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04年北京廣播學院316新聞學基礎考研真題及詳解

參考答案:

北京廣播學院

2004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316新聞學基礎

新聞理論部分(50分)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15分)

1.電波戰

答:電波戰是指在世界范圍或局部地區為爭奪國際廣播宣傳優勢所進行的競爭和對抗,因其斗爭的激烈程度被形象地冠以此名。在一定意義上,它是利用無線電波進行的外交斗爭和國際政治對抗。電波戰主要現為:爭取占有較多的國際廣播頻道,增強發射功率和延長播出時間,增加播出的語言種類,在世界各地增設轉播臺,不斷采用傳播新技術,研究和改進宣傳策略和手段等。電波戰還包括用干擾臺播出噪音或同頻大功率播出節目以壓制干擾對方廣播。

2.新聞理論

答:新聞理論是新聞學的理論基礎部分,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則屬于大眾傳播的控制研究范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制度下,有著不同的居于主導地位的新聞理論。新聞理論主要研究新聞事業的性質、任務、作用及其產生和發展的一般規律,研究新聞事業和實際的關系、和政治的關系、和群眾的關系;研究新聞事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的工作原則;研究新聞道德和新聞工作者的修養;研究新聞媒介經營管理的原理和運行機制。新聞理論不能代替采、編、攝、錄、播等具體的新聞業務,但是它對具體業務有指導意義,是正確有效地開展新聞工作的理論基礎。

3.新聞事業

答:新聞事業是指以傳播新聞為主要活動的、有組織的新聞機構?,F代新聞事業主要包括報社、通訊社、廣播電臺、電視臺、新聞期刊社、新聞電影制片廠等專門機構;它們運用采訪、編輯、通聯、出版、發行等組織系統以及新聞體裁和編排技術手段從事新聞傳播活動。新聞事業組織是傳播新聞的工具,既是社會輿論機關,又是階級輿論機關。它的基本功能是:溝通情況,傳遞信息;反映輿論,引導輿論;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提供娛樂,豐富文化生活;刊登廣告,提供社會服務。

二、簡答題(每題10分,共20分)

1.簡述我國關注媒介批評研究的背景。

答: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傳媒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在新聞傳播業繁榮發展和競爭加劇的同時,也出現了媒體行為的違規和越位現象。“誰來監督媒介”成為傳媒業界內外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因此,媒介批評開始成為我國新聞傳播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這一話題的凸顯,來自于兩個方面的原因:

(1)實踐的呼喚

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新聞事業在獲得大規模發展的同時,商業化的侵蝕給媒體和從業者帶來的負面效應呈日趨嚴重的局面。走向市場的傳媒業面臨著新聞道德滑坡和兩個效益相矛盾的考驗,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媒介違規操作,其動機和目的是商業利益的驅使。

拿新聞報道做交易,有償新聞泛濫。

為擴大收視(聽)率和發行量,不惜降低報刊和節目格調,為迎合市場,犧牲媒介品質和新聞道德。

“第四媒體”互聯網絡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進入中國,并迅速發展為大眾傳媒,其交互性、隱秘性、個性化、多媒體的傳播特性,給新聞傳播方式帶來了新的變革,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涉及新聞傳播倫理道德和法律的問題。

大眾傳媒在走向市場的過程中因受商業化侵蝕而出現的倫理、道德畸變等一系列問題,引起業界乃至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和憂慮,面對這些現象,新聞傳播學術界不能不對媒介批評問題予以更強烈的關注。

(2)批判學派的影響

大眾傳播學從20世紀80年代初傳入中國,經過二十多年的介紹、研究,無論新聞學界,還是新聞實踐部門,都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傳播學說的觀點、方法來研究新聞傳播現象,從事新聞傳播活動。傳播學理論的引進,為媒介批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施操作的具體方法。尤其是傳播學中的批判學派的理論,為我國大陸學者關注和研究媒介批評問題提供了思想養料。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外和港臺地區的一些媒介批評理論著述,包括社會批判理論和大眾文化批評理論著述,被陸續譯介到國內,引起了一些學者和傳媒界的高度重視和極大興趣。從實際情況來看,港臺地區傳播學者們在傳播學研究領域的領先,加之同文同宗的文化語言淵源關系,他們有關媒介批評的理論,對大陸學界關注媒介批評理論問題,起到了“觸發器”的作用。

