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歷年真題及詳解

2017年管理類聯考真題及詳解

一、分析下述論證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選擇若干要點,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對該論證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和評論。(論證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點是:概念特別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準確并前后一致,有無各種明顯的邏輯錯誤,論證的證據是否成立并支持結論,結論成立的條件是否充分等等。)

如果我們把古代荀子、商鞅、韓非等人的一些主張歸納起來,可以得出如下一套理論:

人的本性是“好榮惡辱,好利惡害”的,所以人們都會追求獎賞,逃避刑罰。因此擁有足夠權力的國君只要利用賞罰就可以把臣民治理好了。

既然人的本性是好利惡害的,那么在選拔官員時,既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去尋求那些不求私利的廉潔之士,因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這樣的人。廉政建設的關鍵其實只在于任用官員之后有效地防止他們以權謀私。

怎樣防止官員以權謀私呢?國君通常依靠設置檢察官的方法。這種方法其實是不合理的。因為檢察官也是人,也是好利惡害的,所以依靠檢察官去制止其他官吏以權謀私就是讓一部分以權謀私者去制止另一部分以權謀私者。結果只能使他們共謀私利。

既然依靠設置檢察官的方法不合理,那么依靠什么呢?可以利用賞罰的方法來促使臣民去監督。誰揭發官員的以權謀私,就獎賞誰,誰不揭發官員的以權謀私就懲罰誰,臣民出于好利惡害的本性就會揭發官員的以權謀私。

【邏輯錯誤分析】

(1)“人的本性是‘好榮惡辱,好利惡害’”只是荀子、商鞅、韓非等人的主張,不一定是事實。如果不是事實,則基于這一前提的所有論證都是無效的。

(2)由“人的本性如此”未必能夠得出“所有人都會追求獎賞,逃避刑罰”。即使“人的本性是‘好利惡害’的”,也不能得出“世界上不存在廉潔之士”結論,同理,“好利惡害的本性”未必就會“以權謀私”,由此得到檢察官一定會和其他官員共謀私利也是不恰當的。

(3)“賞罰”是治理的手段之一,但若由此推出“利用獎罰就可以治理好臣民”,則太過絕對;廉政建設除了防止以權謀私之外,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如道社會風氣和道德建設等諸多要素。

(4)由設置檢察官不合理,不能直接推出臣民監督就是合理的。二者并非非此即彼的關系。

(5)用賞罰的方式來促使臣民去監督是一種監督方式,但如何保證在這種監督方式的有效執行呢?

【參考范文】

賞罰之法,并非治世的萬能藥方

有一份材料說,如果把荀子、商鞅、韓非等人的一些主張歸納起來,可以得出:人的本性是“好榮惡辱,好利惡害”的,國君既不可能尋求廉潔之士擔任官員,也不可能依靠設置檢察官建設廉政,而是只要采用賞罰的方法,就可以利用臣民監督官員以權謀私的行為,把臣民治理好。該論證存在著諸多邏輯錯誤,結論缺乏說服力。

首先,論證犯了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荀子、商鞅、韓非等人的一些主張”只是一家之言,并非真理,不能不加批判和反思直接作為治國的理論基礎。

其次,論證犯了推斷不當和強加因果的邏輯錯誤。“人的本性是好利惡害的”,并不能證明“世界上不存在廉潔之士”,也不一定會導致“官員都是以權謀私”的。即便“好利惡害”是人的本性,“不求私利”也可以是人生追求,不一定會致使“以權謀私”的具體行為。

再次,論證犯了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監察官是人,普通臣民也是人。如果監察官因為“好利惡害”而以權謀私最終造成共謀私利,普通臣民監督也會如此,同樣行不通。

最后,論證犯了非黑即白的邏輯錯誤。“誰揭發官員的以權謀私,就獎賞誰,誰不揭發官員的以權謀私就懲罰誰。”“揭發”有可能是栽贓陷害,“不揭發”也許只是不知情。如果揭發就獎賞,不揭發就懲罰,臣民趨利避害,很可能枉顧事實隨意揭發,反而造成亂世。

