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篇 全球貿易與投資環境

第6章 國際貿易理論

6.1 復習筆記

一、貿易理論綜述

16~17世紀盛行的重商主義主張國家應當鼓勵出口,同時限制進口。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第一次解釋了為什么不受限制的自由貿易(一國政府不打算通過配額或關稅來影響它的公民從別國進口什么商品或生產什么產品出口給別國)對一個國家是有利的。斯密認為應當由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來決定一國進口和出口什么商品。他的論點還表明對貿易采取的這種自由放任態度符合一國的最大利益。在斯密理論的基礎上,19世紀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提出相對優勢學說,這是現代不受限制的自由貿易論點的理論基礎。20世紀,兩位瑞典經濟學家艾利·赫克歇爾和伯蒂爾·俄林改進了李嘉圖的理論,創立了著名的赫克歇爾-俄林理論。

1.貿易利益

斯密、李嘉圖和赫克歇爾-俄林的理論精確地確認了國際貿易的特定利益。一國生產不了的商品通過國際貿易可以得到,絕大多數國際貿易是有利的。另外,斯密、李嘉圖和赫克歇爾-俄林的理論還解釋了為什么一個國家通過國際貿易來獲取自己可以生產的產品仍能獲得利益。如果一國公民購買某些別國生產的產品,即使這些產品本國能生產,該國經濟仍可獲得利益。這種利益產生的原因是國際貿易允許一國在制造業中實行專業化,專門出口該國能最有效率生產的產品,而進口在別國能更有效率生產的產品。限制進口經常對國內生產者有利,而對國內消費者不利。

2.國際貿易模式

斯密、李嘉圖和赫克歇爾-俄林的理論也解釋了在世界經濟中觀察到的國際貿易模式。

對于不能用赫克歇爾-俄林理論解釋的國際貿易模式的一種早期反應是產品生命周期論。由雷蒙德·弗農提出的這一理論認為,在產品生命周期的初期,大多數新產品由發明國生產和出口,當新產品在國際上被廣泛接受后,就開始轉到其他國家生產,該產品甚至最終可能被出口到原發明國。

沿著類似的思路,20世紀80年代一些經濟學家如保羅·克魯格曼提出了一種新貿易理論。該理論強調,某些情況下一些國家分工生產和出口特定產品并不是因為要素稟賦的差異,而是因為某些產業世界市場只允許少數企業存在。在這種產業內,首先進入市場的企業所建立起的一種競爭優勢很難被撼動,因此,國家之間的貿易模式可以部分歸因于企業捕捉先入者優勢的能力。在與新貿易理論相關的一部著作中,邁克爾·波特提出了一種理論——國家競爭力優勢理論。該理論試圖解釋為什么特定國家能在特定產業取得國際上的成功。除要素稟賦外,波特指出國家要素的重要性,以解釋為何一國在生產和出口某特定產品上具有壓倒性優勢。

3.貿易理論與政府政策

雖然所有這些理論都贊同國際貿易對一國有利,但人們在向政府推薦政策方面卻存在意見分歧。重商主義主張政府采取鼓勵出口并限制進口的措施便是一種不太成熟的觀點。斯密、李嘉圖和赫克歇爾-俄林的理論分別為無限制的自由貿易提出了各自的理由。無限制自由貿易的觀點認為進口限制與出口鼓勵都是違背自身利益并浪費資源的。新貿易理論和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均能解釋政府為支持發展某出口導向型產業而采取一些有限的、有選擇性的干預措施的理由。

二、重商主義

有關國際貿易的第一個理論產生于英國,被稱為重商主義。其主要觀點為金銀是國民財富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保持商業活力的必需品。重商主義的主要原則就是保持貿易順差以實現一國的最大利益,即出口超過進口,這樣一國就能積累金銀,增加國民財富、聲望和權力。

重商主義理論一貫主張政府干預以便達到對外貿易順差。重商主義者認為大量貿易不一定是好事。相反,他們建議政策目標應該是出口最大化而進口最小化。要達到此目的,可通過關稅和配額限制進口,并對出口實行補貼。

然而,一國貿易順差,金銀流入,貨幣供給增加,引發通貨膨脹,購買力上升;同時另一國產生相反效果,貨幣供給下降,購買力下降;結果導致前者貿易收支惡化,后者貿易收支改善,最終前者的貿易順差消失。從長遠看,沒有一個國家能像重商主義者所設想的那樣,可以長期維持貿易收支的順差和積累金銀。

