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超然《外國新聞傳播史》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6284字
- 2020-11-15 12:32:47
5.3 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一、概念題
1.第四媒體(復旦大學2005年研)
答:第四媒體是指因特網,即將它視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發展起來的,并與大眾傳播媒體并存的新的媒體形式。它包含了人類信息傳播的兩種基本方式,即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具備海量信息、傳播迅速、信息檢索、超越時空限制、交互性及小眾化等優勢。互聯網的崛起給傳統的大眾傳播環境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1998年5月,在聯合國新聞委員會年會上,因特網被正式承認為“第四媒體”。
2.www網站(北大2002年研)
答:www網站是World Wide Web(環球信息網)的縮寫,也可以簡稱為web,中文名為“萬維網”。www網站起源于1989年3月,是由歐洲量子物理實驗室CERN(the European Laboratory for Particle Physics)所發展出來的主從結構分布式超媒體系統。通過萬維網,人們只要使用簡單的方法,就可以迅速方便地取得豐富的信息資料。
3.P2P技術(清華大學2007年研)
答:P2P技術又稱為對等網絡(Peer to Peer)技術,是一種網絡結構的思想。P2P技術主要指由硬件形成連接后的信息控制技術,其代表形式是軟件。它與目前網絡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客戶端/服務器(Client/Server)結構(也就是www所采用的結構方式)的一個本質區別是,整個網絡結構中不存在中心節點(或中心服務器)。在P2P結構中,每一個節點(peer)大都同時具有信息消費者、信息提供者和信息通訊等三方面的功能。P2P網絡中每一個節點所擁有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對等的。
4.門戶網站(人大2005年研;復旦大學2005年研)
答:門戶網站是指通向某類綜合性互聯網信息資源并提供有關信息服務的應用系統。門戶網站最初提供搜索發動機和網絡接入服務,后來由于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門戶網站不得不快速地拓展各種新的業務類型,通過門類眾多的業務來吸引和留駐互聯網用戶,使得目前門戶網站的業務包羅萬象,成為網絡世界的“百貨商場”或“網絡超市”。
5.流媒體(Streaming Media)(北大2007年研;社科院2005年研;南京大學2004年研;清華大學2003年研)
答:流媒體(Streaming Media)是指在網絡中使用流式傳輸技術的連續時基媒體,即在因特網上以數據流的方式實時發布音、視頻等多媒體內容的媒體。音頻、視頻、動畫或者其他形式的多媒體文件都屬于流媒體之列。Flash動畫就是流媒體的一種形式。流媒體技術(或稱為流式媒體技術)是把連續的影像和聲音信息經過壓縮處理后放到網絡服務器上,讓瀏覽者一邊下載一邊觀看、收聽,而不需要等到整個多媒體文件下載完成就可以即時觀看的技術。流媒體是流媒體技術的核心和體現。
6.德拉吉報道(The Drudge Report)(南京大學2005年研)
答:德拉吉報道(The Drudge Report)是指美國個體新聞工作者麥特·德拉吉獨自創辦經營的郵件報道。1998年1月,德拉吉通過《德拉吉報道》搶先在傳統平面媒體之前,向幾萬訂戶發送了有關克林頓總統與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性丑聞的報道,無意中掀起了美國新聞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緋聞報道狂潮”,一時民意洶涌,輿論興奮,由此推動的漫長訴訟幾乎將美國總統逼到了懸崖邊緣。這次事件是以互聯網為手段進行政治表達的典型案例。
二、簡答題
1.觀點討論:網絡會取代傳統媒體;網絡不會取代傳統的媒體,更多的是與傳統媒體進行聯合。(武大2003年研)
答:對這一觀點的評價如下:
(1)網絡媒體具有傳統媒體不可比擬的時效性、超規模的海量存儲能力、全球化的超越時空的能力、更有效的互動交流性、網絡信息檢索的方便快捷性等優勢。這些優勢對傳統媒體構成了威脅和沖擊,是對新聞傳播理論和實踐的改寫。
(2)傳統媒體也有網絡不能替代的特點,比如報紙的深度性、電視廣播的不受文化水平限制、更廉價、操作更簡單等特點。同時傳統媒體也在努力融入網絡,積極創辦自己的網站。
(3)直至目前,由于受眾的閱讀習慣、經濟條件、文化素質等方面的瓶頸限制,網絡媒體不可能取代傳統媒體,更多的是與傳統媒體進行聯合,發揮整合優勢。
因此,第一種觀點夸大了網絡的傳播優勢,是錯誤的。第二種觀點較為合理。
2.網絡上的即時通訊軟件給人們的傳播行為帶來了什么變化?(清華大學2005年研)