2.簡述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性質、任務、地位。

答:(1)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性質:

中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聞輿論工具,其性質概括為黨、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就是對無產階級新聞事業傳統的繼承。

(2)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任務:

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擔負著“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的主要任務。具體來說,可以概括為:

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宣傳和報道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和報道廣大人民群眾為落實這些路線、方針、政策的偉大社會實踐。

宣傳和報道擴大開放、深化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

宣傳和報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培養一代“四有”新人作好輿論宣傳工作。

宣傳和報道人民群眾在改造世界、創造新生活中表現的崇高品格和取得的光輝業績。

宣傳和報道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法制,堅決同一切破壞社會主義民主、違反社會主義法制的言行作斗爭,為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作好輿論宣傳工作。

(3)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地位:

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是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地位是由其在整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中的作用決定的,主要表現在:

它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傳布信息和輿論先導的作用。

a.為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提供大量的經濟信息服務。

b.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強大的輿論陣地。

它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創造和提供一個有利的輿論環境。

三、論述題(25分)

聯系實際,闡述新聞宣傳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的論斷。

答:(1)新聞宣傳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的原因

由新聞輿論的意識形態性質所決定的。

作為觀念的上層建筑,意識形態具有階級性、政治性、實踐性和相對獨立性等特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對峙與斗爭,是當代世界不爭的事實。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指導,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因此,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的新聞輿論,由于其鮮明的黨性和輿論導向性,就決定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是其最本質的特征。

由新聞宣傳的價值實現形式決定的。

a.新聞價值是與新聞的社會效益密切相關的。離開了新聞輿論對社會的影響和作用,就難以估量新聞自身的價值。新聞傳媒發布的消息與言論,影響到人們的思想、情緒與行動。新聞價值的大小,要以它的社會效益來決定。

b.衡量新聞產品的社會效益好不好,關鍵是看是否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引導得好不好,引導得得力不得力。在確保導向正確的前提下,注重新聞輿論引導的有效性與影響力,使新聞傳媒在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就是新聞這種特殊的精神產品所應發揮的社會效益。

(3)社會效益標準符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認識論上的根本原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是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表現在價值觀上,就是要求在判斷一切工作有無價值以及價值大小時,都必須從實際效果出發,由實際效果決定。社會效益當然是一種實際效果。因此,用社會效益當作評判新聞宣傳價值的標準,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原理的內在要求。

(4)社會效益標準體現了新聞宣傳活動不同于一般商品生產活動的特性。

在根本屬性上,新聞宣傳活動是一種社會精神生產活動,屬于意識形態,大都有不同程度的政治性,有個導向問題,它并不完全看市場需要而決定,還得從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促進兩個文明建設去考慮。

在最終目標上,新聞宣傳活動總是根據一定的世界觀和立場去報道事實的新發展,反映一種顯性或隱性的狀態,以其指導功能來影響人們的思想、道德和行為方向,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而不是以追求利潤,更不是以企業高額利潤為目的。

在服務特點上,新聞宣傳活動的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具有社會公益性,是無償的。社會主義新聞宣傳傳播新聞,傳達政令,解釋政策精神,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反映社會文明,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都是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

(5)案例分析

2011年8月,江西電視臺都市頻道一名記者在長駐點贛州市上猶縣藍天村采訪時,發現當地小學的條件特別艱苦,大多數學生因為家庭貧困加上路途遙遠,吃不上一頓溫飽的午餐。當頻道了解到在江西的偏遠地區這種情況比較普遍時,經過周密策劃和多方聯系,于9月23日起在民生新聞欄目《都市現場》推出特別策劃《愛心午餐》。