重商主義的缺陷是將貿易看成零和博弈(指一個國家獲利導致另一個國家受損),這就使斯密和李嘉圖有條件去證明貿易是正和博弈,即所有國家都能獲利。但重商主義理論并沒有消亡。新重商主義將政治力量等同于經濟力量,而經濟力量等同于貿易順差。

三、絕對優勢

亞當·斯密認為各國生產不同商品的效率不同,各國應該專門生產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然后用它們交換其他國家生產的商品。斯密的基本論點是一國不應該生產可以以較低成本從別國買到的商品。斯密也證明了各國若按絕對優勢分工生產,然后交換,則對各兩國都有利。

圖6-1  絕對優勢理論

如圖6-1所示,假設加納和韓國各有200單位資源,可以用于生產大米或可可。假設在加納生產一噸可可需要10單位資源,而生產一噸大米則需20單位資源,因此加納可以生產的大米和可可不同組合可用加納的生產可能性邊界線線表示;假設韓國生產一噸可可需要40單位資源,生產一噸大米需要10單位資源,因此韓國可以生產的大米和可可不同組合可用韓國的生產可能性邊界線表示。顯然,加納生產可可有絕對優勢,韓國生產大米有絕對優勢。

如果兩國不開展貿易,每個國家將一半資源用于生產大米,另一半資源用于生產可可,加納可以生產10噸可可和5噸大米(圖6-1上的點),韓國可以生產10噸大米和2.5噸可可(圖6-1上的點)。兩國總產出為12.5噸可可和15噸大米。如果每個國家專門生產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加納可以生產20噸可可,而韓國可以生產20噸大米。顯然,通過分工兩種商品的生產總量都會增加,生產的產品在兩國間進行分配,對兩國都有利。因此,可以看到這種貿易是一種正和博弈,給所有參與者都帶來凈利益。

四、比較優勢

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沒有解釋這樣一個問題,即如果其中一國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劣勢,另一個國家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都處于絕對優勢,雙方是否還會進行國際分工、發生國際貿易并能分享國際貿易利益。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回答了這一問題。

比較優勢的主要觀點是,一個國家在兩種產品上都具有優勢時,應專門生產優勢相對較高的產品,當一個國家在兩種產品上都具有劣勢時,應專門生產劣勢較低的產品,根據“兩優相權取其重,兩劣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進行國際貿易。

假設加納生產可可和大米這兩種商品都具有絕對優勢。如圖6-2所示,加納生產可能性邊界線為線,韓國生產可能性邊界線為線。雖然加納生產可可和大米都有絕對優勢,但它只有生產可可有比較優勢,相比之下,加納生產可可比生產大米效率更高。

圖6-2  比較優勢理論

1.貿易利得

無貿易時,每個國家將一半資源用于生產大米,另一半資源用于生產可可,加納可以生產10噸可可和7.5噸大米(圖6-2上的點),韓國可以生產5噸大米和2.5噸可可(圖6-2上的點)。兩國總產出為12.5噸可可和12.5噸大米。在分工貿易下,加納利用相對優勢生產可可,產量從10噸增加到15噸,大米產量降低到3.75噸(圖6-2上的點),韓國專門生產大米,產量為10噸??偖a出為15噸可可和13.75噸大米。這種安排使得兩國可以增加可可和大米生產的總量,從而兩國消費者可以消費更多的產品。因此,分工和貿易的結果是兩國消費的可可和大米都能夠增加。比較優勢理論提供的基本信息是:潛在的世界生產在無限制的自由貿易下比在有限制的貿易下產量更大。李嘉圖的理論認為,如果沒有貿易限制,各國消費者可以消費更多,即使一些國家生產任何產品均無絕對優勢,這種情況也可發生。換句話說,比較優勢理論比絕對優勢理論更深入地指出,貿易是一種正和博弈,各參與方均能獲得經濟收益。

2.條件與假設

該簡單模型包括許多與現實不符的假設:

(1)模型假設一個簡單世界,其中只有兩個國家和兩種商品,而現實世界中存在許多國家和多種商品。

(2)模型假設兩國之間不存在運輸費用。

(3)模型假設不同國家之間的資源價格沒有差異,不涉及匯率。

(4)模型假設資源在一國國內可以自由地流動,從一種商品的生產轉到另一種商品的生產;但現實世界中并非總是如此。

(5)模型假設不變的規模報酬率,但現實世界中專業分工存在遞減或遞增的規模報酬率,即當一國分工生產某商品時,生產一單位商品需要投入的資源數量可能遞增或遞減。

(6)模型假設各國有一個固定的資源存量,自由貿易并不改變一國利用資源的效率,這種靜態假設不考慮一國資源存量的動態變化,也不考慮一國通過自由貿易產生的利用資源效率的變化。

