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高級統計師《高級統計實務與案例分析》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6379字
- 2021-04-30 16:33:01
第二節 統計分類標準
統計分類就是根據事物的內在特點,按照一定標志將重復出現的社會經濟現象體區分為不同的類型。
統計分類標準是由統計主管部門對統計分類所做的統一規定,它一般是以國家標準或統計部門標準形式發布的。
統計分類標準化是指由統計主管部門制定和發布一系列統計分類標準,并在統計工作中貫徹實施這些統計分類標準,以適應統計信息采集、處理及管理的規范化和自動化的要求,實現統計的功能和統計的最佳效益。因此,統計分類標準化是整個統計標準化中重要的一環。
國家制定統一的統計分類標準,在統計工作中貫徹統計分類標準化。統計分類標準化是整個統計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統計分類標準化具有以下作用:
(1)建立規范統計秩序,取得良好統計效益;
(2)為統計指標分組提供依據;
(3)為實現統計信息化提供保障;
(4)是統計數據可比性和信息資源共享的前提。
一、統計單位劃分及具體處理辦法
1.統計單位的概念
統計單位是指我國境內除住戶以外擁有一定活動場所并從事一定生產活動的社會經濟單位。
2.統計單位的分類
根據我國社會經濟單位的具體情況,我國的統計單位按其作用和性質的不同劃分為三種,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
(1)法人單位
法人單位是指有權擁有資產、承擔負債,并獨立從事社會經濟活動或與其他單位進行交易的組織。法人單位應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①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②獨立擁有和使用(或授權使用)資產或者經費,承擔負債,有權與其他單位簽訂合同;
③具有包括資產負債表在內的賬戶、或者能夠根據需要編制賬戶。
法人單位包括企業法人、事業單位法人、機關法人、社會團體和其他成員組織法人設立的其他法人。
(2)產業活動單位
產業活動單位是指位于一個地點,從事一種或主要從事一種社會經濟活動的組織或組織的一部分。產業活動單位應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①在一個場所從事一種或主要從事一種社會經濟活動;
②相對獨立地組織生產經營或業務活動;
③能夠提供收入、支出等相關資料。
(3)個體經營戶
個體經營戶是指生產資料歸勞動者個人所有,以個體勞動為基礎,勞動成果歸勞動者個人占有和支配的一種經營組織。包括個體工商戶和民辦非企業單位。
3.法人單位和產業活動單位之間的關系
(1)法人單位由產業活動單位組成,一個法人單位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產業活動單位。
(2)法人單位和產業活動單位之間存在一種隸屬關系,即產業活動單位接受法人單位的管理和控制。
(3)對于大多數法人單位來說,他們位于一個活動場所,并從事一種或主要從事一種經濟活動,這類法人單位本身就是一個產業活動單位,即單產業法人單位;另一些法人單位,他們或位于一個以上的活動場所,或從事一種以上的經濟活動,并能夠提供各自的業務情況和財務收支資料。對這種單位原則上要將他們分解成兩個以上的產業活動單位。這種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產業活動單位組成的法人單位稱為多產業法人單位。
4.產業活動單位的認定
認定一個產業活動單位,除了依據行政登記資料,可以參考有關業務主管部門的資料(如衛生、教育、娛樂業等),還可以根據單位是否有一定的組織管理機構,生產或業務活動是否相對獨立進行(對社會提供勞務或服務),能否掌握收入、銷售、工資和現金出納臺賬來進行判斷。不論哪種方法,能否掌握業務核算資料很重要,不能做到這一點的單位,原則上不單獨劃分為產業活動單位。
二、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編制規則
組織機構代碼是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注冊、依法登記的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頒發的一個在全國范圍內唯一的、始終不變的代碼標識。
為了規范和加強組織機構代碼管理工作,充分發揮組織機構代碼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國家質檢總局于2008年發布并于2009年實施了《組織機構代碼管理辦法》。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由八位數字(或大寫拉丁字母)本體代碼和一位數字(或大寫拉丁字母)校驗碼組成。為便于人工識別,使用一個連字符“-”分隔本體代碼與校驗碼。表示形式為:
××××××××-×
《組織機構代碼管理辦法》屬于國家強制性標準,在銀行、稅務、財政、公安、統計等部門應用。單位代碼由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登記,主管機構賦予企業、事業單位、機關、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機構,并頒發由技術監督部門制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組織機構代碼證》。
三、統計用區劃代碼
區劃代碼執行兩項國家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GB/T 2260-2007)和《縣以下行政區劃代碼編制規則》(GB/T 10114-200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是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的。該標準對我國縣以上行政區劃的代碼做了規定,主要適應于按行政區劃處理、檢索和交換信息。
行政區劃代碼是指單位所在行政區劃的代碼,用六位阿拉伯數字分層次代表我國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區(市、州、盟)、縣(區、市、旗)的名稱。
《縣以下行政區劃代碼編制規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的補充和延拓,規定了表示鄉、鎮(街道辦事處)一級行政區劃的三位代碼。
