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歐洲篇

第六章 英國的新聞傳播事業

6.1 復習筆記

【知識框架】 

【重點難點歸納】

一、早期報業與封建壓制

1.印刷術的傳入

(1)富商威廉·卡克斯頓于1476年在倫敦的一個教堂開辦了英國第一家印刷所,從而成為英國印刷術的先驅。

(2)1480年,威廉·卡克斯頓發行了一份傳單,為宗教書《索爾茲伯里禮拜儀式通覽》做廣告,他因此又被認為是英國廣告的創始人。

2.印刷新聞書的誕生

(1)納撒尼爾·巴特是英國第一位報人。1605年開始出版不定期新聞書;1624年與出版商尼克拉斯·波爾尼合作創辦《每周新聞續編》,由于連續出版了23期以上,標志著英國報業的又一進步。

(2)《每周新聞》于1621年8月13日,由出版商尼古拉斯·伯恩和托馬斯·艾克爾在國王的特許下創辦,為英國第一家定期刊物。

3.封建王朝的出版管制

(1)出版管制的實施

亨利八世是第一個下令管制出版業的英國國王。1528年他頒布命令,不許外國出版商在英國設新廠,現有外國出版商的學徒人數不得超過二人,以此限制印刷業的發展。1538年,正式建立皇家特許制度,規定所有出版物須經事先許可方能出版。

(2)皇家特許出版公司的成立

瑪麗女皇在統治末期,為管制“異端邪說”,于1557年成立皇家特許出版公司,公司會員為經國王特許的印刷廠老板。公司特許條例規定:在王國以內,除公司會員和女王特許者外,印刷一律禁止。

皇家特許出版公司的設立,一方面可有效管制誹謗、惡意及異教言論的出版。在出版商方面,可取得獨占出版及管理非法出版的特權。

(3)皇家出版法庭

1570年,伊麗莎白女王將參議院的司法委員會獨立為皇家出版法庭。

1586年,伊麗莎白女王頒布“出版法庭命令”,即著名的“星法院法令”。該法令一直持續到1640年,期間一直是英國出版自由的最大桎梏。

1625年,查理一世即位后,星法庭變本加厲地嚴懲政治犯。

1637年,出版法庭命令所有印刷品均須注明作者和出版者姓名。出版商須交300鎊保證金,以保證不印未經許可的書籍。

二、資產階級革命中的報刊

1640—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英國報刊也隨政權的起伏而曲折發展。

1.革命爆發初期(1640—1649)

革命正處于高潮,封建王朝對出版物的壓制政策自動失效。1641年7月,“星法院”條令正式被取消,英國報業第一次獲得出版自由。一時間,各種報刊和新聞印刷品涌現出來。這一時期出現了兩類相互對立的報刊:

(1)國會派報刊

《國會紀聞》于1641年11月由湯姆斯發行,是第一家專門報道國會新聞的周刊,打破了長期不許報道國內新聞的禁令。

《國會每日紀聞》于1642年2月至1655年出版,主辦人塞繆爾·派克被稱為“英國第一大記者”。

(2)保皇派報刊

保皇派報刊主要有《信使報》和《宮廷新聞周刊》。

(3)利爾本的出版自由主張

約翰·利爾本——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平均派領袖,也是杰出的出版自由戰士。

利爾本堅信天賦人權,提出取消國王和上議院,呼吁自由、民主,實現信仰自由等要求,被稱為“生而自由的約翰”。

2.克倫威爾獨裁時期(1649—1658)

這一時期是報業的發展低潮,新聞書再遭限禁,報刊種數急劇下降。在克倫威爾的軍事獨裁下,只允許出版兩種官方報紙:《政治信使報》和《公眾情報者》。

3.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時期(1660—1688)

《牛津公報》是英國歷史上的第一張報紙,創辦于1665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時期,是在1662年頒布的“特許制法令”下出版的官報。它改變了過去新聞書的形式,為單頁兩面印刷,主要內容是官方發布的信息,出至24期時遷回倫敦,易名為《倫敦公報》。后又改為每周四次出版,延續至今,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報紙。

4.自由主義理論的奠基者及其著述

(1)彌爾頓及其出版自由思想

《論出版自由》是1644年英國詩人、思想家約翰·彌爾頓在國會的一篇演講,系統闡述了出版自由思想,后出版成冊。書中主要觀點包括:人民的出版自由是與生俱來的權利;限制言論自由即妨礙真理本身,唯有保障言論自由,才能使真理戰勝謬誤;“觀點的公開市場”以及“自我的修正過程”概念。《論出版自由》是人類傳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獻,它奠定了保障現代新聞事業順暢發展的出版自由思想的第一塊基石,提出的“出版自由”是中世紀末到19世紀最偉大的口號。主要內容為:

系統闡述了出版自由思想,在當時提出了反對集權主義控制的強有力的論點。

譴責檢查制度的理論與實踐;提倡讓人們不受限制地了解別人的觀點和思想;他認為真理是肯定的,是可以表達出來的,并且只要讓真理參加自由而公開的斗爭,真理本身就能夠戰勝謬誤而存在下來,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觀點的公開市場”和“自我修正”的概念。

政府不應該參加戰斗,也不應該協助其中的一方。

在倡導自由的同時,承認自由討論的權利可以加以限制,但是避免談到作為這種限制的基礎的一般性原則。

(2)洛克及其對自由主義的哲學思考

約翰·洛克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激進的政治思想家,西方自由主義理論的創始人之一。其主要著作有《政府論》、《人類理智論》、《論宗教寬容》等。他的自然法思想后來發展為“天賦人權”和“自由、平等、博愛”的資產階級口號,成為法國《人權宣言》和美國《獨立宣言》的理論依據;社會契約論主張被孟德斯鳩發展為三權分立的國家學說,成為法、美等資本主義民主國家的立法原則。

