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湖北省農村信用社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圣才學習網
- 8字
- 2021-08-13 17:44:59
第二部分 核心講義
第一篇 政治常識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1.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1)意識和物質、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誰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質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問題。這是劃分哲學史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條路線的根本依據。
(2)思維能否認識或正確認識存在,即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這是劃分哲學史上的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根本依據。
2.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1)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是指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學。其基本類型有:
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依據對自然現象的籠統直觀,把物質歸結為一種或幾種實物。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根據當時自然科學關于原子是物質最小單位的認識,把物質歸結為原子,認為原子的屬性就是一切物質形態的共同屬性。
③辯證唯物主義:從無限多樣的物質現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質,從哲學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本質規定。
(2)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是指主張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哲學。其基本類型有:
①主觀唯心主義:把主觀精神(人的感覺、經驗、觀念、意志、心等)作為唯一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觀事物以至整個物質世界都是這種主觀精神的產物。
②客觀唯心主義:把某種脫離任何個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絕對觀念等)變為獨立的存在,并把它作為世界的本原和萬物的創造者。
【例1】“從物到感覺和思想”與“從感覺和思想到物”是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它屬于( )。
A.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
B.唯物主義反映論與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對立
C.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對立
D.辯證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對立
【答案】B
【解析】“從物到感覺和思想”是列寧曾經指出的唯物主義反映論,即他主張“思想反映對象的理論,……物存在于我們之外。我們的知覺和表象是物的映像”;“從感覺和思想到物”屬于唯心主義先驗論,即“感覺和思想”產生“物”,前者是第一性,后者是第二性。因此B項正確。
3.唯物主義社會歷史觀
(1)唯物主義社會歷史觀認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例2】“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句話說明( )。
A.自然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
B.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都是人的本質屬性
C.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
D.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都不是人的本質屬性
【答案】C
【解析】由“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可知,人是具體的、生活于現實生活中的人,他們的一切行為不可避免地要與周圍所有的人發生各種各樣的關系,如生產關系、性愛關系、親屬關系、同事關系等等。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這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就決定了人的本質,形成了人的社會屬性句話體現出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人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有兩種屬性,即人的自然屬性和人的社會屬性。只有社會屬性才是人的本質屬性。因此C項正確。
(2)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①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②個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
普通個人屬于人民群眾范疇,他們對社會發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貢獻,其總和構成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歷史人物的作用性質取決于他們的思想、行為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意愿。
4.辯證法
(1)辯證法
辯證法堅持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看世界,認為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內部矛盾。
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為: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
①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
a.聯系是指事物間、現象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聯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多樣性。馬克思主義關于事物普遍聯系的原理,要求人們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體聯系,確立整體性、開放性觀念,從動態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聯系。
b.發展是指事物前進的、向上的變化過程。發展是前進上升的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②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是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規律,矛盾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矛盾即對立統一,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斗爭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屬性。矛盾統一性以斗爭性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相互依存、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發展,斗爭性寓于統一性中,并為統一性所制約。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發展。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外部動力。內因是第一位的,外因是第二位的;內因是發展的根據,外因是發展的必要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要求我們堅持一分為二的分析方法。
【例3】“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蘊涵的哲理是( )。
A.對立統一的關系
B.質量互變的關系
C.肯定與否定的關系
D.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答案】A
【解析】“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是指湍急的河流下,必有深潭;高高的山嶺下,必有深谷,“激湍”與“深潭”相對,“高丘”和“浚谷”相對,體現的是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的關系,即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因此A項正確。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簡單地說,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個側面,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矛盾各有其特點。
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要求我們將“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不僅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且要抓關鍵、看主流。
③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變化發展的過程和形式)
a.量變、質變和質量互變
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基本狀態。量變是事物存在和發展在數量上的增減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由事物內部矛盾主次兩方面地位的轉化所導致的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
b.關系:一方面,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基礎,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質變又為新的量變創造了條件。
c.事物發展的漸進性和飛躍性
事物的運動變化呈現出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態。量變是事物連續的、漸進的變化。質變則是漸進過程的中斷,是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
④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變化發展的方向和道路)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它是事物完善自己、發展自己的一個有規律的過程。事物發展的周期包括三個階段,即肯定階段、否定階段、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階段,反映了事物發展道路的起伏性和曲折性。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的事物發展的辯證形式是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
(2)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①內涵不同
