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歷史學基礎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14403字
- 2021-02-26 17:36:06
第3章 春秋戰國
一、單項選擇題
1.《春秋繁露》的作者是( )。
A.孔子
B.左丘明
C.董仲舒
D.王充
【答案】C
【解析】《春秋繁露》中國漢代哲學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學著作。《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學,發揮“春秋大一統”之旨,闡述了以陰陽、五行為骨架,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哲學—神學理論,宣揚“性三品”的人性論、“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的倫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統循環的歷史觀,為漢代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
2.世界天文學界公認的關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在( )。
A.《尚書》
B.《詩經》
C.《春秋》
D.《甘石星經》
【答案】C
【解析】世界第一次關于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是《春秋》對出現于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的彗星記錄:“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3.最早把統治者與人民的關系比作“舟”與“水”的關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荀子
D.唐太宗
【答案】C
【解析】《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4.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興修主持人是( )。
A.西門豹
B.李冰
C.鄭國
D.潘季馴
【答案】B
【解析】李冰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今成都一帶)太守。期間,他征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幾千年來,該工程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奠定堅實的基礎。后世為紀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廟。
5.下列選項中,與“履畝而稅”相一致的做法中不包括( )。
A.“作爰田”
B.“初稅畝”
C.“量入修賦”
D.“自爰其處”
【答案】D
【解析】“履畝而稅”是貴族統治者放棄以“公田”收獲作為租稅的方法,而不再區分“公田”、“私田”的做法,各國都有相似的舉措。以魯國的“初稅畝”實施得最早、最典型。“作爰田”始見于《左傳·僖公十五年》,“爰”指輪流耕作;晉惠公時﹐晉受挫于秦﹐為取悅于民而作爰田,標志晉國的土地私有制度開始合法化。“量入修賦”指根據收獲量之多少,修訂有關賦稅法令;《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楚國提出“書土田”,目的是“量入修賦”。即“量公私一切收獲數而修訂賦稅之法。”而“自爰其處”是指在自己土地上輪流耕作。
6.確立楚莊王霸主地位的重要戰爭是( )。
A.城濮之戰
B.崤之戰
C.邲之戰
D.弭兵之會
【答案】C
【解析】公元前598年,楚圍鄭,晉施援手,晉楚戰于邲,晉軍大敗,從此不敢與楚再戰,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遂成中原霸主。城濮之戰雖然也在晉楚之間發生,但是獲勝的是晉國,崤之戰發生于秦晉之間。弭兵會盟舉行了兩次,分別在在周簡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和周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國大夫華元、向成兩次召集晉、楚兩國在宋會盟,平分霸權。
7.下列不是春秋時代齊國管仲改革的內容的是( )。
A.案田而稅
B.寓兵于農
C.廢除井田制
D.士農工商專業分居
【答案】C
【解析】廢除井田制很明顯是錯誤的選項,廢除井田制到戰國時代才發生,是戰國商鞅變法中的主要內容之一,而其他三項都是管仲改革的內容。
8.春秋后期,華夏諸國征服并吞并了許多周邊的少數民族。其中被秦國所滅的是( )。
A.白狄
B.西戎
C.犬戎
D.赤狄
【答案】B
【解析】春秋早期,戎狄的勢力比較強大,華夏各小國受到了很大的威脅,秦、晉等大國也受到過他們的入侵。到了春秋后期,隨著華夏各國的日益強大,秦國滅西戎,晉國滅了赤狄和白狄。
9.下列是在春秋時代的齊、楚兩國之間發生的是( )。
A.城濮之戰
B.召陵之盟
C.蘇秦合縱
D.葵丘會盟
【答案】B
【解析】春秋初年,楚國發展起來,向中原挺進,它先后滅掉了在今河南省南部和西部的申、息、鄧等國,并伐黃服蔡,多次向鄭國進攻。鄭國支持不住,已準備背齊向楚。為了救鄭,齊桓公于公元前656年,率領齊、宋、陳、衛、鄭、許、魯、曹、邾八國軍隊進攻楚的盟國蔡國,蔡軍不戰而潰。聯軍陳兵楚境,楚國見齊的盟軍強大,不敢率軍交戰,派使者質問齊桓公:你住北海,我住南海,風馬牛不相及,你帶大軍來此是緣故?齊以楚不向王室朝貢相質詢。兩國軍隊從春天相持到夏天,都不敢輕易進攻對方。楚派大夫屈完與齊講和。齊桓公也看到楚國強大,無隙可乘,只好在召陵與楚國結盟,史稱“召陵之盟”。這是齊桓公“尊王”的又一次勝利,其霸主地位更加鞏固