洛克關于思想言論自由的具體觀點有:

人的自然權利有四項內容:生命、自由、財產和懲罰權。自由是其余一切的基礎。但離開思想、意愿、意志,就無所謂自由。

任何人都有一種不可侵犯的自由權利,即任意使用各種詞匯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從道理上講,不能指望任何人拋棄自己的觀點,盲從于不可理解的權威,無論人們的理解怎么錯誤,理性是其唯一的向導。在不同的見解中保持和平、履行人類的職責和培養友誼,對所有人有益。

三、資產階級革命后的報刊

資產階級民主力量同封建殘余、資產階級保守勢力繼續進行著激烈的較量。報業也就在這種斗爭中曲折地前進著。

1.日報的誕生

(1)第一張日報

《每日新聞》是英國第一家日報,1702年由馬利特在倫敦創辦,是在1693年國會廢除出版法案的基礎上出現的。最初只有半張,單面印刷,每頁兩欄,新聞無標題,內容以翻譯荷文、法文消息為主。提出客觀報道原則,不加評論的敘述事實。馬利特是英國報人中第一個提出客觀報道的人。

1735年與《自由英國人》、《倫敦新聞》合并,易名為《每日公報》,后為保守黨報紙,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政黨報紙。

(2)日報的發展

1730年,真諾創辦了《每日廣告報》,由最初只刊登廣告的商業性小報發展成為消息和廣告并重的倫敦第一大報。

1758年威廉·伍德福創辦《紀事晨報》,后在派瑞的主持下成為自由黨機關報,1862年被《每日電訊報》吞并。

1772年約翰·貝爾與他人合辦《晨郵報》。其后來創辦的刊物中《貝爾信差周刊》最負盛名。

2.雜志的興起

18世紀初,著名文學家主辦的三大評論期刊:《評論》、《閑談者》及《旁觀者》。這些刊物和一般報紙不同,除少量新聞外,主要刊登社會政治性的短論、小品、對話、故事等。文字優美生動,筆調幽默有趣,頗受各界歡迎。

(1)丹尼爾·笛福與《評論》。丹尼爾·笛福是英國第一個職業記者,被稱為“英國報業之父”。1704年2月19日,笛福在獄中籌劃創辦了一份評論雜志《法國每周評論》,后將名字簡縮為《評論》。每期都登有政治、商業和社會問題的文章,還常有副刊,一直出版到1713年停刊。笛福力主選擇大眾關心的話題,寫作趣味化、通俗化。1719年笛福的長篇小說《魯賓遜漂流記》在《每日郵報》上發表,獲得出乎意料的成功。

(2)理查德·斯梯爾與《閑談者》。1709年4月12日由斯梯爾創辦。它兼有政治性和文藝性,每期兩頁,每周發行三次。它以戲劇、輕松論文、文藝作品為主的內容吸引了大批讀者。18期后,友人阿狄生加盟,雜志風格獨特,成為人們在酒館、茶室談論的話題。后因政治問題停刊。

(3)阿狄生與《旁觀者》。《閑談者》停辦后,斯梯爾和阿狄生又合辦了《旁觀者》,雖然每天出版,但仍被視為雜志。該刊筆調輕松、樂觀、富于趣味,娓娓談論人生問題,指導讀者的道德觀,易于被人接受。每期發行三千多份,是當時發行量最大的雜志。1712年因印花稅的頒布停刊。

(4)凱夫與《紳士雜志》。英國第一份綜合性月刊,1731年由愛德華·凱夫創辦于倫敦。該刊起初以摘錄國內外新聞及文藝小品為主。五年后大膽突破政府限禁,報道國會新聞。該刊以“合眾為一”為信條,每月選登各類圖書和小冊子上的優秀文章,惹得不少刊物效仿。該刊還是第一份以“雜志(Magazine)”作刊名的刊物,一直到1914年停刊,是英國雜志史上發行最久、最負盛名的權威月刊。

(5)威廉與《政治記錄》周刊

1802年威廉·柯貝特創辦了《政治記錄》周報,呼喚言論自由。他認為:賄賂報紙是國家禍患的根源。如果報紙讓自由而獨立的人支持,代替那些被雇用的奴才,將是國家最大的幸事。1830年,柯貝特創辦《窮人政治》,公然宣稱是為窮人辦的雜志。

3.政府壓制與政黨報刊

(1)政府壓制

征收“知識稅”

知識稅是指英國統治當局旨在限禁短期發行的攻擊政府的報刊而設置的一種稅,包括印花稅、廣告稅和紙張稅。1712年5月16日,英國國會通過印花稅法案,規定了高額稅率。1861年該稅法全部被廢除。

實行津貼制度

為控制輿論,政府采取了賄賂記者和津貼報紙的辦法。津貼費用被列入政府財政預算,成為宣傳經費的一部分,并逐步形成“津貼制度”。當時著名的報人如笛福、阿狄生、斯梯爾等均接受過政府津貼。

叛國法和煽動誹謗法

17、18世紀因觸犯叛國法被處決的出版人極少,但有成百上千名報刊發行人、文章作者、印刷者、販賣者因觸犯煽動誹謗法被判處徒刑與罰金。

(2)政黨報刊

這一時期,政黨報紙(政黨機關報與政黨、政府津貼的報紙)居于統治地位,整個報業發展緩慢。托利黨的報刊有《評論》雜志、《考察家報》等,輝格黨的報刊有《輝格考察家》、《自由人》等。

