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技術進步:短期、中期與長期

一、概念題

1.技術性失業(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

答:技術性失業是指由于勞動者所擁有的技術狀態和水平與企業生產活動所要求的技術狀態和水平不相適應而引起的失業。技術性失業屬于結構性失業,因而是自然失業的一部分。

為了克服技術性失業,就業人員或勞動者需要參加學習和培訓,以不斷跟上生產技術的進步。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生產越來越多地采用先進設備和技術,其結果會使需要的勞動力減少,失業率上升。生產中資本—勞動比率取決于資本與勞動的相對價格。資本品的價格會隨著技術的進步而下降,但工資具有向下的剛性,其結果是勞動的相對價格上升。這樣,技術性失業更加嚴重。

技術性失業的增加是長期經濟增長中不可避免的現象。而且,這種失業對低技術與低文化水平的工人影響更大。由于技術性失業的增加,在長期中自然失業率有上升的趨勢。

2.偏重技能的技術進步(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答:偏重技能的技術進步是指,要求工人掌握新機器和新的生產方法等更多技能的技術進步,它使得廠商偏好于利用熟練工人而不是廉價的非熟練工人。例如計算機的發展要求工人有越來越多的計算機知識。新的生產方法要求工人有更多的靈活性,能夠勝任新的工作,而更多的靈活性又要求更多的技能和更多的教育。

偏重技能的技術進步能夠解釋在經濟中的所有行業都出現了對熟練工人相對需求的變動。因此從這種意義上,大多數經濟學家相信偏重技能的技術進步才是工資差異變大的主要原因。

3.結構性改變(structural change)

答:結構性改變是指由于技術進步引起的經濟結構的變化,其中主要是指產業結構、行業結構的變化。隨著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舊的行業就會衰退以致消亡,而新的行業又會不斷出現。此時對于一些工人來說,他們所擁有的某些技術已經過時,從而形成失業。結構性變化真正意味著失業和低工資。

4.創造性毀滅(creative destruction)

答:創造性毀滅是由熊彼特在其“創新理論”中提出的關于創新的著名論斷,是指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從內部不斷發生變化,以破壞舊的體制,而創造一個新的體制的過程。

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在本質上是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和方法,它從來不是靜止的。他借用生物學的術語,將那種“不斷地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即“不斷地破壞舊的,不斷地創新的結構”的這種過程,稱為創造性毀滅,并認為“這種創造性的破壞過程是關于資本主義的本質性的事實”。所以,“創新”、“新組合”、“經濟發展”就是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離開這些特征,也就沒有資本主義。“創造性毀滅的過程”是對創新作用的概述。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包括下列五種具體情況:

開發新產品,或者改良原有產品;

使用新的生產方法,比如改手工生產方式為機械生產方式;

發現新的市場,比如從國內市場走向國際市場;

發現新的原料或半成品,比如使用鈦金屬做眼鏡的鏡框;

創建新的產業組織,比如新興的培訓公司。

5.產權(property rights)

答:產權是財產所有權及其派生的一組權利的總稱。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財產所有權是產權的核心和主要形式,其他形式的產權,都是由財產所有權派生的。其次,產權還指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目前,我國法律規定的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主要有以下兩種:經營權,指全民所有制企業對國有財產的經營權。使用權,指法律允許全民集體單位使用國有土地和其他資源,并取得收益的權利。(除了土地等自然資源的使用權外,法律尚未規定而實際存在的還有國有行政事業單位的財產使用權)。

產權是所有制在法律上的體現,因而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權不等同于所有權,而有其更為豐富的內涵。

6.工作攪拌機(churning)

答:工作攪拌機是指技術進步帶來的一個結構變化的過程。技術進步會帶來兩種影響:新產品的開發使舊的產品過時;同時新的生產技術出現需要新的技能,使舊的技能沒有用處,因而這部分工人將面臨失業。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主席在一篇題為《漩渦》的報告的引言中,描述了技術進步帶來的漩渦過程的實質。

具體而言,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技術進步,很多職業(如鐵匠、馬具制造者等)都消失了。以前的大部分農場工人都因為農業生產率的極大增長而不再從事農業生產(否則就是一種隱蔽的失業者),取而代之的是出現了更多的高技能的工人(如卡車、公共汽車和出租車司機等)。這都是技術進步的漩渦過程的經驗事實。

