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渭渠《日本文化通史》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3967字
- 2021-05-24 15:20:00
第四章 中日文化交流的興盛
4.1 復習筆記
本章考點:
1日本遣隋?唐使概況及影響
2飛鳥·奈良文化時代,日本吸收中國文化較之前時代的特點
3這一時期日本佛教傳播概況
4這一時期日本佛教美術的發展概況
5鑒真東渡的事跡及歷史功績
6儒學思想的早期傳播過程及影響
7這一時期中國藝能的傳入概況
87、8世紀日本文化發展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基本走向
內容索引:
一、遣隋·唐使與吸收中國文化
二、佛教與佛教美術的興盛
三、鑒真東渡與傳入戒律
四、儒學思想的早期傳播
五、中國藝能的傳入
主要內容:
一、遣隋?唐使與吸收中國文化
1概況
(1)遣隋使
推古天皇即位、圣德太子攝政后,由于日本國內政治文化革新的需要,積極派遣隋使,學習中國先進的政治文化。從此,日本吸收中國文化由間接通過百濟、新羅、高句麗等朝鮮半島諸國傳入,改為由中國直接傳入。
推古朝先后共派出4次遣隋使以及學問僧、留學生赴隋學習,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次(607年)和第三次(608年)。這一時期日本吸收中國文化,不僅吸收佛教文化,還趨向更多層面,學習的文化領域更為廣泛,取得很大成效。
(2)遣唐使
618年唐朝建立后,日本確立了直接引進中國先進文化的基本政策,國家已成為引進中國制度和文化的主體。日本先后派出15次遣唐使、學問僧、留學生赴唐學習。
894年學問家菅原道真被任命為遣唐大使,此時正值唐文化盛極而衰,他欲復興日本本土文化,諫言廢止遣唐使并被裁可,從此實行了兩百多年的遣唐使制度終止。
2遣唐使制度的影響
日本實行遣唐使制度,對于發展中日兩國的政治、經濟關系,促進文化交流起到了無可估量的歷史作用。中日加深互信,中國文化在日本文化史上的影響更大、更顯著、更積極了。
遣唐使中的杰出者:留學生有阿倍仲麻呂、吉備真備、山上憶良等,留學僧有空海、最澄等。他們都對日本文化做出各自的貢獻。
3鑒真東渡日本弘法
鑒真抵達日本后,在東大寺設壇傳授戒律,后創建唐招提寺,弘布佛法,并傳播建筑、雕塑、繪畫、書法諸藝術和醫藥知識,對于奈良時代日本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4總結
(1)日本和唐朝雙方的交流和往來,趨于雙向,而且氣氛相當熱烈。
(2)上古日本與中國文化交流的最初階段,主要從吸收中國物質文明開始,以獲得大陸先進的生產技能及優秀工藝的成果。到了飛鳥·奈良文化時代,進入以吸收精神文明為中心的新階段。首先,借鑒隋、唐的律法制度。其次,學習以佛、儒為中心的中國宗教、藝術和學問。即這時日本全面攝取中華文化精神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革新社會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而且是為了創造和發展自身的精神文化。日本古代文化吸收中國文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二、佛教與佛教美術的興盛
1神佛并存
隨著中日兩國交往的擴大和持續不斷,日本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吸收中國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和儒學文化。
當時以圣德太子為代表,吸收中國文化采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沖突?并存”的方針。比如,圣德太子在制定憲法提倡佛教的同時,也促進推古天皇下詔尊崇神祗。其后歷代天皇的信仰大多是不問神祗佛法,采取神佛并存的方針,為其后神佛融合創造了前提條件。
這表現了日本古代人的精神,也反映了飛鳥文化時代的精神,以及自古以來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
2圣德太子興佛
圣德太子攝政期間,積極傳播于6世紀中葉傳入的佛教。包括“興隆三寶”、“競造佛舍”、著有《三經義疏》等。
在圣德太子的推動下,佛教在皇室貴族中占據重要的地位,而且逐步“調和神佛”,在一般民間生活中也逐漸普及。
當時對待佛教,一方面承傳佛教初傳祈愿治愈疾病和擺脫天災苦難的做法,另一方面圣德太子的“篤信三寶”又更多地從哲理上理解大乘佛教的作為,大大地推動了在精神層面上吸收中國文化,進一步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社會文化的變革。
