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振瀛《民法》(第7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0730字
- 2021-05-21 18:03:29
4.2 考研真題詳解
一、概念題
1.民事權利能力(中南財大2005年研)
答:民事權利能力是指民事主體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民法總則》第13條規定,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據此規定,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
2.自然人的行為能力與意思能力(中南財大2007年研)
答: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通過意思表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資格),包括設定、變更或者消滅民事權利或者民事義務的能力。至于具體行為可以自己進行,也可以請他人代理進行或者代理他人進行。意思能力是指自然人可以判斷自己的行為的法律后果的能力。民事行為能力以意思能力為基礎。
3.自然人的民事責任能力(南京理工2011年研)
相關試題:民事責任能力(中山大學2009年研)
答:民事責任能力,又稱不法行為能力,是指行為人對民事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民事責任能力包括侵權責任能力和債務不履行責任能力。《民法總則》沒有明文規定責任能力,通常講的民事責任能力一般是指侵權責任能力。責任能力主要是指承擔財產責任的資格。《侵權責任法》第32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根據這一規定,完全行為能力人有責任能力,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則不一定沒有責任能力。
4.監護與親權(中南財大2005年研)、監護(北師2012年研;中南財大2012年研)
答:監護是指對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進行監督和保護的一種民事法律制度。親權是父母親對未成年子女的身份權,現代親權實行共同親權原則,即由父母親共同享有,雙方地位平等。現代親權是男女平等原則的產物。二者的區別包括:
(1)親權立法采放任主義,法律對父母持信任態度,因此立法上對親權人的限制較少;監護制度則采限制主義,盡管監護人與被監護人存在某種身份關系,但畢竟較為疏遠,而且被監護人不具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因此立法對監護人的活動進行嚴格的限制。
(2)親權的成立是以親子關系為基礎,親權人對子女負有撫養義務;而監護人與被監護人之間則無此種特定的身份關系,因而監護人對被監護人一般不負撫養義務。
(3)親權人對子女的財產進行處分的限制比較寬松,并享有該財產的用益權;而監護人處分被監護人財產的權利則受到法律的嚴格限制,通常只能以被監護人的利益而處分,并且不享有用益權。
5.自然人的住所(山東大學2016年研)
答:自然人住所,是指自然人生活和法律關系的中心地。自然人的經常居住地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住地視為住所。在我國,戶籍上的住址在多數情況下與自然人的住所是同一的。
6.宣告失蹤與宣告死亡(中南財大2003年研)
相關試題:宣告失蹤(湘潭大學2017年研;南航2016年研;浙江工商2015年研;青島大學2015年研)、宣告死亡(湘潭大學2016年研)
答:宣告失蹤是指自然人離開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達到法定期限,經利害關系人申請,由人民法院宣告其為失蹤人的法律制度。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達到法定期限,經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
二者的區別在于:
(1)目的不同。宣告失蹤是對一種確定的自然事實狀態的法律確認,目的在于結束失蹤人財產關系的不確定狀態,保護失蹤人的利益和利害關系人的利益;宣告死亡是法律上的推定死亡,即從自然人下落不明達到法定期限的事實,推定出他已死亡的事實。
(2)期限不同。宣告失蹤所需要經過的法定期限一般要短于宣告死亡需要經過的法定期限。
二、簡答題
1.簡述我國《民法總則》對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的規定。(華中農大2017年研)
相關試題:
(1)中國制定民法典如何規定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山東大學2016年研)
(2)試述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及其種類。(浙江財大2016年研)
答:(1)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概念
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的行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
①行為能力與意思能力
意思能力,是指自然人可以判斷自己的行為的法律后果的能力。民事行為能力以意思能力為基礎。
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通過意思表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資格),包括設定、變更或者消滅民事權利或者民事義務的能力。
②行為能力與責任能力
民事責任能力,又稱不法行為能力,是指行為人對民事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民事責任能力,包括侵權責任能力和債務不履行責任能力。《民法總則》沒有明文規定責任能力,通常講的民事責任能力一般是指侵權責任能力。責任能力主要是指承擔財產責任的資格。
關于行為能力與責任能力的關系,有三種說法:
a.認為民事行為能力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民事行為能力包括合法行為能力和違法行為能力;狹義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合法行為能力。
b.認為民事行為能力包括違法行為能力。
c.認為違法行為能力是責任能力,不屬于行為能力范疇。其意義在于更有利于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和第三人的利益。
(2)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種類
①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a.一般規定。《民法總則》第17條規定,18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不滿18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民法總則》第18條第1款規定,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b.特別規定。《民法總則》第18條第2款規定,16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是指能夠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維持當地群眾一般生活水平。