二、計算與分析題

1.運用本章學到的知識,判斷以下陳述分別屬于“正確”、“錯誤”和“不確定”中的哪一種情況,并解釋。

a.美國1900年以來的就業和人均產出變化印證了技術進步會導致就業的穩定增長的觀點。

b.創造性毀滅的過程使得工人和消費者同等受益。

c.在過去20年里,美國非熟練工人的實際工資與熟練工人相比是下降的。

d.當且僅當產出的增長低于生產率的增長時,技術進步會導致就業的下降。

e.2001年衰退后發生的“無就業貢獻的復蘇”可以用“沒有引起總需求激增的異常高的生產率增長”來解釋。

f.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自然失業率的明顯下降,能夠用在那段時期里生產率增長特別高的事實來解釋。

g.如果我們停止技術進步,將會導致自然失業率下降。

答:a.錯誤。技術進步可能會帶來生產率的提高,而生產率與自然失業率并沒有必然的關系。嚴格說來,失業率的變化取決于勞動生產率(技術進步率)和產出增長率的相對關系。如果失業率不變,則就業增長率將等于勞動力增長率。

b.錯誤。創造性毀滅使消費者從獲得新產品中獲益,但低技能工人卻要忍受失業期的延長和找到工作后的低工資。

c.正確。偏重技能的技術進步使得對非熟練工人的需求下降,非熟練工人的工資降低。

d.正確。由公式就業變化的百分比=產出變化的百分比-生產率變化的百分比,可以看出當且僅當產出的增長低于生產率的增長時,技術進步導致就業的下降。

e.正確。生產率的增長必定會帶來廠商生產成本的下降,于是在生產規模不變的情況下將導致產出水平的上升。生產率的增長對總需求的影響是不確定的,當生產率上升對總需求沒有影響時,意味著生產率上升沒有帶來額外的總需求增長,于是廠商沒有動力擴大生規模而將維持原有的生產規模,故就業崗位不會增加,發生了“無就業貢獻的復蘇”。

f.正確。由公式就業變化的百分比=產出變化的百分比-生產率變化的百分比可知,若產出大幅度增長從而超過了生產率的增長,則就業將增加。在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美國進入“新經濟”時期,技術進步的增長使得產出大幅度增長并導致了失業的下降。

g.錯誤。在本質意義上,技術進步與自然失業率之間沒有確定性的關系。由于技術進步的停止會阻礙產出的增長,從中期來看,技術進步與失業率之間似乎是一種反向的關系:生產率增長越低,失業越高。所以,停止技術進步,會使得失業越高。然而在短期,偏重技能的技術進步可能會導致失業增加。

2.假定一個經濟的特征如下:價格制定:P=(1+m)(W/A),工資制定:W=AePe(1-u)。

a.如果Pe=P,但是Ae不一定等于A,求失業率。解釋(Ae/A)對失業率的影響。現在假定對價格和生產率的預期都是正確的。

b.如果加成量(m)等于5%,求自然失業率。

c.自然失業率依賴于生產率嗎?請解釋。

答:a.當Pe=P時,價格制定:W/P=A/(1+m),工資制定:W/P=Ae/(1-u),結合上述兩式有:

 

解得:

可知,若(Ae/A)變大,則自然失業率u變大。

b.若生產率的預期也是正確的,有Ae=A,則a題中式變為:

 

代入m=5%,解得:

c.若生產率和價格都預期正確,則自然失業率不依賴于生產率,僅僅依賴于價格加成。工資隨預期生產率的變化而調整,由于預期正確,所以根據價格制定和工資制定,生產率的提高會導致實際工資同等比例提高而不影響初始的自然失業率。由式的求解也可知,自然失業率的決定獨立于生產率。

3.“高的勞動生產率使得公司使用同樣數目的工人可以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同時將產品以同樣或更低的價格出售。這就是為什么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可以使失業率永久性地下降,而不會引起通貨膨脹的原因。”評價這段話的觀點。

答:這段話是不準確的。

從短期來看,高的勞動生產率使得單位產出需要的勞動量降低,從而公司成本降低,既定產出水平上價格下降,總供給曲線下移,所以第一句話正確;但總需求曲線的變化是不確定的,這取決于生產率提高對消費者未來預期的影響,所以通貨膨脹的變化不確定。考慮就業變化,若生產率預期和價格預期都正確,則生產率的變化對自然失業率沒有任何影響;如果生產率預期調整緩慢,則生產率的提高將降低失業率。但是,當預期調整正確之后,失業率恢復至初始水平。

4.以下的每一種變化會怎樣影響美國熟練工人和非熟練工人之間的工資差距?