為了更詳細的反映鄉鎮以下區劃情況,國家統計局補充了三位表示居委會、村委會的代碼。這樣,我國從省、地、縣、鄉一直到居委會和村委會都有了統一的代碼,一共由十二位數字組成,分為三段。代碼的第一段為6位數字,表示縣及縣以上的行政區劃;第二段為3位數字,表示街道、鎮和鄉;第三段為3位數字,表示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其具體格式為: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在統計工作中,各級統計部門不編制縣以上行政區劃代碼,直接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國家標準;縣以下區劃代碼則由各級統計部門按照國家統一制訂的編碼規則編制。國家統計局建立全國統一的《統計用區劃代碼庫》,供各專業統計直接使用。
四、《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國家標準于1984年首次發布,分別于1994年和2002年進行修訂,2011年第三次修訂。該標準(GB/T4754-2011)由國家統計局起草,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布,并于2011年11月1日實施。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是根據經濟活動的同質性原則,對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和個體從業人員所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或其他社會經濟活動的類別進行的標準分類。
我國主要以“法人單位”作為劃分行業的基本單位。《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共分20個門類、96個大類、432個中類、1094個小類,并對每一個類都按層次編制了代碼。
為了便于標準的貫徹實施,國家統計局還編印了《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注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20個門類類別是:
A.農、林、牧、漁業
B.采礦業
C.制造業
D.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E.建筑業
F.批發和零售業
G.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H.住宿和餐飲業
I.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
J.金融業
K.房地產業
L.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M.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
N.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O.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P.教育
Q.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
R.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S.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
T.國際組織
在具體劃分一個單位的行業屬性時,如果一個單位從事兩種以上的經濟活動,則按主要活動確定其行業性質。主要活動是指占其單位增加值份額最大的一種活動。在實際工作中,主要按全年主營業務收入確定主要活動。具體方法是:
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按照銷售收入判斷;
建筑施工活動按照工程結算收入判斷;
交通運輸活動按照營運業務收入判斷;
批發零售活動按照商品銷售收入判斷;
其他活動按照經營(營業)收入判斷。
五、《三次產業劃分規定》
國家統計局于2012年12月,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1),制定了《三次產業劃分規定》。該規定劃分的三次產業的范圍是:
第一產業包括農、林、牧、漁業(不含農、林、牧、漁服務業);
第二產業包括采礦業(不含開采輔助活動),制造業(不含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
第三產業包括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具體包括: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以及農、林、牧、漁業中的農、林、牧、漁服務業,采礦業中的開采輔助活動,制造業中的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
六、《關于統計上劃分城鄉的規定》
2008年7月,國務院批復了國家統計局與民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安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共同制定的《關于統計上劃分城鄉的規定》(國函〔2008〕60號)。
城鄉劃分代碼以統計用區劃代碼為基礎,在12位區劃代碼后面延拓5位代碼組成17位代碼。其中,前12位代碼直接使用區劃代碼;第13、14位為城鄉屬性代碼,由各地統計部門編制;第15~17位為城鄉分類代碼,各地統計部門不直接編制,通過統計用區劃代碼和城鄉屬性代碼轉換生成。
統計上劃分城鄉是以居委會和村委會為基本單位,以國家批準的市轄區、縣級市、縣和街道、鎮、鄉的行政區劃為對象。城鄉分類和代碼如表1-1所示:
表1-1 城鄉分類和代碼
七、《關于劃分企業登記注冊類型的規定》
2011年,國家統計局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根據國務院《外國企業或者個人在中國境內設立合伙企業管理辦法》和國家工商總局《外商投資合伙企業登記管理規定》,對1998年發布的《關于劃分企業登記注冊類型的規定》做了相應調整。調整后在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注冊的各類企業劃分為3個大類,18個中類,25個小類。如表1-2所示:
