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征《新聞采訪教程》筆記和典型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4889字
- 2020-11-15 12:23:15
2.2 典型題詳解
一、簡答題
1簡述采訪在新聞工作中的地位與作用。
答:新聞采訪是新聞傳播活動中最基礎、最關鍵的一環。從整個新聞傳播活動的程序看,采訪是關鍵性的第一步,是其他各種新聞傳播活動的基礎。一條新聞,要經過采訪、寫作、編輯、審稿、編排、印刷發行或播出,才能跟受眾見面。采訪在新聞工作中的地位與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采訪是新聞作品產生的依據
①每一篇新聞作品都肩負著實現新聞功能的特殊使命。所有能夠讓人信服的新聞作品都有—個共同的“根”一一客觀真實,即它是對真實發生的事實的報道,而不是空穴來風。新聞報道不允許張冠李戴,也不追求筆下生花,只有真實才是最有說服力的。
②新聞報道之所以有力量,根本在于人們相信媒體所報道的事實是真實的,這是媒體公信力的力量。媒體的公信力來源于新聞記者的每一次扎扎實實的采訪。從客觀事實到新聞作品,在新聞生產的過程中,采訪成為從事實到報道,即從客觀到主觀的唯一橋梁。這座橋梁的通行質量成為新聞報道的基礎。記者要了解到事實的真相,必須通過訪問當事人,或通過到現場調查的渠道了解事實的真相。采訪是新聞作品產生的依據,是新聞作品得以面世的通行證。
(2)采訪是新聞寫作的基礎
①采訪是傳播者和事實之間的唯一通道。采訪起著關鍵的作用,主要變現為采訪的錯誤在后面的程序中很少有改正和扭轉的可能性。
②采訪是寫作的前提。記者因為在采訪中沒有拿到真實全面的材料,沒有獲取生動的例子,不可能寫出全面的、生動的、深刻的報道。
③如果采訪的質量高,后期的寫作和編輯的質量高,新聞作品的質量就絕對高(材料好,寫得也好)。
④如果采訪的質量高,后期的寫作和編輯的質量不高,新聞作品的質量就有可能不高(材料好,寫得差)。
⑤如果采訪的質量低劣,后期的寫作和編輯質量再高,新聞作品的質量也不可能高(采訪差,寫作不可能好)。
⑥與新聞的后期制作如寫作和編輯相比,采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3)采訪是防止報道失實的第一道防線
如果記者不到一線采訪,或者是采訪不到位,很容易產生失實報道。
①新聞的力量首先在于它的真實性,報道的真實性形成了媒體的公信力,而真實性的基礎是記者扎實的采訪工作。
②假新聞或失實的報道給媒體的公信力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它們同樣傷害了社會的道德水準和精神上的尊嚴,只有把住了采訪這一關,才能在假新聞前面豎起一道防線。
③一線的采訪是保證新聞真實性的基礎。到一線去采訪費時間、耗體力,財力的成本也很高,但記者絕不能在采訪上節約成本。
(4)新聞采訪是鍛煉、培養記者的主要途徑
新聞采訪是一項艱巨繁重的勞動,它要求記者時時刻刻處于緊張的工作狀態中,留心捕捉生活中每一個有價值的新聞信息;還要求記者深入實際、深人生活,排除各種困難和干擾,以尋求事實之真相。這對記者的思想作風、道德情操無疑是一種極好的鍛煉。
2為什么說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報道權?
