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光中《刑事訴訟法》(第6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7229字
- 2020-11-15 12:42:00
第四章 訴訟參與人
4.1 復習筆記
【知識框架】
【重點難點歸納】
一、概述
訴訟參與人是指在刑事訴訟中享有一定訴訟權利、負有一定訴訟義務的除國家專門機關工作人員以外的人。
訴訟參與人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當事人;二是其他訴訟參與人。這兩類訴訟參與人在訴訟地位、參與訴訟活動的范圍和方式以及對刑事訴訟過程的影響程度等方面有著很大的差異。
1.當事人
(1)概念
當事人是指與案件的結局有著直接利害關系,對刑事訴訟進程發揮著較大影響作用的訴訟參與人。
(2)訴訟參與人要成為當事人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
①實體條件。與案件的最終結局有直接的利害關系。
②程序條件。當事人必須在訴訟中擁有較廣泛的訴訟權利,并能對訴訟過程和訴訟結局發揮比其他訴訟參與人更大的影響。
(3)當事人的范圍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06條第2項的規定,當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2.其他訴訟參與人
(1)概念
其他訴訟參與人是指除當事人之外,參與訴訟活動并在訴訟中享有一定訴訟權利、承擔一定訴訟義務的參與人。
(2)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范圍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06條第4項的規定,其他訴訟參與人是指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1犯罪嫌疑人與被告人的區分
(1)公訴案件,受刑事追訴者在檢察機關向法院提起公訴以前,稱為“犯罪嫌疑人”,在檢察機關正式向法院提起公訴以后,則稱為“被告人”。
(2)對受刑事追訴者在稱謂上作此區分,具有深刻的實質意義:
①根據訴訟法的一般理論,提起正式的控訴是確定“被告人”的前提。
②將“犯罪嫌疑人”確定為“被告人”需具備法定的條件。
③將受刑事追訴者在訴訟過程中統一稱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是訴訟公正、民主和文明的重要標志。這兩種稱謂的共同之處在于,它們標志著受刑事追訴者在訴訟過程中不是“罪犯”。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地位
我國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訴訟地位: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擁有一系列訴訟權利的訴訟主體,居于當事人的地位。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與案件結局有著直接利害關系,他們居于被追訴者的地位。
國家追訴機關發動刑事訴訟的直接目的就在于通過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追訴,使那些在法律上構成犯罪的人受到定罪、判刑,從而剝奪其財產、自由乃至生命。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身還可以成為重要的證據來源。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
我國《刑事訴訟法》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確立了一系列訴訟權利。這些訴訟權利按其性質和作用的不同,可分為防御性權利和救濟性權利兩種。
(1)防御性權利
防御性權利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為對抗追訴方的指控、抵消其控訴效果所享有的訴訟權利。主要包括:
①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
②有權及時獲知被指控的內容和理由,獲知所享有的訴訟權利。
③有權自行或在辯護人協助下進行辯護。公訴案件,自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有權聘請律師作為辯護人;有權在法定條件下獲得指定辯護;有權拒絕辯護與另行委托辯護人。
④有權拒絕回答偵查人員提出的與本案無關的問題,不被強迫證實自己有罪。
⑤有權在開庭前10日收到起訴書副本。
⑥獲得法院通知時參加庭前會議的權利。在庭前會議中,被告人有權就管轄、回避、開庭審理、證據調取、出庭人員名單、排除非法證據等問題發表意見。
⑦有權參加法庭調查,就指控事實發表陳述,對證人、鑒定人發問,辨認、鑒別物證,聽取未到庭的證人的證言筆錄、鑒定人的鑒定意見、勘驗檢查筆錄和其他證據文書,并就上述書面證據發表意見;有權申請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物證,申請重新鑒定或者勘驗。
⑧有權參加法庭辯論,對證據和案件情況發表意見并且可以互相辯論。
⑨有權向法庭作最后陳述。
⑩自訴案件的被告人有權對自訴人提出反訴。
(2)救濟性權利
救濟性權利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國家專門機關所作的對其不利的行為、決定或裁判,要求另一專門機關予以審查并作出改變或撤銷的訴訟權利。主要包括:
①有權申請偵查人員、檢察人員、審判人員、書記員、鑒定人、翻譯人員回避,對駁回申請回避的決定,有權申請復議。
②對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
③對于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采取強制措施超過法定期限的,有權要求解除強制措施。
④對于人民檢察院依照《刑事訴訟法》第173條第2款的規定作出的不起訴決定,有權向人民檢察院申訴。
⑤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第一審的判決、裁定,有權用書狀或者口頭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從而引起第二審程序的啟動。
⑥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有權向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
(3)程序保障
除了以上訴訟權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還享有一系列程序保障。這些程序保障有:
