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臨床醫學綜合能力(西醫)生物化學考點歸納與歷年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7931字
- 2021-04-15 12:51:56
1.2 考點歸納與歷年真題詳解
一、組成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的化學結構和分類
1.20種氨基酸的結構
除甘氨酸外,均屬于L-α-氨基酸,即在連接羧基的α碳原子上有一個氨基。氨基酸的通式如圖1-1所示。
圖1-1 氨基酸通式
2.氨基酸的分類
根據其側鏈的結構和理化性質,可將組成人體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分為5類。
氨基酸的分類如表1-1所示。
表1-1 氨基酸的分類
【例1】(A型題)下列氨基酸中,屬于酸性氨基酸的是( )。[2008年研]
A.精氨酸
B.甘氨酸
C.亮氨酸
D.天冬氨酸
【答案】D
【解析】酸性氨基酸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A項,精氨酸屬于堿性氨基酸,BC兩項,甘氨酸和亮氨酸屬于非極性脂肪族氨基酸。
【例2】(X型題)下列氨基酸中,屬于疏水性的有( )。[2011年研]
A.纈氨酸
B.精氨酸
C.亮氨酸
D.脯氨酸
【答案】ACD
【解析】20種組成人體蛋白質的氨基酸分為5類:①非極性脂肪族(疏水性)氨基酸(包括甘氨酸、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脯氨酸);②極性中性氨基酸;③芳香族氨基酸;④酸性氨基酸;⑤堿性氨基酸(包括賴氨酸、精氨酸、組氨酸)。
3.特殊類型的氨基酸
幾種特殊類型的氨基酸如表1-2所示。
表1-2 幾種特殊類型的氨基酸
【例3】(A型題)在天然蛋白質的組成中,不含有的氨基酸是( )。[2009年研]
A.精氨酸
B.瓜氨酸
C.半胱氨酸
D.脯氨酸
【答案】B
【解析】ACD三項,精氨酸、半胱氨酸和脯氨酸都是組成人體蛋白質的氨基酸。B項,組成人體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中不含瓜氨酸,瓜氨酸是尿素循環的中間產物。
【例4】(A型題)下列哪種氨基酸體內不能合成,必須靠食物供給?( )[2006年研]
A.纈氨酸
B.精氨酸
C.半胱氨酸
D.組氨酸
E.絲氨酸
【答案】A
【解析】體內需要但又不能自行合成,必須由食物供給的氨基酸稱必需氨基酸,包括8種氨基酸:纈、異亮、亮、苯丙、蛋、色、蘇、賴氨酸。
【例5】(A型題)下列氨基酸中,屬于生糖兼生酮的是( )。[2009年研]
A.亮氨酸
B.組氨酸
C.賴氨酸
D.蘇氨酸
【答案】D
【解析】在組成人體的20種氨基酸中,生糖兼生酮氨基酸有5種,即異亮、苯丙、酪、色、蘇,記憶法為“一本落色書(異-苯-酪-色-蘇)”。
【例6】(X型題)下列選項中,屬于生酮兼生糖的氨基酸有( )。[2008年研]
A.異亮氨酸
B.苯丙氨酸
C.酪氨酸
D.賴氨酸
【答案】ABC
【解析】生糖兼生酮氨基酸(5種):異亮、苯丙、酪、色、蘇,記憶法為“一本落色書(異-苯-酪-色-蘇)”
4.氨基酸代號
氨基酸的代號如表1-3所示。
表1-3 氨基酸的相關代號
二、氨基酸的理化性質
1.氨基酸具有兩性解離的性質
(1)兩性解離
所有氨基酸都含有堿性的α-氨基和酸性的α-羧基,因此氨基酸是一種兩性電解質,具有兩性解離的特性。
(2)等電點
①氨基酸的解離方式取決于其所處溶液的酸堿度。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離成陽離子和陰離子的趨勢及程度相等,成為兼性離子,呈電中性,此時溶液的pH稱為該氨基酸的等電點(pI)。
