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重慶市情

(一)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

重慶是中央直轄市,位于東經105°17′至110°11′、北緯28°10′至32°13′之間的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重慶市東鄰湖北省、湖南省,南靠貴州省,西接四川省,北連四川省、陜西省。東西最大橫距470公里,南北最大縱距450公里,轄區(qū)面積82403平方公里。

2.氣候特征

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氣溫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氣溫在27℃~29℃,日照總時數1000~1200小時,冬暖夏熱,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溫潤多陰、雨熱同季,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說。

3.地形地貌

(1)地形

重慶域內峰巒疊翠,江河縱橫,有“山城”之稱。北有大巴山,東有巫山,東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婁山,地形大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傾斜,起伏較大。

(2)地貌

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坡地面積較大,成層性明顯,分布著典型的石林、峰林、溶洞、峽谷等喀斯特景觀。主要河流有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綦江、大寧河等。

4.自然資源

(1)生物資源

重慶地下、地表資源豐富,組合條件較好,利用價值高,開發(fā)潛力大,是我國自然資源富集地區(qū)之一。

植物

市域植物資源豐富,6000多種各類植物中,有被稱植物“活化石”的桫欏、水杉、禿杉、銀杉等珍稀樹種,森林覆蓋率20.49%。重慶藥用植物資源極其豐富,是全國重要的中藥材產地之一,大面積山區(qū)生長的野生和人工培植的中藥材有2000多余種,主要有黃連、白術、金銀花、黨參、貝母、天麻、當歸等,全市有栽培植物560多種,只要是水稻、玉米、小麥、紅薯四大類。此外,還有油菜、花生、茶葉、蠶桑、烤煙等經濟作物。果樹作物主要有柑橘、甜橙、柚、桃、李等,尤以柑橘最具盛名。

動物

域內各類動植物資源600余種,有金絲猴、華南虎、蜂猴等近100種國家重點珍稀保護動物,40余種畜禽類動物。

(2)礦產資源

重慶是全國大中城市中礦產資源最富集的地區(qū)之一。目前已發(fā)現礦產75種,初步探明的礦產40多種,探明礦藏產地353處,儲量礦產潛在價值3882億元。優(yōu)勢礦產有煤、天然氣、錳、汞、鋁等。目前,探明煤炭儲量33億噸,是我國南方煤炭生產的重要基地。天然氣探明儲量3200億立方米,其中墊江臥龍氣田開采量居全國第一。鍶礦是重慶最具特色的優(yōu)勢礦種,儲量和質量均居全國之首。錳礦探明儲量3700萬噸,居全國第二。釩、鉬、鋇儲量居全國第三。此外還有巖鹽、重晶石、螢石、石灰石、硅等非金屬礦產。

(3)水能資源

重慶境內江河縱橫,水網密布,水能蘊藏量巨大,極具開發(fā)潛力。以600余公里長江干流為主線,匯集嘉陵江、渠江、涪江、烏江、大寧河等五大支流及上百條小河流。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在5000億立方米左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438.28萬千瓦,可開發(fā)量750萬千瓦,水能資源開發(fā)量在全國城市中名列前茅。此外,還有豐富的地下熱能和飲用礦泉水,開發(fā)潛力巨大。

(3)旅游資源

重慶擁有山、水、林、泉、瀑、峽、洞等自然景色,又擁有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三峽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等文化景觀;共有自然、人文景點300余處,其中有世界文化遺產1個(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遺產2個(重慶武隆喀斯特旅游區(qū)、重慶金佛山喀斯特),國家5A級景區(qū)7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6個,國家森林公園24個,國家地質公園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4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個。

主要旅游景觀有:長江三峽(主要景點有涪陵周易園、白鶴梁水下石銘、豐都、石寶寨、張飛廟、白帝城、八陣圖、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屈原祠、三峽大壩、古黃陵廟、三游洞、南津關等風景名勝)、大寧河小三峽及馬渡河小小三峽;有小峨嵋之稱的佛教名山縉云山;大足石刻(含寶頂山摩崖石刻和北山摩崖石刻);四面山風景區(qū)等。

