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榮久《國際貿易》(第6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7字
- 2021-04-30 14:51:20
第3章 國際分工
3.1 復習筆記
一、國際分工的產生與發展
1.國際分工的概念與作用
(1)國際分工的概念
國際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指世界各國之間的勞動分工。它是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國民經濟內部分工超越國家界限而形成的國家之間的分工。其表現形式是各國貨物、服務和生產要素的交換。
(2)國際分工的作用
①國際分工是國際貿易的基礎
國際分工源于對外貿易的發展,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國際分工又變成對外貿易的基礎。各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形式和格局決定了該國對外貿易的結構、對外貿易地理方向和貿易利益的獲得等。與此同時,各國對外貿易又是國際分工利益實現的途徑,各國對外貿易的模式與措施影響著國際分工的發展。由此,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相輔相成,互為因果。
②國際分工促進國內分工的發展
現行的國際分工體系一方面促進了發達國家國內的分工,擴大了國內市場,促進了新興產業的產生;另一方面沖擊瓦解了后進國家落后的社會分工體系,促使新的國內分工體系形成,以及新產業的出現。
③國際分工推動世界市場的擴大
國際分工使各國在其具有比較優勢的部門或產品上擴大生產規模,形成規模經濟,增加產品數量,取得規模效益。國際分工使各國生產要素得到有效的配置,節約了社會資本,提高了效率,大大推動了整個世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世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加深了國際分工的深度與廣度,從而擴大了世界市場。
④國際分工影響國際貿易格局
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形成了不同國家國民經濟參與國際分工的形式和格局的差異。發達國家一般處于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優勢地位和格局的中心,發展中國家處于劣勢地位和格局中的外圍。這種差異決定了他們在國際貿易中的主次地位和貿易利益的多寡,構成了不平等的國際貿易秩序,這種秩序和矛盾又推動著國際分工的改善,推動著國際貿易秩序的改革和重構。
2.國際分工的產生與發展
(1)萌芽階段(16~18世紀中葉)
該階段包括資本原始積累時期以及資本主義以前的各個社會經濟形態。由于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該階段只存在著不發達的社會分工和不發達的地域分工。造成該階段分工產生的主要技術條件是地理大發現、手工業向工場手工業過渡,分工形式主要是宗主國和殖民地之間的分工。
(2)發展階段(18世紀60年代~19世紀60年代)
造成該階段分工產生的主要技術條件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大工業代替工場手工業;現代工廠制度,標志著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確立。該階段分工的主要特點有:①機器工業為國際分工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②英國成為國際分工的中心;③世界市場上出現大宗商品。
(3)形成階段(19世紀中葉~第二次世界大戰)
造成該階段分工產生的主要技術條件是第二次產業革命(電器、運輸、通訊);壟斷代替競爭,資本輸出,亞非拉國家和地區被卷入國際分工領域。該階段分工的主要特點有:①進入國際分工的中心國家擴大;②發達國家間出現部門分工;③亞、非、拉美國家垂直型分工加深;④生產和消費變成世界性的。
二、當代國際分工
1.當代國際分工發展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經濟和政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作用下,出現電子、信息、服務、航天和生物工程等新型產業,產業分工日益細化。
(2)發達國家通過“工廠外遷”等方式,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促使國際資本流動加速,跨國公司興起,形成全球性的生產和流通體系。
(3)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殖民地體系瓦解,殖民地和落后國家取得政治獨立,開始發展民族經濟,需要國外的資本和技術。
(4)20世紀90年代以后,冷戰結束,世界各國重視經濟的發展和合作。
(5)市場經濟成為世界經濟和各國經濟體制的主流,為世界各國市場的相互融合和分工提供了基礎。
(6)世界貿易體制建立與加強,促進了世界范圍的貿易自由化進程。
2.當代國際分工的特點
(1)國際分工基礎在深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分工基礎不斷深化,突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世界性產業結構升級與調整。世界性產業結構的變化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a.各國國內分工在細化;b.細化的國內分工加速向國外延伸。傳統的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分工逐步發展為以現代化技術、工藝為基礎的分工。