a.增加公立學校在計算機上的支出。

b.對國外臨時性農場工人進入美國的數量加以限制。

c.增加公立大學的數量。

d.中美洲地區對美國公司減稅。

答:a.縮小差距。增加公立學校在計算機上的支出可以增加與之相關專業的熟練工人的供給,使熟練工人的工資下降,差距縮小。

b.縮小差距。對國外臨時性農場工人進入美國的數量加以限制可以減少非熟練工人的供給,非熟練工人的工資增加,差距縮小。

c.縮小差距。增加公立大學的數量能增加熟練工人的供給,使熟練工人的工資下降,差距縮小。

d.擴大差距。中美洲地區對美國公司減稅會使美國公司將生產轉移至這些地區,對美國非熟練工人的需求降低,美國非熟練工人的工資下降,差距拉大。

5.技術進步,農業和就業。

“那些堅持技術進步不會使就業下降的人應該看一看農業部門的情況。在20世紀初,農業人口超過1100萬。今天,農業人口低于100萬。如果所有的部門都開始經歷類似農業部門中所發生的生產率增長,一個世紀后,每個人都會失業。”評論這段話的觀點。

答:這種觀點有些片面,只看到了個別行業就業的變化,而忽視了技術進步雖然會使一些行業變得衰落,但同時也會創造出一些新的行業,增加勞動力的需求,出現了經濟結構的變化。

技術進步確實使得20世紀美國農民數量下降,農民失業,但也應該看到,系統分析師和計算機科學家等需求的增加,使得這些行業的就業增加。隨著教育水平的上升和熟練工人、技能工人的增加,一個世紀后,勞動生產率確實會增長,但失業率可能并不會系統性地上升。實證表明,生產率的提高對于經濟總體來說,總是降低了失業率而非提高了失業率。這是因為生產率的提高帶來了產出的大幅度增長。

6.生產率變化的總供給曲線。

考慮一個經濟,其生產函數由下式表示:Y=AN,假定其價格制定關系和工資制定關系如下:價格制定:P=(1+m)(W/A),工資制定:W=AePe(1-u)。回憶一下,就業(N)、勞動力(L)和失業率(u)的關系由下式表示:N=(1-u)L。

a.求出總供給曲線(即在給定的加成量、實際和預期生產率水平、勞動力和預期價格水平下,價格水平和產出水平之間的關系)。解釋每個變量的作用。

b.說明實際生產率A和預期生產率Ae同時增長[這樣(Ae/A)保持不變]對總供給曲線位置的影響,并作出解釋。

c.現在假定實際生產率A提高,但預期生產率Ae沒有變化。請對比本問題與問題(b)中的結論有何不同,并解釋其差別。

答:a.將W=AePe(1-u)代入P=(1+m)(W/A),得:

 

由N=(1-u)L得:

 

再由Y=AN得N=Y/A,代入式有

再代入得:

因此,總供給曲線的表達式為

b.總供給曲線下移。

由公式

可以看出,若(Ae/A)保持為1,在既定的產出水平Y下,A的增加會使得P下降,總供給曲線下移。因為給定產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使失業上升,工資下降,因而價格下降。

c.總供給曲線下移得更多。

由公式

可以看出,A提高,Ae不變,給定Y會使P的值更小。因為工人沒有得到由生產率的提高而帶來的工資的增加,與b相比,名義工資更低,導致給定Y的情況下,P下降的更多。因而,總供給曲線將下降得更多。

7.技術和勞動力市場。

在第6章的附錄中,我們介紹了工資制定式和價格制定式可以以勞動需求和勞動供給的形式來表示。在此我們根據此框架來解釋技術變革。工資制定方程為W/P=F(u,z),方程與勞動力供給一致。回顧一下,給定勞動力L,失業率u可以表示為u=1-N/L,N為就業人數。

a.把u的表達式代入工資制定方程中。

b.使用你在(a)中得到的方程,畫出勞動供給曲線,N為橫軸,實際工資W/P為縱軸。

現在把價格制定方程寫為:P=(1+m)MC,MC表示邊際生產成本,歸納正文中的討論,我們得到MC=W/MPL,其中W為工資,MPL為邊際勞動產出。

c.把MC的表達式代入價格制定方程中,解出實際工資W/P的表達式。這個表達式是勞動需求關系,將W/P視作MPL和m的函數。

在正文中,為了簡化,我們假設給定生產率水平下的MPL為常數。但在此處,我們給定一個更現實的假設,MPL隨就業率下降(給定生產率水平下)。例如,如果產出由資本和勞動決定,而資本固定,MPL隨就業率下降。

d.假設MPL隨著就業率下降,在與問題(b)相同的圖中畫出問題(c)中的勞動需求曲線。

e.如果技術水平提高,勞動需求曲線會如何變化?(提示:當技術提高時,MPL如何變化?)并解釋。技術水平的提高是如何影響實際工資的?