節目播出后立即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很多熱心觀眾及企業紛紛跟節目組聯系,希望盡自己的一份心力幫助孩子們解決午餐問題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下,從2011年10月9日起,上猶縣有兩所山區學校的學生吃上了免費的“愛心午餐”此外,頻道還在這些學校中選擇了兩所以都市頻道的名義進行定點長期捐助。

廣播電視媒體具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媒體工作者必須具備社會責任感,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通過自我約束自我規范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促進廣播電視業的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新聞業務部分(50分)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10分)

1.新聞體裁

答:新聞體裁是當代各種新聞傳播機構用以傳播新聞信息、表達對于客觀事物的見解的各種表現形式的總稱?,F代報刊、廣播、電視、通訊社等各種新聞傳播機構常用的新聞體裁,主要有兩大類:以報道新聞事實為主的記敘體裁,如消息、通訊、新聞特寫、訪問記、調查報告等,合稱新聞報道;以闡述對于客觀事物的見解為主的論說體裁,如社論、評論員文章、短評、述評和各種署名短論,統稱評論或言論。此外還有新聞背景、新聞人物簡介等說明體裁。各種體裁之間,主要以表現手法、結構和語言等方面的特點相互區別。新聞體裁又可按傳播工具劃分為報刊體裁、廣播體裁、電視體裁。廣播、電視新聞體裁,習慣上又合稱為“電子新聞”。

2.消息頭

答:消息頭是指消息發布單位、時間、地點的說明。不同新聞媒介有不同稱謂,如“電頭”、“本報訊”、“本臺消息”等。“電頭”是對通訊社電訊稿發布單位、時間、地點的說明,“本報訊”是報紙自己的記者、通訊員采寫的報道的標志。“本臺消息”是電臺、電視臺自己的記者、通訊員采寫的消息的標志,多放在消息的開頭。重大的、時效性強的消息,有時也在消息頭中說明地點和時間。

二、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簡述新聞特寫的基本特點。

答:新聞特寫是以集中突出的、形象化的描繪,再現新聞事件的新聞體裁。它把新聞事件中最有價值、最生動感人的片斷和部分加以放大,描形描態,繪聲繪色,給讀者以鮮明突出的印象。新聞特寫的特點就是“放大”和“再現”,相當于電影、電視中的近鏡頭、特寫鏡頭。

新聞特寫的特點,可以具體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1)從選材上

特寫注重于再現生活的畫面,放大新聞事實諸要素中有意義、有情趣、有影響的一兩個要素或片斷,它主要是向讀者說明事情是如何發生的,當時的情景怎么樣,即回答新聞的第六個要素HOW。新聞特寫往往抓取現實生活中的一兩個場面,一兩個鏡頭,充分地展示社會的橫剖面。

(2)在結構上

新聞特寫常常以一個概括性的導語開頭,點出部分事實要點;或從生動的情節、場面、引語入筆,但不透露太多,真正最重要、最精彩的東西,放在后面,使人讀完全篇產生一種“滿足感”。

(3)在角度上

新聞特寫選擇一個特定的角度,細察局部,從一點、一個側面、一個口子插入放大,出奇制勝,別看生面。

它可以撇開一場球賽的全過程,專寫某一球之爭。它可以放棄整個會議程序和會場情景,專寫一個問題的討論,一個提案的提出,一次獨特的會面等等。它可以截取時間進程中的某一瞬,充分展示和描繪,給人以深刻難忘的印象,甚至可以從某一個富有情趣和人情味濃厚的細節開掘進去,追前溯后,寫出立體化的新聞。

2.簡述社會新聞的由來和特點。

答:社會新聞是側重于報道生活上或自然界中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能夠激起讀者某種情感或富有情趣的新聞。

(1)社會新聞的由來

社會新聞早在報紙產生之前就有了。當時主要是以口頭傳播等形式存在的,在古代的童謠、民間傳說,乃至各種稗官野史之中,到處可以找到生活新聞的蹤跡。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的祖先就從事過民風的采集,他們所采編的“風”,后來編成了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其中很多內容都與今天的社會新聞題材很相似。譬如《氓》這篇作品,就記錄了一個癡情女子負心漢的婚姻故事。從《世說新語》、《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中,可以找到更成熟、更豐富的社會新聞。