3佛教建筑藝術
佛教傳入,首先是“競造佛舍”,就需要吸收中國佛寺的建筑藝術。
(1)飛鳥寺
飛鳥寺是日本第一座頗具規模的正式佛寺。飛鳥寺形成了中國的伽藍式建筑模式,以塔為中心,配置三金堂。飛鳥寺邁出了日本佛寺建筑藝術的第一步,作為國家的事業,成為“佛法興隆”的中心。
(2)法隆寺
圣德太子開基創建法隆寺,法隆寺又稱斑鳩宮。日本寺院形成一種既成模式,金堂和塔已成為佛寺建筑的主要構成部分。這種類型的佛寺建筑,對其后日本佛寺建筑藝術產生歷史性的影響。
(3)四天王寺
四天王寺的興建由圣德太子親自督導,是圣德太子信仰的中心。其建筑形式形成了“四天王寺式”的古制。
4佛像和佛畫
(1)概況
這一時代,在北魏和南朝文化的影響下,日本發展了最早的佛教美術——佛像和佛畫,許多都成為卓越的藝術品,在日本美術史、文化史上堪稱是劃時代的。
(2)白鳳文化時代
在日本美術史上,從大化革新至遷都平城(710)這一時代,稱為“白鳳文化時代”,佛教仍然是日本文化思潮的主要傾向,建佛寺、造佛像從京城推廣至全國各地方,其熱情甚至高于“飛鳥文化時代”。而且,造像技術圓熟,佛像也多樣化。
5總結
日本佛教美術開始階段,主要以忠實臨摹外來的東西為主,甚少是自己的原創。盡管如此,當時的民眾對佛教藝術之美還是有著自己的感受力,這是其后外來佛教美術實現日本化的重要因子。6世紀中葉開始至7世紀移植中國佛教和佛教美術,成為日本文化史上劃時代的大事。
三、鑒真東渡與傳入戒律
1鑒真東渡
(1)事跡
我國高僧鑒真應日本學問僧榮睿、普照之邀,先后經過6次東渡,終于抵達日本。
鑒真在日本不僅弘揚佛法,將中國唐代律宗正式傳入日本,還興建了唐招提寺,并傳播雕塑、繪畫、書法諸藝術和醫藥知識,對于奈良時代日本文化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2)歷史功績
鑒真大和尚東渡傳播戒律和中國文化,成就斐然,成為日本律宗的祖師,被尊為“唐大和上”、“傳戒律之始祖”。大和尚為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建立起一座豐碑,在日本文化史上寫下輝煌的一頁。
2唐招提寺和鑒真和尚像
(1)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是奈良文化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私營寺院。其建筑物群外形質樸,技巧精湛,既不失為奈良文化時代后期空間藝術的高格調,又略顯唐代佛教建筑某些影響的痕跡。
唐招提寺與東大寺及正倉院寶庫這三大建筑,顯示出奈良文化時代獨特的建筑模式,代表了奈良天平文化和空間藝術的精華。
(2)鑒真和尚像
鑒真和尚像是日本雕刻史上第一尊正式人物肖像雕刻。
四、儒學思想的早期傳播
1傳播過程
(1)從《古事記》《日本書紀》記載的一些事跡中可見儒家經典的傳入,成為日本儒學的起源。
(2)“五經博士”赴日,將儒學五經傳入日本。此時學習儒家經典者主要是以文筆為職業奉侍于朝廷的移民,而且學習是以訓詁為主,并未把它作為一種道德倫理思想來接受,來規范現實的生活。但當時皇室貴族受到了啟蒙,對于學習以儒學為中心的中國文化方面帶來很大刺激,興起了講授漢籍的風潮。
(3)圣德太子習佛典的同時,也學儒學經典,并且有著較深的造詣,為其進行革新打下了思想理論基礎。
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階》和《十七條憲法》,反映了儒學的治國思想,顯示出圣德太子對于儒學的理解程度,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加以應用的實際情況。圣德太子攝政時期,成為進一步吸收儒學思想的重要轉折期。
(4)繼推古朝圣德太子攝政之后,新的主政天皇大多沿襲儒家思想治國治家。
日本初期吸收儒學,是采取直接移植的方法,并無多少注入自己的東西、新的東西。盡管如此,以“德、仁、禮”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對于當時轉型期的日本政治文化和社會文化的變革,以及日本古代皇室貴族的價值判斷和行為規范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
(5)大化元年開始的大化革新,更積極吸收中國唐朝制度。從此吸收儒學思想,成為日本吸收中國文化的重要目標之一。
國家成立和完善大學寮,學生學習儒學經典;還成立了稱為“國學”的地方學校。教授和學習儒學,由以宮廷貴族子弟個人學習為中心,發展為以國家組織的學習機構傳授為中心,乃至及于地方。這樣更有組織地、有目的地傳播儒家學問,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學習和傳播儒學的體系。
