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十章 訴訟時效、除斥期間與期限

10.1 復習筆記

【知識框架】

【重點難點歸納】

一、時效制度概述

1.時效制度的概念與作用

(1)時效制度的概念

時效是指一定事實狀態在法定期間持續存在,從而產生與該事實狀態相適應的法律效力的法律制度。

時效應具備兩個條件:a.要有法律規定的一定事實狀態存在;b.一定的事實狀態必須持續一定的時間,即不間斷地經過法律規定的期間。

時效的特征:a.時效是法律事實;b.時效是狀態;c.時效具有強制性。

(2)時效制度的作用

包括:穩定法律秩序;促使權利人行使權利;避免訴訟上舉證困難。

2.時效的種類

(1)取得時效與訴訟時效

取得時效又稱占有時效,是指占有他人財產,持續達到法定期限,即可依法取得該項財產權的時效。

訴訟時效,指因不行使權利的事實狀態持續經過法定期間,即依法發生權利不受法律保護的時效。

(2)時效種類的立法體例

統一立法主義。《法國民法典》和《日本民法典》等采用統一立法主義。

各別立法主義。《德國民法典》采此主張。

《民法總則》僅規定了訴訟時效,而未規定取得時效。

二、訴訟時效

1.訴訟時效的含義

訴訟時效是指,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義務人便享有抗辯權,從而導致權利人無法勝訴的法律制度。

2.訴訟時效的效力

訴訟時效的效力,即權利人喪失何種權利的問題。綜觀各國民法典,主要有三種主張:

(1)實體權消滅主義。此種立法將訴訟時效的效力規定為直接消滅實體權,其代表為《日本民法典》。

(2)訴權消滅主義。此種主張由德國學者薩維尼首倡。他認為,訴訟時效完成后,其權利本身仍然存在,僅訴權歸于消滅。

(3)抗辯權發生主義。此種主張由德國學者歐特曼提出。他認為,時效完成后,義務人取得拒絕履行的抗辯權。

我國立法和現行司法解釋采抗辯權發生主義。

3.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

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又稱訴訟時效的客體。

(1)債權請求權

債權請求權為訴訟時效的客體已無爭議。具體包括:a.基于合同債權的請求權;b.基于侵權行為的請求權;c.基于無因管理的請求權;d.基于不當得利的請求權;e.其他債權請求權。

以下債權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

a.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請求權。

b.兌付國債、金融債券以及向不特定對象發行的企業債券本息請求權。

c.基于投資關系產生的繳付出資請求權。

d.其他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規定的債權請求權。

(2)繼承權請求權

我國法律承認繼承權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在有多人繼承的情況下,繼承人分割遺產請求權是基于共有關系產生的,不適用訴訟時效。

(3)物權請求權[詳見(8)]

(4)人身權請求權

基于人格權發生的停止侵害請求權、排除妨害請求權、消除影響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因侵害人格權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和賠禮道歉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

基于身份關系而發生的請求權,有基于純粹身份關系產生的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

基于身份關系,以財產利益為目的的請求權是否適用訴訟時效,有肯定說和否定說。《民法總則》第196條規定,請求支付撫養費、贍養費或者扶養費不適用訴訟時效。

(5)基于特殊身份而產生的請求權

基于合伙人身份而產生的收益分配請求權,基于股東身份而產生的股息支付請求權,不應適用訴訟時效。

(6)基于不動產相鄰關系的請求權

基于相鄰關系的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

(7)基于共有關系產生的請求權

基于共有關系產生的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但對于離婚后當事人請求再次分割離婚時一方隱匿、轉移、變賣或侵占等的夫妻共同財產的,適用訴訟時效期間的規定。

(8)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請求權

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請求權是否適用訴訟時效,有不同的立法例,學理上有肯定說和否定說。我國多數學者對上述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持否定態度。《民法總則》第196條規定,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返還財產請求權(又稱返還原物請求權)是否適用訴訟時效,有三說:否定說、有限肯定說、區別說。《民法總則》第196條規定,不動產物權和登記的動產物權的權利人請求返還財產不適用訴訟時效。因此,應根據實際情況,對于已經登記的動產物權和不動產物權,基于登記的公信力,應不適用訴訟時效。對于一般動產,從維護交易安全的角度出發,以適用訴訟時效為宜。