②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a.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類型。《民法總則》第19條規定,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第22條規定,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對事物有一定的識別能力和判斷能力,可以實施日常生活必需的民事法律行為,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享有以自己的行為取得的榮譽權、發明權、著作權等民事權利。
b.限制范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只能進行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行為,其他比較復雜或者重大的民事行為應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求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后進行。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純獲法律上利益的行為有效,這些行為主要有純遺贈的承諾、接受單純贈與,以及不承擔責任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代理行為。另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通過網絡交易時,因相對人無法判斷其行為能力狀況,為保護交易安全,其行為也應有效。
③無民事行為能力
《民法總則》第20條規定,不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第21條規定,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適用上述規定。與前述理由相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為不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及已滿8周歲不能辨認自己行為后果的未成年人。
2.辨析:享有民事權利的民事主體均可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北師2008年研)
答:上述觀點是不準確的,具體分析如下:
(1)該觀點混淆了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之間的界限。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是不同的,具備民事權利能力的主體,不一定具備民事行為能力。這一點主要體現在自然人身上。民事權利能力,是指民事主體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是指法人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二者是存在著差異的。
(2)具有民事權利能力的主體,一般就是享有民事權利的主體,而這里的民事權利只是一種資格,而非主體可以實際上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一個主體要想實際上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其應當具備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自然人和法人在民事行為能力方面存在差距,就自然人而言,享有民事權利能力的自然人,并不必然享有民事行為能力,在我國年滿十八周歲,精神正常的自然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的實際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無行為能力人則需要其法定代理人代為完成一定的行為。享有民事權利的主體并不一定能夠實際上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
3.簡述民事權利與民事權利能力的區別。(華中農大2013年研)
答:民事權利是指民事主體實現其特定利益的法律手段。民事權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權利是不同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然人享有民事權利能力,只是具備了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前提和可能性。自然人享有具體的民事權利和承擔具體的民事義務是實現其民事權利能力的結果。
(2)民事權利能力不僅指享有民事權利的資格,而且還指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他們在民事法律關系中互相獨立,民事權利本身并不包含民事義務。
(3)民事權利能力是法律賦予的,作為一項抽象的資格,具有平等性。民事權利的內容和范圍則通常直接取決于民事主體的意志,因個人的條件不同,參加的民事法律關系各異,每個人在民事權利的享有上也是千差萬別的。
(4)民事權利能力與自然人的人身是不可分離的。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非以法律規定不受限制或剝奪,而且自然人自己也不能放棄或轉讓。自然人的民事權利,除專屬權外,自然人可以依自己的意志轉讓、拋棄,并且也可以依法受到限制。
4.簡述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關系。(華中農大2011年研)
相關試題: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概念題,華南理工2017年研)
答:民事權利能力是指民事主體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民事行為能力是指民事主體能以自己的行為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之間是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
(1)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之間的聯系。
民事權利能力是民事行為能力的前提,民事行為能力是民事權利能力實現的條件。民事權利能力表明了做民事主體的資格,行為能力則表明了民事主體能以自己的行為為民事行為的資格。
(2)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區別
①二者確認的標準不同。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因此,自然人自出生開始即享有民事權利能力。而能否獲得民事行為能力,還受自然人的年齡和認知等主觀因素的制約,因此,有民事權利能力者,不一定就有民事行為能力。
②民事權利能力在于確認主體是否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而民事行為能力在于確認民事主體能不能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
5.簡述監護終止的原因。(湘潭大學2017年研;北師2006年研)
答:監護終止的原因有以下幾種情形:
(1)被監護人取得或恢復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未成年人已經成年,則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為其設置的監護應當終止。精神病人已經康復,恢復了民事行為能力,為其設置的監護也終止。
(2)監護人或被監護人一方死亡
監護人或者被監護人一方死亡(包括宣告死亡),監護關系自然終止。
(3)監護人喪失了行為能力
監護關系的成立以監護人有監護能力為條件,監護人喪失了行為能力,則監護關系自然終止。
(4)監護人辭去監護
監護人有正當理由時,法律應允許其辭去監護,但這不適用于未成年人的父母。正當理由應包括監護人患病、遷居、家庭困難等,但監護人辭去監護應經有指定權的機關同意。
(5)監護人被撤銷監護人資格
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利用監護之便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經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撤銷監護人的監護資格,并由此終止監護關系。
6.簡述宣告失蹤。(北理2008年研)
答:(1)宣告失蹤的概念
宣告失蹤是指自然人離開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達到法定期限,經利害關系人申請,由人民法院宣告其為失蹤人的法律制度。
(2)宣告失蹤的條件和程序
①自然人失蹤的事實。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指自然人離開自己的住所或者居所沒有任何音訊;其二是指這種無音訊狀態持續時間滿2年。
②利害關系人的申請。利害關系人的申請既是宣告失蹤的條件之一,又是宣告失蹤程序的開始所說利害關系人是指下落不明人的近親屬或者對該人負有監護職責的人以及該人的債權人和債務人。
③人民法院的受理與宣告。宣告失蹤只能由人民法院作出判決,任何其他機關和個人無權作出宣告失蹤的決定。
(3)宣告失蹤的效力
自然人被宣告失蹤以后,其效力是對其財產的管理和財產義務的履行。《民法總則》第42條規定:“失蹤人的財產由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或者其他愿意擔任財產代管人的人代管。代管有爭議,沒有前款規定的人,或者前款規定的人無代管能力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
(4)宣告失蹤的撤銷
《民法總則》第45條規定,失蹤人重新出現,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失蹤宣告。失蹤人重新出現,有權要求財產代管人及時移交有關財產并報告財產代管情況。
①撤銷失蹤宣告的程序:
a.由失蹤人本人或者他的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銷失蹤宣告的申請。
b.人民法院對申請人提出的申請進行審核,確認失蹤事實消除以后依法作出撤銷失蹤宣告的判決。
②失蹤宣告撤銷的效力
失蹤宣告一經撤銷代管人的代管權隨之終止,他應當將其代管的財產及收益交還給被撤銷失蹤宣告的人,并負有將代管期間對其財產管理和處置的詳情告知的義務。
7.簡述民法上死亡宣告的要件。(華南理工2017年研;北師2008年研)
答:(1)宣告死亡的概念
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達到法定期限,經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
(2)宣告死亡的要件
①自然人失蹤的事實。申請宣告死亡的,在通常情況下,自然人下落不明必須滿4年,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從戰爭結束之日起算;在意外事故的情況下,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時限為2年。此外,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84條的規定,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自然人不可能生存,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其死亡的,不受2年時限的限制。
②利害關系人的申請。申請宣告死亡的利益關系人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其他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這里所說的其他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通常包括受遺贈人、債權人、債務人、人壽保險合同的受益人等。《民法總則》第47條規定,對同一自然人,有的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死亡,有的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失蹤,符合本法規定的宣告死亡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宣告死亡。該條規定采用了無順序說。
③人民法院的受理與宣告。人民法院受理利害關系人的書面申請后,應即發出尋找失蹤人的公告,普通失蹤的公告期為1年,因意外事故失蹤的公告期為3個月,公告期滿仍不能確定下落不明人尚生存的,即作出宣告死亡的判決。依據《民法總則》第48條的規定,被宣告死亡的人,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決作出之日視為其死亡的日期;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宣告死亡的,意外事件發生之日視為其死亡的日期。
8.宣告死亡撤銷的法律后果。(山東大學2010年研)
答:《民法總則》第50條規定,當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現,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死亡宣告。
(1)婚姻關系從撤銷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復。但是,配偶已再婚的或者向婚姻登記機關書面聲明不愿意恢復的除外。
(2)被宣告死亡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養的,撤銷死亡宣告后,僅以未經本人同意而主張收養關系無效的,一般不應準許,但收養人和被收養人同意的除外。
(3)撤銷死亡宣告后,本人有權請求依照繼承法取得財產的民事主體返還財產,無法返還的,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4)利害關系人隱瞞真實情況致使他人被宣告死亡而取得財產的,除應返還原物和孳息以外,還應對給他人造成的損失予以賠償。
三、論述題
1.試比較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和自然人民事責任能力。(蘇州大學2014、2009年研)
答:(1)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和民事責任能力的概念
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獨立參加民事法律關系,以自己的法律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或承擔民事義務的法律資格。
