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振瀛《民法》(第7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0529字
- 2021-05-21 18:03:29
第二分編 民事法律關系主體
第四章 自然人
4.1 復習筆記
【知識框架】

【重點難點歸納】
一、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
1.自然人的概念
自然人是基于自然規律出生而享有法律人格的人。1999年《合同法》首次采用“自然人”的概念,2017年通過的《民法總則》采用了“自然人”概念。
2.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概念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民事權利能力是民事主體當然享有的,民事權利是依法取得的。
3.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開始
(1)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
(2)出生時間的認定。通說認為,胎兒脫離母體并開始獨立生存的時間作為出生的時間。
(3)出生證明。《民法總則》第15條規定,自然人的出生時間以出生證明為準,沒有出生證明的,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時間為準。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以上記載時間的,以該證據證明的時間為準。
4.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
《民法總則》第16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1)涉及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的自然人。對胎兒利益的保護具體如下:
①保護胎兒的遺產繼承利益,胎兒享有繼承權。
②保護胎兒的贈與利益。
③對胎兒健康利益的保護問題,學理上存有爭議,但實務中一般予以支持。
④對胎兒身份利益的保護問題,學理上存有爭議。
⑤胎兒的生存利益和人格利益問題,實務中多持否定觀點。
(2)“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的法律意義:
①保留的遺產份額,由被繼承人的法定繼承人繼承。其他法定繼承人可要求胎兒的生母返還胎兒的應繼份。
②接受贈與的財產,如已占有或控制的,應予返還,贈與人也可依不當得利主張返還;未轉移的,不享有贈與財產的請求權。
③對胎兒人身受害所獲人身傷害賠償金及撫慰金,視情況處理,存有爭議。對胎兒是否受害無法查明,胎兒出生時是死體的,應不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
④胎兒因父親受害死亡所獲撫養費和撫慰金,支付人可依不當得利主張返還。
(3)受胎期間的確定。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1062條規定,從子女出生日回溯第181日起至302日止為受胎期間。能證明受胎回溯在前項302日以前者,以其期間為受胎期間。此規定可供參考。
5.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終止
《民法總則》第13條規定,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終于死亡。
(1)生理死亡
①生理死亡,又稱自然死亡、真實死亡或者絕對死亡,是指自然人生命的終結。
②對于生理死亡時間的確定,有不同的學說。我國以往臨床經驗判斷死亡的標準是心臟停止跳動、自主呼吸消失,血壓為零。隨著醫學的發展,已有較多的國家承認以腦活動停止(腦死亡)為標準。
《民法總則》第15條規定,自然人的死亡時間以死亡證明為準,沒有死亡證明的,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時間為準。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以上記載時間的,以該證據證明的時間為準。
(2)宣告死亡
①宣告死亡,是指通過法定程序確定失蹤人死亡。《民法總則》第48條規定,被宣告死亡的人,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決作出之日視為其死亡的日期;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宣告死亡的,意外事件發生之日視為其死亡的日期。
②宣告死亡的效力。一般認為,被宣告死亡人的民事主體資格消滅。《民法總則》第49條規定,自然人被宣告死亡但是并未死亡的,不影響該自然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
(3)自然人死亡后的利益保護
在學理上,對此有肯定說與否定說兩種觀點。否定說符合《民法總則》的規定,使民事權利能力理論具有邏輯上的統一。
自然人死亡后,其民事權利能力終止,死者既不是民事主體,也不享有民事權利。我國司法實踐中對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隱私等利益的保護,是對死者近親屬利益的保護。
二、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
1.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概念
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的行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
(1)行為能力與意思能力
①意思能力,是指自然人可以判斷自己的行為的法律后果的能力。民事行為能力以意思能力為基礎。
