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課后習題詳解

1.為什么對感覺及其刺激必須加以區分?

答:感覺和感覺刺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感覺是人的主觀感受,而刺激屬于物理因素。感覺總是由刺激引起,刺激的存在以及它的變化是感覺產生和發生變化的重要條件。但是,感覺與其刺激并不總是一致,因此要加以區分。具體原因主要包括:

(1)在人們生活的內外環境里,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刺激,有些刺激對人們的感官是不適宜的。它們超出個體感受的限度,因而不能引起人們的感覺。

(2)對于適宜的刺激,也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引起感覺。人們感覺不到落在皮膚上的塵埃,聽不到遠處手表的滴答聲,這是因為它的刺激強度不夠大。要想引起感覺,刺激必須達到一定的量。

(3)對于中等強度的刺激,德國生理學家韋伯將感覺與刺激的關系表述為:△I/I=K,其中,I是原先的強度(或稱標準強度),△I是剛能夠引起“較強”感覺的刺激強度增量,K為常數,不同感覺道的K值是不同的。德國物理學家費希納在韋伯研究的基礎上運用積分運算得出:S=Klgi+C,其中S為感覺,i為刺激強度,K、C為常數,即感覺的大小和刺激強度的對數成正比。

2.怎樣理解感覺閾限與差別閾限的概念?

答:(1)感覺閾限的含義

感覺閾限是測量感覺系統感受性大小的指標,用剛能引起感覺的刺激量來表示。可分為絕對感覺閾限和差別感覺閾限兩類。絕對閾限是指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強度。其操作性定義是有50%的次數能引起感覺,50%的次數不能引起感覺的那一種刺激強度。

(2)差別閾限的含義

差別閾限是指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最小刺激強度。其操作性定義是有50%的次數能覺察出差別,50%的次數不能覺察出差別的刺激強度的差別。差別閾限值也稱最小可覺差(JND)。

3.什么是Weber定律?

答:(1)韋伯定律,即感覺的差別閾限隨原來刺激量的變化而變化,而且表現為一定的規律性,用公式K=△I/I來表示,其中I為原刺激量,△I為此時的差別閾限,K為常數,又稱為韋伯比率。不同感覺通道之間的韋伯比率不同。

(2)韋伯定律提供了一個比較辨別能力的重要指標。如果要比較不同個體某一感覺道的辨別能力而所用的標準刺激又不相同時,就不能用差別閾限的絕對值進行比較,而要用韋伯比例來比較。另一方面,由于韋伯比例的倒數1/K可以用來作為感受性的指標,所以通過韋伯比例還能對不同感覺道的感受性進行比較。

(3)韋伯定律雖然揭示了引起差別感覺的一些定律,但是,它只適用于中等強度的刺激。在刺激過強或過弱時,韋伯定律就不再適用,其K值就會發生變化。在不同的感覺中,韋伯分數的差別是很大的。因此,韋伯分數成為不同感覺通道的辨別能力的指標。韋伯分數越小,辨別就越靈敏。

4.測量感覺閾限與差別閾限的3種方法的實驗程序是怎樣的?實驗結果如何處理?

答:測量感覺閾限的基本方法有三種,它們是最小變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誤法。

(1)最小變化法

最小變化法測量絕對感覺閾限

a.最小變化法的刺激由遞減和遞增兩個系列組成,每次刺激后讓被試報告他是否有感覺。

b.被試報告有感覺時用“+”表示,報告無感覺時用“-”表示,不能肯定有無感覺時用“?”表示。

c.刺激的增減應盡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統地探求被試由一類反應到另一類反應的轉折點。在這個系列中被試有感覺和無感覺的轉折點就是絕對感覺閾限。

d.最后求得的絕對閾限是多次所得的系列絕對閾限的算術平均值。

最小變化法測量差別閾限

a.在每一次試驗中比較兩個刺激:一個是標準刺激,一個是比較刺激。

b.被試可以有3類反應,表示為“+”,“=”,“-”。

c.下限是指從“-”到“=”的轉折點,上限是指由“=”到“+”的轉折點,上限與下限之間稱做不肯定間距(IU)或相等地帶。差別閾限(DL)等于1/2不肯定間距。不肯定間距的中點被稱為主觀相等點(PSE),被試在作比較時,是以主觀相等點為標準刺激。