辯證法指對世界聯系的、發展的看法;形而上學指對世界的孤立的、片面的、靜止的看法,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注意】唯心主義不等于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不等于辯證法。
②判斷是否為辯證法
a.是否是聯系的觀點(看到此事物與彼事物的聯系);
b.是否是發展的觀點。
【例4】下列表述符合辯證法思想的是( )。
①動中有靜,靜中有動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③對癥下藥,量體裁衣④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①正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體現的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③④正確,“對癥下藥,量體裁衣”,“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均體現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符合辯證法思想。
5.認識論
(1)認識的本質
在實踐的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
(2)認識與實踐的關系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反作用于實踐。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認識的發展過程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
【例5】從古代的“把酒問青天”“嫦娥奔月”,到今天的“神舟”號系列對太空的探索,再到“天宮一號”的發射,我們對太空的了解越來越深入,這說明( )。
①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②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是一帆風順的
③實踐鍛煉并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④實踐決定認識,認識是實踐的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正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隨著實踐活動(“神舟”號系列、“天官一號”對太空的探索)的不斷深入,我們對太空的也會不斷發展,體現了“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實踐鍛煉并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②錯誤,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受技術手段制約,也經歷了曲折的過程。④錯誤,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3)認識的基本規律
①從實踐到認識: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②從認識到實踐: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
③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依賴,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
(4)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
①認識過程的反復性是指對一個復雜事物的認識,往往是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②認識過程的無限性是指客觀世界是不斷發展的,人的認識運動也必然隨之不斷發展。
【例6】實現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必須要從實際出發,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下列成語中,違背這一原則的是( )。
A.量體裁衣
B.因材施教
C.對癥下藥
D.按圖索驥
【答案】D
【解析】ABC三項,“量體裁衣”是指按照身材剪裁衣裳,“因材施教”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對癥下藥”是指針對病癥用藥,均是理論聯系實際。D項,“按圖索驥”是指按照畫像去尋求好馬,則是從理論原則出發,不顧實際情況地生搬硬套,違背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6.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
(1)規律是事物的內部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規律是客觀的,客觀性是規律的根本特點,它的存在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相反,人的意識及其指導下的實踐卻要受規律的支配。
(2)意識的能動作用是人的意識所特有的積極反映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
(3)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關系
①必須尊重客觀規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以承認規律的客觀性為前提。
②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人們通過自覺活動能夠認識規律和利用規律。
(4)正確發揮主觀能動作用
①從實際出發,努力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
②實踐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基本途徑;
③主觀能動作用的發揮,還依賴于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
【例7】“拔苗助長”與“庖丁解牛”這兩個成語共同說明的道理是( )。
A.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巨大的反作用
B.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自覺地認識與創造規律
C.實踐決定認識
D.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答案】D
【解析】“拔苗助長”比喻違反客觀規律,急于求成,不加思考,反而把事情弄糟。“庖丁解牛”比喻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這兩個成語共同說明了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因此D項正確。
二、毛澤東思想
1.內涵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
2.形成和發展
(1)毛澤東思想開始形成
土地革命戰爭的初期和中期,即從1927年的八七會議到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是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成功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同黨內一度盛行的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進行了斗爭,在理論上論證了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實際相結合。
(2)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
遵義會議以后,直至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在理論上系統地總結了中國革命的經驗,分析和批判了教條主義的錯誤,并及時吸取抗日戰爭的新經驗,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哲學思想、軍事思想、統一戰線思想和黨的建設思想,特別是系統地闡述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精辟地論證了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政策和策略。1945年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3)毛澤東思想的繼續發展
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進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社會主義改造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第二次結合”,并對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進行了艱辛的探索。
3.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
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是貫穿于毛澤東思想各個組成部分的根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4.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毛澤東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道路。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形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毛澤東思想所確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向、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指導著黨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推向前進。
5.毛澤東的主要著作
(1)1925年《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為反對當時黨內存在著的兩種傾向而寫的。
(2)1926年《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
(3)1927年《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重要主張:提出了民主革命綱領、統一戰線和農民同盟軍問題。
(4)1928年《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
(5)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6)1930年《反對本本主義》
重要主張:創立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7)1937年8月《矛盾論》
(8)1938年5月《論持久戰》
(9)1939年《〈共產黨人〉發刊詞》,提出了關于中國革命三個主要法寶的著名論斷: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
(10)1939年《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
(11)1940年《新民主主義論》
(12)1941年《改造我們的學習》
(13)1945年《論聯合政府》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1.鄧小平理論
(1)內涵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2)形成和發展
①開始形成:1978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強調,全黨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政策,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道路。
②進一步發展:1982年,在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命題。