②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后,經濟全球化發展迅速,主要體現在:a.建立了全球性的生產體系和貿易體系;b.金融、貨幣和投資市場囊括全球;c.出現了世界范圍的人力資源流動;d.建立起了地區和全球性的管理和協調機構和機制。
③市場經濟體制被普遍接受。20世紀90年代以后,市場經濟體制為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所接受,對外開放政策成為各國對外經濟貿易政策主流。
④國際分工的參與度擴大。參與國際分工的國家和地區遍及世界,包括各種類型的國家,并且各國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在加深。
(2)國際分工形式多樣化
①垂直型。垂直型國際分工(Vertic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指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之間的縱向分工,主要是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歷史上形成的制造業與農業、礦業的分工。
②水平型。水平型國際分工(Horizont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指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發達國家之間橫向的產業分工。水平型國際分工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a.不同型號和規格產品的分工;b.零配件和部件生產的分工;c.工藝過程的分工。
③混合型國際分工。混合型國際分工(Mixed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指垂直型分工與水平型分工混合起來的國際分工。
(3)國際分工格局的主導與層次化
①發達國家處于國際分工的主導地位
在國際分工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發達國家一直處于主導地位。二戰后,發達國家仍然是國際分工中的中心,處于主導地位,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發達國家處于科技發展的領先地位,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縱深發展使國際分工向廣化和深化發展。
b.以發達國家為母國的跨國公司是當代國際分工的營造者。跨國公司通過直接投資建立全球性生產體系和銷售體系,并把世界各國納入這些體系中。
c.發達國家是世界科技、貿易、金融和信息中心,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引領經濟全球化。
d.以發達國家為主和為中心的地區經濟貿易集團在眾多地區經濟貿易集團中效益最顯著,影響最大,其內部分工的加速發展影響著整個國際分工。
②國際分工格局出現層次化
二戰后,國際分工格局出現層次化,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a.部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離開外圍;b.區域性經貿集團內部分工加強;c.地區性區域分工在加強;d.服務分工尚未形成固定模式。
三、國際分工的發展條件
國際分工的產生和發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和不同階段上,因國際分工的內容和特征的不同,其具體的制約因素也有所不同。
1.自然條件
(1)自然條件是國際分工產生和發展的基礎
自然條件包括氣候、土地、水流、自然資源、地理位置和國土面積等。自然條件是人類進行經濟活動的基礎,同時也對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產生重要影響,特別是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和地區影響更大。
(2)自然條件的制約作用在下降
自然條件是國際分工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自然條件的優劣,能促進或限制一個國家發展某種產業,但這種促進或限制的作用不是決定性的。因為人類的生產力,即人類利用和開發自然的能力在不斷提高,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自然因素的作用逐漸下降,建立在自然條件上的國際分工的意義也隨之減弱。
2.社會生產力
社會生產力是國際分工形成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社會經濟條件,特別是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產生國際分工的決定性因素,集中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社會生產力促進國際分工的發展
(2)社會生產力決定國際分工的地位
(3)社會生產力影響國際分工的參與度
(4)社會生產力提高國際分工的層次
3.人口與市場
人口分布、生產規模和市場發育度與規模影響各國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其中,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會使分工和貿易成為一種需要;現代大規模的生產使分工成為必要的條件,這種分工跨越了國界,就產生了國際分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經濟日益發展,市場不斷擴大,分工向縱深發展,各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愿望日益強烈。
