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振瀛《民法》(第7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3683字
- 2021-05-21 18:03:27
第二章 民法的基本原則
2.1 復習筆記
【知識框架】

【重點難點歸納】
一、民法基本原則概述
1.民法基本原則的含義
(1)民法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民事行為和民事司法的基本準則。
(2)民法基本原則是貫穿于民事法律關系規范整體的基本準則。
(3)民法基本原則是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和民法觀念的綜合反映。
2.學理民法基本原則與法定民法基本原則
(1)學理民法基本原則是從學理上提出的基本原則,通常是由一定的觀念、理論為指導概括出來的。法定民法基本原則是指在民事基本法中明文規定的基本原則。
(2)法定民法基本原則與學理民法基本原則性質不同,但又相互關聯相互影響。
①法定原則具有法律效力;學理原則只有理論性,沒有法律效力。
②學理原則對法定原則有指導意義;法定原則一經頒布,也會對民法基本原則的研究起推動作用。
3.民法基本原則的功能
(1)指導功能
民法基本原則是指導原理、指導原則、指導方針,對民事立法、民事行為和民事司法均有指導意義。
(2)約束功能
民法基本原則對民事立法、民事行為和民事司法都有約束力。
①民法基本原則對民事基本法中的具體規范和單行民事法規,具有約束力,即民法規范不能違反民法的基本原則。
②民事行為受民法基本原則的約束,違反民法基本原則的民事行為不受法律保護。
③民法基本原則對民事司法活動具有約束力,法官解釋和適用民事法律規范應當以民法的基本原則為依據,如果偏離民法基本原則,就會形成錯判。
(3)補充功能
民法基本原則在民事法律規范中處于指導與統帥的地位,但通常在民事法律規范有具體規定的情況下,必須適用具體規定,不能直接適用民法基本原則。在民事法律規范沒有具體規定的情況下,民法的基本原則對民事法律規范起補充作用。
4.民法的基本原則
根據我國《民法總則》的規定,結合學理解釋,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除“權利不可侵(或稱私權神圣)”原則外,還包括:(1)平等原則;(2)自愿原則;(3)誠實信用原則;(4)禁止權利濫用原則;(5)公平原則;(6)公序良俗原則(包括綠色原則)。
二、平等原則
1.平等原則的內涵
《民法總則》第4條規定,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平等原則是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性質決定的,沒有平等就沒有民法,平等原則是民法的其他基本原則的基礎。
2.平等原則的主要體現
(1)民事權利能力平等。《民法總則》第14條規定,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民事權利能力平等,即民事主體資格平等。
(2)民事主體地位平等。
(3)民事權益平等地受法律保護。
三、自愿原則
1.自愿原則的內涵
《民法總則》第5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自愿原則是指民事主體根據自己的意愿,自主地行使民事權利,參與民事法律關系,國家對于民事關系不過多干預。自愿原則是民法的核心原則。
2.自愿原則的主要體現
(1)民事主體根據自己的意愿自主行使民事權利。民事主體有自主占有、使用或者處分其所有物,發表作品,轉讓專利權,設立遺囑等權利。
(2)民事主體之間自主協商設立、變更或者終止民事關系。
(3)當事人的意愿優于任意性民事法律規范。在民事立法上特別是合同法上規定有較多的任意性規范,在有任意性規范的情況下,當事人的協議的效力優于任意性規范的效力。
四、誠實信用原則
1.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
《民法總則》第7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誠信原則即誠實信用原則的簡稱,是對民事主體之間相互關系的基本要求。
誠實信用原則主要是針對民事法律關系中的弄虛作假、欺騙他人、損人利己的行為而形成的基本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側重于對民事主體的主觀要求,但是衡量是否違反誠實信用原則,需要客觀地衡量當事人之間的利益來認定。
2.誠實信用原則的主要體現
(1)在設立或者變更民事法律關系時,不僅要求當事人誠實,不隱瞞真相,不作假,不欺詐,還應當給對方提供必要的信息。
(2)民事法律關系建立后,當事人應當恪守諾言,履行義務,維護對方的利益,滿足對方的正當期待,應當“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3)民事法律關系終止后,當事人應當為維護對方的利益,實施一定行為或者不實施一定行為。
五、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民法總則》第132條規定,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禁止權利濫用應當成為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
1.禁止權利濫用原則的內涵
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是民事主體行使民事權利的界限。行使民事權利,超出了一定界限而損害他人權益或者公共利益的,是權利濫用。構成權利濫用需具備三個條件:(1)當事人有權利存在;(2)權利人有行使權利的行為;(3)當事人的行為有濫用權利的違法性。
2.誠實信用原則和禁止權利濫用原則的關系
關于二者的關系,存在以下兩種學說:
(1)誠實信用原則是最高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是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效果。