4.《泰晤士報》的創辦

《泰晤士報》是英國歷史最悠久、最有權威、消息靈通可靠的報紙。該報創辦于1785年1月1日,原名《每日環球記錄報》,創辦人是印刷商約翰·沃爾特,1788年改為現名。

該報自稱辦報方針為“獨立地、客觀地報道事實”,“報道發展中的歷史”。但在政治傾向上,它實際上是英國政府的喉舌,在重大的國內外問題上,反映官方意圖。

《泰晤士報》報道嚴肅,內容詳盡。它重視國際國內大事報道,對重要文件刊登詳盡。它也重視言論,社論版一邊刊登社論,一邊刊登讀者評論。該報版面比較清晰、緊湊,讀者對象主要是政界、工商金融界和知識界。1855年以后,廉價報紙的興起使該報大受影響,雖然它竭力維持權威地位,但銷量已不能與大眾報紙相比了。

5.知識稅的廢除

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新興資產階級和工人不斷爭取言論自由,局勢所迫,英國政府逐步降低了知識稅,最后于1853年取消廣告稅,1855年取消印花稅,1861年取消紙張稅。“知識稅”的廢除,使英國報業卸下了承負了一個多世紀的沉重的經濟包袱,因而活力倍增,催生了多種廉價報紙,英國報刊由此進入“降價時期”。

6.廉價報紙的興起和《每日電訊報》

(1)《每日電訊報》是英國廉價報紙的先驅,由斯萊上校創辦于1855年6月29日。不久因經營不善陷入財政困境被約瑟夫·摩西·萊維買下重組,成為便士報,萊維之子勞森進行大膽的改革使該報在英國報界舉足輕重:內容上擴大新聞報道面,注重社會新聞;編輯上改革版面編排,重要新聞使用大字多行標題;延攬人才,加強編輯記者隊伍。

(2)到19世紀末,《每日電訊報》一直是英國發行量最大的日報,勞森也被尊稱為“報業之父”。1928年,威廉·貝里成為該報的新主人,1937年與《晨郵報》合并,主要反映保守黨右翼的觀點。二戰前,堅決反對綏靖政策,聲譽日隆,二戰后,成為銷量突破百萬的“高級報紙”。另外,該報最早向世界播發1940年巴黎陷落和1976年中國粉碎“四人幫”的消息。

7.自由理論的發展

約翰·斯圖亞特·密爾的《論自由》一書全面論述了封建專制的嚴重危害,以及言論思想自由與個性解放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該書被認為是世界新聞史上為自由主義辯護并進行充分論證的經典作品。其主要觀點如下:

(1)每個人在意識形態領域中,都應享有良心的自由、思想的自由、發表意見的自由。

(2)對于思想、意見是否正確的判斷,密爾認為對任何意見的十分確定性正是人們易犯的錯誤之一。

(3)對于不同意見,必須兼顧雙方、無所偏重,仔細辨別沖突雙方的理由,才能獲知真理。

(4)真理的真正優越之處在于一個意見只要是正確的,不管怎么壓制,總會彰顯其力量。

四、烏托邦主義和工人報刊的發展

1.烏托邦主義及其代表人物

(1)早期的烏托邦代表——托馬斯·莫爾和他的《烏托邦》

烏托邦主義又稱空想社會主義,來源于托馬斯·莫爾1516年寫成的《烏托邦》一書。該書是歐洲第一部空想社會主義杰作,塑造了一個沒有私有制、沒有暴政、人人勞動、和睦共處的理想社會,客觀上反映了無產階級領袖對理想社會的向往,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提供了思想準備。

莫爾反對君主專制,要求法律簡明而公正,主張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曾在宗教政策上與國王發生分歧,拒不承認亨利八世是英國國教首領,于1534年以叛國罪被處死。

(2)烏托邦主義的發展

15-17世紀的早期烏托邦主義著重于對理想社會制度的空想的描寫。代表人物除了莫爾外,還有康帕內拉、安德里亞,其著作分別是《太陽城》和《基督城》。

18世紀中期烏托邦主義的特點是已經有直接共產主義的理論(摩萊里和馬布利)。平等的要求已不限于政治權利方面,而是擴大到個人社會地位方面;必須加以消滅的不僅是階級特權,而且是階級差別本身。苦修苦練的、禁絕一切生活享受的、斯巴達式的共產主義,是這個新學說的第一個表現形式。代表人物有摩萊里、馬布利、巴貝夫等。

19世紀初期,烏托邦發展到晚期,著名人物有圣西門、傅立葉、歐文。他們的主要思想是:要立即解放全人類,用示范的辦法建立理想的永恒的正義王國,歐文則已經直接從法國的唯物主義出發,系統地制定了他消除階級差別的方案。

2.工人報刊的發展

(1)早期的工會機關報

《貧民導報》是早期工會機關報的重要報紙,1830年創辦,由赫瑟林頓和奧布林主編。它在發刊詞中明確提出工人階級要得到出版自由。該報第一次用通俗的文字介紹了空想社會主義的基本概念,說明勞動人民和榨取利潤的人之間沒有共同利益可言;指出富人壓迫窮人,企圖靠剝削人為生的欲望是世界上罪惡的根源。它公開抵制“知識稅”,提出“為了表示抗議而出版,以公理對抗強權”的口號。在它的影響下,各地報刊也展開了反對對報刊課以重稅的斗爭。該報于1835年停刊。

