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亞鈞《宏觀經濟學》(第4版)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2596字
- 2021-04-30 15:09:33
第四章 失 業
1.什么是自然失業?自然失業與周期性失業有什么區別?
答:(1)自然失業是指那些與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無關,由“自然”因素(如勞動市場的人口流動、技術變化等)決定的失業人口。自然失業是在充分就業情況下的失業,即沒有周期性失業的狀況。當所有的失業都是季節性、摩擦性和結構性失業就實現了充分就業。周期性失業是指由于經濟擴張步伐變慢或者經濟周期而產生的失業。
(2)自然失業與周期性失業的區別:①自然失業與市場機制無關,因為在勞動市場供求平衡的情況下,仍然存在著摩擦性和結構性人口;而周期性失業與市場機制有關,是勞動市場供求失衡的產物。②自然失業(古典失業)可以認為是一個長期現象,而周期性失業(凱恩斯失業)則是一個短期行為。③雖然自然失業人口會不斷變化,但一般來講相對比較穩定,因為它是由一個經濟“自然”因素決定的;而周期性失業人口的變化幅度則較大,它會隨著經濟周期的波動而波動。
2.為什么在一個崗位空缺市場和失業市場并存的經濟中,勞動者并不能在兩個市場中自由轉移?
答:在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中,崗位空缺市場和失業市場并存,勞動者并不能在兩個市場中自由轉移。其原因在于:
(1)從同質性角度來看,勞動市場中的勞動者與勞動者之間并不完全相同,不同的勞動者能夠勝任的崗位不同,不同的勞動者愿意從事的職業也不同。當勞動市場發生變化時,這種不同質的勞動就構成了市場轉移的障礙,或者說,構成了市場轉移成本。結構性矛盾引起的失業規模的大小,與轉移成本高低有直接聯系。轉移成本越高,花費的時間越長,失業問題就越嚴重。
(2)從完全信息角度來看,勞動市場的信息并不是完全的,勞動者并不知道所有空缺職位的信息,企業也無法清楚了解所有申請者的才能和潛力,雙方所獲得的信息都是不充分的,這樣,勞動者在尋找工作中必然產生成本,也就是職業搜尋成本。
總之,一方面由于勞動者技能的差異產生的轉移成本使勞動者不能在部門之間自由轉移;另一方面,由于勞動市場不完全信息產生的搜尋成本使失業者不能馬上找到工作,這樣,在一個經濟經歷結構變動和市場摩擦時,就會出現崗位空缺市場和失業市場并存的現象。
3.試分析職業搜尋模型中影響收益曲線和成本曲線的其他因素。
答:(1)職業搜尋模型
職業搜尋理論模型主要以勞動市場信息不完全為出發點分析摩擦性失業問題。用表示勞動者的工資水平,工資水平
是職業搜尋時間
的函數,那么,隨著搜尋時間的增加,工資水平隨之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是遞減的。用
表示搜尋成本,它是時間
的增函數,而且增加的幅度遞增。根據這些假定,理性的勞動者選擇搜尋工作時問時,應當使自己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即:
,此時勞動者從搜尋中得到的凈收益最大。最優搜尋時間的確定如圖4-1所示。
圖4-1 最優搜尋時間的確定
(2)失業保障與搜尋成本
影響職業搜尋模型中收益曲線和成本曲線的其他因素有:失業保障。
失業保障降低了求職者的搜尋成本,在模型中就表現為搜尋成本曲線位置的移動。在圖4-2中,假定在沒有失業補助之前,工資曲線
的斜率與成本曲線
的斜率在
、
兩點相等,從而決定了最優搜尋時間
。有了失業補助,勞動者的收入提高了,降低了搜尋成本,因此搜尋成本曲線由
向右移至
,表示每一次求職活動的單位成本都降低了。這時,新的成本曲線
的斜率與工資曲線的斜率只有在
、
兩點才相等,從而最優搜尋時間則由
增加到
,這就意味著,勞動者自愿失業的時間延長了。可見,失業補助雖然提高了失業者的收入,但同時也增加了失業時間。
圖4-2 失業保障的影響
4.為什么說政府、企業和勞動者的行為都有可能導致失業?
答:(1)從政府角度看,最低工資制度用政府的行為替代了市場的調節,使勞動市場無法達到供求平衡的市場出清水平,從而導致了失業。另外,政府提供的失業保障雖然提高了失業者的收入,但同時也增加了失業時間。
(2)從企業角度看,效率工資理論表明,企業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可能主動地將實際工資水平定在高于勞動市場出清的均衡水平上,從而導致失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的效率是與工資水平相關的,工資水平的提高會提高工人的勞動效率。如果工資定在較低水平上,盡管企業工資成本降低了,但工人可能不愿意努力工作,會造成企業利潤水平的下降。因此,企業為了提高企業的利潤,愿意把工資定在較高的水平上。在這一工資水平上,勞動力市場上供給大于需求,失業也就產生了。
(3)從勞動者角度看,工會的存在使得通過集體談判決定的工資水平往往會高于市場水平,企業就會減少對勞動的雇傭量,也會導致失業。工會是由一部分勞動者組成的,借以增加工人市場力量的組織。在勞動市場上,工會工人的工資水平就不再由勞動市場的供求均衡水平決定,而是由工會與企業的集體談判決定。
5.為什么說失業大軍的存在會使勞動者更加努力工作?
答:在效率工資水平下,勞動者為了防止被解雇,只有努力工作。按照效率工資理論,當所有的企業都對勞動者支付效率工資時,整個市場工資水平將高于市場出清水平,這時,就會有一部分勞動者失去工作又無法找到工作。失業的存在加劇了勞動者被解雇的痛苦,在有可能失業的威脅下,勞動者的偷懶行為就要受到約束,勞動者就會更加努力工作。
6.討論下列變化將如何影響市場失業率,并評論一下這些變化的副作用(如果有的話)。
(1)取消工會;
(2)降低企業對勞動監督成本;
(3)增加職業培訓機構;
(4)增加失業救濟金;
(5)取消最低工資標準。
答:(1)取消工會會使原先由集體談判決定的工資水平由市場決定,工資水平會下降,失業率也會下降。
(2)降低企業對勞動監督成本會增加勞動者偷懶的成本,從而降低效率工資水平,失業率也會隨之下降。
(3)增加職業培訓機構能降低勞動者的市場轉移成本,從而減少結構性失業人口。
(4)增加失業救濟金會緩解失業人群的經濟和生活壓力,但降低了求職者的搜尋成本,從而增加了摩擦性失業人口。
(5)取消最低工資標準能使工資起到調節勞動市場供求平衡的作用,能降低失業率。
7.設某經濟體某一時期有1.9億成年人,其中1.2億人有工作,0.1億人在尋找工作,0.45億人沒工作但也沒在找工作。試求:
(1)勞動力人數;
(2)勞動力參與率;
(3)失業率。
解:(1)就業者和失業者的總和稱為勞動力,因此,勞動力人數=就業人數+失業人數=1.2+0.1=1.3(億)
(2)
(3)
8.請上網查詢美國勞動統計局資料(www.stats.bls.gov),找出美國2013年按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和種族劃分的不同勞動者的失業數據,并加以分析和解釋。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