自然人的民事責任能力,是指自然人據以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資格,又稱侵權行為能力。凡具有民事責任能力的主體,將對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違法后果承擔民事責任。
(2)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和自然人民事責任能力的聯系
《民法總則》未規定民事責任能力概念。《侵權責任法》第32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根據這一規定,完全行為能力人有責任能力,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不一定沒有責任能力。
(3)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和自然人民事責任能力的區別
①目的不同。法律設民事行為能力,在于使主體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追求自身利益;設民事責任能力之目的,在于對主體的違法行為追究民事責任,保護他人和社會的利益。
②效力不同。民事行為能力為決定民事行為是否有效的根據,民事責任能力為決定主體是否自己承擔民事責任的根據。
③性質不同。民事行為能力總是具體的,有一定的范圍;民事責任能力乃是抽象的,并無一定范圍。主體的行為超出其民事行為能力范圍將不生效,但其違法行為無論是否超出民事行為能力范圍,均發生法律效果,即應受法律追究。
2.試述民法上的監護制度。(中山大學2015年研)
答:(1)監護的概念與設立監護的目的
①監護,是指對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認自己行為或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進行監督和保護的一種民事法律制度。
履行監督和保護職責的人,稱為監護人;被監督和保護的人,稱為被監護人。
②監護與親權。親權是父母基于其身份,對未成年子女以教養保護為目的之權利義務之集合。我國《婚姻法》未規定親權,《民法總則》僅設監護制度,父母為法定監護人。
③設置監護的目的,是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合法權益,進而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
④監護的性質。《民法總則》第34條第1款前段規定,監護人的職責是代理被監護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等。從這個意義上講,監護的性質是職責。監護職責既是監護人的職權,又是監護人的義務和責任。
(2)監護人的設立
依照《民法總則》規定,監護的設立方式包括:法定監護、遺囑監護,協議監護,指定監護,臨時監護。
①為未成年人設立監護人
a.父母為未成年人的當然法定監護人
未成年人一經出生,具有監護能力的父母便成為未成年人的當然監護人。這種監護是一種法定監護。但父母一方或者雙方作為監護人對未成年人明顯不利的,人民法院可以取消其擔任監護人的資格。
b.除父母之外的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監護人
未成年子女的父母雙亡或者喪失監護能力或者被取消監護人資格的,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
c.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組織
沒有上述人員擔任監護人的,可由未成年人的其他親屬、朋友擔任監護人。其他親屬、朋友擔任監護人不是法定義務,其擔任監護人除應具有監護能力外,還應具備兩個條件:他們愿意擔任監護人;應得到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的同意。
d.指定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指定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是指定未成年人父母之外的近親屬擔任監護人。其在兩種情況下發生:一是爭當未成年人的監護人,二是都不愿擔任監護人。有權指定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的有關組織是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指定監護人的原則是:有利于被監護人成長。當事人不服上述組織指定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依照《民法總則》第31條的規定,監護人被指定后不得擅自變更,擅自變更的,不免除被指定的監護人的監護責任。
e.有關組織擔任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依《民法總則》第32條的規定,沒有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的,監護人由民政部門擔任,也可以由具備履行監護職責條件的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擔任。首先由民政部門作為監護人,是由民政部門的職責決定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作為監護人,應依據其監護能力予以決定。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具有監護能力的,從未成年人成長的角度出發,可先于民政部門作為監護人。
f.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的變更
變更原因主要有:監護人喪失了監護能力;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給未成年人造成損害或者利用監護方便侵害未成年人財產利益的,經與未成年人的有利害關系的個人或組織申請,人民法院可以變更監護人;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監護人之間也可以簽訂變更協議,更換監護人。
②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設立監護人
依照《民法總則》第28條的規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設立監護人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a.法定監護人
法定監護人的范圍包括: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親屬。
這些親屬擔任的監護人是其法定義務,只要他們具有民事行為能力,就不允許借故推諉。其他個人或組織擔任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的監護人,一是堅持自愿原則,而非法定義務,二是應得到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的同意。
b.有關組織擔任監護人
根據《民法總則》第32條的規定,沒有上述監護人,或者上述監護人均喪失了監護能力的,則由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也可以由具備履行監護職責條件的被監護人居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擔任監護人。此條規定的意義在于,被監護人居所地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情況不同,有的具備監護能力和監護條件,能夠履行監護職責,有的不具備監護能力和監護條件,不能夠履行監護職責,為了保護心智欠缺或喪失的成年人,應首先由民政部門履行監護職責,具備監護職責履行條件的被監護人住所地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根據其意愿也可擔任監護人。