(2)憲章運動中的報刊宣傳

《倫敦快訊》。憲章運動在一開始就注重公開的宣傳鼓動工作。“倫敦工人協會”一成立就創辦了機關報《倫敦快訊》。它執行憲章運動道義派的政策,力求把憲章制定成法律,否定用暴力實行改革,所刊文章多是溫和勸導的語氣,銷路不廣。

《北極星報》。19世紀30年代英國憲章運動中憲章派最有影響的報紙。1837年11月由憲章派左翼領袖菲格斯·奧康瑙爾在利茲創辦,1843年遷往倫敦,1852年停刊。該報高舉“人民憲章”的旗幟,廣泛宣傳憲章派左翼的各項主張,及時報道英國各地憲章派的活動,有力指導英國工人階級的斗爭;同時關注歐洲各國的革命運動,表現出鮮明的國際主義立場;語言生動形象、極富感染力,贏得了大量讀者;銷量最高達10萬份,超過《泰晤士報》成為英國發行量最大的工人報紙。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評價《北極星報》,稱它是真正民主的,沒有民族的和宗教的偏見的報紙。

《紅色共產黨人》雜志。1850年6月由哈尼創辦,該刊宣傳建立民主共和國,采取鮮明的無產階級革命立場。11月該刊連載了《共產黨宣言》第一個英譯本,并評價它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革命文件。當局以追查印花稅為借口迫害哈尼,后雜志改名為《人民之友》繼續出版至1852年4月。

《寄語人民》周刊。由瓊斯于1851—1852年在倫敦出版,該刊捍衛英國無產階級根本利益,強調工人階級進行獨立斗爭和掌握政權的重要性。馬克思和恩格斯熱情支持該刊,親自參加編輯和出版工作,他們通過該刊的編輯工作,和英國憲章派保持聯系,通過該刊從思想上影響英國無產階級,支持瓊斯及其擁護者在新的社會主義基礎上恢復憲章運動;并稱贊該刊是“工人階級的機關報”。

《人民報》周刊。1852年5月由瓊斯創辦。創刊目的在于想在革命低潮時有一個影響較大的憲章派機關報指導工人階級繼續斗爭,在全國范圍內恢復憲章運動。1856年6月,《人民報》轉入資產階級實業家手中。

(3)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機關刊物

《共產主義雜志》。1847年9月在倫敦創刊,是共產主義同盟的中央機關刊物。德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論家威廉·沃爾弗負責雜志出版工作。封面印有“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體現了共產主義同盟的目標和宗旨。該刊對各種錯誤思潮進行了批判,指出走向良好制度的道路一定要經過暴力斗爭、經過革命。

由于出版條件的限制,該刊出版一期就停刊了,但在無產階級報刊史上,其地位不容忽視:它是最早以科學理論為指導的第一個無產階級國際共產主義組織的正式機關刊物,開創了共產主義機關報刊的歷史。

《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新萊茵報》是無產階級宣傳、鼓動和組織民主運動的強大武器,是世界無產階級報刊史上的一座豐碑。1848年席卷歐洲的革命失敗,《新萊茵報》被迫停刊后,《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成為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新的機關刊物。該刊由馬克思、恩格斯于1850年3月6日創辦,在倫敦編輯,在漢堡出版,被視為《新萊茵報》的繼續,1850年11月底被迫停辦。

(4)第一國際時期的報刊

《蜂房報》是英國工會聯合會的機關報,1861年創刊,創辦人和主編喬治·波特爾是右翼工聯主義者、倫敦工聯理事會理事。1864年,國際工人協會(第一國際)在倫敦成立后,《蜂房報》成為第一國際的機關報,但并未移交控制權,只是無償提供版面。一段時間里,波特爾編輯的報紙被看作是最好的工人報刊,但他始終沒有放棄改良主義的錯誤傾向,后來任意篡改和刪節有關國際會議的報道,與馬、恩、第一國際總委員會產生嚴重分歧。1870年馬克思提出的與《蜂房報》決裂的決議案經總委員會批準。1876年該報停刊。

五、20世紀前期的報業演進

1.現代資產階級報業的出現

(1)北巖和他的《每日郵報》

北巖勛爵是英國現代新聞事業的創始人。1905年受封為勛爵,有“艦隊街拿破侖”之稱。1896年在倫敦創辦《每日郵報》,針對當時便士報質量低,高級報紙過于枯燥的弊端,將精編、易讀作為處理新聞的中心政策,降低售價,擴大信息量,以窮人和忙人為目標受眾,不但在英國獲得巨大成功,還出版了海外版。

《每日郵報》是英國大眾化報紙的典范,這張報紙的成功標志著英國現代資產階級報業的開端。其成功的原因可歸納如下:

內容上,一改當時英國報紙大多側重報道政治、社會新聞的做法,盡量擴大報道面,也刊登犯罪新聞,但煽情程度遠不及美國的《新聞報》和《世界報》。

新聞業務上,北巖在辦報初期親力親為,強調解釋、簡潔、清晰的新聞原則,力求標題鮮明、版面新穎、文字簡短。

高薪誠聘一流記者,常駐世界重要城市,快速報道重大國際事件。此外北巖還培養和訓練新型記者和編輯。

健全的報業經營管理,廣泛招攬廣告。

(2)北巖對《泰晤士報》的改革

沃爾特家族經營的《泰晤士報》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面臨著一系列困難,加之經營不善,經濟形勢每況愈下,1907年被迫出售。北巖接手《泰晤士報》后,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更新設備,添置打字機、最新式的印刷機等。