(7)模型假設貿易對一國收入分配沒有影響。

3.李嘉圖模型的簡單擴大

在上述簡單的比較優勢模型中放開三個假設并探索其效果:其一是資源在一國內能自由地從一種商品的生產轉到另一種商品的生產;其二是分工后固定的規模報酬;其三是貿易并不改變一國的資源存量或資源的利用效率不變。

(1)不能自由流動的資源

資源并不總是能輕易地從一種經濟活動轉移到另一種經濟活動,其間會產生摩擦并使人們受苦。盡管李嘉圖理論預言,自由貿易帶來的利益遠遠大于其成本,但對于承擔這些成本的人來說只是一種不起作用的安慰。因此,政治上反對采用自由貿易制度的意見,多半來自面臨失業危險的人們。推行自由貿易制度帶來的痛苦是一種暫時現象,而一旦這種轉變得以實現,貿易中得到的利益將是巨大而持久的。

(2)報酬遞減

現實中,規模報酬遞減,對應的生產可能性邊界線是凸的,如圖6-3所示。一旦存在規模報酬遞減,貿易利益可能沒有固定規模報酬時那么大。

圖6-3  報酬遞減時加納的生產可能性邊界線

(3)動態效應和經濟增長

開放一國經濟從事對外貿易會產生以下兩種動態利益:

當來自國外的勞動力和資本用于國內生產成為可能時,自由貿易可能增加一國的資源存量。

自由貿易也可提高一國利用其資源的效率。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可能來源于很多因素。

一國資源存量和資源利用效率兩方面的動態利益將引起該國生產可能性邊界線(PPF)的外移。如圖6-4所示,PPF1移到PPF2是自由貿易引起動態利益的結果。由于PPF的外移,圖6-4中的國家能比引入自由貿易之前生產更多的兩種商品。該理論認為,一國經濟開放、參與自由貿易不僅可以產生前面已討論過的靜態利益,而且可以產生刺激經濟增長的動態利益。

圖6-4  自由貿易對PPF的影響

(4)薩繆爾森的批評

薩繆爾森模型指出,在自由貿易的情況下,美國消費者購買從中國進口的價格更低的商品,如果動態影響使美國的實際工資率降低,那么可能無法產生凈收益。當外國勞動力受過更好的教育后生產率大大提升時,美國中產階級的收入就會受到影響,可能會與大量進入美國的移民的收入相似,這會降低市場的凈工資率,或許足以抵消國際貿易帶來的利益。

雖然有以上論述,薩繆爾森還是承認自由貿易曾經使發達國家獲利。而且,他還指出,存在引入貿易保護措施來防止自由貿易將來可能損害美國利益這一理論上的可能性,有可能會產生比貿易保護主義者所要防止的更糟的結果。

一些經濟學家反駁了薩繆爾森的憂慮,但他們并沒有質疑薩繆爾森的分析,他們表示,實際上,發展中國家不可能如此迅速地提升技能水平,以達到薩繆爾森模型中的情況。換句話說,這些國家將很快進入報酬遞減的情形。

(5)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聯系的實證

很多經濟研究已經著眼于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這些研究清楚地表明,一國如采用開放經濟和自由貿易政策,將會得到更高經濟增長速度的回報。更高速的增長將提高人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五、赫克歇爾-俄林理論

李嘉圖特別強調勞動生產率,并認為兩國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異構成了比較優勢的理論基礎。瑞典經濟學家艾利·赫克歇爾和伯蒂爾·俄林對比較優勢提出了一個不同的解釋,他們認為比較優勢是由各國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引起的。要素稟賦是指一國具有的一些資源如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的豐裕程度。不同國家具有不同的要素稟賦,而不同的要素稟賦產生了不同的要素成本,一種要素越豐富,其成本越低。赫克歇爾-俄林理論認為一國應出口密集使用本國充裕要素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本國稀缺要素的產品,從而試圖解釋觀察到的世界經濟中的國際貿易模式。與李嘉圖理論不同的是,赫克歇爾-俄林理論認為國際貿易模式是由要素稟賦而非生產率差異決定的。