(二)人文地理

1.行政區(qū)劃

(1)區(qū)域劃分

重慶市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公里,下轄38個行政區(qū)縣(自治縣):26個區(qū)(萬州區(qū)、黔江區(qū)、涪陵區(qū)、渝中區(qū)、大渡口區(qū)、江北區(qū)、沙坪壩區(qū)、九龍坡區(qū)、南岸區(qū)、北碚區(qū)、渝北區(qū)、巴南區(qū)、長壽區(qū)、江津區(qū)、合川區(qū)、永川區(qū)、南川區(qū)、綦江區(qū)、大足區(qū)、璧山區(qū)、銅梁區(qū)、潼南區(qū)、榮昌區(qū)、開州區(qū)、梁平區(qū)、武隆區(qū));12個縣(含4個自治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忠縣、云陽縣、奉節(jié)縣、巫山縣、巫溪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2)區(qū)域特征

重慶以主城區(qū)為依托,各區(qū)、縣(自治縣)形如眾星拱月,構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機結合的組團式、網絡化得現代城市群,是中國目前行政轄區(qū)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單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

2.人口與民族

(1)人口

重慶市統(tǒng)計局發(fā)布了2015年重慶市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公報。結果顯示,2015年,重慶市常住人口3016.55萬人,常住人口繼續(xù)保持增長態(tài)勢。2015年重慶市人口出生率為11.05‰,死亡率7.19‰,人口自然增長率3.86‰。全市常住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102.3,出生嬰兒性別比109.9。2015年,重慶市城鎮(zhèn)人口1838.41萬人,全市城鎮(zhèn)化率60.94%。鄉(xiāng)村人口1178.14萬人,占常住人口的39.06%。

(2)民族

民族特征

重慶市以漢族為主體,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滿族、彝族、壯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白族、侗族、維吾爾族、朝鮮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納西族、羌族、仡佬族等54個少數民族。

民族人口

少數民族總人口210.3萬人(占全市人口6.5%)。主要為土家族(142.4萬人,全市人口5%,少數民族人口72.2%)、苗族(約50.2萬人,全市人口2%,少數民族人口的25.4%)等。主要分布在黔江、彭水、酉陽、秀山、石柱等區(qū)縣。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共有少數民族人口193.71萬。

民族文化

域內各少數民族仍保留著自己的傳統(tǒng)習俗。土家族有擺手舞、趕年、唱儺戲、花燈,苗族有趕秋節(jié)、踩山節(jié)。此外,還有羊馬節(jié)、火星節(jié)、哭嫁、跳喪等民族習俗和活動。土家吊腳樓和苗族刺繡、蠟染獨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已成為重慶重要的旅游資源。

3.人文歷史

(1)歷史沿革

距今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重慶巫山縣已經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人類——巫山人。

距今兩萬年至三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銅梁文化”(今重慶銅梁區(qū))。

夏商時期,三峽地區(qū)是中國主要巖鹽產區(qū),由于鹽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貨之一,由此在巫山地區(qū)催生了早期的巴國文明。

先秦時期,諸侯國巴國在今重慶建都。與楚國的戰(zhàn)爭幾乎貫穿整個巴史。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張儀帶兵滅巴,之后屯兵江州,筑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qū)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秦朝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

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諸葛亮由江州入蜀平定益州。蜀漢李嚴在江州筑大城。

南朝梁元帝太清四年(550年),武陵王蕭紀于巴郡置楚州,西魏文帝大統(tǒng)十七年(551年)改為巴州,北周閔帝元年(557年)又改楚州。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廢郡,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治巴縣。這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唐代延續(xù)渝州之稱,為劍南道轄地。