②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通過意思表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資格),包括設定、變更或者消滅民事權利或者民事義務的能力。
(2)行為能力與責任能力
民事責任能力,又稱不法行為能力,是指行為人對民事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民事責任能力,包括侵權責任能力和債務不履行責任能力。《民法總則》沒有明文規定責任能力,通常講的民事責任能力一般是指侵權責任能力。責任能力主要是指承擔財產責任的資格。
關于行為能力與責任能力的關系,有三種說法:
①民事行為能力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民事行為能力包括合法行為能力和違法行為能力;狹義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合法行為能力。
②民事行為能力包括違法行為能力。
③違法行為能力是責任能力,不屬于行為能力范疇。其意義在于更有利于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和第三人的利益。
2.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種類
(1)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①一般規定。18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不滿18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②特別規定。16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是指能夠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維持當地群眾一般生活水平。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①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類型。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對事物有一定的識別能力和判斷能力,可以實施日常生活必需的民事法律行為,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享有以自己的行為取得的榮譽權、發明權、著作權等民事權利。
②限制范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只能進行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行為,其他比較復雜或者重大的民事法律行為應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求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追認。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純獲法律上利益的行為有效,這些行為主要有純遺贈的承諾、接受單純贈與,以及不承擔責任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代理行為。另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通過網絡交易時,因相對人無法判斷其行為能力狀況,為保護交易安全,其行為也應有效。
(3)無民事行為能力
①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類型:不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以及已滿8周歲不能辨認自己行為后果的未成年人。
②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實踐中,不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應認定其民事行為的效力。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純獲法律上利益的行為,應認定其有效。
三、監護
1.監護的概念與設立監護的目的
(1)監護,是指對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認自己行為或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進行監督和保護的一種民事法律制度。
履行監督和保護職責的人,稱為監護人;被監督和保護的人,稱為被監護人。
(2)監護與親權。親權是父母基于其身份,對未成年子女以教養保護為目的之權利義務之集合。我國《婚姻法》未規定親權,《民法總則》僅設監護制度,父母為法定監護人。
(3)設置監護的目的,是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合法權益,進而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
(4)監護的性質是職責。監護人的職責是代理被監護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等。從這個意義上講,監護的性質是職責。監護職責既是監護人的職權,又是監護人的義務和責任。
2.監護人的設立
監護的設立方式包括:法定監護、遺囑監護、協議監護、指定監護和臨時監護。
(1)為未成年人設立監護人
①父母為未成年人的當然法定監護人
未成年人一經出生,具有監護能力的父母便成為未成年人的當然監護人。這種監護是一種法定監護。但父母一方或者雙方作為監護人對未成年人明顯不利的,人民法院可以取消其擔任監護人的資格。
②除父母之外的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監護人