②氨基酸的pI是由α-羧基和α-氨基的解離常數的負對數pK1和pK2決定的。pI計算公式為:pI=1/2(pK1+pK2)。
a.當溶液pH<pI,解離成陽離子;
b.當溶液pH>pI,解離成陰離子;
c.當溶液pH=pI,成為兼性離子,電中性。
【例7】(A型題)當溶液的pH與某種氨基酸的pI一致時,該氨基酸在此溶液中的存在形式是( )。[2005年研]
A.兼性離子
B.非兼性離子
C.帶單價正電荷
D.疏水分子
E.帶單價負電荷
【答案】A
【解析】所有的氨基酸都含有堿性的α-氨基和酸性的α-羧基,可在酸性溶液中與質子(H+)結合呈帶正電荷的陽離子(-NH3+),也可在堿性溶液中與OH—結合,變成帶負電荷的陰離子(-COO—)。因此氨基酸是一種兩性電解質,具有兩性解離的特性。氨基酸的解離方式取決于其所處溶液的pH。若溶液pH<pI,則解離成陽離子;若溶液pH>pI,則解離成陰離子;若pH=pI,則成為兼性離子,呈電中性。
2.紫外線吸收性質
(1)理化特性
含有共軛雙鍵的色氨酸、酪氨酸的最大吸收峰在280nm波長附近。
(2)意義
大多數蛋白質都含有色氨酸,酪氨酸,蛋白質的吸收峰與其濃度成正比,故利用該原理可分析溶液中蛋白質的含量。
3.茚三酮反應
(1)理化特性
茚三酮水合物在弱堿性溶液中與氨基酸共熱時生成藍紫色的化合物,此化合物最大吸收峰在570nm波長處。
(2)意義
利用此原理可進行氨基酸定量分析。
三、蛋白質的分子結構
1.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基礎
(1)肽鍵
肽鍵是指肽或蛋白質多肽鏈中連接兩個氨基酸的酰胺鍵。氨基酸通過肽鍵相連成肽。
肽鍵平面如圖1-1所示。
圖1-2肽鍵平面示意圖
(2)寡肽
寡肽是指由10個以內氨基酸相連而成的肽。
(3)多肽
多肽是指由10個以上氨基酸相連組成的肽。
(4)體內存在的重要的生物活性肽
①谷胱甘肽(GSH):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組成的三肽。分子中半胱氨酸的巰基是該化合物的主要功能基團,具有還原性,保護體內蛋白質或酶分子中巰基免遭氧化,使蛋白質或酶處于活性狀態。
②多肽類激素及神經肽。
(5)蛋白質
蛋白質是由許多氨基酸組成的多肽鏈,通常將含有50個以上氨基酸的多肽鏈稱為蛋白質,含有50個以下氨基酸的稱為多肽。多肽鏈中有游離氨基的一端稱為氨基末端或N-端,有游離羧基的一端稱為羧基末端或C-端。
2.蛋白質的一級結構
(1)定義
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是指多肽鏈中氨基酸從N-端至C-端的排列順序。一級結構中的主要化學鍵是肽鍵,另外還有二硫鍵。
(2)意義
一級結構是理解蛋白質空間構象、作用機制和特異生物學功能的基礎。
3.蛋白質的空間結構
蛋白質的空間結構是指一條或數條多肽鏈上所有原子和基團在三維空間上的排布。包括二級結構、三級結構和四級結構。
(1)蛋白質二級結構
蛋白質二級結構是指蛋白質分子中某一段肽鏈的局部空間結構,也就是該段肽鏈主鏈骨架原子的相對空間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殘基側鏈的構象。二級結構的主要形式包括α-螺旋、β-折疊、β-轉角和無規卷曲。維系鍵是氫鍵。
①α-螺旋結構
a.定義
α-螺旋是指多肽鏈的主鏈圍繞中心軸呈有規律的螺旋式上升形成的構象。
b.特點
第一,螺旋的走向為順時針方向,即右手螺旋。
第二,氨基酸側鏈伸向螺旋外側,每3.6個氨基酸殘基螺旋上升一圈(即旋轉360°),螺距為0.54nm。
第三,每個肽鍵的N-H和第四個肽鍵的羰基氧形成氫鍵,氫鍵的方向與螺旋長軸基本平行。肽鏈中的全部肽鍵都可形成氫鍵,以穩固α-螺旋結構。