改革報紙設計和版面編排工作,并出版特刊。

對于稱職的記者編輯,北巖給與豐厚的待遇。

主張文章寫短一些,要寫得更有力量,少些溫文爾雅,多一些爭論,少擺些莊嚴面孔。

1914年,北巖大膽將《泰晤士報》改為便士報。

(3)報團的出現

北巖報團。英國最早的報團,由北巖爵士創辦。他先后創刊和購買了《每日郵報》、《每日鏡報》、《觀察家報》、《泰晤士報》以及多種地方報刊,形成英國最大的報團。

比維布魯克報團。由威廉·馬克思威爾·艾特肯創辦,他首先低價收購《每日快報》,1918年創辦《星期日快報》,1923年購入《標準晚報》,同年又購入幾家地方報,形成比維布魯克報團,至今仍是英國六大報團之一。

比維布魯克有英國赫斯特之稱,他的報紙追求黃色刺激,《每日快報》和《星期日快報》分別是英國銷量最大的大眾化日報和星期日報之一。

羅瑟米爾報團。1922年北巖去世后,其弟弟羅瑟米爾的“聯合報業公司”取得了北巖大部分報紙的所有權,成為英國當時最大的報團。該報團現為英國六大報團之一。

2.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報業

(1)報刊的兼并集中

英國報業進入20世紀后,報刊間競爭日趨劇烈,優勝劣汰的現象更加突出,因而整個報業越來越兼并集中。

(2)星期日報的發展

由于英國日報星期日停止發行,造成星期報隨之興起,這是英國報業一大特色。英國最早的星期日報是《觀察家報》(The Observer),1791年在倫敦創刊。

星期報的優勢在于本周新聞綜述,特別適合不看日報的讀者,此外周六最新消息、解釋性專欄特稿等都適于讀者的普遍需要,所以能達到很高的銷量。

(3)地方報的興起

廢除“知識稅”的一大成果是促進了地方報的興起。18世紀后半期,英國政府限制倫敦報刊發展,為地方報帶來新機遇。

1821年12月1日,第一張地方報紙《北方快報與蘭克郡每日郵報》在曼徹斯特發行;英國最著名的地方報紙是《曼徹斯特衛報》,1821年由泰勒創辦,后改為《衛報》。

(4)報團的發展

一戰后,除羅瑟米爾報團,比維布魯克報團和貝里兄弟報團外,還有奧德漢斯報團、西敏斯特報團等,這些報團控制了大部分全國性報紙和地方報紙,基本形成了報業壟斷局面。

(5)共產黨報刊的發展

在資產階級壟斷報業發展的同時,英國無產階級報刊也在重新興起,主要報紙有《共產黨人》、《工人日報》等。

3.二戰中的新聞宣傳

(1)縱容綏靖政策的《泰晤士報》

二戰前夕,《泰晤士報》主編道森不僅繼續主張對德妥協,而且還為希特勒的侵略辯護。

1938年9月7日,該報社論說,捷克割讓日耳曼居民區可以“使捷克成為種族更為純粹的國家”。這篇社論成為《泰晤士報》歷史上的重大污點。

(2)二戰中的新聞宣傳

二戰爆發后,英國設立宣傳部,發表官方新聞,并對郵電和新聞實行檢查。倫敦的各大報在德軍的轟炸下堅持發行,號召全國人民同仇敵愾頂住德軍進攻。戰爭期間,英國的日報總發行量得到大幅增長。

(3)丘吉爾與新聞宣傳

英國著名前首相丘吉爾,在1900年之前經歷過幾年的記者生涯。

1940年5月,丘吉爾出任戰時聯合內閣首相,領導英國人民對德作戰。在極其慘烈的“不列顛空戰”中,丘吉爾每天都通過廣播鼓舞人民,最終粉碎了德軍入侵英國的計劃。

六、二戰后的報業發展

1.皇家報刊委員會的三次調查報告

二戰后面對壟斷的加劇,為了加強意見表達的自由及促進消息的正確報道,英國議會認為政府有必要徹底調查報業的資本、經營、獨占、控制及其所有權的情勢。1946年,下院決議設立皇家報刊委員會。1946—1977年,英國議會共設立過三次皇家報刊委員會。

(1)第一次皇家報刊委員會(1947—1949)

該委員會由牛津大學的羅斯爵士任主席,又稱羅斯委員會。

1949年,該委員會的報告書認為整個英國報業并沒有壟斷化,但承認地方報紙已有此跡象。但這些地方報紙必須和全國性報紙競爭,所以地方報紙的壟斷就受到了限制。

建議:禁止以游說、免費贈品等方法從事自殺性競爭;同一公司所屬報紙應在報頭上注明同一標志;地方性報紙的獨占也受1948年獨占法案的限制;設立報業總評議會,以維護新聞自由,提高新聞道德,改進新聞事業效率,增進新聞從業人員福利。

(2)第二次皇家報刊委員會(1959—1960)

該委員會主席是肖克勞斯爵士,又稱肖克勞斯委員會。

背景:1959年,湯姆森報團吞并英國最大的凱姆斯萊報團;1960年,鏡報集團吞并奧德漢斯報團。報團兼并的驚濤駭浪震驚了全國。

該委員會的報告(1962年9月提交)承認報業集中趨勢加劇,并對出版自由的潛在威脅日益增大,但其結論卻是:在全國性的日報和星期報中仍有很大的選擇余地。

建議:設立特別法庭,對重要報紙的合并、出售具有許可和保留的權力;任何報社不得參與電視經營;報業總評議會要以更大權力管理報業權力濫用、不良廣告的行為;報紙發行人舉行研討會,以增進報紙生產率;建議幾家經營不良的報紙征聘優秀編輯、經理人員。