未成年子女的父母雙亡或者喪失監護能力或者被取消監護人資格的,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a.祖父母、外祖父母;b.兄、姐。
③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組織
沒有上述人員擔任監護人的,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組織可作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其他個人或組織擔任監護人不是法定義務,除應具有監護能力外,還應具備兩個條件:a.他們愿意擔任監護人;b.應得到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的同意。
④指定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指定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是指定未成年人父母之外的近親屬擔任監護人。其在兩種情況下發生:一是爭當未成年人的監護人,二是都不愿擔任監護人。有權指定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的有關組織是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指定監護人的原則是:有利于被監護人成長。當事人不服上述組織指定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民法總則》第31條規定,當事人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由人民法院按照有利于被監護人成長的原則進行指定。
監護人被指定后不得擅自變更,擅自變更的,不免除被指定的監護人的監護責任。
⑤有關組織擔任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沒有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的,監護人由民政部門擔任,也可以由具備履行監護職責條件的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擔任。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具有監護能力的,從未成年人成長的角度出發,可先于民政部門作為監護人。
⑥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的變更
變更原因主要有:a.監護人喪失了監護能力;b.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給未成年人造成損害或者利用監護方便侵害未成年人財產利益的,經未成年人的有利害關系的個人或組織申請,人民法院可以變更監護人;c.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監護人之間也可以簽訂變更協議,更換監護人。
(2)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設立監護人
①法定監護人
法定監護人的范圍和順序是:a.配偶;b.父母;c.成年子女;d.其他近親屬。這些親屬擔任監護人是其法定義務。其他個人或組織擔任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的監護人,一是堅持自愿原則,二是應得到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的同意。
②有關組織擔任監護人
沒有上述法定監護人,或者上述法定監護人均喪失了監護能力的,由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也可以由具備履行監護職責條件的被監護人居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擔任監護人。
③指定監護人(同未成年人的指定監護人)
(3)成年監護
成年監護屬于約定監護的范疇,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與他人書面約定在其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由該他人擔任監護人。
對于成年監護,監護人與被監護人之間的權利義務由監護協議確定。監護人可為被監護人選定的近親屬或者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的非親屬自然人、有關組織。監護人的職責、監護人資格的撤銷除依照監護協議以外,還可參照法定監護處理。
3.監護人的消極資格
不得作為監護人的人主要包括:
(1)禁治產人、準禁治產人。禁治產人是指因心神喪失或精神耗弱不能處理自己事務,經申請由法院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準禁治產人,是指因心神耗弱、聾、啞、盲、浪費人經申請宣告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我國《民法總則》未作規定。
(2)被判處刑罰的人、失蹤人。
(3)破產人。
(4)外國人。有些國家作出此規定,但依我國《民法通則》第8條規定,應解釋為外國人不妨礙其為監護人。
(5)法人。一般認為,法人不得擔任監護人,但依我國實際,未成年人、精神病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民政部門可為監護人。
4.監護人的職責
(1)監護人的職責主要有:①保護被監護人的身體健康;②照顧被監護人的生活;③對被監護人進行管理和教育;④保護和管理被監護人的財產;⑤代理被監護人進行民事活動;⑥代理被監護人進行訴訟;⑦監護人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2)監護人將部分或者全部監護職責委托給他人期間,被監護人有侵權行為,并需要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由監護人承擔。但是,如果被委托人未盡力履行監護職責確有過錯的,被委托人承擔相應的責任。監護人與被委托人就民事責任的承擔有約定的,則應當按約定處理。