4.交通與通信業
交通與通信是影響國際分工發展的一種重要條件,集中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較高的運輸成本減少了初級產品出口所得的收入,降低了一國經濟可以用作投資的儲蓄量。
(2)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運輸成本較高的國家可能把自己產出量較小的部分投在貿易上。而且不大可能吸引出口導向型的外國直接投資,難以進入跨國公司的生產鏈條和銷售渠道。
(3)運輸影響一國與他國國際分工的形成,運輸成本制約著國際分工伙伴的選擇。
(4)交通運輸和通信業制約著世界分工的形成。
5.資本流動
資本流動是國際分工深入發展的關鍵。以跨國公司為主的資本國際化促進了國際分工的迅速發展,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跨國公司通過國外直接投資,把子公司所在國納入國際分工體系,發揮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比較優勢。
(2)跨國公司通過承包方式構筑世界性的生產和營銷體系。
6.國際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影響著國際分工的性質和作用。各國的社會經濟制度和國際生產關系決定著現存的國際分工主要是資本主義性質的。至今為止,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在當代國際生產關系中一直占據統治地位,決定著現存的國際分工性質。
7.經濟體制與政策
經濟體制是參與國際分工內因的基礎,決定各國的對外貿易政策。通常,實行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制的國家執行的是保護貿易政策;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采取國家高度壟斷的保護貿易政策,市場經濟體制傾向于采取自由貿易政策。就發展中國家而言,隨著經濟體制本身的變化,出現了四種類型的對外貿易發展模式和政策,即進口替代型、出口導向型、混合型和自由貿易型。
四、國際分工理論
1.亞當·斯密的國際分工理論
亞當·斯密的國際分工理論也稱為絕對優勢論,是最早的主張自由貿易的理論,由英國古典經濟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創立。該理論將一國內部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推演到各國之間的分工,從而形成其國際分工理論。斯密認為:一國如果在某種產品的生產上具有比別國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或者更低的生產成本,該國在這種產品的生產上就具有絕對優勢,每個國家都集中生產其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在此基礎上進行分工交換,就能夠使各國的福利水平都得到提高。
(1)分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分工能夠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原因主要有:
①勞動的技巧因專業而日益熟練;
②分工可以減少一種勞動轉到另一種工作所損耗的時間;
③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的發明,使一個人能夠做許多人的工作。
(2)分工能夠促進全社會的普遍富裕
斯密認為,分工不僅能極大地促進勞動生產力的發展,還能增進全社會的普遍富裕,這是因為,“各行各業的產量由于分工而大增。各勞動者,除自身所需要的以外,還有大量產物可以出賣;同時,因為一切其他勞動者的處境相同,各個人都能以自身生產的大量產物,換得其他勞動者生產的大量產物,換言之,都能換得其他勞動者大量產物的價格。別人所需的物品,他能予以充分供給;他自身所需的,別人亦能予以充分供給。于是,社會各階級都普遍富裕。”
(3)分工產生的原因
斯密認為,分工的產生來源于人類互通有無、物物交換和相互交易的天性。在《國富論》中,斯密從“經濟人”自利的角度出發(編者注:斯密認為人是自利的,但并不是自私的。對于人性的討論,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探討了國際分工產生的原因。即斯密認為,“經濟人”出于自利,為社會和其他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務,這種自利行為客觀上促進了分工的發生和相互交換的產生。
(4)限制分工發展的因素
斯密認為,限制分工發展的因素主要有:
①分工的程度受到交換能力大小的限制,即受市場廣窄的限制;
②分工的發展受制于產業領域發展的影響;
③分工的發展還受制于商品經濟和交換媒體的發展。
事實上,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斯密認為各國之間應該根據各自的絕對優勢進行分工,從而通過國際貿易使各國獲利。
(5)國家之間如何分工
在《國富論》中,斯密從個人之間的分工推導到國家之間的分工。斯密認為,每個人專門從事其具有優勢的產品的生產,然后彼此進行交換,則對每個人都是有利的。國際分工是各種分工形式的最高形式。如果外國的產品比自己國內生產的要便宜,那么最好是輸出在本國有利的生產條件下生產的產品去交換外國的產品,而不要自己去生產。
2.大衛·李嘉圖的國際分工理論
亞當·斯密的國際分工理論暗含著一個前提假定,即貿易雙方各有一種具有成本優勢的商品能在國際市場上銷售。但是,如果其中一國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劣勢,另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優勢,雙方還會進行國際分工、發生國際貿易并能分享國際貿易利益嗎?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1772~1823)的比較優勢理論回答了這一問題。