4.訴訟時效期間與訴訟時效的分類

(1)訴訟時效期間的概念與特征

訴訟時效期間是指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其民事權利的法定期間。其特征是:

訴訟時效期間是法定期間

訴訟時效期間是可變期間

訴訟時效期間是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其民事權利的法定期間,超過該期間,當事人的權利不受人民法院保護。

(2)訴訟時效的分類

訴訟時效期間按其適用范圍和時效期間的長短的不同,可將訴訟時效分為一般訴訟時效和特別訴訟時效。

一般訴訟時效,又稱普通訴訟時效,是指在一般情況下普遍適用的訴訟時效。

《民法總則》第188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3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一般訴訟時效在適用上具有普遍性。凡是法律沒有規定特殊訴訟時效的,都應適用一般訴訟時效的規定。

特別訴訟時效,是指法律規定的僅適用于某些特殊民事法律關系的訴訟時效。我國民事立法對特別訴訟時效的規定有三種

a.短期訴訟時效。指時效期間不足3年的訴訟時效。如海上貨物運輸向承運人要求賠償的請求權、海上拖航合同的請求權、共同海損分攤的請求權、船舶碰撞致第三人傷亡負連帶責任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1年。因缺陷產品造成人身傷害的,要求賠償的時效期間為2年。

b.長期訴訟時效。指時效期間在2年至20年(不包括2年和20)之間的訴訟時效。主要適用于一些調查取證費時耗力的疑難案件或者涉外經濟糾紛。如涉外貨物買賣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仲裁的期限為4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計算。

c.最長訴訟時效。指訴訟時效期間為20的訴訟時效。自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超過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最長訴訟時效與其他訴訟時效的區別在于:第一,最長訴訟時效的期間是從權利被侵害時開始計算的,而其他訴訟時效的期間是從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開始計算的;第二,最長訴訟時效不適用訴訟時效的中斷、中止等規定,而其他訴訟時效適用有關時效中斷、中止的規定;第三,最長訴訟時效的目的主要在于穩定社會經濟秩序,而其他訴訟時效的目的更強調保護權利人的權利。

5.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中止、中斷與延長

(1)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

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又稱訴訟時效期間的開始,是指從什么時候開始計算訴訟時效。訴訟時效期間從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

有約定履行期限的債權請求權,從期限屆滿之日的第二天開始起算。沒有履行期限的債權請求權,可以確定履行期限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不能確定履行期限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債權人要求債務人履行義務的寬限期屆滿之日起計算,但債務人在債權人第一次向其主張權利時明確表示不履行義務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債務人明確表示不履行義務時起算。

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從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

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18周歲之日起計算。

請求他人不作為的債權請求權,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義務人違反不作為義務時起算。

因侵權行為而發生的賠償請求權,從受害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或者損害發生時起算。

返還不當得利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不當得利事實及對方當事人之日起計算。

管理人因無因管理行為產生的給付必要管理費用、賠償損失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從無因管理行為結束并且管理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本人之日起計算;本人因不當無因管理行為產生的賠償損失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其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管理人及損害事實之日起計算。

合同被撤銷產生的返還財產、賠償損失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合同被撤銷之日起計算。合同被確認無效產生的賠償損失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應從確認無效之日起計算。

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法律有特別規定的,應依法律的特別規定。

(2)訴訟時效的中止

訴訟時效的中止是指在訴訟時效進行中,因一定的法定事由的發生而使權利人無法行使請求權,暫時停止計算訴訟時效期間。

訴訟時效中止的事由

中止訴訟時效的事由,是法定事由。根據《民法總則》第194條的規定,中止時效的事由有:

a.不可抗力。

b.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喪失代理權。

c.繼承開始后未確定繼承人或者遺產管理人。

d.權利人被義務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e.其他導致權利人不能行使請求權的障礙。