宋代時,屬夔州路管轄,崇寧元年(1102年),因趙諗謀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

宋朝末期,蒙古軍隊大舉南侵,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10月,蒙軍為堵截從重慶救援四川成都的援軍,在重慶合川打響釣魚城之戰(zhàn)(或稱釣魚城保衛(wèi)戰(zhàn))。在戰(zhàn)斗中被稱為“上帝之鞭”的蒙古大汗蒙哥(元憲宗)被流彈擊中身亡,此后歐亞各戰(zhàn)場蒙古眾王回師爭奪汗位,使得宋王朝延續(xù)20年,甚至改變了歐亞戰(zhàn)場的格局。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蒙軍攻破四川,宋軍退守重慶,彭大雅出任重慶知府。為防御之需,彭大雅竭盡全力拓修重慶城,向北擴至嘉陵江邊,向西擴至今臨江門、通遠門一線,范圍大致比李嚴擴建的江州城擴大了兩倍,奠定了此后直至明清重慶古城的大致格局。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正月,重慶被蒙古軍隊攻破,入城時蒙軍遭到激烈抵抗,后蒙軍在重慶大肆屠殺。而合川釣魚城直到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才被占領。釣魚城保衛(wèi)戰(zhàn)長逾36年,寫下了中外戰(zhàn)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因此被歐洲人譽為“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80年)立重慶路總管府,管轄四川南道宣慰司,隸屬于四川行省。元順宗至正二十年(1360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明玉珍建都于此,國號“大夏”,轄今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平夏,復改為重慶府,隸屬于四川布政使司,轄2州、11縣、1廳。明清時期設川東道,管轄36縣。

1876年9月13日,英國以“滇案”為借口,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其中規(guī)定英國可向重慶派駐領事。

1890年3月31日,中英簽訂《新訂煙臺條約續(xù)增專條》,確定重慶作為通商口岸。隨后英商開辟從宜昌到重慶的輪船航線。同年,英國在重慶設立總領事館。

1921年,重慶設埠督辦處,任命楊森為督辦,籌辦市政。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編制為國民政府二級乙等省轄市,首任市長潘文華。

1937年11月,中華民國政府頒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定重慶為戰(zhàn)時首都;11月16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遵循遷都大計,先離南京而首途重慶;12月1日正式于重慶辦公,16日日軍攻破南京。

1939年5月5日,遷都至重慶的國民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甲等中央院轄市(即直轄市),重慶亦是繼南京、上海、天津、青島、北平后第六個中央院轄市。

從1938年春到1944年冬,日本陸海軍航空部隊聯合對重慶進行了長達六年多的狂轟濫炸,史稱“重慶大轟炸”,特別是1941年6月5日,重慶市渝中區(qū)公共防空大隧道中,躲避日軍地毯式戰(zhàn)略轟炸的7764名市民窒息死亡,史稱“大隧道慘案”。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為避免內戰(zhàn)、爭取和平,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在重慶進行了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史稱“重慶談判”。

1946年2月10日,在重慶較場口舉行“慶祝政治協(xié)商會議成功大會”時發(fā)生騷亂事件,李公樸、施復亮遭到毆打,郭沫若、陶行知、章乃器和新聞記者及勞協(xié)會員等60余人也被打傷。中國共產黨稱之為“血案”、“慘案”,而國民政府方面則稱之為“較場口事件”。

1949年9月2日,重慶發(fā)生火災,延燒18小時,死亡近萬人,重慶市建筑損失大半,國民政府聲稱中國共產黨縱火,史稱“九二火災”;11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直接授權中統(tǒng)對關押于渣滓洞、白公館的400多名政治犯進行“最后解決”,史稱重慶“11.27”大屠殺。

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重慶,隨后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為西南大區(qū)代管的中央直轄市,駐地亦設在重慶。

1950年至1952年,設立川東行署區(qū),隸屬于中共中央西南局。1954年7月,重慶直轄市被撤銷,重慶與四川合并,重慶從直轄市降為副省級市。1964年,北部灣事件爆發(fā),三線建設開始,重慶成為三線建設的核心城市。1965年和1979年,中國三線建設重點控制鐵路工程渝黔鐵路和襄渝鐵路相繼通車。