(1)比較優勢理論的產生
1815年,英國政府為維護土地貴族階級利益修訂實行了《谷物法》,嚴重地損害了產業資產階級的利益。李嘉圖認為,英國不僅要從外國進口糧食,而且要大量進口,因為英國在紡織品生產上所占的優勢比在糧食生產上優勢還大。故英國應專門發展紡織品生產,以其出口換取糧食,取得比較利益,提高商品生產數量。為此,李嘉圖在進行廢除《谷物法》的論戰中,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2)比較優勢理論的主要內容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是在亞當·斯密絕對優勢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認為各國不一定專門生產勞動成本絕對低(即絕對有利)的商品,而只要專門生產勞動成本相對低(即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商品,便可進行對外貿易,并能從中獲益和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因此,他認為國家應該按照“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分工。如果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前者應專門生產最為有利(即有利程度最大)的商品,后者應專門生產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過對外貿易,雙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勞動所能生產的更多的產品,從而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給貿易雙方都帶來利益。
(3)比較優勢理論的前提
李嘉圖提出根據商品付出勞動的比較優勢進行國際分工的理論,源于資本和勞動在國家之間的轉移和流動不如國內容易。
3.俄林的國際分工理論
(1)生產要素稟賦分工說的形成背景
1929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使超保護貿易主義興起。作為一個經濟發達的小國,瑞典國內市場狹小,對國外市場依賴很大,因此對超保護貿易主義深感不安。在這種背景下,瑞典經濟學家俄林在《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一書中以生產要素稟賦說為立論基礎,深入探討了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論證了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的必要性。
(2)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的精要
①貿易的直接原因根基于商品的價格差異;
②貨物價格的差別來源于國家間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
③生產要素的比例決定具體產業的設立。
(3)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的貢獻
作為國際貿易理論的典范,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成為解釋工業革命后國際貿易產生原因的主要理論,其貢獻主要體現為:①深化了李嘉圖比較成本產生的來源,用生產要素稟賦差異解釋比較成本差異的來源;②建立了完整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③為各國在國際分工中優化產業結構提供了依據。根據要素稟賦學說,各國可以根據其要素稟賦發展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
4.當代國際分工理論
(1)二戰后國際分工學說的發展趨勢
二戰后,隨著科學技術革命的深入以及國際分工的縱深發展,國際分工學說出現了四大發展趨勢:
①對俄林的分工學說進行檢驗和深化;
②加強了對產業內部分工理論的研究;
③加強了跨國公司內的分工理論的研究;
④出現了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對比較優勢的分工理論形成了挑戰。
(2)“里昂惕夫之謎”對俄林要素稟賦理論的挑戰
①“里昂惕夫之謎”的提出
按照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在國際分工中,一國應出口密集使用本國相對豐裕要素生產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本國相對稀缺要素生產的產品。在這樣的觀點下,一般認為,美國是一個資本充足,但勞動力相對不足(高工資率)的國家,因此,美國在生產、出口機器設備等資本密集型產品方面應具有相對優勢,進口的則應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美國經濟學家里昂惕夫(Vassily W. Leontief)利用投入—產出分析法對美國的對外貿易進行經驗檢驗,目的是對生產要素稟賦理論進行驗證。根據驗算,美國參與國際分工是以勞動密集型高而不是以資本密集型高的生產專業化為基礎的,即美國進行對外貿易是為了節約它的資本并解決其勞動力過剩問題。
②對“里昂惕夫之謎”解釋的理論
a.勞動熟練說