答:調查研究是了解真實情況的根本途徑,是一切新聞報道的基礎,新聞媒介的全部工作都應當建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
(1)毛澤東曾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調查,就沒有對客觀實際情況的了解,就只好不言不語,否則,就是脫離實際的胡說瞎說,就會貽誤工作。
(2)寫報道、辦報紙(辦廣播、辦電視)也是同樣的道理,沒有調查研究就不可能真實地、正確地反映和指導實際。特別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是黨、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作為耳目,它有責任向黨向人民及時報道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成就、新經驗和新問題,及時傳遞世界上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信息。
(3)新聞事業只有在對客觀實際情況有切實的了解以后,才能提出有真知灼見的、正確的、有助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建議。
所以,對新聞工作者而言,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報道權;新聞媒介如果不把自己的全部工作建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也就沒有辦報紙、廣播、電視的權力。
3簡述“采訪是防止報道失實的第一道防線”的原因。
答:“采訪是防止報道失實的第一道防線”的原因在于:
(1)采訪是保證新聞真實性的基礎
新聞的力量首先在于它的真實性,而真實性的保障來源于客觀真實的采訪,來源于“第一手材料”。一線的采訪是保證新聞真實性的基礎。到一線去采訪費時間、耗體力,財力的成本也很高,但絕不能在采訪上節約成本。
(2)真實性的基礎是記者扎實的采訪工作
如果記者不到一線采訪,或者是采訪不到位,很容易產生失實報道。記者在采訪上絕不能得過且過,他們對社會承擔著重大的信息責任,無權讓渡自己的采訪權,新聞采訪環節是不能隨隨便便被省略掉的,記者要十分注重現場采訪。
(3)采訪報道的真實性形成了媒體的公信力
假新聞或失實的報道給媒體的公信力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它們同樣傷害了社會的道德水準和精神上的尊嚴,只有把住了采訪這一關,才能在假新聞前面豎起一道防線。
4簡述對采訪材料質量的要求。
答:依據新聞作品的質量標準,對采訪材料的質量有如下要求:
(1)材料的真實性
真實性是采訪的第一要求。真實的材料并不是一覽無余或別人拱手相送的,它常常隱藏在不真實的表象之下,需要記者的“慧眼”來識別它,特別是一些復雜的事實,往往呈現出眾說紛紜的情況。另外,一些負面事實的真相是當事人盡力掩蓋的,如果記者沒有對于事實的識別能力,常常會受到蒙騙。
(2)材料的深刻性
高質量的采訪素材,不僅要滿足于表現淺表性事實,更應該追蹤造成這些事實的深層原因。不僅應該了解到事件的結果,更應該了解到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因為有些事實的原因及其過程需要調查和挖掘,而且這些背后的事實和因果關系往往比事實本身更具認識和思考價值,報道的意義更大。
(3)材料的生動性和可信度
具體生動的材料,是增強報道可信度的必要因素。追求生動的素材成了記者采訪最有別于其他調查研究工作的一個目標。記者在獲取材料的時候要有準確的判斷力和足夠的耐心,要有善于與人打交道的能力,才能夠使那些當事人靠回憶來描述他們當時的“其情其景”。另外,記者要學會到現場去采訪,用眼睛去捕捉那些生動的畫面。
5記者在采訪報道中應該抓哪些方面的新問題?
答:記者在采訪報道中應著重抓好三方面的問題:
(1)著重抓對實際工作有指導意義的新問題
指導工作,是新聞媒體的傳統,特別是黨委機關報在這方面負有更多的責任。因此,圍繞黨的中心工作,抓對中心工作有指導意義的新問題,是一條成功經驗。這有利于中心工作的開展,也易引起全黨重視。這是抓對工作有指導意義的新問題的重點。有重點,也有一般新問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宏偉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哪一方面忽略了都會影響到全局。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不能忽視一般新問題。抓對工作有指導意義的新問題,不要陷在具體的業務圈子里,要透過業務,著重抓那些具有戰略意義的新問題,具有方針政策意義的新問題,具有工作作風、工作方法意義的新問題。
(2)著重抓對生活具有影響意義的新問題
這方面的問題很多,重點談談熱點問題。善于引導,是抓熱點問題的一條重要經驗。要做到善于引導,記者的頭腦要冷靜,要熱中有冷,對熱點做冷靜分析。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加以引導。而這種引導又不是板起面孔說教,是把道理寓于對事實的恰當分析中。
(3)著重抓對社會具有警鐘意義的新問題
這方面的問題,從表現出來的特征看,有些屬于社會現象,有些屬于自然現象。抓這類問題的報道,不是羅列現象,而是深入剖析其根源,指出其危害,找出有力的對策,才能對社會起到敲警鐘的作用。
二、論述題
1結合新聞實踐的角度和你自己的認識,談談新聞采訪與新聞寫作的關系。
答:新聞采訪對新聞寫作來說,是第一位的、起決定性作用。不搞采訪,寫作便是一句空話;采訪搞不好,寫出的新聞報道質量必定低劣。采訪決定寫作。