第四,所有的氨基酸均可參與組成α-螺旋結構,其中以Ala、Glu、Leu和Met為主。
②β-折疊
a.定義
β-折疊是指多肽鏈充分伸展,每個肽單元以Cα為旋轉點,依次折疊成鋸齒狀結構,氨基酸殘基側鏈交替地位于鋸齒狀結構的上下方的構象。
b.特點
鋸齒狀結構一般較短,只含5.8個氨基酸。
③β-轉角
a.定義
β-轉角是指肽鏈出現180°左右轉向回折時,形成的U形有規律的二級結構。
b.特點
第一,由第一個氨基酸殘基上的C=O隔兩個氨基酸殘基,與第四個氨基酸殘基上的—N-H形成的氫鍵來維持其穩定性。
第二,β-轉角的結構較特殊,通常由4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第二個殘基常為脯氨酸,其他常見殘基有甘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色氨酸。
④無規卷曲
是沒有確定規律性的肽鏈結構。
⑤超二級結構
超二級結構是指許多蛋白質分子中2個或2個以上具有二級結構的肽段,在空間上相互接近,形成一個有規則的二級結構組合。如αα、βαβ、ββ等。
⑥模體
模體是指蛋白質分子中具有特定空間構象和特定功能的結構成分。其中一類就是具有特殊功能的超二級結構,也可僅由幾個氨基酸殘基組成。如鈣離子結合模體,鋅指結構等。
⑦鋅指結構
鋅指結構是模體的特例,由1個α-螺旋和2個反平行的β折疊三個肽段組成。形似手指,具有結合鋅離子的功能。含鋅指結構的蛋白質都能與DNA或RNA結合。
(2)蛋白質的三級結構
蛋白質的三級結構是指整條肽鏈中全部氨基酸殘基的相對空間位置,也就是整條肽鏈所有原子在三維空間的排布位置。表現為結構域、分子伴侶。維系鍵是疏水鍵、氫鍵、鹽鍵、范德華力。
①結構域
結構域是指分子量較大的蛋白質折疊成多個結構較為緊密且穩定的區域,并各行其功能。結構域可以看作是球狀蛋白質的獨立折疊單位,有較為獨立的三維空間結構。
②分子伴侶
a.定義
分子伴侶是指細胞內一類可識別肽鏈、促進各功能域和整體蛋白質正確折疊的保守蛋白質。常見的分子伴侶有熱休克蛋白70、伴侶蛋白、核質蛋白等。
b.特點
分子伴侶通過提供一個保護環境從而加速蛋白質折疊成天然構象或形成四級結構。許多分子伴侶是ATP酶,與未折疊的多肽結合后,能提供水解ATP產生的自由能,使多肽折疊成合適的構象時釋放。
(3)蛋白質的四級結構
并非所有蛋白質都有四級結構,由一條肽鏈組成的蛋白質只有一、二、三級結構,由二條或二條以上的多肽鏈組成的蛋白質才有四級結構。蛋白質的四級結構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獨立三級結構的多肽鏈,通過次級鍵結合而形成的空間結構。其中每條具有三級結構的多肽鏈稱為亞基。
蛋白質的分子結構維系鍵如表1-4所示。
表1-4 蛋白質的分子結構維系鍵
【例8】(A型題)“α-螺旋-β-轉角-α-螺旋”屬于的蛋白質結構是( )。[2016年研]
A.一級結構
B.三級結構
C.模體
D.結構域
【答案】C
【解析】模體是指蛋白質分子中具有特定空間構象和特定功能的結構成分。α-螺旋-β-轉角-α-螺旋為常見的模體,即具有特殊功能的超二級結構。
【例9】(A型題)下列結構中,屬于蛋白質模體結構的是( )。[2012年研]
A.α螺旋
B.β折疊
C.鋅指結構
D.結構域
【答案】C
【解析】模體是指蛋白質分子具有特殊功能的超二級結構,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二級結構的肽段,在空間上相互接近,形成的一個特殊空間構象,常見的模體結構有鋅指結構、亮氨酸拉鏈等。鋅指結構由一個α–螺旋和兩個反平行的β–折疊三個肽段組成,形似手指,具有結合鋅離子的功能。AB兩項,α–螺旋和β–折疊是蛋白質分子的二級結構。D項,結構域屬于蛋白質分子的三級結構。