①在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的情況下,不得被確定有罪。
②獲得人民法院的公開審判。
③獲得人民法院獨立、公正的審判。
④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不受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以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進行的訊問。
⑤不受偵查人員實施的非法逮捕、拘留、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強制措施,不受偵查人員的非法搜查、扣押等偵查行為。
⑥在提出上訴時不得被加重刑罰,等等。
(4)訴訟義務
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應承擔的法律義務主要有:
①在符合法定條件的情況下承受逮捕、拘留、監視居住、拘傳等強制措施。
②接受偵查人員的訊問、搜查、扣押等偵查行為。
③對偵查人員的訊問,應當如實回答。
④承受檢察機關的起訴,依法按時出席并接受法庭審判。
⑤對于生效的裁定和判決,有義務執行或協助執行。
(5)訴訟權利保障相關制度
①改革完善辯護制度,擴大法律援助的范圍。
②明確規定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③完善偵查階段訊問犯罪嫌疑人程序,建立訊問全程錄音錄像制度。
④完善證人出庭作證制度以保障被告人的質證權。
三、被害人
1被害人的訴訟地位
被害人是指其人身、財產或其他權益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人。被害人具有獨立的訴訟當事人地位。對我國《刑事訴訟法》刑事被害人地位的認識:
(1)被害人作為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人,與案件結局有著直接的利害關系。
(2)被害人基于實現使被告人受到合法的報應這一要求,具有積極主動地參與訴訟過程、影響裁判結局的愿望。
(3)被害人作為訴訟當事人,與被告人居于大致相同的訴訟地位,也擁有許多與被告人相對應的訴訟權利,但是法律也對被害人的訴訟地位作出了一些限制。
(4)被害人盡管具有當事人的訴訟地位,但他一般也是了解案件事實的人,其陳述本身也是法定的證據來源之一。
2.被害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
(1)被害人與其他當事人所共同享有的訴訟權利
①對于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其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
②對于審判人員、檢查人員、偵查人員以及鑒定人員、翻譯人員、書記員有《刑事訴訟法》第28條和第29條所規定的情形之一的,有權申請他們回避;對駁回申請回避的決定,有權申請復議一次。
③有權參加法庭調查,在法庭上就起訴書指控的犯罪進行陳述,可以向被告人發問;有權向證人發問和質證;有權辨認、鑒別物證,聽取書面證言及其他證據文書,并就上述證據向法庭陳述意見;有權申請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物證,申請重新鑒定和勘驗。
④有權參加法庭辯論,對證據和案件情況發表意見,并與公訴人、其他當事人、辯護人等相互辯論。
⑤有權對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
⑥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
(2)被害人享有的特有訴訟權利
①有權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委托訴訟代理人。
②對于侵犯其人身、財產權利的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向公安機關、人民法院或人民檢察院報案或者控告,要求有關機關立案。對于不立案的決定有權獲知原因并可申請復議;對于公安機關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的,有權向人民檢察院提出,由后者要求公安機關說明理由,并予以糾正。
③對于人民檢察院所作的不起訴決定,有權獲得不起訴決定書,并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要求提起公訴;對于人民檢察院維持不起訴決定的,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不經申訴,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④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案件,被害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訴。
⑤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不服的,有權請求人民檢察院抗訴。
⑥國家司法救助權。刑事被害人是國家司法救助的重點對象。
(3)訴訟義務
①如實向公安司法機關陳述案件事實的義務。
②接受公安司法機關傳喚的義務。
③在法庭上接受詢問和回答問題的義務。
④遵守法庭秩序的義務等。
四、其他當事人和訴訟參與人
1自訴人
刑事訴訟中的自訴人通常是被害人,但是在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時,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自訴人的地位相當于原告,執行控訴職能。
(1)訴訟權利
①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訴。
②委托訴訟代理人。
③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④申請回避。
⑤參加法庭調查和辯論,申請人民法院調取新的證據、傳喚新的證人,申請重新鑒定和勘驗。
⑥依法告訴才處理的案件和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中,在人民法院宣告判決前,自訴人有權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訴,或者在人民法院主持之下與被告人調解。
⑦閱讀或聽取審判筆錄,并有權請求補充或者改正。
⑧如不服一審判決或者裁定,可以提出上訴。
⑨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者裁定認為確有錯誤的,可以提出申訴。
(2)訴訟義務
①承擔舉證責任。
②如實提供案件真實情況的義務。
③按時出庭、遵守法庭秩序的義務。
④執行人民法院生效的調解協議、判決或者裁定的義務。
