)國土
島國土地面積為37.78萬平方公里,70%是山地,30%是平原。在日本列島上,山嶺綿延不絕,但山脈都很年輕,全國第一峰富士山海拔也只有3776米;沖積平原散落沿海地帶,面積都很狹窄。列島河流縱橫交錯,但河床都很短淺。
(2)氣候
南端和北端存在著亞熱帶和寒溫帶的氣候、風土的差異,主要位于中央部的大和地方則處在溫帶。盡管也有突發性的臺風和大地震,但從整體來說,日本列島氣候溫和,四季變化緩慢而有規律,基本上沒有受到嚴重自然災害的經常性侵害。同時,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全國1/3的土地覆蓋著茂密的森林。
3日本人種起源
在“洪積世”以前,列島已有原始人類和大動物棲息了。但是,這時期沒有土器,故史稱日本列島的“洪積世”人類文化,是“無土器文化時代”、“先土器文化時代”或“先繩文文化時代”,即世界史上一般所稱的舊石器時代。
從人種區分來說,現在日本人的外形特征與中國南方人和東南亞人相似。推想遠古東中國海有大陸架橋,是中國南方和東南亞人種流入的一條重要途徑。因此,他們是新石器時代即日本史稱“繩文時代”的“繩文人”的先祖,同時也是日本人的遠祖。
4日本民族的誕生
①日本學者江上波夫:可以把彌生人——中國史書上所稱的倭人,看作是日本民族的最初出現。
②日本學者清野謙次:繩文人與近鄰集團混血而演化為日本人。
混血說:日本人的祖先不是單一人種,而是經過長期復雜的多人種混血、多民族融合演化的過程,從而逐漸形成一個擁有共同語言、宗教、社會組織、經濟生活,以及共同文化要素的穩定共同體——“日本民族”。由于3世紀開始建立以信奉原始神道為主的大和國,又有了“大和民族”之稱。
③其他說法:日本地處遠東的終極,四面環海,在遠古交通不發達的條件下,從外邊流入北方的蒙古種人、通古斯人,以及南方的馬來人等人種,定居下來,而頭兩批流入的通古斯人最后定居在出云一代,被稱為“出云族”。這些外來人甚少可能再向外回流,就全部在這里定居下來,并與后來者融合,成為日本人稱作的“歸化人”。
二、采集漁獵生活與繩文土器文化
1繩文土器文化
日本原始經濟和文化的生成與發展,至公元前7、8千年,過渡到新石器時代,日本稱“繩文文化時代”。“繩文文化時代”繼石器之后,在第四紀后期的堆積層里,先后發現了“繩文土器”,宣告從“無土器文化”進入“繩文土器文化”時期。
繩文文化時代,石器與土器并存。從初期的打制石器逐漸發展到半磨制石器、磨制石器,特別是從石斧發展到石鏃、石刃等原始生產工具,這是繩文文化(即新石器文化)的重要標識。
2采集漁獵生活
磨制石斧、石鏃、石刃等原始的斧頭、弓箭器物的存在,還有骨鏃、骨角器、穿孔硬玉等的存在,說明“繩文人”初步掌握了原始農牧經濟生活手段和手工藝技能,而狩獵需要多人配合和合作,進行集體性的生產勞動。于是,“繩文人”開始從漂泊流動的生活方式,發展到以小共同體為單位的村落群居的生活方式。
后來,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采集、狩獵生活擴展到漁撈生活,捕魚拾貝成為繩文人的重要生產活動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原初的生產力和物質創造力,開始了采集、狩獵、漁撈的原始經濟生活和原始文化生活。
3繩文土器
①繩文土器的特征
其形態從繩文文化時代初期的簡單、粗糙、素樸,發展到繩文文化時代后期的胚土精細、形態復雜、紋樣洗練化和復雜化,顯現出一種豐富的裝飾性造型的力量。
②繩文土器的例子——土偶
定義:用黏土制作成某種形狀的原始泥塑,以東日本地方出土為多。
特點:早期的土偶,是小型的扁平土偶,逐步演進為立體型的土偶,再加上裝飾的要素。土偶從抽象性發展到具象性,以女性土偶居多。
代表作:晚期的《遮光器形土偶》《豐滿的女性像》。
③其他例子
繩文土器還有房屋、豬、熊、鹿等動物,以及舟船等形狀。這時期土器的曲線紋樣,也趨向更加復雜化,工藝技巧也表現其成熟度。土器從實用性發展到實用性和裝飾性兼具,還含有祈愿生殖和豐收咒術信仰的宗教意味,從而建構了一個特殊的文化體系。
4繩文時代的其他發現
繩文文化時代晚期,簡單的稻谷栽培技術,已從中國經由朝鮮半島,通過朝鮮海峽、津輕海峽,一度傳入北九州,開始出現了農耕文化生活的曙光。這一時期,雖然仍未形成有計劃地農耕生活,但已有火田農耕和開始接觸水稻耕作技術,為彌生文化時代的成立期,進一步接受大陸水稻耕作技術,確立農耕文化,做好了變革的準備。
5社會意識的逐漸產生
①原始居住
繩文時代原始人的居住,從舊石器時代以天然洞穴、巨巖背地為主,過渡到以豎穴式住居為主,一部分則是堆石式的住居模式,還有以天然洞穴而居者。
②一般風習