d.差別閾限也是多次試驗后的統計值。

絕對差別閾限是指通過多次試驗求得的平均差別閾限,如果標準刺激變了,那么所求得的絕對差別閾限也會改變。絕對差別閾限和標準刺激的比例稱做相對差別閾限。

(2)恒定刺激法

恒定刺激法的實驗要求

a.恒定刺激法的刺激通常由5~7個組成,并在實驗過程中保持不變。

b.刺激的最大強度被感覺的概率達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強度被感覺的概率在5%左右。

c.各個刺激之間的距離相等。

d.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隨機呈現的,每個刺激呈現的次數應相等。

用恒定刺激法測量絕對閾限

以測定手掌的兩點閾的例子來說明用恒定刺激法怎樣測量絕對閾限。

a.先選定最大和最小的刺激12mm和8mm,然后按照距離1mm的大小確定其余的刺激為9、10、11mm。

b.每個刺激隨機呈現200次。

c.在每一刺激呈現后,要求被試回答是“兩點”還是“一點”。實驗結果見表3-6。根據表中數據可以設想,50%次判斷為兩點的刺激必在l0mm與11mm之間。

表3-6  用恒定刺激法測兩點閾的結果

計算恒定刺激法實驗結果的方法

a.直線內插法

直線內插法應用比例算式求絕對閾限。設所求的閾限值為X,由于所求絕對閾限是得到0.50比例數的刺激值,則:

如果把實驗結果準確地畫出來,也可以直接從圖上讀出兩點閾的數值。

b.平均Z分數法

平均Z分數法要求把實驗結果的P值比例轉換為標準分數即Z分數,這可以通過查P-Z的轉換表來獲得。這種方法可以避免直線內插法的缺點,因而提高了結果的精確度。

c.最小二乘法

用最小二乘法作直線時,要先確定直線方程:Y=a+bX中的a和b,有關的公式如下:

 (3.7)

 (3.8)

其中,X和Y代表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原始分數,N代表X或Y的個數。

在心理學中,需將縱軸的y值轉化成對應的Z分數,使X與Y的關系轉化為直線關系,因為最小二乘法只適于兩個變量有線性關系的情況。則

 (3.9)

當Z=0時,

 (3.10)

因為在常態曲線上,Z=0時,P=0.50,所以(3.10)式中的S就是所求的兩點閾。同一實驗結果因為處理方法不同而有差異,其中最小二乘法是最精確的。

用恒定刺激法測量差別閾限

a.實驗程序

確定標準刺激和比較刺激。標準刺激和比較刺激按隨機方式呈現,要求被試將比較刺激和標準刺激進行比較,只允許作兩類回答:如“重”或“輕”。每個刺激都和標準刺激比較n次。標準刺激和比較刺激相繼呈現,其中n/2次標準刺激在前。

b.75%的差別閾限

當要求被試只作兩類回答時,應該取75%次感覺重于標準刺激的比較刺激來作為相等地帶的上限,取25%次感覺重于標準刺激的比較刺激來作為相等地帶的下限。差別閾限為1/2(上限-下限),求得的差別閾限稱為75%的差別閾限。

c.注意事項

在允許三類回答的實驗中,被試的態度會大大地影響相等地帶的大小。如果被試十分自信,說相等的次數就很少,結果相等地帶也就很小,從而導致差別閾限(1/2的相等地帶)也小。三類回答的實驗易受被試個性的影響,因而人們一般更偏愛兩類回答的實驗方法。