(2)社會新聞的特點

傳通性大

社會新聞較易引起社會各界的興趣,不僅傳得快,而且傳得廣。社會新聞的傳播渠道也特別多,即使記者不報道,既不登報,也不廣播,社會新聞還是會被人們廣泛地傳播開來,這就是常說的“口頭新聞”、“馬路新聞”。

民間性強

社會新聞大多取材于民間,可以說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人們之所以喜歡傳播社會新聞,一個重要原因是它來自民間,反映世態炎涼、人世滄桑,使人們對它產生心理上的接近性和普遍興趣。

人情味濃

社會新聞能夠以情動人,激起讀者情感。

涉及面廣

社會新聞的觸角伸向社會各個領域,涉及面廣,且帶有一定的邊緣性。有時候,同一個新聞事件,由于取材的角度不同,有時可以寫成政治新聞或文教衛生新聞,又可寫出社會新聞。

新聞史部分(50分)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15分)

1.《晉綏日報》

答:《晉綏日報》是中共中央晉綏分局的機關報。1940年9月18 日創刊于山西省興縣,原名《抗戰日報》,1946年7月1日改為本名。初為3日刊,后逐漸改為雙日刊、日刊。1949年5月1日終刊,共出2171期。1947年6月,該報發動了一場旨在反對弄虛作假、維護新聞真實性原則的反“客里空”運動。這個運動對整個解放區的新聞工作產生了廣泛影響。毛澤東接見該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也對該報產生了積極作用。

2.路透社

答: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訊社之一,也是英國創辦最早的通訊社。1851年由保羅·路透創辦于倫敦。路透社的主要業務分為兩大類:向報社、電臺提供時事新聞;向世界各地銀行、經紀人和工商企業提供經濟信息。路透社索以快速的新聞報道被世界各地報刊廣為采用而聞名于世。另外,它的經濟和體育新聞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3.徐寶璜

答:徐寶璜是中國著名的新聞教育學家、新聞學者,1894年出生于江西九江,字伯軒。1912年赴美留學,學習經濟和新聞學。191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晨報》編輯。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民國大學、朝陽大學、中國大學、平民大學等校任教,主講新聞、經濟方面的課程。1930年6月1日在北平病逝。他所著的《新聞學》一書,是中國第一部新聞學著作,蔡元培為該書作序,稱贊它“在中國新聞界實為‘破天荒’之作”。

二、簡答題(每題10分,共20分)

1.簡述《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的宣傳宗旨和特點。

答:(1)創辦情況

1815年8月5日,英國傳教士米憐在馬六甲創辦了《察世俗每月統記傳》,這是歷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報刊?!恫焓浪酌吭陆y記傳》為月刊,木版雕刻,因讀者對象是華人,所以該刊仿照中國人習慣的線裝書模樣,每期一冊,每冊5至7頁,最初印500冊,后增至2000冊,由米憐編輯并撰稿,大部分在東南亞華人中免費散發,少部分運往廣州等地分送。從1815年到1821年,該刊歷時7年,共出7卷84期。

(2)宣傳宗旨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為純宗教性刊物,以“闡發基督教義為根本要務”。此外,“灌輸知識”、“砥礪道德”也是其主要宗旨。

(3)特點

從內容上看,該刊側重對基督教教義基本原理的介紹,講解《圣經》中的警句,并大量刊載《圣經》故事,以多種形式通俗地宣傳基督教義。該刊同時還用科學解釋了許多天文現象,但又給科學的道理披上神的外衣。此外,該刊還介紹了許多國家的概況,并辟有《全地各國紀略》專欄,介紹歐、亞、美、非一些國家,包括京城、人口、人種、政體、物產、語言等諸方面的情況。

