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2020年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考試歷年真題與典型題詳解—寫作分冊作者名: 圣才電子書本章字數: 6899字更新時間: 2021-05-21 21:07:00
2007年10月MBA真題及詳解
一、分析下面的論證在概念、論證方法、論據及結論等方面的有效性。600字左右。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字典里,“終身制”和“鐵飯碗”作為指稱弊端的概念,是貶義詞。其實這里存在誤解。
在現代企業理論中有一個“期界問題(horizon problem)”,是指由于雇傭關系很短導致職工的種種短視行為,以及此類行為對企業造成的危害。當雇員面對短期的雇傭關系,首先他不會為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投資,因為他在甲企業中培育的專業技能對他在乙企業中的發展可能毫無意義;其次,作為一個匆匆過客,他不會關注企業的競爭力,因為這和他的長期收入沒有多大關系;最后,只要有機會,他會為了個人短期收入最大化而損害企業利益,例如過度地使用機器設備等等。
為了解決“期界問題”,日本和德國的企業對那些專業技能要求很高的崗位上的員工,一般都實行終身雇傭制;而終身雇傭制也為日本和德國企業建立與保持國際競爭力提供了保障。這證明了“終身制”和“鐵飯碗”不見得不好,也說明,中國企業的勞動關系應該向著建立長期雇傭關系的方向發展。
在現代社會,企業勞動者個人都面臨著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而變化的環境必然導致機會主義行為。在各行各業,控制機會主義行為的惟一途徑,就是在企業內部培養員工對公司的忠誠感。而培養忠誠感,需要建立員工和企業之間的長期雇傭關系,要給員工提供“鐵飯碗”,使員工形成長遠預期。
因此,在企業管理的字典里,“終身制”和“鐵飯碗”應該是褒義詞。不少國家包括美國不是有終身教授嗎?既然允許有捧著“鐵飯碗”的教授,為什么不允許有捧著“鐵飯碗”的工人呢?
(論證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點是:概念特別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準確并前后一致,有無各種明顯的邏輯錯誤,該論證的論據是否支持結論,論據成立的條件是否充分等。要注意分析的內容深度、邏輯結構和語言表達。)
【真題詳解】
題干的論證中存在若干邏輯錯誤或漏洞,以下要點供參考:
1.論證中“終身制”、“鐵飯碗”、“終身雇傭制”、“長期雇傭關系”這四個概念各有其不同的歷史背景和具體含義,上述論證中忽視了這些概念之間的差異。
2.論證中證明“鐵飯碗”合理的主要依據是“期界問題”所表述的短期雇傭關系會導致種種職工短視行為。但是,“鐵飯碗”和“短期雇傭關系”這兩種情況雖然不能同時存在,但否定“鐵飯碗”并不意味著一定導致“短期雇傭關系”。
3.在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終身制”和“鐵飯碗”作為指稱傳統體制弊端的概念,有其特定的內涵。日本和德國企業的終身雇傭制一般適用于那些專業技能要求很高的崗位,與中國改革開放前國有單位普遍實行的“終身制”和“鐵飯碗”是不同的,不能證明“終身制”和“鐵飯碗”的合理性。
4.日本和德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這里強調“終身雇傭制”為日本和德國企業的競爭力提供了保障,理由不充分。
5.即便日本和德國企業的終身雇傭制為日本和德國企業的競爭力提供了保障,也沒有充分的理由說明“中國企業的勞動關系應該向著建立長期雇傭關系的方向發展?!?/p>
6.在“環境變化”、“機會主義行為”、“培養忠誠感”、“鐵飯碗”這一系列事件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環境變化”不一定產生“機會主義行為”;“培養忠誠感”并非“控制機會主義行為”的惟一途徑;“培養忠誠感”有很多手段可供選擇,給員工提供“鐵飯碗”并非是必須的;長期雇傭關系不等同于“鐵飯碗”。
7.教授的工作性質與工人的工作性質有非常大的區別,將“終身教授”與“鐵飯碗”工人簡單類比是不恰當的。
【真題范文】
且慢為“終身制”翻案
上文試圖通過層層論證來為“終身制”正名翻案,但這樣的論證卻是難以成立的。
首先,非終身制雇傭關系未必就會導致職工種種傷害企業的短視行為,因為如果員工將來會跳槽離開原有企業,通常也會繼續從事性質及所需專業技能基本相同的工作,所以,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員工仍可能有動力去為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投資。
其次,如果公司把員工的現實利益與自身經營狀況緊密聯系,加強員工激勵機制管理,那么,即使是短期雇傭的員工,也會出于自身現實利益的考慮,關注企業的競爭力,避免損害企業利益的行為。
再次,日本和德國對“專業技能要求很高”的崗位上的員工實行“終身制”,但“終身制”未必適用于所有崗位和所有國家,況且“終身制”與競爭力間未必存在必然聯系,競爭力由多種因素共同決定。
另外,就算市場環境在不斷變化,也并不意味著所有變化都是雜亂無章的。如果變化存在一定規律,在掌握這些規律基礎上,理性人就不一定會采取“只顧眼前、犧牲長遠”的機會主義行為。而且終身制可能會使員工產生消極心理:反正我是被終身雇傭,忠誠與否都不會丟飯碗。
最后,美國等國實行終身教授制未必意味著工人也可以適用終身制,終身教授通常是一所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其重要性遠高于普通工人。而且,終身教授并非是所有教師都能得到的榮譽,而是需要經過嚴格評審的,既然這樣,我們又怎能推出要對所有工人都實行終身制呢?