5.監護人資格的撤銷
(1)撤銷監護人資格的事由
①實施嚴重損害被監護人身心健康行為,如性侵害、出賣、遺棄、虐待、暴力傷害未成年人,嚴重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
②怠于履行監護職責,或者無法履行監護職責并且拒絕將監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給他人,導致被監護人處于危困狀態的,如將未成年人置于無人監管和照看的狀態,導致未成年人面臨死亡或者嚴重傷害危險,經教育不改的;拒不履行監護職責長達6個月以上,導致未成年人流離失所或者生活無著的;有吸毒、賭博、長期酗酒等惡習無法正確履行監護職責或者因服刑等原因無法履行監護職責,且拒絕將監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給他人,致使未成年人處于困境或者危險狀態的。
③實施嚴重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其他行為的,如脅迫、誘騙、利用未成年人乞討,經公安機關和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等部門3次以上批評教育拒不改正,嚴重影響未成年人正常生活和學習的;教唆、利用未成年人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情節惡劣的。
(2)撤銷監護人資格的程序
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具有申請資格的有關人員和有關單位是指其他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醫療機構、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未成年人保護組織、依法設立的老年人組織、民政部門等。其中,民政部門申請撤銷監護人資格是其法定義務。
撤銷監護人資格的效果是:①人民法院撤銷監護人資格之前可以視情況先行中止其履行監護職責;②由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法律規定的有關組織或者民政部門擔任臨時監護人;③監護人的資格撤銷以后,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指定監護人;④作為監護人的父母、子女、配偶,對被監護人依法負擔的撫養費、贍養費、扶養費不因監護人資格撤銷而免除或減少。
(3)被撤銷監護人資格的恢復
監護人的資格被撤銷以后,經申請可恢復其監護人的資格。監護人資格的恢復的要求是:①恢復主體限于被監護人的父母或子女;②不存在對被監護人實施故意犯罪;③被撤銷監護資格的監護人,確有悔改表現;④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⑤被撤銷監護資格的人,應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人民法院依據申請,作出是否恢復其監護資格的裁決。
被撤銷監護人資格恢復以后,其效力是:①被撤銷監護人資格的監護人為被監護人的當然監護人;②人民法院指定的監護人與被監護人的監護關系同時終止。
6.監護的終止
監護終止的原因有幾種情形:(1)被監護人取得或恢復完全民事行為能力;(2)監護人或被監護人一方死亡;(3)監護人喪失了行為能力;(4)監護人辭去監護;(5)監護人被撤銷監護人資格。
四、自然人的住所
1.住所的概念
自然人的住所,是指自然人生活和法律關系的中心地。
(1)住所與居所
①立法上關于住所的規定有:a.單一主義,是指法律規定一人不得同時有兩個住所;b.復數主義,是指法律規定一人可以同時有兩個以上住所。
②居所,是自然人居住的處所,通常指自然人為特定目的暫時居住的處所,也可以是自然人經常居住的處所。《民法總則》第25條規定,自然人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居所為住所;經常居所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所視為住所。
(2)住所與戶籍
戶籍,是指記載自然人姓名、出生、性別、籍貫、民族、結婚、離婚、住址等反映自然人基本情況的法律文件。在我國,戶籍上的住址在多數情況下與自然人的住所是同一的。
2.自然人住所的法律意義
(1)確定自然人權利、義務的享有地和承擔地。
(2)確定有關組織或者機關的管轄權。
(3)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的時間計算。
(4)在涉外民事案件中,確定法律適用的準據法。
3.確定住所的標準
關于確定住所的標準,主要有三種主張:
(1)主觀說。以當事人長久居住的意思決定住所,普通法系國家多采此種主張。
(2)客觀說。實際上長期居住地就是住所,民法法系國家多采此說。
(3)折中說。以久住的意思而經常居住的某一住處為住所。
根據《民法總則》第25條規定,我國立法所采取的是以戶籍所在地為標準的方法。
4.自然人住所的種類
(1)意定住所,又稱任意住所,是指基于當事人的意思而設立的住所。
(2)法定住所,指不依當事人的意思設立,而由法律規定的住所。
(3)擬制住所,指法律規定在特殊情況下把居所視為住所。
我國民法規范和司法實踐肯定了擬制住所的存在:
①自然人的經常居住地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住地視為住所;
②自然人由其戶籍所在地遷出后至遷入另一地點前,無經常居住地的,仍以其戶籍所在地為住所;
③當事人的住所不明或者不能確定的,以其經常居住地為住所。
五、宣告失蹤與宣告死亡
1.宣告失蹤
宣告失蹤是指自然人離開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達到法定期限,經利害關系人申請,由人民法院宣告其為失蹤人的法律制度。