從報刊業務上看,該刊首先尊重讀者的心理,巧妙地運用中國傳統儒學的觀點來闡述基督教義,廣泛運用《四書》、《五經》中的材料為宣傳宗教服務,并大量采用中國傳統章回體小說中的形式,連載文章后面常用“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該刊采用中國古代報刊線裝書樣式,也是為了適應讀者閱讀習慣。其次,寫作文體豐富多樣,除論說性文章外,該刊物還有小故事、筆記小品、七言詩、對話體和警言集納等樣式。此外,該刊還刊載了一篇被稱為中國近代史報刊上第一條消息的題為《月食》的短文。

2.簡述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艱苦創建的情況及其意義。

答:(1)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創建情況

1940年12月30日,解放區的第一座廣播電臺——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開始播音,呼號為,XNCR,其廣播稿由新華社廣播科編輯。

延安新華廣播創建之時,正是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十分艱苦的對期。廣播電臺的主要設備廣播發射機,是周恩來從蘇聯治病回國時帶來的,由于長期轉運,發射機受到損壞,經調試、改裝后才能使用。電臺所需的其它零件,是從國民黨統治區或敵占區買來的。大部分則是由延安通訊材料廠自己制造的。利用汽車引擎來帶動發動機轉動,用燒木炭產生的煤氣代替汽油發電,以此解決廣播電臺的用電問題。在半山腰開鑿石窯洞作為發射機房和動力間。播音室內設備十分簡陋。

延安臺最初每天晚上播音一次。1941年4月后,每天又增加了兩次,每小時一次。廣播內容有:中共中央中原文教、《新中華報》社論、國內外新聞、名人蔣艷等。1941年12月3日起,每星期五舉辦一次日語廣播。當時廣播中也有文藝節目,但大多數是延安臺的播音員自己在話筒前唱歌或吹口琴。1941年夏天,毛澤東同志給延安臺送來20多張唱片以供播出。黨中央和毛澤東對延安臺的廣播十分關心和重視,多次在有關文件中指示各根據地黨組織按時收聽廣播。

(2)意義

延安臺的廣播打破了國民黨和日本帝國主義對抗日根據地的新聞封鎖,宣告了國民黨和日偽壟斷控制廣播時代的結束;人民的廣播事業在黨的領導、關懷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下,以嶄新的風貌活躍在新聞宣傳戰線,成為黨聯系人民的紐帶。

三、論述題(25分)

論述鄒韜奮新聞工作的主要經歷和事跡(10分),他的事跡對今天做好新聞工作有哪些很需要啟示(15分)。

答:鄒韜奮,原名恩潤,筆名韜奮。原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

(1)鄒韜奮新聞工作的主要經歷和事跡

1922年任中華職業教育社編輯股主任,主編《教育與職業》月刊。該社于1925年10月11日創辦《生活》周刊,鄒韜奮1926年10月接任其主編。由此開始,他畢生從事新聞出版工作。他從大學走上工作崗位的最初數年,關心的是“職業教育”和“青年修養”。接編《生活》周刊后,關心社會問題,但目標僅是“力求政治清明”與“實業振興”。

“九·一八”以后,他迅速走出改良主義幻想的圈子,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而且在胡愈之等進步人士的幫助下開始學習革命理論。他寫了大量慷慨激昂的“小言論”,每期《生活》周刊上都有,有時一期登三四篇。1932年1月9日,他宣布《生活》周刊“最近已成為新聞評述性質的周報”?!耙弧ざ恕变翜箲鸨l后的第二天,《生活》周刊出版了兩期“緊急號外”,報道戰地消息,鼓舞軍民斗志。1月30日,又出版“臨時緊急特刊”,發表《痛告全國同胞書》。

對于鄒韜奮和《生活》周刊的變化,蔣介石和國民黨當局大為不滿,曾派胡宗南同鄒韜奮談話,要他“擁護政府”。鄒韜奮據理反駁,但預感到《生活》周刊可能被扼殺,便于1932年1月建立生活書店,與生活周刊社分開,以保存實力。同年10月,他寫了《與讀者諸君告別》一文備用。1933年6月18日,民權保障同盟總干事楊杏佛被特務暗殺,鄒韜奮也被列入黑名單。他被迫于7月14日離開上海,出國避禍。同年12月8日,國民黨政府下令查封《生活》周刊。16日,《生活》出版了最后一期并刊登了鄒韜奮在一年前寫的告別文章。