第10~11題
A.一級結構
B.二級結構
C.三級結構
D.四級結構
E.模體結構
【例10】(B型題)亮氨酸拉鏈屬于蛋白質的( )。[2005年研]
【答案】E
【解析】模體是具有特殊功能的超二級結構,它是由兩個或三個具有二級結構的肽段,在空間上相互接近,形成的一個特殊空間構象,常見的模體結構為亮氨酸拉鏈、鋅指結構等。
【例11】(B型題)整條肽鏈中全部氨基酸殘基的相對位置屬于蛋白質的( )。[2005年研]
【答案】C
【解析】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是指蛋白質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順序。二級結構是指蛋白質分子中某段肽鏈主鏈骨架原子的相對空間位置。三級結構是指整條肽鏈中全部氨基酸殘基的相對空間位置,即整條肽鏈所有原子在三維空間的排布位置。四級結構是指各亞基的空間排布位置。
四、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1.蛋白質一級結構是高級結構與功能的基礎
(1)一級結構是空間構象的基礎;
(2)一級結構相似的蛋白質具有相似的高級結構與功能;
(3)氨基酸序列提供重要的生物進化信息;
(4)重要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改變可引起分子病。如鐮刀形紅細胞病。
【例12】(A型題)蛋白質的空間構象主要取決于肽鏈中的結構是( )。[2014年研]
A.二硫鍵位置
B.β-折疊
C.α-螺旋
D.氨基酸序列
【答案】D
【解析】蛋白質分子是由許多氨基酸通過肽鍵相連形成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是指蛋白質分子中氨基酸從N-端至C-端的排列順序,即氨基酸序列。二級結構是指蛋白質主鏈局部的空間結構,主要為α-螺旋、β-折疊、β-轉角、無規卷曲。三級結構是指多肽鏈主鏈和側鏈的全部原子的空間排布位置。四級結構是指蛋白質亞基之間的聚合。后三種結構稱為蛋白質的空間結構。蛋白質一級結構是空間結構的基礎,即蛋白質的空間構象主要取決于一級結構(氨基酸排列序列)。
【例13】(A型題)“不同蛋白質有不同的空間構象”所指的含義是( )。[2013年研]
A.蛋白質的變性與復性
B.多肽鏈的折疊機制
C.一級結構決定高級結構
D.結合蛋白質有多種輔基
【答案】C
【解析】蛋白質的結構可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結構,后三者統稱為高級結構(空間結構)。一級結構是指蛋白質多肽鏈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是空間結構(高級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不同蛋白質有不同的空間結構。A項,蛋白質的變性主要是其空間結構的破壞所致。有些變性的蛋白質,在去除變性因素后,可恢復或部分恢復其原有的空間構象,稱為復性。B項,多肽鏈的折疊主要參與蛋白質空間構象的形成。D項,結合蛋白質有多種輔基,此為結合酶的特點。
【例14】(A型題)下列選項中,屬于蛋白質三級結構的是( )。[2010年研]
A.α-螺旋
B.無規卷曲
C.結構域
D.鋅指結構
【答案】C
【解析】蛋白質分子結構分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結構。三級結構是指整條肽鏈中所有原子在三維空間的排布位置,其表現形式包括結構域和分子伴侶。分子量較大的蛋白質可折疊成多個結構較為緊密的區域,并各行其功能,稱為結構域。ABD三項,α-螺旋、無規卷曲和鋅指結構均屬于蛋白質分子的二級結構。