答:網絡上的即時通訊軟件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QQ、MSN、SKYPE、網易泡泡等工具的普及,圖書館在線咨詢、遠程醫療在線問診、電子商務中的在線交易還有日益發展的遠程教育等。網絡即時通訊工具是人們接受信息和傳遞信息的一種媒介,它打破了地理范圍對人們身體的束縛,為人們的互聯網絡生活創造了全新的“多媒體”景觀。虛擬空間中人在從事傳播行為時的表現會不同于現實空間:
(1)即時通訊軟件在傳播方式上屬于人際傳播的范疇。而其傳播過程中受者的身份也有明顯的特點:其受者不僅是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已經與傳者建立了某種形式的較強的社會聯系的人。
(2)在使用即時通訊軟件進行溝通交流時,雙方的身份均是平等的“參與者”身份,雙方的互動更加直接而頻繁,對于強化“作為參與者的自我”的網絡形象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
(3)網絡人際傳播就是依賴網絡這一特定媒介而進行的非面對面的交流活動,是和傳統的面對面的人際傳播相對應的傳播形式。而從人際傳播的角度看,當雙方不進行直接交流時,可以克服羞澀心理,更加敞開心扉。因此,通過即時通訊軟件進行人際交流可以幫助使用者更快地進入思想交流的實質階段。文字便于清楚地表達深刻的思想,這可能有助于加強傳播的效果。但另一方面,由于人們不能面對面,所以一些輔助性的“語言”不能使用,這又可能削弱傳播的直接性,甚至造成誤解。
3.試述互聯網對新聞傳播的影響。(南開大學2007年研;上海交大2004年研)
答:參見本章課后習題第3題答案。
4.與傳統新聞媒體相比,網絡新聞媒體有哪些優勢和不足?(廈門大學2006年研)
答:隨著網絡新聞事業的產生與發展,它與傳統媒體的競爭也日漸激烈。經過近幾年的討論與實踐,學界和業界已經達成一個基本的共識:網絡媒體有優勢也有不足。
(1)從網絡傳播技術的角度看,網絡媒體的優勢是十分明顯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信息傳播迅速及時。互聯網的觸角已幾乎延伸到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信息在網上的流通已經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傳播極為快捷。而且,網絡媒體的信息發布可以隨時更新,這就把網絡傳播的時效性發揮到了極致。
②全球傳播。任何地方發生的事情,任何國家的任何用戶的觀點,通過網絡可以在瞬間傳遍全球,只要這些信息具有足夠的價值或吸引力,就可能引起全世界的關注。
③海量信息。由于互聯網將全世界的計算機和計算機網絡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無比巨大的數據庫,使網上的信息無所不有,無所不包,故相對于傳統媒體有限的信息量來說,可以說是“海量”的。
④多媒體化。報紙通過紙質媒介利用文字和圖片傳遞新聞,廣播以聲音發送信息,電視借助聲畫播放節目。網絡媒體在數字化技術基礎上,綜合多種媒體形式,實現了信息傳輸的多媒體化。多媒體,是指數據、文本、聲音以及各種圖像在數字化環境中的一體化。借助多媒體技術,網絡媒體能對包括語言、文字、聲音、圖畫和影像在內的各種信息做數字化處理,從而使網絡兼具多種媒體優勢。
⑤渠道開放。從技術上說,網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信息空間,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地在網絡上發布信息,表達意見。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這或許是網絡最具革命性的挑戰。正是網絡傳播的渠道開放性,打破了傳統媒體對信息發布的壟斷,讓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網絡上的傳播者。
⑥交互性強。在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過程中,傳者與受眾是截然分開的兩種角色,前者主動地傳播信息,后者被動地接受信息。即使傳者要與受眾進行雙向交流,也只能極其有限地體現在“編讀往來”、聽眾熱線、現場直播等形式中。而網絡媒體具有強大的交互功能,用戶不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拉出信息,還可以通過在線聊天、BBS、網上論壇及時發送反饋意見,并且會引發更多信息反饋,從而形成強烈的網上意見市場。
⑦檢索方便。網絡媒體在迅速及時地傳遞信息的同時,由于信息量巨大,海量信息能夠得到長久的貯存,加上多媒體文本以超鏈接的方式加以組織,因此具有檢索方便的突出特點。通過超鏈接,或者通過搜索引擎,人們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方便地從信息海洋中檢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有助于人們更深刻、更全面、更完整地把握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和現實意義。