在用恒定刺激法測量差別閾限時,標準刺激和比較刺激是繼時呈現的,這就可能產生時間誤差。如主觀相等點小于標準刺激,就產生負的時間誤差。反之,就產生正的時間誤差。

(3)平均差誤法

實驗程序

實驗者規定以某一刺激為標準刺激,然后要求被試調節另一比較刺激,使后者在感覺上與標準刺激相等。每一次比較都會得到一個誤差,把多次比較的誤差平均起來就可得到平均誤差。因為平均誤差與差別閾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誤差來表示差別感受性。

求平均誤差的兩種方法

a.把每次調節的結果與標準刺激之差的絕對值平均起來作為差別閾限。

b.把每次調節的結果與主觀相等點之差的絕對值平均起來作為差別閾限。此時的主觀相等點是相等地帶的中點,它等于各比較刺激的平均數。

5.什么叫75%的差別閾限?它有什么優點?

答:(1)75%的差別閾限

75%的差別閾限是指當要求被試只作兩類回答時,只有50%次能與標準刺激區分的比較刺激,實際上是不能與標準刺激區分的比較刺激。在這種情況下,就取75%次感覺重于標準刺激的比較刺激作為相等地帶的上限,因為它處在50%次與100%次感覺重于標準刺激的比較刺激之間的中點;同理,取25%次感覺重于標準刺激的比較刺激作為相等地帶的下限。差別閾限為1/2(上限-下限),求得的差別閾限稱為75%的差別閾限。

(2)75%的差別閾限的優點

在采用恒定刺激法對差別閾限測量時,如果要求被試對于標準刺激和比較刺激的關系做兩類判斷(大或者小),50%對應的刺激的強度并不符合差別閾限的定義。這個刺激強度表示的意義是被試50%的次數判斷比較刺激比標準刺激長,且50%的次數判斷比較刺激比標準刺激短。那么,被試無法區分比較刺激和標準刺激。實際上,差別閾限是有差別和無差別的分界。因此,按照差別閾限的定義,在恒定刺激法兩類回答測量差別閾限時,75%和25%的次數對應的刺激值分別為比較刺激比標準刺激長和比較刺激比標準刺激短的差別閾限。

6.什么叫閾下知覺?

答:閾下知覺是指低于閾限的刺激所引起的行為反應。作用于各種感受器的適宜刺激,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引起感受。那種剛剛引起感受的最小刺激量,稱為絕對感覺閾限。低于絕對閾限的刺激,雖人們感覺不到,但卻能引起一定的生理效應。例如,低于聽覺閾限的聲音刺激能引起腦電波的變化和瞳孔的擴大。剛剛能引起生理效應的最小刺激量,稱為生理的刺激閾限。有意識的感覺閾限和生理的刺激閾限并不完全是同等的。一般生理的刺激閾限要低于意識到的感覺閾限。閾下知覺一般應用在內隱記憶的研究中。

7.色子游戲的一般規則是怎樣的?怎樣定標準可以使猜對的百分比超過50%?

答:(1)色子游戲的一般規則

一次擲3顆色子,2顆是正常的,即每個面有一個數字,依次是1到6。第三顆是特殊的,3面寫0,另3面寫3。你的任務是猜測,特殊色子的哪一面朝天?是寫有0的一面,還是寫有3的一面?在猜以前,伙伴告訴你3顆色子朝天的數目的總和。

(2)定標準

根據3顆色子數目構成8的情況,分別列出來。

表3-7

當色子總和為2、3、4時,猜特殊色子為0。

當色子總和為13、14、15時,猜特殊色子是3。

5~12之間時,當總數為8以下時,猜0對的概率可以超過50%。當總數大于9時,猜3對的百分比可以超過50%。

8.信號檢測論中,擊中率與虛報率怎樣隨標準升高或降低而變化?

答:在信號檢測實驗中,為了判斷信號是否出現,被試必須設定一些判斷的標準。當信號的強度超過判斷標準,被試會報告他感覺到了刺激;當信號的強度低于判斷標準,被試則會報告他沒有感覺到刺激出現。擊中率是當信號(SN)出現時,被試報告為“有信號”的概率,用表示;虛報率是指當只有噪音(N)出現時,被試報告為“有信號”的概率,用表示。

當標準升高時,即被試掌握的標準比較嚴格,被試在沒有足夠的信息時,不輕易做出“有信號”的反應,擊中率和虛報率都下降;當標準下降時,即被試掌握的標準比較寬松,只要有一點信息,被試就作出“有信號”的反應,擊中率和虛報率都上升。

9.有無法與評價法的實驗程序是怎樣的?怎樣計算與β?