繩文文化時代后期,還有拔牙齒的風俗。是代表特定人物和身份的一種標識,共同體規制化的一種表現。也可能是基于某種咒術的信仰。
③墓葬制
葬制多為“折曲葬”。
6總結
總括來說,繩文土器形成日本文化史的一大特色。上述種種,都是由日本自然風土和原始的生產勞動培育出來的一種特異的性格,當時階級尚未分化,墓葬形成和陪葬品差異不大,留下繩文人貧富貴賤差異不大的氏族共同體社會及其原始文化生活等的殘影。
三、農耕生活與彌生青銅器·鐵器文化
1農耕文化(經濟方面)
彌生時代中葉后半期,農耕作業迅速從北九州擴及整個日本,迎來了以農耕文化的新時代的盛世誕生,這才宣告繩文時代的采集漁獵文化的結束,日本上古社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和文化的極大進步。
彌生人進入以農耕為主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方式以后,開始擺脫游牧生活,逐漸實現了定居的生活模式。
2部落“王”的出現(政治方面)
部落與部落聯合,出現部落族長(部落社會)→為了擴大部落勢力和提高自己權利,出現“王”(部落國家)→統合各部落聯盟,確立政治統治體制,“奴國”誕生(部落聯合國家)
我國的史書《漢書·地理志》《后漢書·東夷列傳》等均可證明倭與日本是歷史的連續。
邪馬臺國的存在,標示著步入立足于農耕文化的統一部落國家的最初階段。
居住建筑:出現圓形、橢圓形、半圓形、長方形、不規則等多種居住遺址,而且已有更多的簡樸建筑物,貼近或突出地面建筑而成。還發現了高臺式的土倉庫,以作收藏谷物之用。
3青銅器·鐵器文化(文化方面)
同時期接受了中國及通過朝鮮半島一起傳入的青銅器、鐵器的技術,從新石器時代直接過渡到同時混合使用青銅器、鐵器的階段,因此彌生時代又被稱為金屬器時代,或稱為“金石并用時代”。
①鐵器方面
隨著從中國及通過朝鮮半島傳入水稻耕作技術,彌生時代的生產工具也相應發達起來。這時期,除了使用木制農具之外,還使用與農耕技術同時傳入的鐵器和鍛造技術。
彌生文化時代全盛期,鐵器出現了鐵斧、鐵鋤、鐵鍬、鐵鐮等生產工具,鐵鏃、鐵刀、鐵劍、鐵戈等武器類,形成農耕文化要素之一的鐵器,有了廣泛的利用。鐵器逐漸取代了石器,得到了迅速普及,更具實用性。這代表著這一彌生文化時代的經濟和社會文化的進步,同時為古代國家的誕生和階級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②青銅器方面
與鐵器同時傳入的還有中國漢代的青銅器,促進了這一新時代的文化革新,青銅制品采用鑄造的技術,開始得到了更快的發展,制作出銅鏡、銅鐸等裝飾性的原始工藝品。此外,還有銅矛、銅劍、銅戈等。
值得注意的是,青銅器從中國傳入北九州以后,逐漸發展到以畿內地方為中心,西從中國地方到四國東半部,東至近江地方,而且經過長期的吸收消化,形成了具有與中國青銅器的不同性格特征。其標志是,這時期產生了青銅制的金鐸,它類似中國的編鐘。
4生活方式的變革(生活方面)
彌生時代,生產工具的改良和人的群居生活品質的提高,給日本上古的社會、經濟、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帶來了根本性的改革。
①風俗習慣:此前婚前男女交往是自由的,實行群婚制,而此時開始,婚后夫妻以外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禁制,實行了一夫多妻制。
②習俗方面:男子不論年齡,一律黥面文身,不同地方的紋樣不同,功能也各異,還有尊卑差別的標志意義。
③葬制:繩文文化時代以手腳折曲姿勢的“折曲葬”為主,入葬土墓,演進為以手腳伸展姿勢的“伸展葬”為主。
5彌生時代與繩文時代的區別
在石器方面,繩文石器是以打制技術為主,彌生文化時代則以磨制技術為主,比以前的時期有了較大的發展和更加豐富。石材的利用和石器的功能也多樣化。而且,石器雕刻有了很大的進步,雕刻施以放射狀的直線紋或螺旋紋,增加了若干的裝飾性的要素。
在土器方面,彌生土器與繩文土器雖然仍同是以生活用具為主,兼具實用性和簡素性,但彌生土器,更突顯其實用性,土器形狀從繩文文化時代以深缽形為基本形態,發展以甕形土器和壺形土器為基本形態,走向了多樣化。同時,土器開始發展到新型的陶制器物,稱作“埴輪”,是日本古代造型藝術的原點,也是日本美的原點。
此外,還有“傳入異質外來文化與消解原有的文化;盛行磨制石器和使用金屬器;稻米作業及其技術的普及;農耕集團的產生;葬制的確立”。這幾點,也對彌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6總結