(3)第三次皇家報刊委員會(1974年成立)

該委員會主席是麥格雷戈爵士,又稱麥格雷戈委員會。

該委員會的調查報告(1977年提出),一方面承認現行的報業制度(自由的私營企業)導致了報業的持續兼并,威脅了出版自由,減少了公眾自由選擇的機會;另一方面又主張維護現行制度,避免政府干涉報業從而更嚴重地威脅出版自由。委員會勉勵報紙老板仍要把不賺錢的報紙經營下去。

小結:英國報業集中、兼并現象的背后,隱藏著深刻的政治、經濟、社會原因。皇家報刊委員會的三個調查報告無法也無力解決這一根源于體制的問題。

2.主要報團近況

(1)新聞國際公司

默多克是新聞國際公司的老板,他控制了《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今日報》、《太陽報》等全國性報紙及地方性報紙30余家,占英國全國報紙總發行量的三分之一。此外還擁有英國天空廣播公司(40%的股份)和路透社的部分股權。該公司是一家跨國集團。默多克利用手中的衛星廣播電視和有線新聞網插手新聞、商業、體育、文化等多方面的社會活動。他的多媒體帝國已經伸向全世界的每個角落。

(2)鏡報報業公司

該公司戰后多次易主。1951年,北巖的外甥賽西爾·金繼任《每日鏡報》董事長,并擁有每日鏡報公司最多的股份。1952年金購買了混合報業公司。1961年吞并了奧丹斯報團,實力大增。同年,金建立了國際出版公司,控制著二百多家雜志。

1970年,里德家族收買該公司大部分股票,改稱里德國際公司。

1980年,英籍捷克人羅伯特·馬克斯維爾購得“鏡報集團公司”的全部報紙,控有《每日鏡報》、《星期日鏡報》、《星期日人民報》等日報和星期報,蘇格蘭地區的《每日紀錄報》、《星期郵報》等地方報,還有一家體育日報《體育生活報》。

(3)快報報業公司

前身為英國老牌報團“比維布魯克報團”。1977年出售給特拉法加投資公司。擁有兩家全國性日報《每日快報》、《每日明星報》,一家全國星期日報《星期日快報》,一家倫敦晚報《標準晚報》,還有幾家廣播電視臺的股權。

(4)聯合報業公司

前身是羅瑟米爾報團,現為“每日郵報和通用信托公司”的一個子公司。擁有全國性的《每日郵報》、《星期日郵報》和十多家地方報紙、幾十家周刊。

(5)湯姆森集團公司

該報團主人是羅伊·湯姆森,他于20世紀50年代進入英國報業市場。1953年收購了蘇格蘭人出版公司,包括《蘇格蘭人報》和《愛丁堡晚報》,湯姆森在此基礎上,逐漸擴大實力,一度成為英國戰后最大的報團。1981年把《倫敦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出售給“新聞國際公司”,地位有所下降。現在仍擁有50多家地方性日報、50多家雜志。

(6)皮爾遜·朗曼公司

該公司包括金融時報報團、西敏斯特報團、朗曼圖書印刷公司3個主要分支,擁有《金融時報》、《金融周報》、《金融新聞》和40多家地方報紙以及大批其他出版物,還握有《經濟學家》的一半股權和香港《遠東經濟評論》等海外刊物的股份。

(7)合眾報業公司

現有《每日快報》、《每日星報》、《星期日快報》等全國性報紙及《約克郡郵報》和《蘭開夏晚郵報》等地方日報、30多家周報和其他刊物,以及多家印刷公司和電視公司股份。

(8)電訊報業公司

擁有《每日電訊報》、《星期日電訊報》,現屬于加拿大企業家布萊克的電訊公司所有。

(9)衛報和曼徹斯特新聞晚報公司

擁有《衛報》、《曼徹斯特新聞晚報》和《觀察家報》等,屬于斯科特家族。

(10)報業出版公司

擁有全國性大報《獨立報》和《星期日獨立報》。

3.主要報刊近況

英國報紙分為高級報紙和大眾報紙:高級報紙篇幅較多,報價較高,版面嚴謹,以國內外新聞報道和評論為主,讀者大部分是上層人士和知識階層。大眾報紙篇幅較少,報價較低,版面夸張、潑辣,主要內容是黃色新聞和娛樂材料,讀者大部分是工人,其次是小資產階級、職員和城市平民。

(1)《泰晤士報》

雖然連年虧損,設備陳舊,聲望和地位遠不如以前,但仍不失為英國最重要的報紙,在國際上也還享有一定聲望。

1981年,該報出售給默多克。他曾以書面形式保證不干預《泰晤士報》的編輯方針,但實際上在內容、形式上都有一定變化:圖片增大、人情味新聞和犯罪新聞取代了部分嚴肅的新聞報道,加強了評論和體育報道。

(2)《每日電訊報》

1855年創辦于倫敦,是英國第一家廉價報紙。二戰前,因堅決反對綏靖政策,使它聲譽日隆;二戰后,成為銷數突破百萬份的“高級日報”。

該報比較重視國際報道;編輯方針是嚴肅性新聞和人情味新聞相結合;為滿足讀者的多種需求,辟有金融、科學等許多專欄;讀者以中產階級為主。

(3)《衛報》

原名《曼徹斯特衛報》,創辦于1821年,是一家地方報紙,后來逐步發展成為全國性報紙,1959年改為現名,屬“斯科特托事部”所有。1964年編輯部遷往倫敦。

該報創辦以來一直充當自由黨的代言人,二戰前,反對綏靖政策,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中反對政府的殖民主義態度。讀者多為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