10.下列制度不是戰國時代開始推行的是( )。
A.“上計”制度
B.“璽書”制度
C.俸祿制度
D.軍功入仕制度
【答案】B
【解析】“璽書”制度是在春秋末期開始推行的新型官僚任用制度,其他三項始于戰國時代。
11.韓非子說:“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依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這表示出韓非的核心主張是( )。
A.取消文字
B.提高官吏地位
C.否定先王功德
D.依法治國
【答案】D
【解析】“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系韓非子提出的著名的法家教育綱領。所謂“無書簡之文”、“無先王之語”,實質就是要廢除、清算古代奴隸制的文化典籍和道德說教,特別是儒家所尊崇的“禮、樂、詩、書”和“仁、義、孝、悌”這一套東西,并從而實現韓非子的“以法為教”的主張。其核心主張為“以法治國”。
12.下列先秦思想家中提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的相對論哲學思想的是( )。
A.老子
B.楊朱
C.莊子
D.墨子
【答案】C
【解析】莊子的這句話的意思是:細微的東西和更渺小的東西相比具有大的屬性,人們眼中巍峨的泰山和廣闊的宇宙相比就顯得很小;年幼夭折的孩子和稍縱即逝的生命相比卻是長壽,而彭祖的百歲卻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他認為大小、壽夭、彼此的差別只是相對的,他否認相對而言的大小、壽夭、彼此之中有絕對,有本質的差別。最后,莊子得出了萬物之間、萬物與人都是沒有差別的,用相對主義消融了事物間的差異。
13.諸侯國的國君如何用人呢?有人主張:“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這種主張最終可能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
A.墨子
B.荀子
C.孔子
D.孟子
【答案】D
【解析】孟子的政治主張、政治原則是民本主義,是“仁政”,即主張民眾是天下的根本,題干主張反映了民本思想。
14.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對推動我國古代文化教育事業貢獻最大的是( )。
A.“有教無類”的辦學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
C.“知之為知之”的學習態度
D.“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
【答案】A
【解析】“有教無類”思想的實施,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對于全體社會成員素質的提高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5.在戰國時期顯赫一時的法家后來衰敗下去,主要是因為法家的理論( )。
A.不利于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B.不利于緩和社會矛盾
C.沒有反映地主階級的利益
D.不借鑒古代統治方式
【答案】B
【解析】與其他諸子百家主要研究哲學及宗教不同,法家集中研究國家治理方式,提出了君主集權、富國強兵和以法治國等具體的治理措施,因而在列國紛爭的戰國時期受到各國君主極高的重視。但法家主張嚴刑峻法,易激化社會矛盾,從而不利于統治,故而在社會安定之后衰敗下去。
16.從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魯國的“初稅畝”到秦國的商鞅變法,這些變革的最大作用和社會后果是( )。
A.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B.不同程度承認土地私有,逐步出現了新的生產關系
C.改變了國家的落后面貌
D.使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答案】B
【解析】“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據土地的好壞貧瘠征收不同的賦稅,它客觀上承認了田地私有,破壞“土地王有”的井田制;而“初稅畝”則規定不論公田和私田,都征收實物稅,公開承認土地私有;而商鞅變法“為田開阡陌封疆”則從法律的角度肯定了土地的私有。三者逐步推動了新的生產關系,即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
17.在天人關系的思想認識上,道家與儒家的相同之處是( )。
A.人要通過主觀努力來改變現實
B.人要知天命
C.天人要和諧
D.人有天賦的善心
【答案】C
【解析】在天人關系的認識上,儒道兩家都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點,即天人要和諧。不過它們的“天人合一”也有不同之處,儒家強調的是個體“合”于社會,以人合天,道家強調的是個體“和”于自然,以天合天。儒、道的“天人合一”觀是互補的,道家為儒家找到了退路,儒家為道家作了補充。
18.關于春秋戰國時期歷史發展階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處在社會大變革時期
B.諸侯林立,戰亂頻繁,導致社會經濟停滯不前