2.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被告人
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可以是遭受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被害人,也可以是已經死亡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人,通常是刑事被告人,沒有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其他共同致害人,也可以是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監護人,共同犯罪案件中已死亡被告人的遺產繼承人,以及其他對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單位和個人。
(1)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的訴訟權利
①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物質損失。
②申請回避。
③委托訴訟代理人。
④參加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并對附帶民事訴訟部分提供證據、發表意見。
⑤如不服一審判決或者裁定,可以提出上訴。
⑥請求人民法院主持調解或者與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自行和解。
⑦申請人民法院采取查封、扣押或者凍結被告人的財產等財產保全措施。
(2)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的訴訟義務
①對于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提供證據。
②如實陳述案情。
③按時出庭、遵守法庭秩序。
(3)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訴訟權利
①申請回避。
②委托訴訟代理人。
③參加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并對附帶民事訴訟部分提供證據、發表意見。
④如不服一審判決或者裁定,可以提出上訴。
⑤請求人民法院主持調解或者與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自行和解。
⑥提出反訴。
(4)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的訴訟義務
①對自己的主張提供證據證明。
②如實陳述案情。
③按時出庭、遵守法庭秩序。
④執行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的附帶民事訴訟部分。
3.法定代理人
(1)概念
法定代理人是指被代理人的父母、養父母、監護人和負有保護責任的機關、團體的代表。
(2)地位
法定代理人根據法律規定參加刑事訴訟活動,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在進入訴訟和行使代理權利時無須經過被代理人同意或者授權;當法定代理人和被代理人在是否行使某項共同享有的訴訟權利意見不一致時,法定代理人的行為獨立有效。而且,法定代理人的行為視為被代理人的行為,與之具有相同的法律效果。
(3)職責
法定代理人參與刑事訴訟的主要職責是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無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訴訟權利以及其他一切合法權益,因此其享有與被代理人相同的廣泛的訴訟權利。
(4)訴訟權利
①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進行訊問和審判活動時,應當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
②到場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為行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
③如果認為辦案人員在訊問、審判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定代理人可以提出意見。
④訊問筆錄、法庭筆錄應當交給到場的法定代理人閱讀或者向他宣讀。
⑤對于人民檢察院作出的附條件不起訴決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有權提出異議。
⑥審判的時候被告人不滿18周歲的案件,不公開審理,但經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學校和未成年人保護組織可以派代表到場。
⑦審判程序中,未成年被告人最后陳述后,其法定代理人可以進行補充陳述。
4.證人
證人是指除當事人以外的了解案件情況并向專門機關作出陳述的人。
(1)訴訟權利
①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
②有權查閱證言筆錄,并予以補充或者更改。
③有權要求補償因作證而受到的經濟損失。
④有權拒絕作偽證。
⑤有權要求在偵查階段為其姓名保密。
⑥有權要求保障自身及近親屬的安全,對其本人及近親屬受到的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
(2)訴訟義務
①如實提供證言,如果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②有義務回答公安司法人員以及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詢問,并接受質證。
③對于公安司法人員詢問的內容予以保密。
(3)證人出庭作證
①證人應當出庭作證的條件:
a.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證人證言有異議。
b.該證人證言對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
c.人民法院認為證人有必要出庭作證的。
②證人出庭作證的強制性措施
為保障證人出庭作證得到實現,法律規定了強制出庭、訓誡、10日以下拘留等三種強制手段。
③證人保護
對于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證人因在訴訟中作證,本人或者其近親屬的人身安全面臨危險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采取保護措施。
④證人補助