答:(1)有無法

實驗程序

要求事先選定SN刺激和N刺激,并規定SN和N出現的概率,然后以隨機方式呈現SN或N,要求被試回答,剛才的刺激是SN還是N。根據被試對呈現刺激的判斷結果來估計,如表3-8所示。

表3-8  根據判斷結果對P(y/SN)和P(y/N)的估計

舉例

在白噪聲的背景上檢測一個純音信號的實驗。以隨機方式呈現給一個被試100次信號和100次噪聲,呈現200次后,結果發現:呈現100次信號時被試回答是信號的有16次,呈現100次噪聲時被試回答是信號的有2次。因此:

這些結果可以用圖3-6來說明。

圖3-6  有無法實驗圖解

判斷標準

圖中橫坐標上的ZA點就是判斷標準。當獲得的聽感覺等于ZA感覺或大于ZA感覺時,被試就說獲得的感覺是由信號引起的。當標準變化時就會引起擊中率和虛報率相應的變化,它們之間有固定的關系。同理,已知擊中率和虛報率也就可以推知標準的大小。在信號檢測論中,判斷標準β是由下面的公式來計算的:

 (3.11)

在信號檢測論中,擊中率的縱坐標是指與擊中率相應的Z分數上正態曲線的高度,類似地,虛報率的縱坐標是指與虛報率相應的Z分數上正態曲線的高度。

由于信號檢測論實驗不僅測被試對信號刺激的反應,而且也測被試對噪聲刺激的反應,因此,由信號引起的感覺就形成了一個正態分布曲線;由噪聲引起的感覺也形成了一個正態分布曲線。

a.如果被試A感受性高即分辨能力強,那么他對信號與噪聲就會區分得很清楚,實驗結果也就會得到兩個相距較遠的正態曲線;

b.當信號與噪聲的強度不變,如果被試B感受性低,那么他對信號與噪聲的區分就不如A清楚,實驗結果就會得到兩個距離較近的正態曲線,即兩個正態曲線重合部分較大。

c.如果被試C對同樣的信號與噪聲根本分辨不出來,那么,實驗結果就會得到兩個完全重合的正態曲線,即兩個正態曲線的距離為0。

感受性的指標可以用兩個正態曲線的距離即兩個正態分配的平均數之間的距離來表示。為了便于在不同條件下進行比較,這個距離是以標準差為單位來表示的,常稱,即擊中率P對應的Z分數與虛報率P對應的Z分數之差。用公式表示如下:

 (3.12)

當P值>50%時,查出的Z分數值為負;當P<50%時,查出的Z分數值為正。通過查正態曲線表,可以得到擊中率P=0.16的Z分數為1。而虛報率P=0.02的Z分數為2。將之代入的公式,則在這輪實驗中=2-1=1。

(2)評價法

評價法的實驗是指在信號檢測論的實驗中首先讓被試回答有信號或無信號,然后說明回答的確信程度(或用概率來表達確信程度)。

評價法與有無法的區別

a.在有無法實驗中,當定下判斷標準以后,凡等于或大于標準的感覺都說是信號引起的。由于有無法是把感覺連續體分為兩部分,故它從被試的反應中所能知道的就只是某一感覺在標準以上或以下,即反應的把握程度反映不出來。從而也就喪失掉了許多信息。

b.評價法則可以區分出信號或噪音引起的感覺離標準差的距離(參見圖3-7)。

圖3-7  評價法反應圖示

圖3-7中的是感覺連續體上從左到右的5個標準。1、2、3、4、5和6代表確信程度即評價等級。在有無法中一種信號概率或一種獎勵辦法只允許被試使用一個判斷標準,而在評價法中,同一輪實驗被試實際上使用幾個判斷標準。將強度不同的感覺分屬于不同的評價等級(如表3-9所示),使得反應的把握程度表現出來,從而避免了有無法中對不同的感覺強度,只用有信號或無信號來反應的簡單做法,而保留了較多的信息。由于評價法在一輪實驗中使用了多個標準,故它可以獲得有無法多輪實驗才能得到的結果。