六、里昂惕夫悖論

在赫克歇爾-俄林理論的基礎上,里昂惕夫假定,由于美國相對于其他國家是一個資本相對豐富的國家,它應該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而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然而,里昂惕夫發現美國出口的資本密集型產品比進口的更少。因為這一結果與理論的預言相反,故被稱為里昂惕夫悖論。

對于里昂惕夫悖論的一種可能的解釋是美國在生產新產品或革新技術產品上具有特別優勢,這些產品比那些技術成熟和適合于大批量生產的產品資本密集度可能要低,因此,美國可能出口很大程度上使用熟練勞動力和創新技術生產的產品(比如計算機軟件),而進口利用大量資本生產的產品。

赫克歇爾-俄林理論的一個關鍵的假設是技術在各國之間是無差異的,這個假設跟事實有一定出入。技術上的差異可能導致生產率的差異,而生產率會推動國際貿易模式的發展。最近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一旦各國之間技術上的差異被控制,各國的確出口那些密集使用稟賦豐富的要素生產出的產品,而進口那些密集使用稟賦稀缺的要素生產出的產品。換句話說,一旦關于生產率的技術差異的影響被控制,赫克歇爾-俄林理論似乎就能獲得預言能力。

七、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1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概述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由雷蒙德·弗農最初提出的。弗農認為大多數新產品最初是在美國生產的。顯然,開創性的企業認為,鑒于推出新產品時存在的固有風險和不確定性,將生產設備置于接近市場和企業決策中心的地方較佳。而且,人們對大多數新產品的需求主要依據非價格因素,結果企業能夠對新產品收取相對較高的價格,而不必在其他國家尋找低成本生產場所。

弗農進一步認為,在一典型新產品生命周期的初期,當需求在美國迅速增長時,其他發達國家的需求僅限于高收入群體,這種起初有限的需求不值得那些國家的企業生產新產品,這就必然導致美國出口新產品到那些發達國家。

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他發達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對新產品的需求開始增長。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這些國家的生產者在本國市場生產就開始有利可圖了。另外,美國企業也可能在需求日益增長的那些發達國家建立生產設備。這樣,其他發達國家的生產開始限制美國出口的潛力。

當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市場成熟時,產品變得更標準化,價格成為主要的競爭武器。當這種情形發生時,對成本的考慮在競爭過程中起更大的作用,結果一些勞動力成本低于美國的發達國家(如意大利、西班牙)的生產者這時可能就有能力把產品出口到美國。如果成本壓力變得更大,生產轉移的過程就不會停止。當發展中國家(如泰國)開始獲得超過發達國家的生產優勢時,美國相對其他發達國家失去競爭優勢的周期再次重復。這樣,全球生產的地點開始從美國轉移到其他發達國家,然后從其他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貿易模式的趨勢轉變結果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生產集中于低成本的外國地區時,美國從產品出口國變為產品進口國。

圖6-5顯示出美國、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隨時間推移在生產和消費增長上的變化。

圖6-5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2.對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評價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國際貿易模式的一種準確解釋,該理論清楚地解釋了成熟工業從美國移出進入低成本加工地區的變遷過程。然而,近幾年,不斷增長的大量新產品同時從美國、日本和發達歐洲國家引進,全球化生產的引入可能伴隨著全球性分散生產的出現,新產品的部件將主要在要素成本和技術兩方面結合最具優勢的地區生產??傊?,雖然弗農理論在美國占有全球優勢時用于解釋國際貿易模式可能有效,但是和現代世界的關聯卻很有限。

八、新貿易理論

新貿易理論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當時許多經濟學家指出企業達到規模經濟的能力與國際貿易有重要的聯系。規模經濟是指大批產出使單位成本下降。規模經濟的成因有很多,包括將固定成本分散到大量產品上的能力,利用專業的人員和設備提高生產效率生產大批產品的能力。

新貿易理論有兩個重要的觀點:

(1)貿易可以通過對規模經濟的影響增加消費品的種類,降低這些商品的平均成本;(2)一些應該達到規模經濟的產業,所生產的產品占世界總需求的比重較大,這樣全球市場就只能容納數量很少的企業了。因此,一些產品的世界貿易可能被某些國家主導,這些國家的企業是這些產品的第一進入者。