2影響
這個時代儒學的傳播雖未有佛教傳播那樣廣泛,也未及于平民百姓,而只局限在皇室貴族中間,但此時佛教的救濟理念與儒教的倫理規范,已經成為宮廷貴族精神世界的兩根支柱。他們吸收儒家的學問,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
五、中國藝能的傳入
1伎樂
(1)伎樂是日本最古的藝能,于推古朝從中國引進,是當時外來樂影響最大者,流行于日本全國。
圣德太子設立樂戶,其后通過《大寶律令》擴大樂戶,成為官立的藝能研究機構。此時的伎樂,除了佛事儀式上表演宣揚佛教教義之外,還不斷擴大娛樂的要素,對于推動日本藝能的發展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
(2)始于供佛儀式余興活動的伎樂是一種戴滑稽假面具表演的舞蹈劇。日本的藝能乃至戲曲始于伎樂。
2雅樂、舞樂、散樂
(1)雅樂
宮廷設置雅樂寮,掌管宮廷的音樂舞蹈,還管理外來傳入的各種音樂舞蹈。
(2)舞樂
唐代舞樂初傳日本。日本的舞樂,不戴假面具,分集體舞和個人舞兩類,伴隨作為演奏樂的雅樂而起舞。
(3)散樂
散樂是一種含雜技、魔術、曲藝、歌舞的綜合藝術,以滑稽、卑俗的演技為主,與舞樂為貴族階層所享受相比,它更為庶民階層所接納,是一種大眾的娛樂。
散樂得到漸次的普及,在各種祭祀儀式上演出。朝廷還專門設立散樂戶,教授此藝。
3總結
傳入以中國為主的大陸伎樂、舞樂、散樂等,與日本本土原始歌舞、神樂結合,促進了古代日本藝能的迅速形成和發展。
★本章小結
日本吸收中國文化,最先是采取全面移植的辦法。結果,日本古代文化開出了燦爛的花朵。另一方面,日本在吸收外來文化時又注意傳統文化的承傳。這一時期的日本文化,在和漢文化的對立與并存中前行,同時,吸收中國文化是與日本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緊密結合的,這為其后探求兩種文化的調和與發展,將吸收過來的中國文化實現日本化創造了前提條件。
積極移植大陸文化,但自古以來日本傳統的民族文化并沒有衰微,相反,將大陸文化的刺激作為一種活力,促進了傳統的民族文化的新發展。這是7、8世紀日本文化發展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基本走向。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6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戴海崎《心理與教育測量》(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李侃《中國近代史》(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社會工作碩士《331社會工作原理》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蔡繼明《微觀經濟學》(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練習+模擬試題】
- 河南大學333教育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東北師范大學333教育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部分視頻講解)
- 吳大正《信號與線性系統分析》(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張敏強《教育與心理統計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617傳播學理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經濟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部分)》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模擬試題詳解】
- 袁方《社會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贈10套名校考研真題及詳解】
- 尤建新《企業管理概論》(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6小時高清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