綜上所述,我們呼吁:且慢為“終身制”翻案!
二、閱讀以下材料,寫一篇700字左右的議論文,題目自擬。
著名作家曹禺先生說過這樣一段話:我看,應該給“眼高手低”正名。它是褒義詞,而不是貶義詞。我們認真想一想,一個人做事眼高手低是正常的,只有眼高起來,手才能跟著高起來。一個人不應該怕眼高手低,怕的倒是眼也低手也低,我們經常是眼不高,手才低的。
【真題詳解】
(一)材料分析
材料中,引用著名作家曹禺先生說過的一段話,表明了曹禺先生的觀點,即“為眼高手低正名”。實際上這是一道觀點分析的題目,文章應針對“為眼高手低正名”進行分析論證。立意方面可以有兩種態度,一是支持“為眼高手低正名”;二是反對“為眼高手低正名”。鑒于這個觀點是曹禺先生的,因此最好選擇支持的角度來展開論證。
“眼高手低”包括兩個方面,即“眼高”和“手低”。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解釋,一是,做人眼界要開闊,目標要遠大,做事情則要低下手來,腳踏實地,踏踏實實的做工作;二是,要求的標準很高(甚至不切實際),但實際上自己也做不到。很明顯材料中支持的是第一種解釋,因此文章中要包括目標遠大和腳踏實地兩個分論點。
(二)名言警句
1.就最高目標本身來說,即使沒有達到,也比那完全達到了的較低目標要更有價值?!璧?/p>
2.夫志當存高遠。——諸葛亮
3.士貴立志,志不立則無成?!献?/p>
4.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畎?/p>
5.哀莫大于心死,愁莫大于無志?!f子
6.志須預定自遠到,世事豈得終無成?——徐謙
7.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獜堓d
8.丈夫皆有志,會見立功勛?!獥罹?/p>
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献?/p>
10.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醪?/p>
11.志不可立無可成之事。志不立,則如無舵之舟,無勒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12.壯志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懹?/p>
13.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懿?/p>
14.每一個人要有做一代豪杰的雄心壯志!應當做個開創一代的人。——周恩來
15.你決定人生追求什么之后,就做出了人生最重大的選擇。要想如愿,首先要弄清你的愿望是什么。——格拉斯·勒頓
16.戰略不能落實到結果和目標上面,都是空話?!R云
17.扯住穿金制長袍的人,或許可以得到一只金袖子?!K格蘭諺語
(三)素材
1.一位富翁帶著一些年輕人來到一個菜園里。菜園的角落里長著許多碩大的南瓜,它們大都很相像,但其中有一個南瓜的形狀有點奇怪,而且比其他的南瓜都小許多。原來,這個南瓜是長在一個玻璃瓶中。富翁對年輕人說:“我覺得,大多數人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的愿望是成為普通人中的強者。我們的目標會決定我們的發展。我們依照目標而成長,就像南瓜依照玻璃瓶而生長一樣。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選擇的目標都太渺小了,目標實際上限制了他們的發展,局限了他們的成長?!?/p>
2.史蒂芬是哈佛大學機械制造業的高材生,在維斯卡亞公司每年一次的用人測試會上,和其他人一樣,他被拒絕了。但史蒂芬并沒有死心,他發誓一定要進入維斯卡亞重型機械制造公司。于是,他采取了一個特殊的策略——假裝自己一無所長。他到公司人事部,提出為該公司無償提供勞動力,最終他被分派去打掃車間里的廢鐵屑。一年的清潔工生活雖然使史蒂芬得到老板及工人們的好感,但是卻沒有一個人提到錄用他的問題。然而,史蒂芬卻沒有灰心。90年代初,維斯卡亞公司的許多訂單紛紛被退回,理由均是產品質量問題。為了挽救頹勢,公司董事會緊急召開會議商議對策。當會議進行很長時間卻未見眉目時,史蒂芬闖入會議室,并對公司出現問題的原因作了令人信服的解釋,還就工程技術上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隨后拿出了自己對產品的改造設計圖。在場的總經理及董事會的董事見到這個編外清潔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詢問了他的背景以及現狀,爾后,史蒂芬被聘為公司負責生產技術問題的副總經理。其實,史蒂芬在做清掃工時,就細心察看了整個公司各部門的生產情況,并一一作了詳細記錄,發現了所存在的技術性問題并想出了解決的辦法。之后,他又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搞設計,獲得了大量的統計數據,為最后一展雄姿奠定了基礎。因此,機遇是留給那些像史蒂芬一樣目標明確,并且做好準備的人的。