表3-9  各個確信程度的含義

在一個信號檢測實驗中,SN和N各呈現600次,用評價法得到的實驗結果,如表3-10所示。

表3-10  評價法的實驗結果

表3-10中的第(2)、第(3)兩行分別為SN和N與各確信程度結合的次數。如果要根據表3-10的數據來計算被試在各種標準下的與β,則需要將以下的各標準的擊中率與虛報率進行累加,如表3-11所示。

表3-11  各標準下的擊中率和虛報率

根據表3-11所列數據可以計算出各標準下相應的和β,見表3-8。如果以虛報率的Z分數為橫坐標,以擊中率的Z分數為縱坐標,則畫出的ROC曲線就是一條直線,這條直線與機遇線的距離就是的值,如圖3-8所示。

圖3-8  雙常態坐標上的ROC曲線

表3-12  各種標準下的和β

10.什么叫等感受性曲線?

答:操作者特征曲線(ROC曲線),又稱為等感受性曲線,是指在特定刺激條件下,以被試在不同判斷標準下所得的虛報概率P(y/N)為橫坐標,以擊中概率P(y/SN)為縱坐標的各點的連線。當判斷標準變化時,擊中率與虛報率都相應地發生變化,但分辨能力保持不變(圖3-9)。

圖3-9  ROC曲線

第一,圖中的對角線是代表被試的辨別力等于0的一條線,即擊中率等于虛報率的一條線。ROC曲線離這條線愈遠,表明被試的辨別力愈強。

第二,ROC曲線的曲率代表了被試對信號的感受性以及他(她)的反應標準,與被試的判斷標準無關。

第三,ROC曲線的曲率是由被試的感受性和信號強度所共同決定的。

第四,感受性與判斷標準β是彼此分離的。

11.影響β的因素是什么?影響的因素是什么?

答:(1)影響β的因素

信號出現的概率。當信號出現的概率低時,被試不輕易回答說有信號,表明被試的判斷標準高。當信號出現的概率高時,被試傾向于多說有信號,表明被試的判斷標準低。即當信號不經常出現時,被試獲得很強的感覺才說有信號;而當信號頻頻發生時,被試獲得輕微的感覺就說有信號了。

獎懲辦法。在信號出現的概率保持恒定的情形下,獎懲辦法導致被試不同的動機水平,最后影響判斷標準。當獎懲辦法是鼓勵多說信號時β偏低;當獎懲辦法是鼓勵少說信號時β偏高。

(2)影響的因素

信號本身的強度。當信號本身的強度比較大時,人們容易覺察到,就高,反之,當強度比較弱時,則不易覺察到,就低。

被試的感受性。每個人對相同刺激的反應存在差異,有些人感受性高,而有些人感受性低,因此感受性的高低也影響了被試的辨別力。

12.評價法中低標準下的擊中率與虛報率為什么都應該是累積概率?

答:評價法中低標準下的擊中率與虛報率都應該是累積概率,其原因如下:

如圖3-10所示,當感覺出現時,由于它在標準以上,故被試以第6級作反應;當感覺出現時,由于它在標準以下,故不能以第6等級反應,但它在標準以上,所以以第5等級反應。現在要計算標準的擊中率,那就不僅要包括第5等級的反應,還應當包括第6等級的反應,因為標準比標準高,在標準以上可以肯定感覺是由信號引起,那么在比低的任何標準下,當然也可以肯定感覺是由信號引起的。所以標準的擊中率,就是信號呈現時第6等級和第5等級的反應之和。因此,對于以下的各標準,擊中率都應該是累計概率。各標準下的虛報率也應以類似的方法來計算。

圖3-10

13.信號檢測論與古典心理物理法的差別是怎樣的?