答:a.將u=1-N/L代入工資制定方程W/P=F(u,z),有W/P=F(1-N/L,z)。

b.勞動的供給曲線應從勞動的供給方——工人的角度來考慮。在實際工資越高時,高于工人們保留工資的可能性就越大,工人們就越愿意去就業,失業率就越低,因此二者呈負向關系。在以就業人數N表達的新的工資制定方程中,若N越大,則u=1-N/L就越小,表示實際工資越高。因此,就業人數N與實際工資W/P呈正向關系,可由圖13-1表示。

說明: 未命名

圖13-1 勞動力供求與失業

c.將價格制定方程改寫為:P=(1+m)W/MPL,得到:W/P=MPL/(1+m)。

d.勞動的需求曲線應從勞動的需求方——企業的角度來考慮。根據邊際生產率遞減規律,當N增大時,勞動的邊際產品MPL下降;由價格制定方程W/P=MPL/(1+m)可知,實際工資必然下降。因此勞動需求與實際工資呈負向關系,如圖13-1所示。兩條曲線的交點決定了均衡的勞動力供給數量N*和均衡的實際工資水平(W/P)*

e.如果技術水平進步了,則在任一勞動供給數量下的勞動的邊際產品MPL將會增加,因此勞動需求曲線將會向右移動,由ND1移至ND2,與勞動供給曲線形成新的交點。此時,就業量擴大(N1>N*),實際工資提高[(W/P)1>(W/P)*]。

8.工作攪拌機。

勞工統計局預言了成長最快和衰落最快的職業。見www.bls.gov/emla/emptab4.htm(衰落最快的職業)和www.bls.gov/emp/emptab3.htm(成長最快的職業)中的表格。

a.哪些職業的衰落與技術變化有關?哪些職業的衰落與國外競爭有關?

b.哪些職業的成長與技術變化有關?哪些與人口變化(特別是美國人口的老齡化)有關?

答:a.從中可以看出,股票交易和計算機編程等職業與技術變化有關;而紡織、零部件加工等行業與外國競爭有關。

b.對于預言中列出的成長最快的職業,計算機系統分析員與技術變化有關;而家政服務與美國的老齡人口有關。

9.實際工資。

本章給出了低技能工人和高技能工人相對工資的數據,這里我們考察實際工資的演變。

a.根據價格制定方程,實際工資隨著技術進步會如何變化?并解釋。1973年至今存在技術進步嗎?

b.登錄《總統經濟報告》網址(www.gpoaccess.gov/eop),找到表8-47,看到(非農業部門)平均小時收入的數據,這一數據是按1982--1984年美元不變價格計算的(即實際小時報酬)。根據可得數據,1973年的實際平均小時收入與最近一年的實際平均小時收入相比會怎樣?

c.已知本章中給出的相對工資數據,關于自1973年以來低技能工人實際工資的演變,(b)的答案說明了什么?關于非熟練工人需求相對下降的幅度,你的答案說明了什么?

d.在對工人補償金的分析中有可能遺漏了什么?工人們是否以工資以外的形式收到了補償金?

答:a.根據價格制定方程P=(1+m)(W/A),在給定價格加成的條件下,隨著技術進步,價格水平P將以技術進步率下降;若名義工資不變,則實際工資(W/P)也會以相應的速度提高。1973至今存在技術進步。

b.在1973年,美國非農業部門工人實際平均小時收入為$8.98;而2009年,美國非農業部門工人實際平均小時收入為$8.6。

c.對于自1973年起低技能工人實際工資的演變,說明非熟練工人的實際工資大幅度降低。

d.以上分析也說明,對于非熟練工人的相對需求也大幅度下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丰县| 婺源县| 汾阳市| 丁青县| 疏附县| 手游| 磴口县| 隆回县| 承德县| 湖北省| 鲁甸县| 昌宁县| 博白县| 浦江县| 宽甸| 金坛市| 栾川县| 宁远县| 辽源市| 贞丰县| 丹阳市| 七台河市| 米林县| 沿河| 山东| 瑞昌市| 双峰县| 桃园县| 宁化县| 怀远县| 兴义市| 东乡县| 深州市| 青浦区| 纳雍县| 安仁县| 丰镇市| 宜兰市| 沐川县| 富阳市| 贵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