綜上所述,材料的論證存在諸多問題,邏輯聯系不嚴密,經不起推敲,推斷出的結論嚴重缺乏說服力。因此,賞罰之法,并非治世的萬能藥方。

二、論說文:根據下述材料,寫一篇700字左右的論說文,題目自擬。

一家企業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究竟是把有限的資金用于擴大生產呢,還是用于研發新產品。有人主張投資擴大生產,因為根據市場調查,原產品還可以暢銷三到五年,由此可以獲得豐厚的利潤;有人主張投資研發新產品,因為這樣做,雖然有很大的風險,但風險背后有數倍于甚至數十倍于前者的利潤。

【破題立論】

材料中的分歧在于是將“有限的資金”投向于“擴大生產”,還是投向于“研發新產品”。分析問題表述可知,“有限的資金”并不意味著企業資金短缺,默認的含義應是“企業在維持現有生產規模的情況下,可用于投資的資金是有限的”。“擴大生產”是注重眼前利益,意味著保守經營;“研發新產品”著眼長遠發展,意味著開拓創新。換而言之,這里并不是企業的生死決策,只是發展理念的選擇問題。

一般而言,只要考生能夠充分論證、自圓其說,“二選一”支持哪個觀點都行;但是,無論是從目前國家的政治形勢(比如“五大發展理念”),還是經濟形勢(比如“雙創”機遇)來看,順應形勢發展,支持“開拓創新”無疑是更好的選擇。當然,創新有風險,還需要樹立風險意識,增強抗風險能力。

注意:這里尤其不建議考生采取辯證的方法,選擇一部分用于“擴大生產”,一部分用于“研發新產品”的觀點。因為題干已經表明是“有限的資金”,如此寫則偏題了。

【參考范文】

創新有風險 但勢必行之

材料中企業遇到的問題“究竟是把有限的資金用于擴大生產呢,還是用于研發新產品?”也是管理者經常要面對的長短期利益的平衡決策問題。一般而言,擴大暢銷品的生產能夠取得豐厚的短期利潤;研發新產品則是著眼于未來的長期發展。最佳方案當然是“兩好合一好”。然而,如果資金有限,“魚和熊掌不能兼得”,那么建議舍棄“擴大生產”這條觸手可及的魚,在維持現有生產規模的同時,勇于創新,獵取利益和風險并存的熊掌——投資研發新產品。

首先,創新是發展的關鍵。現代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發展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任何產品不管其在投入市場時如何暢銷,總有一天會退出市場,被更好的新產品所取代。企業要想在市場上保持競爭優勢,只有不斷創新,研發新產品,獲得可持續盈利能力。墨守成規,缺乏創新,很可能像“柯達”、“諾基亞”等老牌巨頭一樣,失去原有市場,走向衰亡。

其次,創新需要搶占先機。很多企業在日常決策時,一旦面臨今天的壓力和誘惑,就容易忽視明天的利益。如果企業能把長期利益放到短期利益之前,搶奪先機,成功研發出新產品,就可以在原有產品退出市場時利用新產品占領市場。否則,在原產品“暢銷三到五年”,“獲得豐厚的利潤”后再投資研發新產品的話,很可能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機遇。

最后,創新需要承受風險。可以說所有的創新都是有風險的。因為要創新就意味著要改變,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有風險和不確定性,但也不能因此就拒絕創新。創新有風險,不創新就很危險;只要創新成功,發展就有保險。因此,企業家必須具備冒險精神。在勇于創新的同時,也要樹立風險意識,承受一定的風險,并通過創新不斷增強抵抗風險的能力。

綜上所述,創新是必然趨勢。對于企業而言是如此,對于個人、對于國家也是如此。這是由發展階段決定的,也是時代的需求和使命,關系到發展,關系到未來。因此,在客觀條件有限又面臨抉擇的情況下,我們要順應時代趨勢,著眼長遠利益,開拓進取,勇于創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平县| 长宁区| 望江县| 宁陵县| 厦门市| 昌黎县| 绥中县| 敖汉旗| 肇庆市| 常熟市| 教育| 晋城| 城固县| 绍兴县| 报价| 龙口市| 毕节市| 青海省| 通榆县| 鄂伦春自治旗| 高尔夫| 康马县| 凉山| 榆树市| 和林格尔县| 瑞安市| 浦江县| 晋州市| 潼关县| 江城| 甘孜县| 营山县| 大埔县| 南漳县| 龙岩市| 东乡| 衡东县| 遂溪县| 清丰县| 鸡东县| 凤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