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考點歸納、習題詳解、考研真題
- 圣才電子書
- 4141字
- 2021-02-09 14:44:22
1.4 名校考研真題詳解
一、名詞解釋
1.稀缺(scarcity)[安徽大學2016研;中央財大2000研]
答:經濟學中的稀缺是指在給定的時間內,相對于人的需求(欲望)而言,經濟資源的供給總是不足的。一方面,人類對經濟物品的欲望是無限的;另一方面用來滿足人類欲望的經濟物品是有限的。故存在著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欲望與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
人類消費各種物品的欲望是無限的。不付出任何代價可隨意取得的滿足這種欲望的物品,稱為自由物品,如陽光和空氣。但絕大多數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為世界上的資源(包括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有限,這種有限的、為獲取它必須付出某種代價的物品,稱為“經濟物品”。相對于人類的無窮欲望而言,經濟物品或生產這些經濟物品所需要的資源總是不足的。正因為稀缺性的客觀存在,就存在著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的欲望與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這樣,就導致經濟學家們從經濟學角度來研究使用有限的資源來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
經濟學研究的問題和經濟物品都是以稀缺性為前提的。從稀缺性出發,經濟學一般認為,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研究任務就是:“研究人們如何進行抉擇,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產性資源(土地、勞動和資本品,如機器、技術知識等)來生產各種商品并把它們分配給不同的社會成員提供消費。”同時,對稀缺資源的認識應從動態的觀點來認識。
2.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四川大學2006研;杭州大學1998研]
答: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對稱,是主要以家庭、廠商(企業)和市場等單個經濟主體及其相互關系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是以市場經濟中各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和經濟規律作為考察對象,研究單個生產者或企業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生產商品和勞務以獲取最大利潤,以及單個消費者或家庭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貨幣收入購買商品和勞務以獲取最大滿足的學科。因此,微觀經濟學的核心內容是論證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原理。微觀經濟學采用個量分析法。個量是指與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相適應的經濟變量,如單個生產者的產量、成本和利潤,某一商品的需求量、供給量、效用和價格等。微觀經濟學在分析這些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時,假設總量固定不變,又被稱為個量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內容主要包括:消費理論或需求理論、廠商理論、市場理論、要素價格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理論等。由于這些理論均涉及市場經濟和價格機制的作用,因而微觀經濟學又被稱為市場經濟學。從根本上講,微觀經濟學所研究的問題都同市場機制、價格決定有關。當然,它也研究具有整體意義的社會經濟問題,如福利經濟學和一般均衡分析等。但這同樣是以單個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行為為出發點的。
微觀經濟學是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劍橋學派和洛桑學派的理論觀點演變而來的,歷史較久,像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論、龐巴維克的邊際效用價值論等,都是微觀經濟學的重要理論基礎。20世紀30年代以來,一些英美經濟學家對以完全競爭為條件的劍橋學派和洛桑學派的理論觀點進行了修正、補充,從而形成了現代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在分析市場機制的某些具體作用形式方面,提出了一些能夠反映商品數量關系的理論觀點和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現代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如果不理解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和經濟規律,就無法正確理解社會的整體經濟活動。
二、簡答題
1.你如何理解“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理性行為的科學”[北師大2007研]
答:(1)經濟學是研究人類某些具有穩定行為的科學,它對人的行為的研究不同于其他一些行為科學,它以一些基本的假設行為作為其分析經濟問題的出發點。經濟理性主義,是西方經濟學在進行經濟分析時的一個基本假設,也稱為理性人假設,或經濟人假設。
(2)理性人是經濟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設為是利己的,總是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逐和獲取自身的最大的經濟利益。這樣,人們做出經濟決策的出發點,就是私人利益,每個人都尋求個人利益極大化,而不會做出于己無利的事。