1992年,重慶辟為沿江開放城市。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中國人大五次會議批準設立重慶直轄市,撤銷原重慶市。重慶直轄市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qū)。共43個區(qū)市縣,面積82402.95平方千米,3002萬人。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政府機構正式掛牌。重慶至此在歷史上第三次成為直轄市。

(2)歷史名人

重慶籍歷史文化名人有三國名將甘寧、嚴顏;五斗米道首領張修;蜀漢“四名相”之一的董允;成漢丞相范長生;隋唐五代時期的文學家、書法家李陽冰;道教儒師陳摶;南宋著名理學家桓淵;朱熹高徒第一人度正;南宋著名理學家,涪陵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譙定;明代文壇“后七子”之一張佳胤;明兵部尚書陳新甲;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名將被記載到史書將相列傳里的巾幗英雄秦良玉;清朝《四庫全書》總閱周煌;清朝湘軍名將鮑超;清代著名僧人竹禪;清代著名詩人李世棻;清朝奉天巡撫、江蘇巡撫,民國江蘇都督、南京臨時政府內務總長程德全;中國最后的一位“傳臚公”李稷勛;反清革命志士鄒容;四川黨團組織主要創(chuàng)建人和大革命運動的主要領導人楊闇公;領導了震驚中外的上海三次工人大罷工的著名的工人運動領袖、早期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趙世炎;愛國實業(yè)家盧作孚;新中國元帥劉伯承、聶榮臻;原國家主席楊尚昆;詩人何其芳;抗美援朝英雄邱少云;紅色經典《紅巖》作者羅廣斌、楊益言;特型演員盧奇;畫家羅中立等。

(三)綜合實力

1.農業(yè)

重慶耕地面積162.2萬公項,農林牧副漁全面發(fā)展,是全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qū)和商品豬肉生產基地,是全國著名的優(yōu)質水果、榨菜、桐油、烤煙產地,有梁平的“柚子之鄉(xiāng)”、潼南的“黃桃之鄉(xiāng)”、涪陵的“榨菜之鄉(xiāng)”、黔江的“烤煙基地”、石柱的“黃連之鄉(xiāng)”之稱。榮昌豬為全國三大豬種之首,有“華夏國寶”之稱。

2015年,全市農林牧漁業(yè)總產值達1738.15億元。其中農業(yè)、林業(yè)、牧業(yè)、漁業(yè)、農林牧漁服務業(yè)產值分別為1033.68億元、60.44億元、542.90億元、74.91億元和26.22億元。

2.工業(yè)

重慶是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yè)基地,已形成了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綜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費品制造等千億級產業(yè)集群。

2015年,重慶市實現工業(yè)增加值5557.52億元,占全市地區(qū)生產總值的35.4%。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實現總產值21404.66億元。其中,大中型企業(yè)總產值14668.15億元;高技術制造業(yè)總產值4028.40億元。

3.第三產業(yè)

重慶是中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yè)基地,已形成了農業(yè)農村和金融、商貿物流、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yè)。擁有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qū)、中新(重慶)戰(zhàn)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內陸首個國家級新區(qū)——兩江新區(qū)、以及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qū)、重慶西永綜合保稅區(qū)、重慶鐵路保稅物流中心、重慶南彭公路保稅物流中心、萬州保稅物流中心,過境72小時內免簽,進口整車、水果、肉類、生鮮海產等口岸。

2016年,全市生產總值達17559億元,比上年增長10.7%。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增長10.3%、利潤增長1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2228億元、增長7.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库县| 西林县| 海阳市| 玛沁县| 闽清县| 汉川市| 讷河市| 景谷| 江口县| 时尚| 乐山市| 张家港市| 罗甸县| 杂多县| 龙口市| 平顶山市| 古蔺县| 桐梓县| 贵德县| 麻栗坡县| 新泰市| 梓潼县| 商洛市| 沙湾县| 西乌珠穆沁旗| 宣城市| 商南县| 涟水县| 阿巴嘎旗| 葵青区| 潼南县| 星座| 平昌县| 改则县| 奉节县| 苍南县| 桂阳县| 南阳市| 延津县| 什邡市| 黎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