C.兼并戰爭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融合和國家統一
D.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
【答案】B
【解析】春秋戰國時期戰亂不斷,但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鐵器和牛耕的使用以及興修水利設施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手工業中的冶鐵業、鹽業以及玉石雕刻、金銀骨器的加工制造等,也都有較大的發展;此外,這一時期的商業交換和貨幣也都有所發展。
19.以下主張明顯體現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是( )。
A.仁者愛人,民貴君輕
B.萬物虛無,禍福相倚
C.兼愛非攻,節用尚儉
D.以法為教,今必勝昔
【答案】A
【解析】仁者愛人、民貴君輕是孟子的主張,明顯體現出儒家思想。
20.認為商鞅變法是社會制度根本變革的最主要依據是( )。
A.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
B.抑制商業,獎勵耕織
C.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獎勵軍功
D.廢除分封制,建立縣制
【答案】A
【解析】商鞅變法廢除奴隸制的井田制度,在法律上承認土地私有和買賣。這在根本上支持了新興的地主階級,打擊奴隸主階級,奠定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21.春秋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
A.國家徹底分裂
B.井田制瓦解
C.分封制動搖
D.社會發生大變革
【答案】C
【解析】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實質是分封制的動搖,王室衰微、生產力的發展和外族入侵致使各諸侯國之間的實力和地位發生變化,由分封制確立的諸侯國的地位已不滿足現實情況的要求,所以各諸侯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而發動了掠奪戰爭。
二、名詞解釋題
1.管仲改革
答:管仲改革是指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在國君齊桓公的支持下進行的一場旨在“通貨積財,富國強兵”的變革運動,改革后的齊國國力大增,齊桓公成為春秋時首先稱霸的諸侯。管仲改革主要有三項:(1)“案田而稅”,也稱“相地而衰征”。不分公田(井田)還是私田(開荒田),一律對土地進行觀測評定,以區分土地的好壞肥瘠,然后依土地等級征收不等的賦稅。(2)“寓兵于農”,即把農業人口的編制與軍隊編制統一起來,農閑時進行軍訓,加強了齊國的軍事力量。(3)“士、農、工、商專業分居”,也就是實行職業世襲制,并根據不同職業分區居住,此舉保證了社會生產的需要,也穩定了社會秩序。管仲的變法,雖然使齊國迅速發展,國力強盛,外交策略也相當成功,恩威并用,各國諸侯都尊重齊國,使齊桓公成為了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2.葵丘之盟
答:葵丘之盟是指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召集諸侯,確立齊桓公霸業的一次大會。春秋時期的齊國是東方的大國,齊桓公在位時,任用管仲為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國勢日漸強盛,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蘭考縣東)大會諸侯,參加會盟的有魯、宋、衛、鄭、許、曹等國的國君,周天子也派了代表參加。商訂了有關各國共同遵守的條約,盟約申明:“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葵丘之盟以后,齊桓公作為盟主,挾周天子以令諸侯,開創了春秋時期霸主的先河。
3.郭店楚簡
答:郭店楚簡,又稱郭店楚墓竹簡,是1993年10月從中國湖北省紀山鎮郭店一號楚墓內出土的竹簡,是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原裝書。郭店楚簡共804枚,其中有字的竹簡有726枚,字數有13000余個,全部為先秦時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秦始皇在焚書坑儒中將大量先秦書籍焚毀,而郭店楚簡則幸免于難,提供了很珍貴的歷史資料。
4.《詩經》
答:《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現存305篇,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風》又稱《國風》,即十五國風,保存有大量民歌,是《詩經》的精華。《雅》分《大雅》和《小雅》,多是貴族歌頌帝王功績的作品,有些篇章與后世的敘事詩很接近。《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內容是在祭祀或大朝會時用于歌功頌德的頌歌。根據部分詩篇考察,最早的約作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約作于春秋中期。
5.鄭國渠
答:鄭國渠是秦國用韓國水工鄭國,在關中渭水以北開鑿的水渠,從谷口(今陜西醴泉縣北)開鑿河道,引涇水直達中山(今陜西三原西),又向東通到洛水。鄭國渠長達300多里,灌溉農田四萬頃以上,在鹽堿土地上灌溉含沙量多、肥效豐富的涇水,使關中成為沃野,為秦統一中國的戰爭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