③基本形成:1987年黨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較系統地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概括了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發揮和發展的一系列科學理論觀點。
④形成科學體系: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從理論上深刻地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了新境界。同年10月,黨的十四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系統概括,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思想。
⑤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1997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鄧小平理論”這一科學概念,深刻闡述了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把鄧小平理論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起,確定為黨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1999年又載入憲法。
(3)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①鄧小平理論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科學認識。
②鄧小平理論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指南。
③鄧小平理論是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1)形成的背景、基礎和依據
①國際局勢和世界格局的深刻變化,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
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③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和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探索,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實踐基礎。
④黨的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現實依據。
隨著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黨的隊伍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是黨必須解決好的兩大歷史性課題。
(2)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
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①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②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③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3)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①“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體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
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指針
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
3.科學發展觀
(1)指導思想的確立
十七大把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長期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寫入黨章。
(2)內涵
①第一要義:發展
②核心:以人為本
③基本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
④根本方法:統籌兼顧
(3)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①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②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③科學發展觀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科學發展觀最鮮明的精神實質。
④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全過程和黨的建設各方面。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做到“四個更加自覺”:
a.更加自覺地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為第一要義;
b.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立場;
c.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基本要求;
d.更加自覺地把統籌兼顧作為根本方法。
這“四個更加自覺”,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要求。
【例12】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 ),基本要求是( )。
A.以人為本 全面協調可持續
B.發展 全面協調可持續
C.以人為本 統籌兼顧
D.發展 統籌兼顧
【答案】A
【解析】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報告中提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因此A項正確。
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1.基本特征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2.基本原則
(1)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2)必須堅持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工作方針。
(3)必須堅持改革開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動力。
(4)必須堅持民主法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
(5)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
(6)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領導核心和依靠力量。
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1.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1)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
①一切從實際出發;
②理論聯系實際;
③實事求是;
④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2)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要意義
①它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過程中的運用、豐富和發展;
②它是制定并貫徹執行正確的政治路線的思想基礎;
③它是加強黨的思想作風建設和提高領導能力的重要內容;
④實事求是是黨的基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2.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
(1)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實現實事求是的前提條件;
(2)解放思想是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的基本要求;
(3)解放思想是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保證。
3.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
(1)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首要任務是“緊密結合我國國情和時代特征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在實踐中檢驗真理、發展真理,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2)理論創新的要求:
①在理論創新問題上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和思想方法,使我們的思想和行動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時代發展的要求;
②理論創新必須服務于、落腳于實踐創新;
③理論創新必須建立在求真務實的基礎上。
4.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1)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2)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場上體現了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的統一。
(3)走自己的路,在理論原則上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 基金從業資格考試《證券投資基金基礎知識》過關必做1000題(含歷年真題)(2016)
- 基金從業資格考試《基金法律法規、職業道德與業務規范》過關必做1000題(含歷年真題)(2016)
- 經濟師《經濟基礎知識(初級)》教材精編(2016)
- 202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9年下半年全國統考教師資格考試《歷史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湖南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江蘇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職業能力測試》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19年下半年全國統考教師資格考試《數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福建省公安招警考試《公安基礎知識》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陜西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全國統考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小學)》歷年真題詳解及標準預測試卷(2016)
- 2020年湖北省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綜合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河南省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綜合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云南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點精講梳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