(1)宣告失蹤的目的
宣告失蹤是對一種確定的自然事實狀態的法律確認,目的在于結束失蹤人財產關系的不確定狀態,保護失蹤人的利益和利害關系人的利益。
(2)宣告失蹤的條件與程序
①自然人失蹤的事實
a.自然人離開自己的住所或者居所沒有任何音訊。
b.這種無音訊狀態持續時間滿2年。2年的期限是從失蹤人最后離開住所或者居所失去音信之日起計算;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或有關機關確定的下落不明之日起計算。
②利害關系人的申請
利害關系人,是指下落不明人的近親屬或者對該人負有監護職責的人以及該人的債權人和債務人。利害關系人的申請既是宣告失蹤的條件之一,又是宣告失蹤程序的開始。有權申請自然人為失蹤人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沒有先后順序。
③人民法院的受理與宣告
利害關系人應到失蹤人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失蹤宣告申請。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宣告自然人失蹤申請案后,首先應發出尋找失蹤人的公告,期限為3個月。公告期滿,受理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宣告失蹤的事實是否得到確認,作出宣告失蹤的判決或者駁回申請的判決。
(3)宣告失蹤的效力
自然人被宣告失蹤以后,其效力是對其財產的管理和財產義務的履行。《民法總則》第42條規定:“失蹤人的財產由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或者其他愿意擔任財產代管人的人代管。代管有爭議,沒有前款規定的人,或者前款規定的人無代管能力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
①失蹤人的財產管理
a.財產管理人
第一,失蹤人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其他愿意擔任財產代管人的人為代管人。
第二,失蹤人如果沒有上述財產代管人,或者他們沒有能力作為代管人,或者不宜作為代管人的,或者代管有爭議,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他人或者有關組織為失蹤人的財產代管人。
第三,失蹤人的財產代管人在代管期間喪失管理能力,或者無力履行代管職責,或者拒不履行代管職責,或者利用代管之便侵害失蹤人財產權益的,經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作出變更財產代管人的裁決。
b.財產管理人的職責
失蹤人的財產代管人應妥善管理失蹤人的財產,在保管、維護、收益時,應與管理自己財產盡同一注意;在對財產進行必要的經營和處分時,應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代管人不得利用和擅自處分失蹤人的財產。如果代管人不履行代管職責,因故意和重大過失造成了失蹤人的財產損失,或者侵害了失蹤人的財產利益,失蹤人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財產代管人承擔民事責任。
②失蹤人的義務履行
自然人被宣告失蹤以后,其并不喪失民事權利主體資格,所享有的民事權利仍然有效,其應履行的民事義務仍須履行。
失蹤人的義務包括失蹤人失蹤前所應繳納的稅款、所欠債務以及失蹤期間所應支付的其他費用,在失蹤人失蹤期間,失蹤人的義務由財產代管人從失蹤人的財產中以支付財產的方式來履行。
(4)失蹤宣告的撤銷
《民法總則》第45條規定,失蹤人重新出現,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失蹤宣告。失蹤人重新出現,有權要求財產代管人及時移交有關財產并報告財產代管情況。
①撤銷失蹤宣告的程序:
a.由失蹤人本人或者他的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銷失蹤宣告的申請。
b.人民法院對申請人提出的申請進行審核,確認失蹤事實消除以后依法作出撤銷失蹤宣告的判決。
②失蹤宣告撤銷的效力
失蹤宣告一經撤銷,代管人的代管權隨之終止,他應當將其代管的財產及收益交還給被撤銷失蹤宣告的人,并負有將代管期間對其財產管理和處置的詳情告知的義務。
2.宣告死亡
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達到法定期限,經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
(1)宣告失蹤制度與宣告死亡制度的設置目的的區別
①宣告失蹤,旨在解決失蹤人的財產管理問題,但不能解決因失蹤人生死不明而引起的民事關系的不確定問題,而宣告死亡制度使這一問題得到解決。
②宣告失蹤制度重在保護失蹤人的利益,而宣告死亡制度重在保護被宣告死亡人的利害關系人的利益。
(2)在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的制度關系中,存在三種立法模式:①只設立宣告失蹤,不設立宣告死亡;②只設立宣告死亡,不設立宣告失蹤;③同時設立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制度。我國《民法總則》采用第三種立法模式。
(3)宣告死亡的條件與程序
①自然人失蹤的事實
a.通常情況下,自然人下落不明必須滿4年;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從戰爭結束之日起算。
b.在意外事故的情況下,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時限為2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自然人不可能生存,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其死亡的,不受2年時限的限制。
②利害關系人的申請