6.《呂氏春秋》
答:《呂氏春秋》是戰國末期秦相呂不韋召集門客編寫的雜家學派代表作。書名定為《春秋》,是因為呂不韋視其為史書,但就其內容來看卻是一部以道家思想為主綜合諸子百家的政論之書。核心部分是《十二紀》中的政綱思想,其中論述了君主必須“去私”而“貴公”,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思想;要求君主應任賢無為,臣下要公而不私;君主應“出乎眾也”,即要得到支持得以自立。該書提出的清靜無為的政治主張反映了戰國末年思想界的呼聲,是較符合時代潮流的施政綱領,可惜沒有被在思想上堅持法家觀點的秦始皇所采納。
7.合縱連橫
答:合縱連橫是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并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戰國中期齊、秦對峙時,戰爭形勢復雜,出現了“合縱”與“連橫(衡)”的局面。因南北方向為縱,東西方向為橫,以三晉為主,北連燕,南連楚,以抗擊秦或齊,故稱合縱;以三晉為主,東連齊而西抗秦,或西連秦而東抗齊,叫做連橫。就策略而言,“合眾弱以攻一強”謂之合縱,“事一強以攻眾弱”謂之連橫。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合縱連橫的內涵也在逐漸變化。戰國后期則變為六國聯合抗秦是合縱,六國分別投靠秦國就是連橫。
8.彌兵之會
答:彌兵之會又稱弭兵運動,是指春秋中期,宋國大夫華元、向戌等為了調解晉、楚兩國之間的戰爭紛爭兩次召集相關國家在都城商丘西門外舉行盟會,簽訂停戰和約。春秋中期晉、楚爭霸激烈,周圍小國幾乎都卷入戰爭。小國普遍厭戰,晉、楚也疲于攻戰。在此背景下,宋國前后兩次發起“彌兵”運動。第一次會盟沒有達到弭兵的預期效果,四年后爆發了晉楚鄢陵之戰;第二次會盟共有14個諸侯參加,晉、楚兩大諸侯國平分霸權;齊、秦兩國不作從屬國看待,其他原從屬于晉、楚的較小諸侯國今后要互朝晉、楚兩大國,并承擔兩大國給予的義務。這次會盟后,雙方40余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對恢復、發展各國的社會經濟,安定人民的生活,頗有好處。
9.終始五德說
答:終始五德說是一種宣揚君權神授的天命循環的歷史觀念。終始五德說為戰國時期的鄒衍所創立,盛行于秦漢時期。鄒衍以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克的自然哲學解釋王朝更替的歷史原因,故名五德。他認為帝王受命統治天下,均有一定的年限,到期則以五德的順序轉移政權,成為終始。天命以符瑞為標志,受命帝王必須以所憑之德改正朔、易服色。后劉向、劉歆父子又確立了木火土金水五德相生的歷史循環順序。其后相生說成為讖緯神學歷史觀之核心,主宰了后漢的思想意識領域。五行與朝代相對應,秦始皇采納了終始五德體系,陰陽家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并且按照水德的相關理論設計王朝的政治制度。數用六,顏色尚黑,水德尚刑法,以酷法為治。
10.《法經》
答:《法經》是戰國時由李悝制定的我國古代第一部較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共6篇,分別是《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前4篇主要是對“盜”、“賊”施以關押、拘捕等處罰之法;《雜法》主要規定了對輕慢法令、偷越城墻、賭博、盜竊等違法行為的懲治辦法;《具法》是對量刑輕重的有關規定。《法經》并非是單純防范和鎮壓人民反抗的,也有一部分律條針對官吏腐敗,對清明吏治、嚴肅法紀、安定社會有積極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改革的順利進行。
11.李悝
答:李悝是戰國初期的政治家和法家代表人物。他曾被魏文侯任用為相,主持變法。經濟上主張“盡地力之教”和“平糴法”,鼓勵農民精耕細作,增加產量,在豐收之年國家要以平價購買余糧,在災荒之年國家則以平價售出糧食,強調要播種多種糧食作物,以防災荒之年。政治上實行法治,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獎勵有功于國家的人,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之一。他匯集當時各國法律編成的《法經》一書,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內容包括盜、賊、囚、捕、雜、具六法,現已失傳。其言論見于《漢書·食貨志》、《晉書·刑法志》等,《漢書·藝文志》著錄有《李子》三十二篇,已佚。
12.上計制度
答:上計制度是指戰國至秦漢地方政府對中央政府承諾、擔負、履行賦稅義務的制度,也是中央政府用來對地方政府實行財政監督、行政得失的政績考課制度。此制規定:地方長官每年要把所轄地區的戶口、墾田、賦稅等預算數字分別寫在兩片木卷上,一片交給君主,一片留給自己。年終,官吏必須去見君主匯報任務完成情況,君主根據木卷進行考核,并按考核結果給予賞罰或升級降職。上計制度的實施加強了國君的權力,有利于對地方政府的有效控制。
13.百家爭鳴
答:百家爭鳴是指戰國時期各學派創立學說、聚徒講學、議論時政的局面。當時中國歷史處于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政治經濟領域發生深刻變化,針對社會的大變革,涌現出持不同見解的思想派別。在這些派別中,最著名的有儒、墨、道、法、名、兵、陰陽等家,其中又以、儒墨兩家最為突出。其中儒家講仁,墨家講兼愛、非攻,道家講道,法家重法,名家論名,兵家談兵,陰陽家講陰陽變化。各家雖然學說各有側重,但都指向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應對當時的社會變革。