(2)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網絡傳播也有著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信息承載過量。雖然互聯網絡理論上可以容納無窮無盡的信息,但由于信息是通過互聯網上的站點來連接和傳輸,再加上承載信息的電纜、光纜又總是存在著信息容量的限制,必然使整個網站難以承載無法計數的信息流量。即使網絡傳輸暢通無阻,日積月累起來的信息,從四面八方會聚在一起的新聞報道,往往讓用戶掉進信息的汪洋大海。要從中挑選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還耗費大量的精力和心智。
②新聞公信力低。網絡新聞傳播的渠道開放,非正規新聞機構及自由寫手涌現,新聞失實頻發。在為人們提供新聞言論自由空間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新聞的公信力。
③技術依賴性強。網絡傳播具有高度的技術依賴性。首先是對電力的依賴,其次是對計算機網絡設備的依賴,再次是對應用技術的依賴。
5.簡述1998年的“德拉吉報道”(Drudge Report)事件。(清華大學2007年研)
答:1998年的“德拉吉報道”(Drudge Report)事件是指德拉吉憑借對美國總統克林頓的丑聞——“拉鏈門事件”的報道而使《德拉吉報道》一舉成名的過程。這一事件的發生過程如下:
(1)1998年1月17日深夜,麥特·德拉吉向世界各地近5萬名新聞郵件訂戶,發送了一條聳動視聽的新聞,題頭上赫然寫著“世界獨家新聞”。其中的關鍵內容是:“星期六(1月17日)晚上6點,《新聞周刊》雜志槍斃了一條重大新聞。這條新聞將注定動搖華盛頓的基地:一個白宮實習生與美國總統有染。”德拉吉的故事一上網,便以驚人的速度迅速傳播。星期一,《德拉吉報道》又更新了這條新聞,第一次指出莫尼卡·萊溫斯基就是那位白宮實習生,并提供了萊溫斯基的簡歷。隨后,他不斷提供新的信息,引起公眾越來越廣泛的關注。這一所謂“拉鏈門事件”在德拉吉及其博客網站的煽惑下,最終演化為一場攪動世界的緋聞。1998年8月,克林頓被迫承認自己的過失,向全國道歉。
(2)在這一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的1998年,大眾傳播學者瓊·杰爾曼對德拉吉評價道:德拉吉的歷史地位,并不在于他的個人才干,而僅僅在于他較早認識并全力發掘因特網在新聞傳播上的巨大潛力。通過革命性的、空前迅捷的網絡媒介,德拉吉展示了一種新的新聞傳播樣式。在這種樣式里,一個小小的禮品店經理,借助一臺個人電腦,在好萊塢一間狹小房間,通過互聯網單槍匹馬地聚集起比《時代》雜志更多的讀者,并不斷播發聳動天下的獨家新聞——這一奇跡使新聞傳播史進入網絡時代。
三、論述題
1.有人認為:“網絡新媒體的介入有望使我們進入一個信息平等自由傳播的新時代”,請你談談對這個觀點的看法。(南開大學2006年研)
答:“網絡新媒體的介入有望使我們進入一個信息平等自由傳播的新時代”,其實是一種過于簡單化的“電子烏托邦”的想法,建立在對新媒介某些技術特性的期待的基礎之上,但在新技術方面的觀點并沒有考慮到歷史、政治、文化等現實因素。網絡傳播并不必然導致信息平等自由傳播。
(1)新的媒介技術或傳播工具的確蘊涵著廣泛的可能性
①新的電子媒介的發展為變革人類的傳播活動,為改造人類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技術上的可能性。但是,單純的技術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證理想的社會形態的出現。舉個簡單的例子,電話是一種雙向媒介,但是電話并不保證通話雙方社會關系的平等,相反,通話雙方的社會關系是受到電話系統以外的眾多因素制約的,例如上下級關系、父子關系、勞資雇傭關系等。
②一種理想社會的到來,不僅需要技術上的條件,而且需要更為復雜的社會條件,其中包括社會結構、社會制度的合理化以及人的自身素質的提高等。簡單地斷言某種傳播技術或工具必然導致某種社會形態的觀點是幼稚的。
(2)“電子烏托邦”思想有其歷史淵源
在大眾傳媒發展和普及的初期階段,不少人就對它有過烏托邦式的期待。例如布萊士對報紙在輿論的合理化、理性化以及政治民主化過程中的作用的分析,庫利關于“印刷意味著民主”的斷言等。
但是后來人們發現,大眾傳播技術和工具的普及并沒有必然導致民主和自由,也沒有必然地促進“人性和道德”的發展,相反在一些傳媒相當發達的國家(如德、意、日),甚至出現了極端的法西斯專制和暴政;而在另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人性的退化”反而成了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于是一些學者開始轉向反面,試圖通過對大眾傳播的單向性、強制性的分析來發現大眾傳播與專制或極權主義之間的必然聯系。
(3)各種技術烏托邦思想之間互相矛盾,都缺乏歷史依據和科學依據