證人因履行作證義務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費用,法律要求應給予補助,以確保證人出庭作證。
(4)偵查人員出庭作證
依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偵查人員出庭作證適用證人出庭作證的相關規則:
①在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法庭調查過程中,為證明證據收集的合法性,人民檢察院可以提請人民法院通知有關偵查人員出庭作證。
②人民警察就其執行職務時目擊的犯罪情況作為證人出庭作證,其身份為普通證人。
5.鑒定人
(1)鑒定人應當具備的條件
①鑒定人必須是自然人。
②鑒定人必須具備某項專門的知識或者技能。
③鑒定人受到專門機關的指派或者聘請。當事人及其代理人不得自行聘請鑒定人鑒定。
④鑒定人必須與案件當事人沒有利害關系,否則有關人員有權申請其回避。
(2)訴訟權利
①有權查閱與鑒定事項有關的案卷材料,必要時,經偵查人員、審判人員同意,可以參加勘驗、檢查。
②有權要求指派或者聘請的機關提供足夠的鑒定材料,在提供的鑒定材料不充分、不具備作出鑒定結論的條件時,有權要求有關機關補充材料。
③同一個專門性問題由兩個以上鑒定人鑒定時,可以共同寫出一個鑒定意見,也可以分別寫出各自的鑒定意見。
④有權要求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有權根據鑒定結果重新提供鑒定意見。
⑤鑒定條件不具備時,有權拒絕鑒定。
⑥有權收取鑒定費用。
(3)訴訟義務
①如實作出鑒定,不得故意作出虛假鑒定意見。
②對于因鑒定而了解的案件情況和有關人員的隱私,應當保密。
③出庭接受審判人員、公訴人、辯護人、被告人及其他人員的詢問,并回答有關問題。
6.翻譯人員
翻譯人員在訴訟過程中主要對外國語言、少數民族語言、聾啞手勢、盲文等進行翻譯。
(1)訴訟權利
①了解同翻譯內容有關的案件情況。
②有權查閱記載其翻譯內容的筆錄,如果筆錄與實際翻譯內容不符,有權要求修改或者補充。
③有權獲得相應的報酬和經濟補償。
(2)訴訟義務
①按語言文字的原意如實翻譯,不得隱瞞、歪曲或者偽造。
②翻譯人員對翻譯活動中所獲知的案件情況和他人的隱私,應當保密。
五、單位參與人
1單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1)單位能否成為獨立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盡管《刑法》已經明確將單位作為犯罪的主體,但單位能否成為刑事訴訟的主體,卻在立法上沒有得到解決,在理論上也存在著一些分歧。
基于程序公正的要求,在所有單位犯罪案件中,不論是適用“單罰制”,還是適用“雙罰制”,單位均應成為獨立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以此身份參與訴訟活動。
(2)單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參加刑事訴訟的方式
最高法《解釋》規定,被告單位的訴訟代表人不出庭的,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①訴訟代表人系被告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出庭的,可以拘傳其到庭;因客觀原因無法出庭,或者下落不明的,應當要求人民檢察院另行確定訴訟代表人。
②訴訟代表人系被告單位的其他人員的,應當要求人民檢察院另行確定訴訟代表人出庭。
(3)單位訴訟代表人的訴訟地位
單位的訴訟代表人具有獨立的訴訟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訴訟代表人在單位授權的范圍內從事的訴訟行為,應視為單位的訴訟行為。
②訴訟代表人有權行使嫌疑人、被告人的一切訴訟權利。
③訴訟代表人有義務承受強制措施。
④訴訟代表人應承擔偽證責任。
2.單位被害人
(1)單位被害人的訴訟主體資格
作為被害人的單位在公訴案件訴訟程序中應與自然人被害人一樣,擁有訴訟主體的資格,成為案件的當事人。主要原因是:
①單位被害人的實體權益遭受了侵害,刑事訴訟的進行使它的權益處于待判定的狀態。
②單位被害人擁有進行刑事訴訟活動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能夠行使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履行當事人的訴訟義務。
(2)單位被害人參與刑事訴訟的方式
①單位被害人應通過其法定代表人來行使訴訟權利、承擔訴訟義務。
②單位的法定代表人事實上具有被害單位的“訴訟代表人”的身份。
③單位與自然人一樣,作為被害人,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可以提起自訴,成為自訴人。
- 吳文侃、楊漢清《比較教育學》(修訂本)配套題庫【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2020年投資學考研真題(含復試)與典型題詳解
-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811綜合考試(英1)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金瑜《心理測量》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柴誠敬《化工流體流動與傳熱》(第2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應松年《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第2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金融碩士(MF)《431金融學綜合》[專業碩士]名校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 陳光中《刑事訴訟法》(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梁守德《國際政治學理論》(第2版)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陳振明《公共政策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朱維之《外國文學簡編[歐美部分]》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6版)
- 陳力《醫學心理學》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晁福林《中國古代史(上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全國名校教育技術學考研真題及詳解(含北郵、中山等)
- 張洪濤《保險學》(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