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課后習題詳解

1.什么是國際分工?

答:國際分工是指世界各國之間的勞動分工。它是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國民經濟內部分工超越國家界限而形成的國家之間的分工。國際分工的表現形式是各國貨物、服務和生產要素的交換。

2.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如何?

答:國際貿易與國際分工密切聯系在一起。從最一般的意義上來說,兩者的關系是分工與交換的相互關系,沒有分工,就沒有交換的基礎和必要性;反過來,沒有交換,分工也就不能存在和發展。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二者相輔相成、互為因果關系。具體分析如下:

(1)國際分工是國際貿易的基礎

國際分工是國際貿易的基礎,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國際分工影響國際貿易的發展速度;國際分工影響國際貿易的地區分布;國際分工影響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國際分工影響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國際分工影響各個國家對外貿易政策的制定;國際分工影響對外貿易依存度。

(2)國際分工促進國內分工的發展

現行的國際分工體系一方面促進了發達國家國內的分工,擴大了國內市場,促進了新興產業的產生;另一方面沖擊瓦解了后進國家落后的社會分工體系,促使新的國內分工體系形成,以及新產業的出現。

(3)國際分工推動世界市場的擴大

國際分工使各國在其具有比較優勢的部門或產品上擴大生產規模,形成規模經濟,增加產品數量,取得規模效益。國際分工使各國生產要素得到有效的配置,節約了社會資本,提高了效率,大大推動了整個世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世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加深了國際分工的深度與廣度,從而擴大了世界市場。

(4)國際分工影響國際貿易格局

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形成了不同國家國民經濟參與國際分工的形式和格局的差異。發達國家處于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優勢地位和格局的中心,發展中國家處于劣勢地位和格局中的外圍。這種差異決定了他們在國際貿易中的主次地位和貿易利益的多寡,構成了不平等的國際貿易秩序,改變不平等秩序的斗爭,又推動著國際分工關系的改革和重構。

3.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國際分工有哪些特點?

答: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國際分工主要有以下特點:

(1)國際分工基礎在深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分工基礎不斷深化,突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世界性產業結構升級與調整;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市場經濟體制被普遍接受;國際分工的參與度擴大。

(2)國際分工形式多樣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分工形式出現多樣化,主要有:垂直型國際分工;水平型國際分工;混合型國際分工;外包型國際分工;網狀型國際分工。

(3)國際分工格局的主導與層次化

發達國家處于國際分工的主導地位。二戰后,發達國家仍然是國際分工中的中心,處于主導地位,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a.發達國家處于科技發展的領先地位,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縱深發展使國際分工向廣化和深化發展;b.以發達國家為母國的跨國公司成為當代國際分工的營造者;c.發達國家是世界科技、貿易、金融和信息中心,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引領經濟全球化;d.以發達國家為主和為中心的地區經濟貿易集團效益顯著,影響最大,其內部分工的加速發展影響著整個國際分工。

國際分工格局出現層次化。二戰后,國際分工格局出現層次化,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a.部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離開外圍;b.區域性經貿集團內部分工加強;c.地區性區域分工在加強;d.服務分工尚未形成固定模式。

4.國際分工發展的條件是什么?

答:國際分工的產生和發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和不同階段上,因國際分工的內容和特征的不同,其具體的制約因素也有所不同。

(1)自然條件

自然條件包括氣候、土地、水流、自然資源、地理位置和國土面積等。自然條件是人類進行經濟活動的基礎,同時也對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產生重要影響,特別是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和地區影響更大。

(2)社會生產力

社會生產力是國際分工形成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社會經濟條件,特別是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產生國際分工的決定性因素。

(3)人口與市場

人口分布、生產規模和市場發育度與規模影響各國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其中,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會使分工和貿易成為一種需要;現代大規模的生產使分工成為必要的條件,這種分工跨越了國界,就產生了國際分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經濟日益發展,市場不斷擴大,分工向縱深發展,各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愿望日益強烈。

(4)交通與通信業

交通與通信是影響國際分工發展的一種重要條件,集中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較高的運輸成本減少了初級產品出口所得的收入,降低了一國經濟可以用作投資的儲蓄量;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運輸成本較高的國家可能把自己產出量較小的部分投在貿易上,而且不大可能吸引出口導向型的外國直接投資,難以進入跨國公司的生產鏈條和銷售渠道;運輸影響一國與他國國際分工的形成,運輸成本制約著國際分工伙伴的選擇;交通運輸和通信業制約著世界分工的形成。

(5)資本流動

資本流動是國際分工深入發展的關鍵。以跨國公司為主的資本國際化促進了當代國際分工的迅速發展,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跨國公司通過國外直接投資,把子公司所在國納入國際分工體系,發揮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比較優勢。跨國公司通過承包方式構筑世界性的生產和營銷體系。

(6)國際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影響著國際分工的性質和作用。各國的社會經濟制度和國際生產關系決定著現存的國際分工主要是資本主義性質的。至今為止,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在當代國際生產關系中一直占據統治地位,決定著現存的國際分工性質。

(7)經濟體制與政策

經濟體制是參與國際分工內因的基礎,決定各國的對外貿易政策。通常,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制執行的是保護貿易政策,計劃經濟體制采取的是國家高度壟斷的保護貿易政策,市場經濟體制傾向于采取自由貿易政策。就發展中國家而言,隨著經濟體制本身的變化,出現了四種類型的對外貿易發展模式和政策,即進口替代型、出口導向型、混合型和自由貿易型。

5.李嘉圖比較優勢說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答:李嘉圖比較優勢說的主要內容是:

李嘉圖認為各國不一定專門生產勞動成本絕對低(即絕對有利)的商品,而只要專門生產勞動成本相對低(即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商品,便可進行對外貿易,并能從中獲益和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因此,他認為國家應該按照“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分工。如果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前者應專門生產最為有利(即有利程度最大)的商品,后者應專門生產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過對外貿易,雙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勞動所能生產的更多的產品,從而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給貿易雙方都帶來利益。

6.馬克思如何看待資本主義國際分工?