1956年,里昂惕夫在一篇論文中對于自己做出的“反論”給予了理論說明,提出了勞動力非同質的結論,即復雜勞動是簡單勞動的倍加,從而指出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前提中的缺陷。在此基礎上,美國經濟學家基辛(D.B Keesing)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進一步加以研究。基辛利用美國1960年的人口普查資料,將美國企業職工區分為熟練勞動和非熟練勞動(指不熟練和半熟練工人)。他根據這兩大分類對14個國家的進出口商品結構進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資本較豐裕的國家傾向于出口熟練勞動密集型商品,資本較缺乏的國家傾向于出口非熟練勞動密集型商品。因此,熟練勞動程度的差異是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b.人力資本說
人力資本說(Human Capital Theory)是美國經濟學家凱南(P.B. Kenen)等人提出的。他們以人力資本投入的差異來解釋美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
凱南等人認為,國際貿易商品生產所需的資本既包括物質資本也包括人力資本。其中,人力資本主要是指一國用于職業教育、技術培訓等方面投入的資本。人力資本投入可以提高勞動技能和專門知識水平,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由于美國投入了較多的人力資本,而擁有更多的熟練技術勞動力,因此,美國出口產品含有較多的熟練技術勞動。如果把熟練技術勞動的收入高出簡單勞動的部分算作資本并同有形資本相加,美國仍然是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這個結論符合生產要素稟賦理論。
c.技術差距說
技術差距說(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又稱技術間隔說,由美國經濟學家波斯納(M.U.Posner)提出的,后經過格魯伯(W.Gruber)和弗農(R.Vernon)等人的進一步論證。
波斯納認為,技術是過去對研發進行投資的結果,可以作為一種資本或獨立的生產要素。但是,由于各國對技術的投資和技術革新的進展不一致,因而存在著一定的技術差距。這樣就使得技術資源相對豐裕或者在技術發展中處于領先的國家,有可能享有生產和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
格魯伯和弗農等人對1962年美國19個產業的有關資料進行了統計分析,分析得出美國在五個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出口方面,確實擁有比較優勢。因此可以認為,出口科研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國家也就是資本要素相對豐裕的國家。
③俄林的應對
1966年,俄林對《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作了修訂,在補充的《對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看法》中,對“里昂惕夫之謎”作出回應。他認為“里昂惕夫之謎”根源于要素模型的簡化,即模型的簡化導致理論與現實的偏差。
(2)產業內貿易說
①產業內貿易說提出的背景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在國際貿易實踐中出現了一種與傳統貿易理論所描述的情況相悖的新現象:國際貿易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而不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而發達國家之間又出現了對于同類產品的既進口、又出口的現象,到20世紀90年代,這種貿易占到了世界貿易的60%,它正在取代傳統貿易成為發達國家貿易利益的主要來源,該現象引起了國際經濟學界的重視,產業內貿易理論應運而生。
②產業內貿易的主要特點
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產業內國際貿易的簡稱,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段時間內,同一產業部門產品既進口又出口的現象。產業內貿易的特點有:
a.產業內貿易是同類產品的相互交換,而不是產業間非同類產品的交換。
b.產業內貿易的產品流向具有雙向性,即同一產業內的產品,可以在兩國之間相互進出口。
c.產業內貿易的產品具有多樣性。這些產品中既有資本密集型產品,也有勞動密集型產品;既有高技術產品,也有標準技術產品。
d.產業內貿易的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在消費上能夠相互替代;二是在生產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產要素投入。
③產業內貿易形成的原因
產業內貿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a.同類產品的異質性是產業內貿易的重要基礎;b.規模經濟收益遞增是產業內貿易的重要成因;c.經濟發展水平是產業內貿易的重要制約因素。
(3)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基本上是一個靜態的理論體系,缺乏動態的眼光分析各國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為了克服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這一缺陷,1990年,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國家競爭優勢理論。這是一個革命性的概念,是一個超越了比較優勢概念,擁有豐富內涵的嶄新范疇,它對于建立一個統一的、現代的國際貿易理論體系,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①指出了李嘉圖、俄林國際分工理論存在的問題