c.指定監護人(同未成年人的指定監護人)
③成年監護
根據《民法總則》第33條的規定,成年監護屬于約定監護的范疇,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與他人書面約定在其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由該他人擔任監護人。
對于成年監護,監護人與被監護人之間的權利義務由監護協議確定。監護人可為被監護人選定的近親屬或者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的非親屬自然人、有關組織。監護人的職責、監護人資格的撤銷除依照監護協議以外,還可參照法定監護處理。
(3)監護人的消極資格
不得作為監護人的人主要包括:
①禁治產人、準禁治產人。禁治產人是指因心神喪失或精神耗弱不能處理自己事務,經申請由法院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準禁治產人,是指因心神耗弱、聾、啞、盲、浪費人經申請宣告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我國《民法總則》未作規定。
②被判處刑罰的人、失蹤人。
③破產人。
④外國人。有些國家作出此規定,但依我國《民法總則》第8條的規定,應解釋為外國人不妨礙其為監護人。
⑤法人。一般認為,法人不得擔任監護人,但依我國實際,未成年人、精神病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民政部門可為監護人。
(4)監護人的職責
①根據《民法總則》第26條、34條,監護人的職責主要有:
a.保護被監護人的身體健康。
b.照顧被監護人的生活。
c.對被監護人進行管理和教育。
d.保護和管理被監護人的財產。
e.代理被監護人進行民事活動。
f.代理被監護人進行訴訟。
g.監護人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h.監護人將部分或者全部監護職責委托給他人期間,被監護人有侵權行為,并需要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由監護人承擔。但是,如果被委托人未盡力履行監護職責確有過錯的,被委托人承擔相應的責任。監護人與被委托人就民事責任的承擔有約定的,則應當按約定處理。
(5)監護人資格的撤銷
①撤銷監護人資格的事由
a.實施嚴重損害被監護人身心健康行為,如性侵害、出賣、遺棄、虐待、暴力傷害未成年人,嚴重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
b.將未成年人置于無人監管和照看的狀態,導致未成年人面臨死亡或者嚴重傷害危險,經教育不改的。
c.拒不履行監護職責長達6個月以上,導致未成年人流離失所或者生活無著的。
d.有吸毒、賭博、長期酗酒等惡習無法正確履行監護職責或者因服刑等原因無法履行監護職責,且拒絕將監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給他人,致使未成年人處于困境或者危險狀態的。
e.實施嚴重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其他行為的,如脅迫、誘騙、利用未成年人乞討,經公安機關和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等部門3次以上批評教育拒不改正,嚴重影響未成年人正常生活和學習的。
f.教唆、利用未成年人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情節惡劣的。
g.有其他嚴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行為的。
②撤銷監護人資格的程序
人民法院應經有關人員或者單位的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有關人員或者單位是指其他有監護資格的人員,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醫療機構、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民政部門等。如果有關個人或者單位沒有向人民法院及時提出申請撤銷監護人資格,民政部門應當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撤銷監護人資格,民政部門申請撤銷監護人資格是其法定義務。
③撤銷監護人資格的效果是:
a.人民法院撤銷監護人資格之前可以視情況先行中止其履行監護職責;
b.由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和法律規定的有關組織或者民政部門擔任臨時監護人;
c.監護人的資格撤銷以后,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指定監護人;
d.依《民法總則》第37條的規定,作為監護人的父母、子女和配偶,對被監護人依法負擔的撫養費,贍養費,扶養費不因監護人資格撤銷而免除或減少。
④被撤銷監護人資格的恢復
根據《民法總則》第38條的規定,監護人的資格被撤銷以后,經申請可恢復其監護人的資格。監護人資格的恢復的要求是:
a.恢復主體限于被監護人的父母或子女;
b.不存在對被監護人實施故意犯罪;
c.被撤銷監護資格的監護人,確有悔改表現;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
d.被撤銷監護資格的人,應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人民法院依據申請,作出是否恢復其監護資格的裁決。
被撤銷監護人資格恢復以后,其效力是:a.被撤銷監護人資格的監護人為被監護人的當然監護人;b.人民法院指定的監護人與被監護人的監護關系同時終止。
(6)監護的終止
監護終止的原因有以下幾種情形:
①被監護人取得或恢復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②監護人或被監護人一方死亡。
③監護人喪失了行為能力。
④監護人辭去監護。
⑤監護人被撤銷監護人資格。
- 北京理工大學848理論力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貴州省選聘大學生村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信息管理專業英語教程(附全套音頻·第3版)
- 匯編語言、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第3版)
- 2019年四川省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考試《綜合基礎知識》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仲偉合《英語口譯教程(上)》復習筆記與實例詳解
- 廣告英語
- 互聯網產品開發(微課版)
- PLC應用技術
- 生態學實驗
- 字體與版式設計(全彩微課版)
- 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新著》(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程
- 徐一平《日本語言》課后習題詳解
- 中國經編技術創新之路(2005—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