3.有一天,校長向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問題:“請問大家為什么要讀書?”同學們踴躍地回答,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也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為明理而讀書”。此時,周恩來卻一直靜靜地坐在座位上,沒有搶著發言。校長注意到了他,于是讓大家靜下來,點名讓他回答。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鏗鏘有力的話語,博得了校長的喝彩:“好?。橹腥A之崛起!有志者當向周恩來學習啊!”少年周恩來在那時就已經認識到,如果中國人不想受到帝國主義的欺凌,就要振興中華;而讀書,就應該以“中華之崛起”為目標。
4.唐太宗貞觀年間,長安城內的一個磨坊里有一匹馬和一頭驢。馬和驢是要好的朋友,馬在外面拉東西,驢則在屋里推磨。后來,這匹馬被玄奘大師選中,隨玄奘一同前往印度取經。多年后,這匹馬馱著佛經回到長安,它重回磨坊會見它的驢子朋友。老馬談到的旅途經歷讓驢聽了大為驚異。驢子驚嘆道:“你有這么豐富的見聞呀!那么遙遠的道路,我連想都不敢想。”可是老馬卻說:“其實,我們走過的距離是大體相等的,當我向西域前進的時候,你一步也沒停止。不同的是我與玄奘大師有一個遙遠的目標,按照始終如一的方向前進,而你卻被蒙住了眼睛,整天只圍著磨盤打轉?!?/p>
5.陳勝年輕時是個雇工,給人耕田種地。有一天,耕作中的他忽然停下手來,走到田壟上,對伙伴們說:“要是誰將來富貴了,我們彼此都不要忘掉對方?!闭l知伙伴們卻笑著應聲問道:“你是被雇傭來耕田的,哪里來的富貴呢?”聽了這話,陳勝黯然嘆息道:“唉,燕子、麻雀這些小鳥哪里能知道大雁和天鵝的志向???”正是有了高遠的志向,陳勝最終才成功地成為了秦末農民起義的領袖。
6.但凡成功的人往往都是“眼高手高”。一個留學生回國到一個做手機生意的公司當高層主管,他的朋友問他:“你會做手機嗎?”他回答:“我要是會做手機就在生產線上當工人了?!迸笥呀又|疑他在國外到底學了什么。他回答:“我學了管理,3年時間我好不容易學會眼高手高了?!钡拇_,“手高”是可以熟能生巧的,但是“眼高”可不是簡單的事,要具備一套現代的創造性思維才可以。
7.柳傳志談到如何才能立足長遠謀發展:“立意高,才可能制定出戰略,才可能一步步地按照你的立意去做。立意低,只能蒙著做,做到什么樣子是什么樣子,做公司等于撞大運。”至于何謂“立意高”或者“立意低”,柳傳志打比方道:“北戴河火車站賣餡餅的老太太,分析吃客都是一次客,因此,她把餡餅做得外面挺油,里面沒什么餡,能坑就坑,這就是她的立意。而盛錫福鞋帽店做的是回頭客,所以,他們的鞋怎么做也要合適。我覺得前者就是立意低,后者就是立意高。”
8.浙江師大的教授周勇把“眼高手低”這個詞用在了做學問上。他認為:所謂“眼高”,就是眼界要高,要盯著具有挑戰性的大問題、難題;所謂“手低”,就是要從小問題、容易的問題開始入手。周勇認為人不可能一口氣吃成一個大胖子,也不可能一開始就邁大步,所以做學問要有準備,要從“小”做起,這樣,才有可能做出一點成績,也有利于自信心的提高。而“眼高”,對周勇來說,其實就是要有遠大的理想,雖然有些理想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實現。周勇的目標是美國Clay數學研究所的7個千年數學問題,雖然難度很大,但他還是選擇了這條充滿艱辛的探求之路。
9.雷士照明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吳長江,畢業于西北工業大學飛機制造系,剛下海時他曾在廣東一家企業做保安。雖然當時有很多人都覺得做保安對他來說是大材小用,但他卻沒有怨言。當時,他給自己的定位就是:大學生沒有什么了不起,只要能堅持下來,做什么都可以。在打工的半年時間里,他邊打工,邊觀察,最終為自己以后的創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真題范文】
范文一
也來談談“眼高手低”
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在求職就業的時候,經常會聽到“眼高手低”的批評。在我們的認知中,這似乎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而著名的劇作家曹禺先生為“眼高手低”正名的一段話卻引發了我新的思考,也許我們不應該指責,反而應該提倡每個人都“眼高手低”。
“眼高”的人通常有一雙慧眼,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么,而且志向高遠,視野開闊。歷史一次次向我們證明,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首先必須是個“眼高”的人。第一個豎起反秦旗幟的陳勝,雖然地位低微,卻有“鴻鵠之志”,小的時候就發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質疑;鞠躬盡瘁輔佐劉備父子的諸葛亮,出山之前,雖然躬耕于隴畝,卻深諳天下大勢,只期真正的明主,為其成就霸業;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馬克思,在青年時期就已經寫下“我的志向屬于千千萬萬的人”的句子,并且一生都在為實現這個誓言而奮斗。拿破侖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既然“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何不“眼高”一些呢?