發生時效中止的時間

法定事由只有發生在時效期間的最后6個月內,才能引起訴訟時效中止的效力。法定事由發生在最后6個月之前而延續到最后6個月之內的,訴訟時效的中止也從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后6個月開始。

訴訟時效中止的效力

《民法總則》第194條第2款規定,自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滿6個月,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即自時效中止事由消滅之日起,時效期間為6個月。

(3)訴訟時效的中斷

訴訟時效的中斷,是指在訴訟時效進行中,因法定事由的發生致使已經進行的訴訟時效期間全部歸于無效,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訴訟時效中斷的法定事由

a.權利人向義務人提出履行請求

《訴訟時效若干規定》第10、11條規定:

第一,權利人除向義務人直接提出請求外,權利人向債務人的擔保人、代理人或者財產管理人主張權利的,也可以認定為訴訟時效中斷。

第二,權利人直接向義務人送交主張權利文書,義務人在文書上簽字、蓋章或者雖未簽字、蓋章但能夠以其他方式證明該文書到達義務人的,可以認定訴訟時效中斷。

第三,權利人以發送信件或者數據電文方式主張權利,信件或者數據電文到達或者應當到達義務人的,可以認定時效中斷。

第四,權利人為金融機構,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從義務人賬戶中扣收欠款本息的,可以認定時效中斷。

第五,義務人下落不明,權利人在國家級或者下落不明的義務人住所地的省級有影響的媒體上刊登具有主張權利內容的公告的,可以認定時效中斷,但法律和司法解釋另有特別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第六,權利人對同一債權中的部分債權主張權利的,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及于剩余債權,但權利人明確放棄剩余債權的除外。

b.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

同意履行義務的表示方法除了書面或者能夠證明的口頭方式之外,債務人向債權人要求延期給付、對債務履行提供擔保、支付利息或者租金、作出部分履行或者分期履行等承諾或者行為的,都屬于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的表現方式。

債權轉讓的,應當認定訴訟時效從債權轉讓通知到達債務人之日起中斷。債務承擔情形下,構成原債務人對債務承認的,應當認定訴訟時效從債務承擔意思表示到達債權人之日起中斷。

c.權利人提起訴訟或申請仲裁

當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的,訴訟時效從提交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之日起中斷。

d.其他

第一,下列事項之一,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與提起訴訟具有同等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申請仲裁;申請支付令;申請破產、申請破產債權;為主張權利而申請宣告義務人失蹤或死亡;申請訴前財產保全、訴前臨時禁令等訴前措施;申請強制執行;申請追加當事人或者被通知參加訴訟;在訴訟中主張抵消等。

第二,權利人向人民調解委員會以及其他依法有權解決相關民事糾紛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社會組織提出保護相應民事權利的請求的,訴訟時效從提出請求之日起中斷。

第三,權利人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報案或者控告,請求保護其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從其報案或者控告之日起中斷。

此外,在訴訟時效進行中,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為訴訟時效中斷。

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

a.對人的效力

訴訟時效中斷原則上僅具有相對的效力,即只對使訴訟時效中斷的當事人有效力。但是,對于連帶債權人或者連帶債務人中的一人發生訴訟時效中斷效力的事由,應當認定對其他連帶債權人或債務人也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的,應當認定對債權人的債權和債務人的債權均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一般保證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的,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中斷。

b.對期間計算的效力

訴訟時效中斷使中斷事由發生前已經進行的訴訟時效全部歸于無效,訴訟時效重新計算。

(4)訴訟時效的延長

訴訟時效的延長是指在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以后,權利人基于某種正當理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時,經人民法院調查確有正當理由而將法定時效期間予以延長。《民法總則》第188條規定,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

三、除斥期間

1.除斥期間的概念與特征

(1)除斥期間又稱預定期間,是指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依法確定的對于某種權利所預定的存續期間。