2.蛋白質高級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1)血紅蛋白亞基與肌紅蛋白結構相似;
(2)血紅蛋白亞基構象變化可影響亞基與氧的結合;
(3)蛋白質空間結構改變可引發疾病,如人紋狀體脊髓變性病、阿爾茨海默病、亨廷頓舞蹈病、瘋牛病等。
第15~16題
A.蛋白質構象改變
B.DNA缺失突變
C.DNA點突變
D.蛋白質表達水平改變
【例15】(B型題)與瘋牛病發病相關的機制是( )。[2014年研]
【答案】A
【解析】瘋牛病是由朊病毒蛋白(PrP)引起的人和動物神經的退行性病變,其致病機制是蛋白質的構象發生改變,影響其功能,導致疾病的發生,稱為蛋白質構象疾病。
【例16】(B型題)與鐮形紅細胞貧血發病相關的機制是( )。[2014年研]
【答案】C
【解析】鐮形紅細胞貧血患者血紅蛋白β鏈DNA的CTC突變為CAC,導致翻譯出來的肽鏈中的谷氨酸轉變成了纈氨酸,而使紅細胞變成鐮刀狀而極易破裂,產生貧血。
五、蛋白質的理化性質
1.兩性電離及等電點
(1)蛋白質分子除兩端的氨基和羧基可解離外,氨基酸殘基側鏈中某些基團,在一定的溶液pH條件下都也可解離成帶負電荷或正電荷的基團。
(2)蛋白質的等電點
①定義
蛋白質的等電點(pI)是指蛋白質解離成正、負離子的趨勢相等,即成為兼性離子,凈電荷為零時溶液的pH。
②特點
a.當溶液pH<pI,解離成陽離子,蛋白質帶正電荷;
b.當溶液pH>pI,解離成陰離子,蛋白質帶負電荷;
c.當溶液pH=pI,成為兼性離子,蛋白質呈電中性。
【例17】(A型題)使血清白蛋白(pI為4.7)帶正電荷的溶液PH值是( )。[2015年研]
A.4.0
B.5.0
C.6.0
D.7.0
【答案】A
【解析】當蛋白質溶液處于某-pH時,蛋白質解離成正、負離子的趨勢相等,即成為兼性離子,凈電荷為零,此時溶液的pH稱為蛋白質的等電點(pI)。溶液的pH大于某一蛋白質的等電點時,該蛋白質顆粒帶負電荷,反之則帶正電荷。由于血清白蛋白的pI為4.7,所以當溶液的pH為4.0時其帶正電荷。
2.膠體性質
蛋白質的分子大小在膠粒范圍之內,具有膠體性質。蛋白質膠體顆粒表面電荷和水化膜是維持其水溶膠狀態的兩個重要因素。
3.變性、沉淀和凝固
(1)蛋白質變性
①定義
蛋白質變性是指在某些物理和化學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間構象被破壞,從而導致其理化性質的改變和生物學活性喪失的過程。
②變化
a.溶解度降低;
b.黏度增加;
c.結晶能力消失;
d.生物學活性喪失;
e.易被蛋白酶水解。
③破壞的化學鍵
主要是二硫鍵和非共價鍵的破壞,不涉及一級結構中氨基酸序列的改變。部分蛋白質變性后去除變性因素后可以恢復其原有的構象和功能,稱為復性;一些蛋白質變性后,空間構象嚴重破壞,不能復原,稱為不可逆性變性。
④原因
常見的有加熱、乙醇、強酸強堿、重金屬離子、生物堿試劑等。
(2)蛋白質沉淀
蛋白質沉淀是指蛋白質變性后,疏水側鏈暴露在外,肽鏈融匯相互纏繞繼而聚集,從溶液中析出的過程。
(3)蛋白質凝固作用
蛋白質經強酸、強堿作用發生變性后,仍能溶解于強酸或強堿溶液中,若將pH調至等電點,則變性蛋白質立即結成絮狀的不溶解物,此絮狀物仍可溶解于強酸和強堿中。如再加熱則絮狀物可變成比較堅固的凝塊,此凝塊不易再溶于強酸和強堿中。實際上凝固是蛋白質變性后進一步發展的不可逆的結果。
【例18】(A型題)鹽析法沉淀蛋白質的原理是( )。[2011年研]
A.改變蛋白質的一級結構
B.使蛋白質變性,破壞空間結構
C.使蛋白質的等電位發生變化
D.中和蛋白質表面電荷并破壞水化膜
【答案】D