三、史料分析題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孝公三年,衛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孝公善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十年,衛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十二年,作為咸陽,筑冀闕,秦徙都之。并諸小鄉聚,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為田開阡陌。東地渡洛。十四年,初為賦。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諸侯畢賀。秦使公子少官率師會諸侯逢澤,朝天子。
——選自《史記·秦本紀》
材料二:
衛鞅曰:“……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常人安于故俗,學者溺于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選自《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三:
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而集小都鄉邑聚為縣,置令、臣,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斗桶、權衡、丈尺。
——選自《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四:
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民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
——選自《戰國策·秦策三》
商君教秦孝公以連什伍,設告坐之過;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而遂公家之勞;禁游宦之民,而顯耕戰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國以富強……
——選自《韓非子·和氏》
請回答:
(1)寫出對商鞅的不同稱呼,并簡述理由。
答:商鞅姓公孫,名鞅;因出生于衛國,又稱衛鞅;因在秦以功封于商,而稱商君、商鞅。
(2)根據材料及你所掌握的知識,概括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答: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
(1)政治方面:
①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制定十二級爵,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②廢除分封制,實行縣制;③居民登記戶籍,實行什伍制度,五家為一伍,兩伍為什,相互糾察,行“連坐之法”;④遷都咸陽,以適應向東發展的需要;⑤制定秦律;⑥焚詩書,禁游學。
(2)經濟方面:
①廢井田,開阡陌,實行土地私有制度;②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獎勵耕織;③統一度量衡。
(3)社會方面:
①推行小家庭政策,凡一戶有兩人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加倍征收戶口稅。②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而居。
(3)分析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
答:(1)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措施得當,又得到國君秦孝公的堅定支持,成為戰國時期最典型、最深刻、最徹底的政治改革。改革前,秦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遠落后于關東六國,改革也遠較六國為遲。商鞅變法促進了秦國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使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統一六國創造了條件。
(2)秦統一后的許多重要制度,在商鞅變法時都已開始實行。如徹底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在經濟方面鞏固統一的措施也是如此,如統一度量衡。為統一思想,在李斯的建議下實行的焚書(規定除《秦紀》外,六國史書一律燒掉;《詩》、《書》、百家語除博士官收藏的外,其他人不得收藏,全部燒掉;醫藥、卜筮、種樹等書不在禁止之列),跟商鞅的做法也如出一轍
2.閱讀材料并結合背景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
初稅畝,初者何?始也。稅畝者何?履畝而稅也。初稅畝何以書?譏。何譏爾?譏始履畝而稅也。何譏乎始履畝而稅?古者什一而藉。古者曷為什一而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多乎什一,大桀小桀。寡乎什一,大貉小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頌聲作矣。