表1-2 企業登記注冊類型的劃分
八、《統計上大中小微型企業劃分辦法》
2011年,國家統計局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門、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下發的《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結合統計工作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統計上大中小微型企業劃分辦法》。
《統計上大中小微型企業劃分辦法》適用對象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各種組織形式的法人企業或單位。個體工商戶參照本辦法進行劃分。
《統計上大中小微型企業劃分辦法》按照行業門類、大類、中類和組合類別,依據從業人員、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指標或替代指標,將我國的企業劃分為大型、中型、小型、微型等四種類型。具體劃分標準如表1-3所示。
表1-3 統計上大中小微型企業劃分標準
《統計上大中小微型企業劃分辦法》在使用中需注意以下幾點:
(1)大型、中型和小型企業須同時滿足所列指標的下限,否則下劃一檔;微型企業只須滿足所列指標中的一項即可。
(2)上表中各行業的范圍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1)為準。帶*的項為行業組合類別。
(3)企業劃分指標以現行統計制度為準。①從業人員,是指期末從業人員數,沒有期末從業人員數的,采用全年平均人員數代替。②營業收入,工業、建筑業、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以及其他設置主營業務收入指標的行業,采用主營業務收入;限額以下批發與零售業企業采用商品銷售額代替;限額以下住宿和餐飲業企業采用營業額代替;農、林、牧、漁業企業采用營業總收入代替;其他未設置主營業務收入的行業,采用營業收入指標。③資產總額,采用資產總計代替。
九、企業控股情況劃分
2005年國家統計局制定了《關于統計上對公有和非公有控股經濟的分類辦法》。該辦法以法人企業為對象,根據企業實收資本中某種經濟成分的出資人的實際投資情況,或出資人對企業資產的實際控制、支配程度進行分類。具體分為國有控股、集體控股、私人控股、港澳臺商控股、外商控股和其他六類。
1.國有控股
(1)在企業的全部實收資本中,國有經濟成分的出資人擁有的實收資本(股本)所占企業全部實收資本(股本)的比例大于50%的國有絕對控股;
(2)在企業的全部實收資本中,國有經濟成分的出資人擁有的實收資本(股本)所占比例雖未大于50%,但相對大于其他任何一方經濟成分的出資人所占比例的國有相對控股;或者雖不大于其他經濟成分,但根據協議規定擁有企業實際控制權的國有協議控股;
(3)投資雙方各占50%,且未明確由誰絕對控股的企業,若其中一方為國有經濟成分的,一律按國有控股處理。
2.集體控股
(1)在企業的全部實收資本中,集體經濟成分的出資人擁有的實收資本(股本)所占企業全部實收資本(股本)的比例大于50%的集體絕對控股;
(2)在企業的全部實收資本中,集體經濟成分的出資人擁有的實收資本(股本)所占比例雖未大于50%,但相對大于其他任何一方經濟成分的出資人所占比例的集體相對控股;或者雖不大于其他經濟成分,但根據協議規定擁有企業實際控制權的集體協議控股。
3.私人控股
(1)在企業的全部實收資本中,私人經濟成分的出資人擁有的實收資本(股本)所占企業全部實收資本(股本)的比例大于50%的私人絕對控股;
(2)在企業的全部實收資本中,私人經濟成分的出資人擁有的實收資本(股本)所占企業全部實收資本(股本)的比例雖未大于50%,但相對大于其他任何一方經濟成分的出資人所占比例的私人相對控股;或者雖不大于其他經濟成分,但根據協議規定擁有企業實際控制權的私人協議控股。
4.港澳臺商控股
(1)在企業的全部實收資本中,港澳臺商經濟成分的出資人擁有的實收資本(股本)所占企業全部實收資本(股本)的比例大于50%的港澳臺商絕對控股;
(2)在企業的全部實收資本中,港澳臺商經濟成分的出資人擁有的實收資本(股本)所占企業全部實收資本(股本)的比例雖未大于50%,但相對大于其他任何一方經濟成分的出資人所占比例的港澳臺商相對控股;或者雖不大于其他經濟成分,但根據協議規定擁有企業實際控制權的港澳臺商協議控股。
5.外商控股
(1)在企業的全部實收資本中,外商經濟成分的出資人擁有的實收資本(股本)所占企業全部實收資本(股本)的比例大于50%的外商絕對控股;
(2)在企業的全部實收資本中,外商經濟成分的出資人擁有的實收資本(股本)所占企業全部實收資本(股本)的比例雖未大于50%,但相對大于其他任何一方經濟成分的出資人所占比例的外商相對控股;或者雖不大于其他經濟成分,但根據協議規定擁有企業實際控制權的外商協議控股。
6.其他
除上述五類以外的企業控股情況。
十、《關于統計上劃分經濟成分的規定》
1.經濟成分的分類
國家統計局于1998年9月發布,該規定將經濟劃分為:
(1)公有經濟
指資產歸國家或公民集體所有的經濟成分,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
(2)非公有經濟
指資產歸我國內地公民私人所有或歸外商、港澳臺商所有的經濟成分,包括私有經濟、港澳臺經濟和外商經濟。
經濟成分分類和代碼如表1-4所示:
表1-4 經濟成分分類和代碼
2.使用范圍
此規定僅限綜合部門利用企業資料,對各主要經濟總量指標(如產值、銷售收入、國內生產總值等)進行所有制結構分類時使用。為簡便起見,以企業的構成資料為依據推算經濟成分時,先將法人資本金剔除后再進行推算。
(1)企業經濟成分的推算
對企業經濟成分的推算,是以企業資本金的構成資料為依據,按各投資主體投入的資本所占的比例來確認各種經濟成分所占的份額,并以此推算有關經濟指標的經濟成分構成。即根據企業實收資本中的國家資本、集體資本、個人資本、港澳臺資本和外商資本確定。實收資本中的國家資本作為國有經濟成分、集體資本作為集體經濟成分、個人資本作為私有經濟成分、港澳臺資本作為港澳臺經濟成分、外商資本作為外商經濟成分。
(2)農業生產單位經濟成分的推算
我國農業生產單位的情況比較特殊,除農場外,其余絕大多數仍為農戶。根據我國《土地法》的有關規定,土地屬國家或集體所有,公民只有使用權。因此,《關于統計上經濟成分的推算辦法》中規定,農業生產單位的經濟成分主要按其所使用土地的歸屬性質劃分為國有或集體。但家庭養殖等不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料的農業生產活動,則可劃為私有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