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認為,李嘉圖和俄林的國際分工理論脫離了當代國際貿易實際,并用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來進行修正。波特認為,李嘉圖和俄林的國際分工理論與現實脫節,不能解釋當今世界豐富多元的貿易形態。
②李嘉圖、俄林國際分工的理論前提不切實際
李嘉圖、俄林生產要素比較利益法則的假設沒有考慮經濟規模,認為技術具有普遍性。生產本身沒有差異性,連國家資源也被設定,還假設資金與熟練工人不會在國家之間移動。
③影響當代國際分工發展的因素
波特認為,影響當代國際分工發展的因素主要有:a.技術的變遷;b.資源條件的逐漸普及;c.經濟全球化趨勢。
④單純依靠比較優勢原則對當代國家產業發展的危害
波特認為,各國單純依靠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國際分工和開展國際貿易,會危害該國產業的發展,其原因主要有:a.生產要素作為財富源泉的作用被加速替代;b.勞動力或天然資源的競爭力在衰退;c.單純依靠比較優勢原則對發展中國家是一個“陷阱”。
⑤需要以國家競爭優勢取代比較優勢理論
a.需要以國家競爭優勢取代比較優勢理論的原因
第一,國家是企業最基本的競爭優勢。在經濟全球化下,國家在產業競爭中的地位非常重要。隨著貿易自由化的深化,當保護障礙初步取消后,以產業技術和現場經驗為支柱的國家,重要性將大大提高。國家不但影響企業所作的策略,也是創造并持續生產與技術發展的核心。
第二,創新沒有國界。在資本流動全球化下,企業的國籍不再成為主要問題。在此背景下,一個國家保持并提升自身生產力的關鍵在于,它是否有資格成為一種先進產業或重要產業環節的基地。
b.以國家競爭優勢取代比較優勢理論的前提
在動態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中,“動態與不斷進化的競爭”是其前提,必須把“技術進步”和“創新”放在重要位置。
⑥國家競爭優勢圖解
波特認為,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就是企業、行業的競爭優勢,也就是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優勢。一個國家的興衰,其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國際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競爭優勢形成的關鍵在于能否使主導產業具有優勢,優勢產業的建立有賴于生產率的提高,提高生產率的源泉在于企業是否具有創新機制。從宏觀角度來看,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來源于以下四個基本因素和兩個輔助因素。
如圖3-1所示,波特將競爭優勢的各個方面歸為以下四類,即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持產業,企業策略、企業結構與同業競爭,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國家競爭優勢的鉆石模型”,這個模型就是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的核心。
圖3-1 國家鉆石體系
a.生產要素。生產因素是指一個國家在特定產業競爭中有關生產方面的表現。波特指出,雖然要素狀況在貿易類型的決定中十分重要,但這并不是競爭力的唯一源泉,最為重要的是一國不斷創造、改進和調動其生產要素的能力,而不是要素的初始稟賦。在波特看來,高級要素比基本要素更有價值。
b.需求條件。需求條件是指本國市場對該項產業所提供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如何。波特指出,在促進企業持續競爭力方面,最重要的是市場的特征,而不是市場的大小。若國內消費者善于挑剔,品味較高,便有助于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從而取得競爭優勢。
c.相關與支持產業的環境。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環境是指該項產業的相關的上游和下游產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那些擁有發達而完善的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企業在運作過程中,通過密切的工作關系、與供應商的接近、及時的產品供應和靈通的信息獲得并保持優勢。
d.企業策略、企業結構與同業競爭。波特指出,沒有任何戰略是普遍適用的,戰略的適用性取決于某時某地某企業的有關工作的適應性和彈性。政府應為社會創造一種公平的競爭環境,激勵的競爭會迫使企業不斷提高生產效率,以取得競爭優勢。
在國家環境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上,還有“機會”和“政府”兩個變數。產業發展的機會通常要等基礎發明、技術、戰爭、政治環境發展、國外市場需求等方面出現重大變革與突破。政府在構成一國整個競爭力中具有重要作用。
5.馬克思的國際分工理論
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從歷史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對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分工作了考察與研究,提出應從社會生產方式演變中分析國際分工產生和發展的現象,從而揭示出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二重性。