綜上所述,彌生文化時代的發展進程,顯示日本上古文化的整體面貌,也充分證明部落聯盟統治組織趨于成熟,政治統治的程度逐步提高,經濟基礎得到了強化,社會也開始出現貧富分化的現象。上古日本進入過渡到氏族社會的時期,初露具有作為政治統制組織的上古國家的雛形。
四、氏族制國家形成與古墳文化的基本特征
古墳約于3世紀后半葉開始出現,標志著日本彌生文化時代的終結,日本文化史進入了古墳文化時代(約公元3世紀末至公元7世紀),日本進入了上古統一國家的形成期。
1氏族制國家的形成
①社會背景
3世紀彌生時代的倭國之間一方面通過互相間的親族關系、物資交換等,有了更多的聯系,并且提高了豪族的權力;一方面部落小國之間,為了農耕利益而又相互征伐,長時間無統一的統治者。
②邪馬臺國統一日本
邪馬臺國于4世紀末5世紀初基本上完成了在列島全境的政治上的統一。邪馬臺國王成為日本列島全境的大王,迫使各小國的王的臣服,統合地域共同體的王者豪族。
大王所采取的政治結盟形式,以身份的序列實現了奴隸主統治的政治體制,為中央官僚體制的建立創造了基礎條件,建立起統一的上古氏族制國家。
2古墳文化的基本特征
①大規模營建墳丘式古墳:“高冢古墳”
·三個特點:第一,有高的墳丘;第二,遺骸安放在石棺內或其他樣式的棺內,并將棺置于石室內;第三,有豐富的陪葬品
·意義:這種以巨大的前方后圓墳的厚葬風氣,進一步說明,隨著農耕生產的發達,更明顯地出現貧富的分化現象和宗教政治統治者權力的強化傾向,象征著擁有強大權力的“王權”、“神權”的確實存在,以及宗教權威與政治權力的結合,也就是意味著政治制度在發生變化,一個統一的國家——日本古代國家正在形成。
②古代祭祀形態的發展
已完成由繩文文化時代崇拜自然神,轉向古墳文化時代崇拜祖先,代表一個時代宗教信仰的標識。
③古墳文化時代,身份的高低,貧富的差距,還表現在住宅建筑上。一般庶民仍然是以豎穴住居為主,但已開始出現外觀比較高級的住宅,而且除了單層以外,還有二層樓閣。
④埴輪類型走向多樣化,工藝的造型藝術已達到相當發達的程度。這時候,土器、埴輪,不僅在于實用性,滿足生活上的使用,而且賦予一定的裝飾性,追求一定的美感。
⑤石雕藝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大批地出現了石棺外面雕刻、古墳石室壁面上或巖壁上的雕刻等。
⑥許多古墳還發現銅鏡、勾玉和劍組合的陪葬品,俗稱“三種神器”,被認為是神圣政治的權威象征物。這些雕金器具的出現,不僅顯示了王侯豪族的審美價值取向,而且反映王侯豪族現實的、戰斗的性格,以及當時大和國的內外征戰。
⑦古墳文化時代,最基本的文化特征是裝飾古墳壁畫的發達,表明原始的日本繪畫有了明顯的進步。
- 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國際貿易學(復試)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杭州師范大學政治與社會學院公共政策學考研全套資料
- 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考研真題詳解
- 西安外國語大學448漢語寫作與百科知識[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曹沛霖《比較政治制度》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何強《環境學導論》(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考研政治紅寶書專家解析及復習思路
- 易綱《國際金融》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實務(中級)》(2016年修訂版)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陳慶云《公共政策分析》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朱玉賢《現代分子生物學》(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尹翔碩《國際貿易教程》(第3版)筆記和習題詳解
- 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南京財經大學812西方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考研模擬試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