——《春秋公羊傳》
請簡述春秋時期魯國初稅畝制度的產生過程和在當時的社會影響。
答:(1)魯國初稅畝制度的產生過程:
春秋時期魯國在宣公十五年實行的按畝征稅的田賦制度,這是承認私有土地合法化的開始。春秋時期,由于牛耕和鐵農具的普及和應用,農業生產力提高,大量的荒地被開墾后隱瞞在私人手中,成為私有財產;同時貴族之間通過轉讓、互相劫奪、賞賜等途徑轉化的私有土地也急劇增加。實行“初稅畝”田賦制度之前,魯國實行按井田征收田賦的制度,私田不向國家納稅,因此國家財政收入占全部農業產量的比重不斷下降。魯國實行初稅畝制度,即履畝而稅,按田畝征稅,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積納稅,稅率為產量的10%。初稅畝制度的實行增加了財政收入,適應和促進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關系。
(2)在當時的社會影響:
這一制度的實行實際上開始承認私田的合法性,征稅的土地不再有公田、私田之分。春秋時期的其他諸侯國也相繼進行了賦稅制度的改革,例如齊國的“案田稅畝”,楚國的“書土田”,鄭國的“作丘賦”和秦國的“初租禾”,都是這個時期大致相同的賦稅制度。這種賦稅制度的改革是對私人占有土地的承認,各國的統治者在充實了自己的國庫同時,放棄的是國家對土地的占有權,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3.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對曰:“公欲速得意于天下諸侯,則事有所隱,政有所寓……作內政而寓軍令焉。為高子之里,為國子之里,為公里,三分齊國,以為三軍……伍政定于里,軍旅政定于郊,內教既成,令不得頡徒。故卒伍之人,人與人相保,家與家相愛……君有此教士三萬人,以橫行于天下,誅無道以定周室,天下大國之君莫之能圉也。”
——《管子·小匡》
材料2:是時周室微,唯齊、楚、秦、晉為強。晉初與會,獻公死,國內亂。秦穆公辟遠,不與中國會盟。楚成王初收荊蠻有之,夷狄自置。唯獨齊為中國會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諸候賓會。
——《史記·齊太公世家》
材料3:齊國君臣正計議國事,忽近臣來報:“燕國被山戎用兵侵伐,特遣人求救。”管仲曰:“君欲伐楚,必先定戎。戎患既熄,乃可專事于南方矣。”……又吩咐燕伯設戍葵茲關,遂將齊兵撤回。燕伯送桓公出境,戀戀不舍,不覺送入齊界,去燕界五十余里。桓公曰:“自古諸侯相送,不出境外。寡人不可無禮于燕君。”乃割地至所送之外界燕,以為謝過之竟。燕伯苦辭不允,只得受地而還……諸侯因桓公救燕,又不貪其地,莫不畏齊之威,感齊之德。
——《東周列國志》上卷
請回答:
(1)材料1中“作內政而寓軍令”的作用如何?
答:齊桓公和管仲改革軍制,設立三萬常備軍,提高了軍隊戰斗力,齊桓公憑借軍事優勢,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2)從材料1中找出與“尊王攘夷”含義相似的一句話。
答:“誅無道以定周室”。
(3)從材料2中可以看出什么歷史現象?與齊桓公稱霸有什么關系?
答:(1)平王東遷周室衰微,無力控制強大的諸侯,諸侯失去制約,相互兼并,爭做春秋霸主地位。(2)齊桓公首霸正是在諸侯力霸的背景之下,列國爭霸是桓公首霸的外因。
(4)材料3中齊桓公有哪些“尊王攘夷”的具體表現?其影響如何?
答:(1)桓公率軍敗山戎,定燕室,滅孤竹國;遵從周禮,將齊國50余里土地送給燕國。(2)其影響是“諸侯因桓公救燕,又不貪其地,莫不畏齊之威,感齊之德。”各國諸侯對齊桓公又敬畏又感佩。
(5)齊桓公稱霸的標志是什么?
答: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大會諸侯于葵丘,周天子也派代表參加,會盟規定:凡同盟之國,互不侵伐,必須共同對付外敵。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周王室正式承認,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4.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立為天子。……雖有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墨子·尚賢》
材料2:“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
——《孟子·粱惠王下》
材料3:高祖曰:“……此三者(指張良、蕭何、朝信),皆大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為吾所擒也。”
——《史記·高祖本紀》
請回答:
(1)根據材料1、2分別概括墨子的用人主張及孟子規定的賢人標準。
答:墨子認為不論出身貴賤,只要有賢能就可提拔重用;孟子認為賢人的標準是國人認可與否,還要在使用中得到檢驗。
(2)材料3反映了什么問題?結合材料加以說明。
答:材料3反映了能否正確用人,關系天下得失,國家興衰。如高祖和項羽用人不同,導致不同的結果。
(3)簡要評析以上材料反映的人才觀。
答:墨子和孟子的選賢任能,高祖的知人善任都是正確的人才觀,但往往缺乏實踐基礎。統治者標榜“求賢任能”,實際上以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為標準,需要的是忠實的奴仆。
四、論述題
1.試述“百家爭鳴”的社會背景及主要原因。