(4)《金融時報》

創辦于1888年,主要報道金融、財政、工商業消息和與經濟有關的國內外政治動向,是一張全國性經濟金融報紙。政治上傾向保守,是倫敦金融界的喉舌。除在倫敦出版外,該報還在世界其他地方有多個衛星傳真版。

該報注重國際新聞報道,評論風格嚴肅。經常附加特刊,介紹世界各國政治情況和經濟發展的統計材料,在國內外金融經濟界具有一定權威。在訂戶方面“重質不重量”,主要追求訂戶的“權威性”,而不太注重發行量。

該報還有一個子公司,名為金融時報商業情報公司,專門收集和報道世界各地經濟信息,并出版一套期刊,分門別類報道各種產業信息,影響很廣。

(5)《太陽報》

英國當代通俗報的典型,是英國銷量最大的日報。該報1996年由默多克買下的《每日先驅報》改造而成。它面向下層社會讀者,以刺激性、揭丑性新聞為賣點,利用特大醒目標題制造視覺沖擊效果。

4.主要雜志

(1)《經濟學家》(The Economist)

英國最有影響、最富權威的大型綜合周刊,1843年創辦于倫敦。最初以商人為主要讀者對象,后來約請各國部長、金融界、工商界知名人士和著名經濟學家為該刊撰稿,現已成為一家內容廣泛的國際性刊物,主要刊登有關國內外政治、經濟的評論和報道,反映壟斷資本集團的意愿,和英國金融界保持密切聯系。該刊語言深奧,讀者主要是各國政界、經濟界人士。

經濟學家報業公司還附設經濟學家情報公司——世界最大的專門搜集、分析并提供經濟信息的國際經濟情報機構。

(2)《新政治家》(New Stateman)

1934年由《新政治家》和《民族》合并而成,在倫敦出版,是工黨左翼刊物,經常刊登評論國內外事件的文章,讀者多為知識界人士。

七、通訊社

1.路透社

(1)路透社的成立

路透新聞社(Reuters)1851年創辦于倫敦,是世界上資格最老的通訊社之一。最初只限于向銀行、公司、交易所、股票商出售發布商業新聞,后來開始報道與經濟有關的軍事、政治、外交等消息。

(2)路透社的發展

早期,路透社降低每月稿費,采用最先進的通訊工具,竭力獲取其他報社記者無法采到的最新消息。1865年,路透辦事處改為路透電報公司,同時經營電報和通訊業務。隨著電纜線路的延伸,該社的業務也擴展到東南亞、澳洲和南美。

1870年,路透社與哈瓦斯社、沃爾夫社以及現在的美聯社締結了劃分采訪和發布新聞范圍的”三社四邊協定“。根據協定,路透社劃分到的地盤有大英帝國、埃及、土耳其和遠東。

(3)路透社的改組

1916年路透社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1925年,英國報聯社成為其主要股東;1941年路透社改組,報聯社與倫敦報紙發行人協會聯合共有路透社。

改組的主要內容:路透社永遠不得為任何個人、集團或黨派所有;路透社永遠保持其公正、自由與獨立的精神;路透社依照契約,供給英國、英聯邦、殖民地及世界其他國家的報紙、通訊社確實可靠、不偏不倚的消息;除維護新聞界的利益外,其他各界的利益也應注意;應努力發展業務,以保持該社在任何情形下居世界通訊社的領導地位。

隨著國外一些通訊社相繼加入該社的經營管理,路透社逐漸發展成為一家跨國公司。1984年起,該社公開出售部分普通股股票。

(4)路透社的現狀

路透社在世界各地設有分社、記者站、辦事處,用英、法、德、意、日等多種文字向多個國家和地區播發文字新聞和經濟信息、圖片、新聞照片、音像新聞等,并建立了以倫敦為中心的全球通訊網絡。國內外訂戶包括新聞媒介、公司、銀行、研究機構、代理人等,利潤可觀。

(5)路透社的業務特色

向報社、電臺提供時事新聞。涉及面廣,素有“迅速、干練”之稱。

向世界各地銀行、經紀人和工商企業提供經濟新聞。這是路透社的傳統項目,經過不斷革新、完善,現在它是世界經濟信息的最大供應者。路透社的經濟新聞在世界上享有一定地位,并日漸成為該社的主要收入來源。

(6)網絡時代的路透社

路透社通過網絡提供各種各樣為互聯網設計的服務,包括:為特定的讀者提供精心編排的新聞報道、中介產品和服務、空中貨運信息服務、媒體世界這四類。

2.報聯社

全稱報紙聯合社,創辦于1868年,屬倫敦以外的英國主要報紙和愛爾蘭報紙聯合所有,總部設在倫敦。該社的業務內容及特色包括:

(1)擁有路透社的大量股權,與其有密切的業務往來。

(2)是一個非盈利的合作性組織,業務盈余均用于擴充設備,加強通訊組織。

(3)專門收集英國本土的新聞,向國內各新聞單位及國際性通訊社供稿,有綜合性消息、議會新聞、立法司法、財政經濟等,用國內消息與路透社交換國際新聞。

(4)該社的宗旨是:正確報道一切足夠的消息,從無偏見;并將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傳給訂戶,從不批評。

(5)報聯社的“新聞文檔”服務業務,可通過電話或“電視文字”終端向傳媒訂戶提供可視讀的國內、國際新聞。

3.交換電訊社

成立于1872年,是一家私人通訊社。總部在倫敦,在全國各地設有50多個分社,負責提供一般國內外消息、國會消息、股票行情、詳盡的商業消息、體育消息與“聯合通訊社”聯合報道的各種消息。1965年后,專門提供金融、商業和體育消息。