答:馬克思從歷史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對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分工作了考察與研究,提出應從社會生產方式演變中分析國際分工產生和發展的現象,從而揭示出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二重性。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國際分工是資本主義社會分工發展的深化過程。由于機器和蒸汽的應用,分工的規模已使大工業脫離了本國基地,完全依賴于世界市場、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因此,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動力來自資本主義首先進行產業革命的國家社會分工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且,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國際分工具有以下二重性:

(1)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進步性

資本主義國際分工具有一定的進步性,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資本主義國際分工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資本主義國際分工加強了各國的專業化,從而提高世界生產力的水平;資本主義國際分工普及了資本主義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現代化文明。

(2)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強制性和掠奪性

資本主義的國際分工體現著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這種國際分工使“衛星”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畸形單一,影響了這些國家的發展,甚至帶來災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國際分工,因其強制性和掠奪性,常被國際資本用作控制和剝削廣大落后國家的途徑和工具,導致國際分工的不平等。

7.赫俄生產要素稟賦分工學說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答:赫俄生產要素稟賦分工學說由瑞典著名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師生倆提出。要素稟賦理論對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的拓展,從各國要素稟賦方面的差異解釋了生產成本差異的原因,從而解釋了國際貿易發生的根本性原因,為現代國際貿易理論奠定了基礎。赫俄生產要素稟賦分工學說的主要內容是:

(1)貿易的直接原因根基于商品的價格差異

商品和商品生產要素的價格在不同區域或國家間存在差異成為地區間或國際貿易存在的必要條件。

(2)貨物價格的差別來源于國家間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

由于自然、社會等原因,各地區或國家之間的自然資源(含土地)、資本和勞動力這些生產要素賦存在差異,形成了本地區或國家的價格機制。

(3)生產要素的比例決定具體產業的設立

生產要素的比例大小,決定了設立什么樣的具體產業,所以按要素豐缺和比例進行地區和國家之間的分工。

因此,依據要素稟賦理論,在國際分工中,一國應出口密集使用本國相對豐裕要素生產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本國相對稀缺要素生產的產品。即如果一個國家勞動豐裕,資本稀缺,則應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相反,如果一個國家勞動稀缺,資本豐裕,則應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

8.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謎”?

答:按照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在國際分工中,一國應出口密集使用本國相對豐裕要素生產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本國相對稀缺要素生產的產品。在這樣的觀點下,一般認為,美國是一個資本充足,但勞動力相對不足(高工資率)的國家,因此,美國在生產、出口機器設備等資本密集型產品方面應具有相對優勢,進口的則應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美國經濟學家里昂惕夫利用投入—產出分析法對美國的對外貿易進行經驗檢驗,目的是對生產要素稟賦理論進行驗證。根據驗算,美國參與國際分工是以勞動密集型高而不是以資本密集型高的生產專業化為基礎的,即美國進行對外貿易是為了節約它的資本并解決其勞動力過剩問題。這個驗證結論正好與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相反。這個結論嚴重違背了要素稟賦理論,因此被稱為里昂惕夫之謎。

9.什么是“國家鉆石體系”?

答:波特認為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來源于以下四個基本因素和兩個輔助因素。四個基本因素即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持產業,企業策略、企業結構與同業競爭,兩個輔助因素即政府和機遇,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國家競爭優勢的鉆石模型”。

a.生產要素。生產因素是指一個國家在特定產業競爭中有關生產方面的表現。波特指出,雖然要素狀況在貿易類型的決定中十分重要,但這并不是競爭力的唯一源泉,最為重要的是一國不斷創造、改進和調動其生產要素的能力,而不是要素的初始稟賦。在波特看來,高級要素比基本要素更有價值。

b.需求條件。需求條件是指本國市場對該項產業所提供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如何。波特指出,在促進企業持續競爭力方面,最重要的是市場的特征,而不是市場的大小。若國內消費者善于挑剔,品味較高,便有助于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從而取得競爭優勢。

c.相關與支持產業的環境。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環境是指該項產業的相關的上游和下游產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那些擁有發達而完善的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企業在運作過程中,通過密切的工作關系、與供應商的接近、及時的產品供應和靈通的信息獲得并保持優勢。

d.企業策略、企業結構與同業競爭。波特指出,沒有任何戰略是普遍適用的,戰略的適用性取決于某時某地某企業的有關工作的適應性和彈性。政府應為社會創造一種公平的競爭環境,激勵的競爭會迫使企業不斷提高生產效率,以取得競爭優勢。

在國家環境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上,還有“機會”和“政府”兩個變數。產業發展的機會通常要等基礎發明、技術、戰爭、政治環境發展、國外市場需求等方面出現重大變革與突破。政府在構成一國整個競爭力中具有重要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竹北市| 东兰县| 健康| 申扎县| 博白县| 和硕县| 镇赉县| 那坡县| 皮山县| 淮安市| 庆元县| 都兰县| 兰溪市| 宜春市| 济宁市| 隆昌县| 从江县| 夹江县| 峡江县| 东海县| 武安市| 莲花县| 岳西县| 翁牛特旗| 辛集市| 泾阳县| 桃源县| 柘城县| 措勤县| 长宁县| 罗定市| 平和县| 兴和县| 蕲春县| 海城市| 裕民县| 桐乡市| 会东县| 金平| 江陵县| 巩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