1.增加產品種類以及降低成本

當單一國家的市場與更大的世界市場相結合,市場規模的擴展源于貿易時,一國的單個企業將能夠更好地實現規模經濟。根據新貿易理論,這意味著每個國家可能專門生產比沒有貿易時范圍更小的一系列產品,但是通過從別國購買自己不生產的商品,每個國家都能增加可供消費者選擇的商品的種類,同時降低那些商品的成本,這樣,即使各國在資源稟賦或技術方面沒有差異,貿易仍提供了一個互利的機會。

2.規模經濟、第一進入者優勢和貿易模式

新貿易理論的第二個主要觀點是,世界經濟中的貿易模式可能就是規模經濟和第一進入者優勢的結果。第一進入者優勢是指一個產業的早期進入者所具有的經濟和戰略上的優勢。在后來進入者之前抓住規模經濟,從低成本結構中獲益是一項重要的第一進入者優勢。新貿易理論認為,對于實現規模經濟至關重要,并且可能占據世界總需求一定比例的產品來說,第一進入者可以獲得后來者無法得到的成本優勢。

3.新貿易理論的應用

新貿易理論表明各國能從貿易中獲益,即使它們在資源稟賦和技術方面都沒有差異。貿易能使一國專門生產某種產品,獲得規模經濟并降低生產成本,而從別國購買自己不生產的產品(同樣是專門生產出來的)。通過這種機制,各國消費者能夠買到的產品種類就能增加,而那些產品的平均成本和價格會下降,同時,解放的同類資源可用于生產其他的產品和提供其他的服務。

新貿易理論還表明,一個國家可能支配一種商品的出口,僅僅是因為它幸運地擁有一家或更多家最先生產這種產品的企業。由于它們能夠獲得規模經濟,一個產業的較早進入者可鎖定世界市場以阻止后繼進入者。先入者從遞增報酬中獲益的能力形成了一種進入的壁壘。由于有限的全球需求不能支持再多一家該行業的企業維持盈利,這種主導地位便進一步加強。新貿易理論與赫克歇爾-俄林理論不同,后者認為當一國生產某產品密集使用的資源特別豐富,這個國家將支配該產品的出口。

新貿易理論者們強調一家企業具有第一進入者優勢是運氣、企業家精神和創新的作用。然而,幾個新貿易理論者指出,政府干預也有其作用。通過精心而又明智的補貼,政府就能增加國內企業成為新產業第一進入者的機會,那么主動的貿易政策有其經濟合理性,這與一直在討論的自由貿易觀點不同。

九、國家競爭優勢:波特的鉆石理論

1990年,哈佛商學院的邁克爾·波特試圖確定在國際競爭中為什么一些國家成功而另一些國家失敗。波特的論題是一個國家的四大特性——要素稟賦、需求情況、相關與支持產業以及企業戰略、組織與競爭,形成了當地企業競爭的環境,這些特性促進或阻礙了競爭優勢的建立,如圖6-6所示。

圖6-6  國家競爭優勢的確定:波特的鉆石理論模型

四個特性可構建一個鉆石理論模型,波特認為當企業處在該模型最有利的位置時,產業或產業部門最可能成功。鉆石理論模型是一個相互增強的體系,一種特性的作用是依其他特性的狀態而定的。

波特還認為兩個附加變量可以極大影響國家鉆石理論模型:機遇與政府。

1.要素稟賦

波特認識到要素的等級,將其劃分為基本要素(如自然資源、氣候、地理位置和人口統計)與高級要素(如通信基礎設施、高級熟練勞動力、研究設備和專有技術)。他認為高級要素對競爭優勢是最有意義的。與自然賦予的基本要素不同,高級要素是一種通過個人、公司和政府投資的產品。這樣,政府投資于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通過改進人口的總體技術和知識水平,通過促進高等教育機構的高級研究,提升一個國家的高級要素。

高級要素與基本要素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基本要素可能提供了初始優勢,隨后又因投資于高級要素而得以增強和擴大;相反,基本要素不利會導致投資高級要素的壓力。

2.需求情況

波特強調國內需求在提升競爭優勢中起到的作用。企業通常對與它們關系最密切的客戶的需要最敏感,因此,國內需求的特性在形成國內制品的特點以及對創新與質量產生壓力方面特別重要。波特認為一個國家如果其國內消費者層次高、需求大,則該國的企業能贏得競爭優勢。高檔次的和有需求的消費者迫使當地企業滿足產品的高質量標準,生產新穎的產品。