該社是唯一有權從倫敦證券交易所直接向外發報的通訊社,所提供的經濟新聞和統計資料在英國實業界頗受重視。

八、廣播電視事業

英國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既早又快,其發展歷程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1.獨家壟斷時期

1922年10月,馬可尼公司聯合西方電氣公司等另外五家無線電企業組建了民營的英國廣播公司,其收入來源于出售收音機附加費和收聽執照費。英國議會鑒于廣播影響巨大,決定采用公共企業的形式來經營。1927年元旦,英王頒布“皇家約章”,將其改組為公營的英國廣播公司(BBC),授予它在全國進行無線電廣播的特權,該特許狀一直持續到60年代。

隨著BBC挺進電視業,英國于1934年成立電視委員會,負責規劃全國電視事業發展。1936年,BBC在亞歷山大宮建立了第一家電視臺,成為英國電視事業的開始。

2.“雙頭壟斷”時期

針對廣播電視被BBC壟斷的現象,英國于1952年發起了“壓力運動”,成立了“大眾電視委員會”,強烈呼吁建立商業廣播電視機構。他們認為BBC的壟斷限制了言論自由,減緩了廣電事業的發展,而競爭能提高節目質量、增加機構活力。1954年,議會通過《電視法案》,允許建立商業廣播電視機構。

(1)獨立廣播公司的建立

1955年9月22日,獨立廣播公司倫敦電視臺首次播放節目。它的建立標志著英國出現第一家靠廣告收入和出售節目而維持經營的商業性廣播電視公司。

1972年議會決定開放商業廣播,獨立電視局改名為獨立廣播局(IBA),同時管理商業電視和廣播。1973年第一家私營電臺(倫敦廣播公司)開播,BBC壟斷廣播的局面也被打破。

獨立廣播公司在觀眾和聽眾中產生了廣泛影響。因此,人們把這種格局稱作BBC和IBA的“雙頭壟斷”。

(2)面對競爭的英國廣播公司

1967—1971年,BBC對國內節目進行了改編,以迎合不同受眾的接收期待。

1964年,BBC增設電視二臺,使電視節目互為補充1967年,第二套節目正式播出彩色電視節目。1969年第一套節目也開始播出彩色電視節目。

3.競爭時代

(1)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后,新傳播技術的應用使衛星電視和有線電視發展起來,BBC和IBA在內容和規模上的競爭表現得更為激烈。

內容上:1974年BBC開辦圖文電視《看事實》,IBA馬上開辦了《預言》;1985年1月BBC的晨間電視《早餐時間》首次播出,IBA在2月開辦了同樣的節目《早安,英國》。

規模上:BBC的地方電臺從最初的24個增加到1987年的39個,IBA于1988年擴建了3個覆蓋全國的電臺網和數百個新的社區臺。

(2)新興的衛星電視臺的競爭

衛星電視通過衛星向國內、鄰國電纜電視網或備有專門接收裝置的用戶傳送節目。其中有兩家最為引人矚目:

超級電視臺。1987年由獨立電視網創辦,通過歐洲衛星日夜向英國和其他西歐國家播送新聞和娛樂節目,經費主要來自廣告。1993年被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買下。

空中電視臺(sky TV)。屬默多克旗下,前身是1983年開播的“空中頻道”,是英國第一家衛星電視頻道,1989年改用現名。1990年兼并了英國衛星廣播公司,成立英國空中廣播公司,有電影、娛樂、體育、新聞等多個頻道。

4.未來走向

英國廣播電視事業還將在一定時期內保持商業性和公營性的區分,前者以廣告為主要經費來源,后者以執照費為主要經費來源。

有線電視、衛星電視和地面電視之間的資金流動、節目互換加強,有可能導致地區性壟斷的形成。多元的廣播電視生態格局,將使觀眾自由選擇極其豐富多彩的節目內容。

推薦閱讀
  1. 西南大學820古代漢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2. 2019年成人高考專科起點升本科《政治》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3. 金瑜《心理測量》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4. 2020年保險碩士《435保險專業基礎》[專業碩士]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5. 李彬《全球新聞傳播史(公元1500—2000年)》(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6. 2014年CFA中文精讀(LevelⅠ)5固定收益證券、衍生工具和其他類投資【含2011~2013年真題及詳解】
  7. 2014年國際貨運代理《國際貨運代理專業英語(含英文單證)》歷年真題及詳解(含2010~2013年真題)
  8. 朱永濤《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入門》(第2版)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9. 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實務(中級)》(2016年修訂版)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10. 康華光《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部分》(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1. 尹翔碩《國際貿易教程》(第3版)筆記和習題詳解
  12. 丁法章《當代新聞評論教程》(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3.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經濟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國際經濟學部分)》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模擬試題詳解】
  14. 王福川《土木工程材料》(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15.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806經濟學(宏、微觀)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陕西省| 泊头市| 华池县| 漠河县| 叶城县| 宁波市| 望谟县| 上杭县| 炉霍县| 马边| 马鞍山市| 买车| 兴安盟| 青川县| 华亭县| 朔州市| 通河县| 临沂市| 松溪县| 大洼县| 定南县| 视频| 望谟县| 鄯善县| 阳泉市| 北宁市| 肥城市| 鄱阳县| 讷河市| 辛集市| 石柱| 特克斯县| 嘉黎县| 宜章县| 宁化县| 乐安县| 绥中县| 错那县| 通榆县| 莎车县| 沈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