(2)誠實信用原則是從主觀上要求建立的權利的內在界限,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是劃出權利的客觀界限。民法就權利的行使,自主觀的及客觀的兩方面作規定,二者的范圍有時偶然一致,但其基準不同。
3.權利濫用的認定
認定是否權利濫用,主要是從行為人的利益和他人或者社會受到的損害程度的比較,根據不同情況判斷。
六、公平原則
1.公平原則的內涵
(1)公平的含義
民法上講的公平,是指民事主體之間的利益平衡。《民法總則》第6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公平與否,應當從我國民法的基本精神出發,以我國現階段的交易習慣和人們的一般觀念為標準。
(2)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的關系
①共同點。認定是否違反公平原則或誠實信用原則,都是在客觀上判斷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是否失衡。
②二者的區別:
a.誠實信用原則主要是從道德觀念上要求當事人應當怎樣做,不應當怎樣做,在人身關系方面貫徹誠實信用原則,更注重道德標準;公平原則主要是從客觀上判斷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是否失衡。
b.對于認定是否權利濫用,有時也需要用公平原則考量。公平原則比誠實信用原則的層次更高,內涵更豐富。
2.公平原則的主要體現
(1)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的平衡
①合同關系中的公平并不是要求絕對等價,而是應當有相近的價值。當事人出于自愿形成利益不平衡的,法律上不受限制,以體現自愿原則。
②民法規定的當事人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體現了公平原則,當事人除另有約定外,通常都以法律規定作為處理其相互關系的依據。
③民事主體在精神利益關系上,也應貫徹公平原則。公平原則也適用于親屬法。
(2)當事人承擔民事責任的平衡
①在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情況下,有過錯的承擔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由雙方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②法律規定在一定情況下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體現了對弱者的保護。
③合同法規定,當事人一方違約后,對方應當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采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也體現了公平原則。
(3)風險負擔的平衡
在合同履行過程中有時會發生意外風險,風險損失應當由哪一方負擔,應當根據公平原則確定。
七、公序良俗原則
1.公序良俗原則的內涵
(1)《民法總則》第8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簡稱。公序良俗原則是指民事行為不得違反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風俗。
①公共秩序,指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要的一般秩序。通常,違反禁止性規定的,即為違反公共秩序。公共秩序比禁止性規定的外延寬,除包括涉及公共秩序的現行法律規范外,還包括現行法律沒有規定的某些情況。
②善良風俗,指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是將人們應當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化,故意違背應當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就是違反善良風俗原則。
(2)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關系
二者的范圍大致相同,有時難以區分,前者是從社會秩序方面立論,后者是由人們道德方面著眼,概括起來就是要求行為具有社會妥當性。
2.違反公序良俗原則的具體判例和立法例
(1)利用他人處于急迫情勢、沒有經驗、缺乏判斷力或者意志顯著薄弱,以法律行為使他人為某項給付,而向其自己或者第三人許諾或者給予和該項給付明顯地不相當的財產利益。
(2)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
(3)濫用壟斷地位,規定不合理的流通條件,違背流通所需要的合理的法律秩序,獲得不合理的好處。
(4)訂立限制人身自由或者限制近親屬正常往來的合同。
(5)以婚外同居為條件贈與財產。
(6)訂立借腹生子協議。
(7)訂立以實施犯罪行為為目的的協議。
八、綠色原則
《民法總則》第9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堅持綠色原則,就是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的和諧價值觀。
這一原則要求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時,應從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出發,以是否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作為應否從事相關民事活動的考量。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造成資源浪費、生態環境破壞的,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