答:戰國時期,政治經濟領域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思想文化領域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派別,如儒、墨、法、名、兵、農、陰陽等家,人們統稱為“諸子百家”。各家各派都創立學說,聚徒講學,議論時政,相互詰難,人們把思想戰線上出現的這種局面稱為“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的社會背景:
①階級基礎: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激烈的政治斗爭和經濟與文化繁榮,對各個階級、階層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們對當時社會大變革中的許多問題,表明自己的態度,提出主張、愿望和要求。這是產生“百家爭鳴”的階級基礎。
②“士”構成了“百家爭鳴”的主體:戰國時代的“土”,是當時知識分子的統稱。他們一部分是從奴隸社會的“士”轉化而來的,一部分是從地主和平民中涌現出來的。他們雖然不是一個階級,但都必須依附于一定的階級。他們走公室、跑私門,希望得到統治者的任用。由于他們所投靠的對象不同,或出身經歷不同,成了各階級在思想上的代言人。因此“士”構成了“百家爭鳴”的主體。
③社會基礎;在諸侯割據紛爭的時期,統治者還不可能推行封建的文化專制主義。所謂“諸侯并爭,厚招游學”,諸侯國的國君和大貴族,都招攬大批知識分子為自己服務,禮賢下士成為社會風氣。當時的土,可以各持一說,在諸侯之間奔走游說,“合則留,不合則去”,有相對的自由。收徒講學的風氣也非常盛行,只要略為著名的土,差不多沒有一個不是“率其群徒,辯其談說”的。這就使各個學派有了發展的機會。
(2)“百家爭鳴”的主要原因:
①從政治方面看,戰國時期處于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蕩不安,諸侯林立,交相攻伐。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松的學術氛圍。
②從經濟方面看,戰國時代,由于封建的生產關系代替了奴隸制的生產關系,大部分直接生產者從奴隸制的桎梏下解放出來,勞動興趣和生產積極性有了提高,促使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社會經濟呈現出繁榮的景象。這使得有些人成為有閑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③從文化方面看,孔子時就推廣私人講學,打破了“學在官府”、貴族壟斷教育的歷史,使得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即文化下移,這也推動了“百家爭鳴”的出現。
④從科技的發展看,戰國時的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志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⑤此外,這一時期,各個學派之間、同一學派的不同流派之間,既相互斗爭又相互學習和借鑒。這也是促成百家爭鳴的一個重要原因。
2.論述稷下學宮產生的原因、性質、職能。
答:古代齊國設立的齊都臨淄稷下學宮,是我國最早的官辦大學堂,是戰國時期政治咨詢、學術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諸子百家爭鳴的重要場所,也是戰國之世聞名列國的文化教育中心。稷下學宮的出現,稷下百家爭鳴的展開,不僅形成了先秦百家爭鳴的高峰,促進了學術思想的繁榮,而且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1)稷下學宮產生的原因:戰國時期,整個社會處于大變革之中,各國對如何統治天下、管理國家、鞏固政權、富國強兵、稱雄諸侯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缺少準備工作。他們迫切需要一大批濟世之才,為其出謀劃策、執政掌軍,進而實現自己“一匡天下”的政治理想。田齊桓公田午繼承齊國尊賢納士的優良傳統,借鑒春秋齊桓公的養士方法,在國都臨淄稷門附近建立學宮,設“大夫”之號,廣泛招攬天下文學游說之士,到稷下學宮來傳道授業、著書論辯。
(2)稷下學宮的性質與職能:
①首先是一個有組織、有聘任、有俸祿制度的學術研究中心。田齊當權者從桓公到威王、宣王,從閔王到襄王和王建,出于統一天下的政治目的,為廣泛引進人才,促進齊國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和思想、文化的繁榮,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大興土木,建設稷下學宮,并且為稷下學者提供特殊的政治地位——據其學問、資歷、成就、貢獻的不同,授予“客卿”、“大夫”、“上大夫”、或“先生”、“學士”等不同的稱號和榮譽;優厚的經濟待遇——暢通的交通,優越的居室,高昂的俸祿;寬松的學術氣氛——不論何家何派,以何種形式發表思想、各抒己見,均為來者不拒,往者不追,潛心鼓勵他們“不治而議論”,大力獎勵各家學術探討,縱論天下大事。稷下學者關注現實,反思歷史,探索未來,議論世界,不僅注重抨擊現實,而且注重針對現實發表改變現實的策略,取得了具有鮮明時代性和現實性的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
②其次是一個充滿政治色彩的咨詢機構和智囊團。稷下先生們不任官職,擺脫了案牘之勞,卻有充分的時間和優裕的條件專心于理論、學術和國策的探討;對國家大事的研究論說,對統一大業的輿論準備,對君王言行的考察進諫,“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讓稷下先生“受上大夫之祿,不任職而論國事”,這種知識分子政策是齊國的創造。正因如此,可以竭盡心智,競相獻策,以求使自己的學說見用于王候,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稷下先生縱論的中心不是純粹的學術,而是鮮明的政治。