(1)該理論的特點
馬克思反對抽象地研究國際分工,主張將國際分工納入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研究,以明確國際分工的性質和影響。
(2)資本主義國際分工來源于社會分工的發展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國際分工是資本主義社會分工發展的深化過程。由于機器和蒸汽的應用,分工的規模已使大工業脫離了本國基地,完全依賴于世界市場、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因此,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動力來自資本主義首先進行產業革命的國家社會分工發展的內在要求。
(3)資本主義國際分工初級階段的形式與形成因素
①資本主義國際分工初級階段的形式
一方面,地理大發現有力地促進了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的擴大,加速了西歐資本原始積累的進程,從而為資本主義早期國際分工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產業革命形成了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分工,即工業國與農業國和礦業國之間的垂直型國際分工。
②資本主義國際分工初級階段的形成因素
資本主義國際分工初級階段的形成因素主要有:a.以英國為首的工業發達國家生產力的巨大發展;b.通過殖民統治,工業發達國家強迫殖民地生產工業國(宗主國)需要的原料,銷售工業國(宗主國)生產的消費品,進行不平等貿易;c.發動商業戰爭,依靠先進的武器和鐵艦打敗落后國家,簽訂不平等條約,使它們淪為工業國家的原料來源地和產品的銷售市場。
(4)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二重性
①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進步性
資本主義國際分工具有一定的進步性,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a.資本主義國際分工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巨大發展;b.資本主義國際分工加強了各國的專業化,從而提高世界生產力的水平;c.資本主義國際分工普及了資本主義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現代化文明。
②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強制性和掠奪性
資本主義的國際分工體現著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這種國際分工使“衛星”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畸形單一,影響了這些國家的發展,甚至帶來災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國際分工,因其強制性和掠奪性,常被國際資本用作控制和剝削廣大落后國家的途徑和工具,導致國際分工的不平等。
6.布哈林的國際分工理論
俄國馬克思主義者布哈林對國際分工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其主要觀點如下:
(1)國際分工的定義
布哈林認為,社會分工具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在一般的社會分工基礎上“存在一種各‘國民經濟’之間的分工,或者說各國之間的分工。這種超越出‘國民經擠’疆界的分工,就是國際分工”,“國際分工的表現是國際交換”。
(2)國際分工的前提
布哈林認為,國際分工需要以下兩種前提。①自然前提,由各“生產機體”生存的自然環境而決定;②社會前提,由各國文化程度、經濟結構以及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布哈林認為,后者重于前者,即“生產條件的自然差別雖然重要,但是,如果同各國生產力發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差別比起來,它的作用愈益減少了。”
(3)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形成
布哈林認為,國際分工同整個社會生產中兩個最大工業部門的分工——工業與農業的分工是一致的,社會勞動的主要部門被一條界線隔開,劃分為兩種不同類型的國家。社會勞動在國際范圍上劃分開來。
(4)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意義與問題
①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意義
布哈林認為,資本主義國際分工具有一定的意義,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a.國際分工使勞動成為世界性勞動;b.國際分工的表現是國際交換,其對經濟生活的正常進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c.世界分工和國際交換是世界市場和世界價格存在的前提。
②資本主義國際分工存在的問題
布哈林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是社會性的,國際分工使各個私有的‘國民’經濟成為幾乎擴及全人類的、無所不包的勞動過程的組成部分。但是獲取權卻具有‘民族的’(或國家的)性質,其受益者是金融資本的資產階級的國家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