【解析】蛋白質具有膠體性質,維持其膠體穩定的主要因素是蛋白質顆粒表面電荷和水化膜。鹽析沉淀法就是將硫酸銨、硫酸鈉或氯化鈉等加入蛋白質溶液,中和蛋白質表面電荷并破壞水化膜,導致蛋白質在水溶液中的穩定性變差而沉淀。A項,“改變蛋白質的一級結構”稱為蛋白質水解,而不是沉淀。B項,“破壞空間結構”為蛋白質變性,也不是沉淀。C項,電泳法是利用蛋白質等電點的原理來分離蛋白質。
【例19】(A型題)蛋白質變性后的主要表現是( )。[2009年研]
A.相對分子質量變小
B.黏度降低
C.溶解度降低
D.不易被蛋白酶水解
【答案】C
【解析】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蛋白質的空間構象被破壞,導致其理化性質的改變和生物學活性的喪失稱蛋白質變性。A項,蛋白質變性主要是二硫鍵和非共價鍵的破壞,不涉及一級結構的改變,因此肽鏈不會斷裂,其分子量不變。BCD三項,蛋白質變性后,其溶解度降低、黏度增加、結晶能力消失、生物活性喪失,易被蛋白酶水解。
【例20】(A型題)蛋白質變性是由于( )。[2007年研]
A.蛋白質空間構象的破壞
B.氨基酸組成的改變
C.肽鍵的斷裂
D.蛋白質的水解
【答案】A
【解析】A項,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蛋白質特定的空間構象被破壞,從而導致理化性質的改變和生物活性的喪失,稱為蛋白質的變性。BCD三項,蛋白質變性主要發生二硫鍵和非共價鍵的破壞,無肽鍵斷裂,不涉及一級結構中氨基酸序列的改變,也不是蛋白質的水解反應。
4.蛋白質的紫外線吸收
蛋白質的紫外線吸收類似氨基酸的紫外線吸收。
5.蛋白質的呈色反應
(1)茚三酮反應
蛋白質經水解后產生的氨基酸也可發生茚三酮反應。
(2)雙縮脲反應
蛋白質和多肽分子中的肽鍵在稀堿溶液中與硫酸銅共熱,呈現紫色或紅色。利用此性質,可檢測蛋白質的水解程度。
(3)米勒反應
蛋白質中酪氨酸遇到硝酸汞溶液反應呈現紅色。
六、分離、純化蛋白質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1.沉淀
(1)鹽析
將硫酸銨、硫酸鈉或氯化鈉等加入蛋白質溶液,使蛋白質表面電荷被中和且水化膜被破壞,導致蛋白質在水溶液中的穩定性因素去除而沉淀。
(2)丙酮沉淀
蛋白質在溶液中一般含量很低,可經沉淀濃縮。
(3)免疫沉淀
利用特異抗體識別相應的抗原蛋白,并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的性質,可從蛋白質混合溶液中分離獲得抗原蛋白。可用于特定蛋白質定性和定量分析。
2.濾過
(1)透析
利用蛋白質不能透過半透膜的性質將其與其它小分子化合物分離的方法。
(2)超濾法
應用正壓或離心力使蛋白質溶液透過有一定截留分子量的超濾膜,達到濃縮蛋白質溶液的目的。
3.電泳
電泳過程中,由于蛋白質所帶電荷不同、分子量不同,則在電場中的移動速度不同,可將不同蛋白質分離。有薄膜電泳、凝膠電泳、等電聚焦電泳。
4.層析
(1)離子交換層析法
①方法
將陰離子交換樹脂顆粒(帶正電荷)填充在層析管內,吸引溶液中的陰離子(即蛋白質);然后再用含陰離子(如Cl-)的溶液洗柱。
②意義
含負電量越小的蛋白質,越先被洗脫下來,從而使兩種蛋白質被分開。
(2)凝膠過濾法
①方法
不同大小蛋白質經過層析柱(內填滿帶有小孔的顆粒)。
②意義
小分子蛋白質進入孔內滯留,大分子蛋白質徑直流出,從而將混合蛋白質分開。
(3)親和層析
利用某些生物大分子之間專一可逆結合特性,進行分離。
5.超速離心
(1)方法
蛋白質在重力作用下,在溶液中逐漸沉降,直至其浮力與離心所產生的力相等,此時沉降停止。
(2)意義
不同蛋白質其密度與形態各不相同,因此用上述方法可將它們分開。可以用來分離純化蛋白質、測定蛋白質的分子量。
分離、純化蛋白質的原理和方法如表1-5所示。
表1-5 分離、純化蛋白質的原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