答:信號檢測論是對古典心理物理法的繼承和發展。信號檢測論區分了感受性和判斷標準,古典心理物理學的方法僅僅能判斷感受性的有無,不能區分感受性與判斷標準,但是它能很好地說明感覺的概念。二者的具體差別可從基本閾限理論和測量方法的角度進行分析。

(1)基本閾限理論存在差別

古典心理物理法的闡限理論認為作用于感受器的一個刺激,引起一系列的沖動,在大腦中樞發生了一種效應。閾限是一個固定點,被試的判斷連續對應于反應的連續,當刺激超過最小量——閾限時,被試就判斷“有”,當刺激低于閾限時,被試就判斷“無”。

信號檢測論認為被試覺察信號有一個中樞神經效應,這種效應隨著每次刺激呈現,時刻都在變化。信號總是在噪音的背景上產生,信號的影響和噪音的影響都被假定為正態分布。人類覺察是建立在統計決策論的基礎上,被試選擇一個標準,當給定的刺激超過這個標準時,被試就反應“有”,否則則說“無”,這個反應標準就是閾限。

(2)測量方法上存在差別

傳統心理物理法的測量方法主要包括:最小變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誤法;信號檢測論的測量方法主要包括:有無法、評價法。

14.什么是Fechner定律?它與Weber比例有什么關系?

答:(1)Fechner定律

Fechner定律假定心理量是與辨別成比例的,即一個刺激引起的心理量的大小與絕對閾限以上的JND數目成比例,其數學表達式為:Rk=logS0+Klog(1+W);其中W為Weber比例,當刺激強度增大時,差別閾限也相應增大,這樣才能使主觀感覺的增量保持恒定,即保持著最小可覺差。

(2)Fechner定律與Weber比例的關系

Fechner定律建立在兩個假設的前提下:假定Weber比例在強弱不同的刺激水平上都是恒定的;在所有刺激強度水平上的JND都是相等的,即主觀的剛剛感到的差別在不同刺激水平上都是一樣的。

15.怎樣理解Fechner定律的基本特征是用可分辨的刺激來表示可分辨的感覺?

答:(1)Fechner定律假定心理量是與辨別成比例的,即一個刺激引起的心理量的大小與絕對閾限以上的JND數目成比例,其數學表達式為:

(2)Fechner定律表示的心物對應關系是:刺激S0產生感覺R0;S1產生R1直到SK產生RK。R1是與1個log(1+W)相對應的……Rk是與K個log(1+W)相對應的。心理量與物理刺激的對數成比例。S0與S1是兩個剛剛可以分辨的刺激,R0與R1是兩個剛剛可以分辨的感覺。

(3)刺激是可分辨的,而Fechner定律將感覺以JND為單位來表示,也是可分辨的。因此,Fechner定律的基本特征是用可分辨的刺激來表示可分辨的感覺。

16.數量估計法與感覺道交叉匹配方法的實驗程序是怎樣的?

答:(1)數量估計法

史蒂文斯闡述了數量估計法的兩種形式。其一是給被試呈現一標準刺激,并賦予標準刺激一個主觀值,例如10。被試要根據標準刺激的數值,給由其他刺激產生的感覺賦值。一般來說,使用大約10~20個刺激且每個刺激以隨機順序呈現給被試2~3次。通過每個被試對每個刺激的反應來計算中數或幾何平均數,然后通過計算所有觀察者的中數或幾何平均數把數據結合在一起。

數量估計法的另一種形式是沒有標準刺激的初始賦值,所有刺激都隨機呈現給被試。他們要對第一個呈現的刺激隨意指定一個數值來代表它所產生的感覺量,并據此對接下來的所有刺激一一賦值。不少研究者認為這種形式的數量估計法更好一些,因為它讓被試自己決定采用的數字大小范圍,能夠避免因實驗者指定的標準刺激感覺量值不合被試使用習慣而造成的影響。