如果說“眼高”的褒義很容易讓人接受,那么說“手低”也值得稱贊則會備受質疑。正是因為“手低”這個罪魁禍首,才導致了“眼高手低”的備受責難。不過,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不要把“手低”理解為能力低下,而是從小處著眼,從基本的工作做起,那么“手低”無疑更值得我們提倡。人不可能一口氣吃成一個大胖子,也不可能一開始就邁大步。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從店員開始做起,逐步走上了自己創業的道路,終于成為世界公認的“石油大王”;海爾公司總裁張瑞敏正是憑著對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執著,才把一個瀕臨倒閉的小廠發展成為著名的家電企業。他們用自己的拼搏史告訴我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經過這樣的解讀,“眼高手低”的人恰恰是當今社會最為需要的人,因為只有“眼高”,才能志存高遠;只有“手低”,才能厚積薄發。
范文二
志存高遠求實敏行
就業問題始終牽動著全社會的神經,“找工作難,找好工作更難”是畢業生們無奈的慨嘆。人人都向往穩定、體面的“好”工作,初出校園的畢業生更是對未來抱有超乎實際的美好幻想。但空有理論知識卻缺乏實際經驗,空有美好職業規劃卻反感去基層積淀,“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使得畢業生不得不面臨理想與現實的兩難困境。
與“高不成、低不就”不同,“眼高手低”之人是各大公司、企業苦苦追尋的理想聘用對象。所謂“眼高”,就是有遠大的志向、開闊的視野、長遠的目標和規劃,敢于挑戰未知、不斷開拓進取。昔時少年劉邦看到秦始皇出游的赫赫威儀,立下“大丈夫當如是”的人生理想,才成就了漢代的開國偉業;諸葛亮雖躬耕南陽,卻常“好為梁父吟,自比管仲樂毅”,放眼天下,運籌帷幄,故助劉備成就三分天下的霸業;周恩來從小便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并以之為終身奮斗目標,才成為了新中國深受人民愛戴的好總理。正是因為“眼高”,才有非凡的思想境界,才能高瞻遠矚、運籌帷幄;正是因為“眼高”,才能發現未竟之業、未涉之域,才能帶領團隊不斷開拓創新、挑戰未來。
身有凌云之志,亦需腳踏實地躬行。一切成功都是長期積累的結果,都是一個由小及大、由近及遠的過程,都需要人們從基礎、平凡的崗位上不斷夯實基礎、積累經驗,不斷逼近理想中的目標。韓國總統李明博,青年時曾依靠賣壽司、撿垃圾來支付學費,生活造就了他踏實篤定的性格和求實敏行的作風,使他在國民選舉中脫穎而出;戴爾電腦公司剛建立的時候,接訂單、裝配機器、銷售運營等所有工作都是由戴爾和幾個同學一起完成,日復一日的基層工作使得戴爾對客戶的需求有了直觀而深入的了解,繼而產生了戴爾公司獨特的“客戶化定制”產品銷售模式。實踐出真知,各行各業的成功者以實際行動印證了老聃的箴言:“成事者,天下之難必做于易,天下之大必做于細,九尺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p>
志存高遠,方能使人生之樹蒼勁參天,俯瞰世間變幻;求實敏行,方能令根苗深扎于地,吐蘊天地精華。工作、學習和生活中,若能多一份高遠的情懷,少一份流俗的鄉愿;多一份踏實敏健的行動,少一份好高騖遠的空想,則人生之路必能行之高遠,職業之涯必能廣闊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