③再次是一個官辦之下有私學、私學之上是官學的官私合營的高層次的培育人才的搖籃。稷下先生在完成自己所擔負的政治任務和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同時,為了使自己及其學派的學說能夠發揚光大,永傳世間,于是廣收門徒,授業解惑,積極從事教育活動,從而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文化、有知識的優秀人才。
④稷下學宮還具有學會的性質。各國文學游士定期相聚于此,或短期訪問,或聚會論辯,各家平等,言論自由,公開辯論,兼容并包,來去隨便,不管是集團或個人,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去而復返同樣歡迎。稷下學宮既有相對穩定的學者隊伍,又吸引各路學者前來“期會”,進行學術交流,這使稷下學宮成為當時最大的學術交流中心。
3.簡述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內容和意義。
答:(1)內容:戰國時期各國為了爭霸和統一的需要相繼經過變法和改革,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取消了舊有的世卿世祿制度和分土封侯制度,逐步建立起以職官任選制度為特點的新的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制度,各國國君選賢任能,大量選拔下層知識分子進入政府機關,這種制度加強了各國國君的權力和地位。
①在中央,國君原稱為侯,戰國中期以后相繼稱王。國君之下設將、相,分掌軍事、政治大權,由王直接任命,對王負責。相以下有御史、執法、司徒、司空、廷尉、少府等官,分管兵、刑、錢、谷等事,組成中央政府。
②地方上,逐漸推行郡縣制。郡為中央政府管轄下最大的行政區劃,設郡守主持政事,另有尉管理軍事刑獄。郡下設縣,縣下設鄉,鄉下設里,鄉有三老、廷掾,里有里正,為地方基層官吏。這種由地方基層到中央政府職官制度的建立對于鞏固新的政權組織起了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建立上計制度,規定:地方長官每年要把所轄地區的戶口、墾田、賦稅等預算數字分別寫在兩片木卷上,一片交給君主,一片留給自己。年終,官吏必須去見君主匯報任務完成情況,君主根據木卷進行考核,并按考核結果給予賞罰或升級降職。
③軍事上,各國國君將軍權集中在自己手中,軍事統帥由國君直接任命,駐外將領不能隨意調動軍隊,必須有國君頒發的虎符為憑方能發兵,維護了國君的權力和地位。
(2)意義:七國經過變法和改革后,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軍事各方面,較前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期,為日后秦漢時期的進一步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簡述孔子生平及其思想。
答:(1)生平:
孔子(前551年~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魯國陬邑昌平鄉闕里(今山東曲阜縣東南)人,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本是宋國貴族后裔,曾祖孔防叔避禍遷居魯國。父叔梁紇為武士,少貧且賤,及長曾做過管理牛羊的“乘田”和管理倉庫的“委吏”之類的小官。勤而好學,相傳曾經問禮于老子,學琴于師襄。30歲后聚眾講學,后周游列國,魯定公九年(前501年)任中都宰。十年魯齊夾谷之會相定公。旋任大司寇之職。十二年因政治主張與當政的“三桓”不合,遂離開魯國周游列國,終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回到魯國時年68歲。四十歲時聚徒講學,相傳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整理研究古籍圖書《詩》《書》《周易》,并把魯國史記加以整理刪定成《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2)思想:
①宣傳“仁”的學說,強調忠孝寬惠等內容,認為“仁”即是“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與人之間互相親善協調,貫徹仁時,要以“禮”為主要依據,故說“克己復禮曰仁”。
②沿習西周以來的鬼神觀念,注重人事,對鬼神采取敬而遠之的態度,既不否定也不肯定。但是孔子把探討和解決人世間的問題放在優先的地位,樹立起了儒家重視人世的一貫傳統。
③政治經濟上要求當政者施行教化與寬容政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要求人民對上要順從和易使,反對犯上作亂,提出君臣父子各守名分的主張。
④在教育上則主張有教無類,在教育態度上面則主張的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態度,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和“不恥下問”的思想。學習方法上主張“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路徑,對學生實行“因材施教”。
孔子的思想自秦漢以后為歷代王朝所繼承,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