3.相關與支持產業

一個產業的國家優勢的第三個廣義特性是,具有國際上有競爭力的供應商或相關產業。在相關與支持產業中投資于生產的高級要素可以給該產業帶來連帶的好處,幫助它獲取較強的國際競爭地位。這一過程的一個結果是一國的成功產業周圍往往有一群相關產業,這是波特研究最深入的發現之一。這樣的產業群之所以重要是由于有價值的知識能夠在地理位置接近的產業群內的企業間流動,這有利于該產業群內的所有企業。當一個地區內雇員在企業間流動時,當國內產業協會使不同公司的雇員因定期會議或車間交流集中到一起時,技術流動就發生了。

4.企業戰略、組織與競爭

各個國家體現了不同的“管理思想體系”的特征,這將影響它們建立國家競爭優勢。

活躍的國內競爭與一個行業內競爭優勢的創造和維持之間存在較強的關聯性。活躍的國內競爭導致企業尋求各種方式來提高效率,使它們成為較好的國際競爭者。國內競爭給企業造成壓力,不得不革新、提高質量、降低成本以及投資用于提升高級要素。所有這些有助于創造世界級的競爭者。

5.對波特理論的評價

波特主張,一個國家在一個特定產業內獲得國際成功的程度是要素稟賦、國內需求情況、相關與支持產業和國內競爭四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他認為所有四個因素的存在通常要求這個鉆石模型能正面影響競爭績效。波特還認為政府能夠從正面或負面影響鉆石模型的四個因素中的每一個。要素稟賦會受到補貼、促進資本市場的政策、有助于教育的政策等的影響;政府能夠通過地方產品標準或法規,控制或影響買方需求來形成國內需求;政府政策能夠通過規定影響相關與支持產業;通過如資本市場規定、稅收政策和反托拉斯法等手段影響企業競爭。

十、對管理者的啟示

區位影響、第一進入者影響和政策影響是對國際企業的三個主要影響。

1.區位影響

不同國家在不同的生產活動上具有特定優勢。因此,從利潤角度看,一個企業將其生產活動分散到那些按照國際貿易理論生產最有效率的國家是有意義的。按照要素稟賦、比較優勢等思考原則,結果形成一個全球生產活動的網絡,不同生產活動在全球不同地點進行。如果企業不這么做,它可能發現與這樣做的企業相比,自己相對處于競爭劣勢。

2.第一進入者優勢

按照新貿易理論,在一種新產品的生產中建立第一進入者優勢的企業可以主宰該產品的全球貿易。這一理論對全球市場僅能保證有限數目的企業獲得盈利的那些行業來說更為正確,而在較分散的產業,較早進入似乎也是重要的。對單個企業而言,投入大量的金融資源以建立第一進入者或早期進入者優勢,即使意味著企業在獲得盈利前虧損幾年也是值得的——要搶先取得現實需求,獲得與產量相關的成本優勢,在后來的競爭者涉足之前建立持久的品牌優勢,進而建立長期穩定的競爭優勢。

3.國家政策

國際貿易理論也與國際企業有關,因為工商企業是國際貿易舞臺上的主要角色,它們生產出口產品,并進口其他國家的產品。由于它們在國際貿易中的關鍵性作用,工商企業會對政府貿易政策產生較強的影響。通過游說政府官員,企業可以促進自由貿易或限制貿易。國際貿易理論使工商企業懂得促進自由貿易是符合母國最大利益的,許多企業認識到了這一點,因而游說政府開放市場。

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也包含了政策影響。波特理論認為提升生產的高級要素對企業最有利。游說政府采納對國家鉆石模型的每一個因素有利的政策,也是對企業最為有利的。這樣,按照波特的說法,工商企業應該鼓動政府增加教育、基礎設施和基礎研究的投資(因為所有這些都可以增強高級要素),并且采取鼓勵國內市場激烈競爭的政策(這能使企業成為更強的國際競爭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卫市| 重庆市| 化德县| 黄梅县| 兴山县| 格尔木市| 旬邑县| 册亨县| 任丘市| 南漳县| 治县。| 互助| 昌江| 淅川县| 贡觉县| 江西省| 望城县| 宜昌市| 沂水县| 舟山市| 山阴县| 繁峙县| 和硕县| 永年县| 荃湾区| 唐山市| 莫力| 伊宁市| 凉城县| 祥云县| 监利县| 全南县| 盱眙县| 雅安市| 神农架林区| 虞城县| 申扎县| 星子县| 土默特左旗| 探索| 英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