(2)感覺道交叉匹配方法

史蒂文斯的數量估計法曾受到批評,人們認為被試給出的數字可能更多地反映他的數字習慣而不反映他的感覺。為了回答這類批評,Stevens曾用不同感覺道的交叉匹配法(cross-modality matching)來進行實驗,以進一步驗證Stevens定律。實驗中被試緊握手壓力計,用握力大小來匹配電流、白噪聲、振動等等。其結果在雙雙對數坐標上畫出的曲線都是直線,也就是說,實驗結果符合冪定律,與用數量估計法的結果相同。

17.什么是Stevens定律?

答:(1)Stevens定律的內容

Stevens定律: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冪函數。其公式為:。常數b是被試任意定的。常數a是指數,它代表心理量與物理量的關系,即當客觀的物理強度成倍增加時,心理量以物理強度增加倍數的a次冪增加。

指數大于1表明心理量的增加快過物理量的增加;

指數等于1表明心理量與物理量以同等的速度增加;

指數小于1表明心理量的增加速度小于物理量的增加速度。

(2)對Stevens定律的評價

Stevens的數量估計法曾受到批評,人們認為被試給出的數目字可能更多地反映他的數字習慣而不反映他的感覺。為了回答這類批評,Stevens曾用不同感覺道的交叉匹配法來進行實驗,以進一步驗證Stevens定律。

18.怎樣理解心理物理判斷的相對性?

答:(1)相對性原則

任何刺激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它總是在時間順序或空間上相對于一定的上下關系或背景,因此,對刺激的知覺不僅依賴于刺激本身,也依賴于其背景。

(2)Laming的觀點

1984年Laming提出了用判斷的相對性原則來解釋數量估計法。

該原則認為,數量估計法實驗中所有的判斷都是相對于即時的上下關系的。即時的上下關系是指剛才呈現過的刺激以及給出的數目字,在這即時的上下關系中對當前刺激的判斷僅僅是順序性的。

Laming對于感覺本質的理解

a.被試能可靠報告的事情:如這燈光比那燈光更明亮,這聲音比那聲音更響等。

b.Fechner定律用辨別刺激差別的能力來測量內部(或代表)可分辨的感覺是不成功的,因為辨別刺激差別的能力僅用刺激的物理測量本身也能說明,因此,不一定是反映感覺的差別。即Fechner提出的心理的物理學并沒有實現。

c.數量估計法是對感覺的直接測量,雖然數量估計法引起的變異較大,但數量估計法已提供了數目判斷是怎樣系統形成的詳盡資料,一旦這些資料能合理地得到解釋,對感覺本質的理解就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19.對偶比較法與等級排列法的實驗程序是怎樣的?

答:(1)對偶比較法的程序

對偶比較法最早出現在顏色愛好的研究中。在白紙卡片上分別寫上紅、橙、黃、綠、藍。被試的任務非常簡單:在面前的兩張卡片中挑一張,以表示在兩種顏色中他更喜歡哪一種顏色。比完兩種顏色以后,換另一對顏色再比較,這樣一直做下去直到所有的顏色都被判斷為止。由于每一種顏色都要和另外的顏色配對比較,所以5種顏色共需配成10對即配對數目為(其中n是待比較的樣品數目)。表3-13是假設的實驗結果。

表3-13  用對偶比較法研究顏色愛好的實驗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易县| 扶沟县| 晋江市| 如东县| 和田县| 凭祥市| 车险| 施秉县| 嘉义县| 澳门| 田林县| 山阴县| 新源县| 浙江省| 大兴区| 白沙| 古蔺县| 昌吉市| 南澳县| 浑源县| 晋州市| 乌什县| 江门市| 微山县| 江孜县| 邓州市| 贵州省| 肇州县| 池州市| 松阳县| 开远市| 肃北| 奎屯市| 阿拉善左旗| 徐汇区| 正镶白旗| 万荣县| 凌源市| 黔南| 石城县| 仁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