(2)主要特征有:除斥期間一般是法律規定的;除斥期間是某種權利存續的期間。

2.除斥期間的性質與作用

除斥期間屆滿,權利即消滅,由此可見其性質應是一種民事法律事實。

除斥期間和訴訟時效都是對權利的存續或者行使時間的限制,因此除斥期間的作用與訴訟時效的作用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除斥期間更突出強調促使權利人盡快行使權利,以利于穩定社會秩序。

3.除斥期間的適用范圍

除斥期間適用于形成權,如撤銷權、解除權等。

4.除斥期間的計算

法律對有些除斥期間規定了起算時間,例如《合同法》規定,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1年內行使撤銷權。但法律對有些除斥期間沒有規定起算時間,對此學者通說認為自權利發生時起算。

5.除斥期間的效力與法律援用

除斥期間屆滿,權利即消滅。除斥期間屆滿后,其利益不得拋棄。

在訴訟過程中,即使當事人不援用除斥期間,法院也應當依職權援用。

6.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的區別

(1)立法精神不同

除斥期間維護的是原秩序。在除斥期間內,權利人如果不行使權利,原秩序就繼續存在。相反,訴訟時效維護的是新秩序。

(2)適用的范圍不同

訴訟時效適用于請求權,除斥期間主要適用于形成權

(3)起算時間不同

訴訟時效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算,除斥期間根據法律規定的時間或者權利發生的時間起算。

(4)期間的可變性不同

法律對訴訟時效有中止、中斷、延長的規定,對除斥期間沒有中止、中斷、延長的規定。

(5)法律效力與法律援用不同

訴訟時效期滿后,權利并不當然消滅;除斥期間期滿后,權利當然消滅。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后,當事人可以放棄時效利益;除斥期間屆滿后,其利益不得拋棄。

四、期限

1.期限的概念與意義

(1)概念

期限,是指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時間,分為期間和期日。

期間,是指從某一特定的時間點到另一特定的時間點所經過的時間。

期日,是指不可分割的一定時間。它是時間的某一特定的點。

(2)民法上的期限對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具有重要的意義,表現在:

決定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享有和消滅的時間。

決定某些事實的推定時間。

決定權利的取得和喪失時間。

權利的行使和義務履行的期限。

決定法律關系的效力的期限。

2.期限的確定和計算方法

《民法總則》第200條規定,民法所稱的期間按照公歷年、月、日、小時計算。

(1)期限的確定,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規定一定的期日;規定一定的期間;規定未來某一特定的時刻;規定以當事人提出請求的時間為準。

(2)期限的計算

期限的計算有期日的計算和期間的計算兩種情況。

期日的計算比較簡單,一般以法定期日、指定期日和約定期日為準。

期間的計算比較復雜,它涉及期間的起點和終點的時間跨度計算問題,還有最后一天的延期計算問題。具體如下:

a.期間的起點計算。按小時計算的,其期間“從規定時開始計算”;按照日、月、年計算期間的,開始的當天不計入在內,從下一天開始計算,即次日為期間的起點。

b.如果期間的最后一天是法定休假日的,以休假日的次日為期間的最后一天,此為期間的順延。

c.期間的終點,為最后一天的24。有業務時間的,到停止業務活動的時間截止。

d.當事人約定的期間不是以月、年第一天起算的,1個月為30日,1年為365日。

e.按照日、月、年計算期間,當事人對起算時間有約定的,按約定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杂多县| 奉化市| 江油市| 兴业县| 治县。| 大同市| 迁西县| 开江县| 长岭县| 汤原县| 平南县| 长子县| 漳州市| 都昌县| 浮山县| 田东县| 东乌| 邵阳市| 金川县| 内江市| 阳谷县| 德兴市| 仙居县| 长乐市| 扶余县| 西乌珠穆沁旗| 喀喇沁旗| 邯郸县| 麟游县| 屏东市| 土默特右旗| 射洪县| 灵山县| 江源县| 唐河县| 鄄城县| 福州市| 即墨市| 沙湾县| 青海省| 江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