從1933年7月至1935年8月,鄒韜奮游歷和考察了意大利、英國、瑞士、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蘇聯和美國,寫了30多萬字的國外通訊,在《生活》周刊和《新生》周刊上發表,后匯集成《萍蹤寄語》。

當他在國外得知杜重遠因“新生事件”入獄的消息后,他于1935年8月27日趕回上海,下船后直接去運河監獄探望杜重遠。隨后,即著手籌辦新刊物。11月16日,《大眾生活》在上海創刊,16開周刊。他在創刊號上發表《我們的燈塔》一文,提出以“力求民族解放的實現,封建殘余的鏟除,個人主義的克服”為三大目標。北平傳來“一二·九”運動的消息,他不僅在刊物上立即支持學生的正義運動,還寄了幾千份《大眾生活》給北平市學聯。1936年2月29日,國民黨政府查封了《大眾生活》周刊。

1936年3月7日,生活書店創辦《永生》周刊,作為《大眾生活》周刊的繼續。該刊出至6月27日又被查封,共出17期。

1936年3月初,鄒韜奮被迫出走香港。6月7日,他主辦的《生活日報》在香港創刊,這是他一生中主編的惟一一張日報。他在發刊詞中宣布:“本報的兩大目的是努力促進民族解放,積極推廣大眾文化,這也是從民眾的立場,反映全國民眾在現階段內最迫切的要求”。與該報同時創刊的有《生活日報星期增刊》。該報出至7月31日自動??瑪M遷上海出版。但國民黨政府不予登記,結果只能出版《生活星期刊》,1936年8月23 日創刊,周刊,鄒韜奮任主編兼發行人。11月23日,鄒韜奮和其他6位救國會負責人沈鈞儒、李公樸、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時等同時被捕,史稱“七君子”事件。他們在獄中8個月,鄒韜奮除出庭受審外,就致力于讀書和寫作,完成著譯文稿三十多萬字。

鄒韜奮畢生從事新聞出版工作,主辦過7個報刊,他既擔任主編,又是主要作者,還要管經營,積累了豐富的報刊工作經驗。他還提出了許多卓有見地的辦報主張,特別是主編《生活》的一系列論述,構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報刊思想。

(2)鄒韜奮的新聞活動對現在的啟發與意義:

鄒韜奮在長期的報刊實踐中,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理論和見解:

關于新聞言論自由問題,他認為:“在資本主義的國家和資本帝國主義所侵略的殖民地,只有少數人享到言論自由的權利,因為強有力的言論都在這少數人的掌握中”,“在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里,卻有多數人享到言論自由的權利”。

密切聯系讀者,熱忱為讀者服務。這是韜奮報刊活動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和經驗。

報刊要有特點和個性。他強調新聞工作者要有“創造的精神”。

新聞記者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

鄒韜奮的報刊思想和實踐經驗有著鮮明的特色,這就是“韜奮精神”。毛澤東說:“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后己,這就是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們的地方”。這是對“韜奮精神”的精辟詮釋。由于體現了這種精神,鄒韜奮所辦報刊,個個受到人民大眾的歡迎。他的這種精神也是值得所有新聞工作者去認真學習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藁城市| 太康县| 秭归县| 静乐县| 浑源县| 大埔区| 渝北区| 泰兴市| 吉木萨尔县| 黑山县| 建湖县| 荃湾区| 西畴县| 剑阁县| 大埔区| 石首市| 永康市| 依兰县| 莫力| 哈密市| 纳雍县| 忻州市| 建始县| 乡宁县| 蓬莱市| 邮箱| 双柏县| 体育| 永川市| 平安县| 乌拉特前旗| 丰台区| 敦化市| 栾川县| 綦江县| 鹤山市| 昌都县| 郁南县| 京山县| 德阳市| 昌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