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也對現代“電子烏托邦”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美國學者切特羅姆指出,麥克盧漢本人就曾試圖用“部落文化”(口頭媒介)、“脫部落文化”(文字和印刷媒介)、“重返部落文化”(電子媒介)來代替“伊甸園”、“人的墮落”和“重返天堂”,將自己的理論建立在一種“媒介神話學”的基礎上。與庫利的“印刷意味著民主”的斷言相反,麥克盧漢則認為文字和印刷媒介與“人的墮落”相對應。
(4)媒介技術或工具是中性的,其本身并不必然導致某種“社會善”或“社會惡”
歸根到底,媒介工具是人的創造物,重要的是人如何使用它,利用它來傳播什么,達到什么樣的社會目的。從這個角度而言,傳播媒介的社會影響并不僅僅取決于媒介的技術或形式特性,而且取決于掌握和運作它的人和社會組織,取決于它們生產和傳播的信息內容。
(5)從微觀層面看來,網絡也有缺陷
網絡傳播有著即時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動性、多媒體性(媒介融合)等多種優勢,但這些優勢并不意味著平等自由的傳播。這主要表現在:①網絡警察無處不在,新的把關的中間階層逐漸形成,信息的發布和接收并非不受限制;②網絡技術限制是無形的屏障,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利用網絡媒體的機會;③網絡媒體新聞傳播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抄襲復制現象嚴重、公信力不高、容易侵犯知識產權、帶寬瓶頸制約、信息垃圾泛濫等。
2.試闡述你對無線互聯網傳播的前景的看法,并談談其目前存在的發展障礙。(華中科大2007年研;南京大學2006年研)
答:無線互聯網是建立在無線網絡基礎上的互聯網。
(1)無線互聯網傳播的前景
無線互聯網傳播的前景可觀。無線互聯網完全打破了傳播的時空限制,真正實現隨時隨地傳播。中國無線互聯網始于2000年之后,“移動夢網”和“互動世界”兩家運營商的移動網站相繼成立。2004年,國內第一個獨立于兩大運營商之外的獨立免費WAP門戶網站——3G門戶出現,隨之而來的是超過萬家的WAP站點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相比PC互聯網的規模,中國無線互聯網還處于起步階段。
WAP終端的日益普及以及國內獨立WAP網站的驚人發展,直接推動了中國無線互聯網用戶數量的激增。新媒體的興起,手機資訊及其視頻直播隨時隨地的便利性,吸引了無數“拇指族”,無線互聯網逐漸成為中國上億年輕人獲取資訊和娛樂的第一渠道。
有線互聯網是用一臺電腦連在ADSL上,或者寬帶上,可以在一些固定場所滿足信息需求。有線互聯網培養了用戶的信息需求之后,用戶會提出更高的需求,即隨時隨地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無線互聯網。
(2)無線互聯網傳播目前存在的發展障礙
《中國無線互聯網(WAP)發展狀況調查報告》指出,目前制約WAP應用的瓶頸主要有三個:①WAP網站太少,內容貧乏;②WAP的上網速度為眾多用戶所詬病;③資費過高。
國內的無線互聯網產業鏈的完善需從以下方面做起:一是WAP網站應進一步創新應用和內容,爭取市場優勢,而不是以同質化競爭來“血拼”;二是作為網絡運營平臺的電信企業,也應明確自身定位,遵循市場規律來規范市場秩序。這樣,移動運營商、獨立WAP門戶和無線技術、服務提供商這三股力量才能擰成一股繩,形成強大的合力,推動整個無線互聯網市場飛速發展。
- 丁柏銓《新聞采訪與寫作》(修訂版)筆記和典型題詳解
- 2020年杭州師范大學政治與社會學院公共政策學考研全套資料
-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714藝術學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全國名校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考研真題(含復試)匯編(含部分答案)
- 2020年考研數學(一)考試大綱解析
- 查錫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第8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經典教材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大連理工大學877經濟學原理考研模擬試題及詳解
- 黃楠森《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無機化學教研室《無機化學》(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上冊)
- 2018考研歷屆數學真題題型解析(數學三)
- 程守洙《普通物理學》(第5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16小時高清視頻】
- 2020年微觀經濟學考研全真模擬試卷及詳解
- 中山大學國際翻譯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4年國際商務師《國際商務理論與實務》歷年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