(1)從新聞報道的來源和形成看,事實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實的新聞報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實,后有新聞報道,兩者之間的媒介是采訪。因為采訪具有主觀認識客觀的特性,而寫作離開了采訪就不具備這種特性。廣大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新成就、新經驗,實際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發生的新動向、新矛盾等,記者只有通過及時采訪,才能迅速地認識到,才有了提筆寫新聞報道的依據。采訪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寫作是采訪的結果和歸宿;離開了采訪,寫作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2)從新聞報道本身的特點和要求看,新聞報道強調真實性,要求準確地反映客觀事物。這就得依賴于采訪過程中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既深入實際調查,努力掌握第一手材料,又能作出合乎科學的分析研究,以正確認識客觀事物。新聞報道強調用事實說話,這也得依賴于采訪階段占有翔實的新聞素材,寫作時“再現”事實才能得心應手,“說話”也才有了“根據”。
(3)從新聞報道的具體過程看,一篇新聞稿的誕生,大體上要經歷這樣七個步驟。即尋找新聞線索、確定采訪選題、選擇并占有材料、理出觀點、提煉主題、安排結構、寫作成稿等。不僅前四個步驟屬于采訪的范疇,而且提煉主題的初級階段,也是在采訪中完成的。可以說,在采訪中完成了新聞報道制作工序的一大半。采訪搞扎實了,寫作中的主要問題便迎刃而解了,安排結構、寫作成稿這兩個步驟的完成也就比較順手了。
(4)許多中外優秀記者的采寫實踐也都證明了采訪對于寫作的極端重要性。20世紀30年代時,斯諾、范長江能分別寫出轟動一時的《西行漫記》和《中國的西北角》,是因為他們不避艱難,迎難而上,分別深入到“紅區”和我國西北地區實地采訪的結果。40年代,劉白羽、華山、閻吾等老記者能寫出那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新聞報道,是因為他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第一線,冒著槍林彈雨采訪到最精彩的事實材料才寫出來的。
(5)強調采訪決定寫作,絲毫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寫作。采訪的成果是要靠寫作呈現出來的,只有講究新聞寫作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將采訪到的新聞事實圓滿地奉獻給受眾。新聞界有句行話叫做“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寫”。如果前面九分工作都已完成,而獨缺后面一分新聞寫作工夫,還是會功虧一簣,前功盡棄的。此外,采訪雖然對寫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寫作對采訪也有著能動的反作用。記者可以按照寫作上的要求,更有目的地去尋找和挖掘所需要的材料。在寫作的過程中,如果檢驗到采訪有哪一點不到家,還要作補充采訪。因此,采訪與寫作是相輔相承的,都不能偏廢。
2試論述采集新聞材料時要注意的問題。
答:在新聞采訪實踐中。由于具體的采訪任務不同,采集新聞材料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但有些基本要求則是必須共同遵守的。
(1)要盡量掌握第一手材料
第一手材料,是記者不經過任何中間環節和中介人轉述,直接從客觀事物或事件現場得來的材料。它包括記者的直接觀察和物證材料。第一手材料有如下優點:
①第一手材料最接近客觀存在的新聞事實源,較之第二、三手等間接性材料,它的可靠性、準確性的程度更高,還可以作為間接性材料訂正、檢驗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②第一手材料具有很強的實證性,且往往較形象、生動,容易對新聞受眾產生感染力。
③第一手材料在采訪過程中還常常成為記者“撬”出其他材料的有力的杠桿。
當然,強調記者注意掌握第一手材料,并不是說記者可以忽視甚至摒棄對各種間接性材料的采集。采集材料的一個正確的工作態度和做法是:既要盡量掌握第一手材料,又要十分注意搜集第二手、第三手等間接性材料。
(2)要注意對材料進行認識上的加工
新聞采訪中,記者的直接勞動對象是材料,而他的采訪“成品”則是對事實的認識和把握。材料盡管可以反映事實,但材料不等于事實。對材料做認識上加工的工作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
①核實材料的真實性
核實材料的常用方法有:a.溯本求源;b.尋找物證;c.多方證實;d.邏輯判斷;e.技術檢驗;f.核正誤差。
②鑒別材料的全面性
a.采集材料的全面性,首先要求材料的品種和門類應該是齊全的。
b.采集材料的全面性,還要求材料的結構方面應該是完整的。
③判定材料的深刻性
材料的深刻性,是指材料對事物反映的深淺程度。采集的材料越深刻,記者對事實的認識就越深入。
a.判定材料的深刻性,要求材料不僅是事物表象的顯示,而且能夠正確地反映事物的本質。
b.判定材料的深刻性,還要求材料本身具有典型性。
- 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選聘大學生村官考試《申論》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區塊鏈技術基礎教程:原理、方法及實踐
- 中國社會組織與新時代全球治理
- 程守洙《普通物理學》(第6版)(下冊)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數據庫應用初級教程
- 胡壽松《自動控制原理》(第6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19年四川省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數控編程技術(第2版)
- 針織學(第2版)
- 中級財務會計教程與案例
- 西方文學經典:從古希臘到當代
- 2020年貴州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題庫:資料分析【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旅游地圖學實訓教程
- 新媒體營銷與運營(微課版·第2版)
- 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實驗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