申請宣告死亡的利害關系人包括:a.配偶;b.父母、子女;c.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d.其他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通常包括受遺贈人、債權人、債務人、人壽保險合同的受益人等。
《民法總則》第47條規定,對同一自然人,有的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死亡,有的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失蹤,符合本法規定的宣告死亡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宣告死亡。(采用無順序說)
③人民法院的受理與宣告
人民法院受理利害關系人的書面申請后,應即發出尋找失蹤人的公告,普通失蹤的公告期為1年,因意外事故失蹤的公告期為3個月。公告期滿仍不能確定下落不明人尚生存的,即作出宣告死亡的判決。
被宣告死亡的人,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決作出之日視為其死亡的日期;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宣告死亡的,意外事件發生之日視為其死亡的日期。
宣告失蹤不是宣告死亡的必經程序。符合申請宣告死亡條件的,利害關系人可以不申請宣告失蹤而直接申請宣告死亡。如果自然人下落不明滿4年,利害關系人只申請宣告失蹤的,人民法院只能作出失蹤宣告,而不能作出死亡宣告。
(4)宣告死亡的效力
自然人宣告死亡應發生與自然死亡相同的效力,即宣告死亡人喪失民事主體資格,其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終止;其原先參加的民事法律關系歸于消滅(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其婚姻關系自然消滅;其個人合法財產變為遺產開始繼承。
自然人被宣告死亡但是并未死亡的,不影響該自然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
(5)死亡宣告的撤銷
①撤銷事由
當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現,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死亡宣告。
②撤銷的效力
a.婚姻關系從撤銷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復。但配偶已再婚的或者向婚姻登記機關書面聲明不愿意恢復的除外。
b.被宣告死亡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養的,撤銷死亡宣告后,僅以未經本人同意而主張收養關系無效的,一般不應準許,但收養人和被收養人同意的除外。
c.撤銷死亡宣告后,本人有權請求依照繼承法取得財產的民事主體返還財產,無法返還的,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d.利害關系人隱瞞真實情況致使他人被宣告死亡而取得財產的,除應返還原物和孳息以外,還應對給他人造成的損失予以賠償。
六、個體工商戶與農村承包經營戶
1.個體工商戶
(1)概念與特征
自然人從事工商業經營,經依法登記,為個體工商戶。其特征是:
①從事工商個體經營的是單個自然人或者家庭。
②個體工商戶必須依法進行核準登記。
③個體工商戶應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從事工商業經營活動。
(2)法律地位
《民法總則》在自然人一章中規定了個體工商戶,但個體工商戶作為民事主體,與自然人又有不同:
①依照我國現行法律,個體工商戶可以雇工經營;個體工商戶可以起字號和刻制公章,在民事訴訟中,起字號的個體工商戶應以該字號為訴訟主體。
②個體工商戶具有明確的目的,其目的就是其經營范圍,并在其經營范圍內享有相應的有別于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個體工商戶依法享有經營權、起字號權、商標注冊申請權等自然人不享有的權利,依法承擔納稅及接受監督、檢查的義務。
③個體工商戶具有相對獨立的財產,該財產主要用于其所從事的工商經營活動。
(3)個體工商戶的債務承擔
①個體工商戶的債務,個人經營的由個人財產承擔該債務。所說個人財產,是指經營人的財產與家庭財產嚴格區分。
②個體工商戶的債務,家庭經營的由家庭財產承擔。所說家庭經營,是指由家庭財產投資經營,或者由個體工商戶自然人本人和家庭財產共同投資經營。
③個體工商戶債務,無法區分是個人財產投資經營還是家庭財產投資經營的,由家庭財產承擔債務。
2.農村承包經營戶
(1)概念與特征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依法取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從事家庭承包經營的,為農村承包經營戶。其主要特征是:
①農村承包經營戶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
②農村承包經營戶是基于各種承包合同發生的。
③農村承包經營戶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農村承包經營戶應依照合同的約定從事農、副業生產。
(2)農村承包經營戶的法律地位
《民法總則》在自然人一章中規定了農村承包經營戶。農村承包經營戶作為民事主體,僅限于與集體組織簽訂承包合同等與此有關的民事活動中。農村承包經營戶應接受集體經濟組織的指導和管理,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尊重農村承包經營戶的自主權,不得非法干預。
(3)農村承包經營戶的債務承擔
農村承包經營戶的債務,以從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的農戶財產承擔;事實上由農戶部分成員經營的,以該部分成員的財產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