經濟人假設包括以下內容:①在經濟活動中,個人所追求的唯一目標是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例如,消費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滿足;生產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利潤;生產要素所有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報酬。這就是說,經濟人主觀上既不考慮社會利益,也不考慮自身的非經濟利益。②個人所有的經濟行為都是有意識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經驗型和隨機型的決策。因此,經濟人又被稱為理性人。③經濟人擁有充分的經濟信息,每個人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經濟活動的條件與后果。因此,經濟中不存在任何不確定性,獲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④各種生產資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門之間、地區之間流動。
經濟人的利己主義假設并不等于通常意義上所說的“自私自利”,即該假設并不意味著這些市場活動個體只會關心自己的錢袋子,相反,他們會在孜孜以求地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過程中,自然地、必然地為社會提供最優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客觀地實現一定的社會利益。
(3)經濟理性主義假設是經濟學分析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它存在于幾乎所有的經濟學理論之中。因而現代經濟學可以理解為研究人類理性行為的一門科學,尤其是研究人們如何在稀缺的資源約束下進行理性選擇的一門科學。
2.試概述微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并說明微觀經濟學研究的中心問題。[華中科大2005研]
答:(1)微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微觀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市場經濟中的單個消費者(或稱家戶、家庭)和生產者(或稱廠商、企業)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他們的消費決策或生產決策,來說明消費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的決定及其變動,進而說明稀缺性的資源如何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微觀經濟學的理論目的是為了論證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原理,這只“看不見的手”就是價格機制。因此,微觀經濟學又被稱為價格理論。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為:①經濟行為個體是進行自由的、分散化決策的理性經濟人,即消費者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生產者追求自身利潤的最大化。②完全競爭和完全信息。
微觀經濟學從這兩個基本假定出發對上述問題的解決就構成了它的主要內容,具體包括:①供求規律;②消費者行為理論,構成消費品價格決定的需求方面;③生產者行為理論或廠商理論,構成消費品價格決定的供給方面;④生產要素的價格決定理論或分配理論;⑤一般均衡理論;⑥福利經濟學;⑦市場失靈和微觀經濟政策。
微觀經濟學對單個經濟單位的考察,是在三個逐步深入的層次上進行的,而這三個層次都與價格因素有關:
①第一個層次是分析單個消費者和單個生產者的經濟行為,它分析單個消費者如何進行最優的消費決策以獲得最大的效用,單個生產者如何進行最優的生產決策以獲得最大的利潤。這里面都涉及價格問題,對消費者來說,其消費必須考慮到自己的預算約束問題,預算約束問題使消費者不得不考慮自己所要消費的產品的價格水平是否可以接受。對生產者來說,他的生產決策也必須考慮到產品當前的價格問題,高價格會使其增加投資,增加產量;低價格會使其減少投資,減少產量。
②第二個層次是分析單個市場的價格決定問題。單個市場的價格決定,是作為單個市場中所有的消費者和所有的生產者的最優經濟行為的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出現的。在第二個層次中,價格是核心。
③第三個層次是分析所有單個市場的價格的同時決定。這種決定是作為所有單個市場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出現的。單個市場的核心是價格,那么多個市場的核心仍然為價格。產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的循環流動可以通過圖1-1描述。
圖1-1實際上是微觀經濟學的一個鳥瞰圖,從圖1-1可以看出產品市場均衡與生產要素市場的均衡是微觀經濟學中市場均衡的核心。而這個市場均衡與否的杠桿就是價格,通過價格可以使一個市場的供給與需求達到平衡。一個市場的供給與需求是通過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來決定的,這就必然涉及到消費者行為和生產者行為問題。需求曲線就是消費者行為的一種體現,在這條曲線上表示了在一定的價格水平下,消費者所愿意并且能夠消費的產品數量,這個產品數量就是保證其效用最大的數量。對于供給曲線而言,這條曲線表示了在一定的價格水平下,生產者所愿意并且能夠供給的產品數量,這個產量就是保證其利潤達到最大的產量。因此,價格在消費者與生產者的決策中是至關重要的。
圖1-1 產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的循環流動圖
通過圖1-1還可以看出,生產要素市場的供給與需求所決定的價格決定了消費者的要素供給和生產者的要素需求,而產品市場的供給與需求所決定的價格決定了生產者的產品供給和消費者的產品需求。正是價格最終使整個微觀經濟學得以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使微觀體系得以順利流轉。
(2)微觀經濟學研究的中心問題
微觀經濟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利用市場機制來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資源配置是指把現有資源用于生產可供人們消費的物品或勞務的過程。由于資源在任何經濟社會中都是稀缺的,因而資源最優配置的機制必須決定資源用于何種物品的生產以及如何實現有效率的生產。另外,在資源的所有權既定的條件下,一定的資源將是獲得產品的唯一途徑。所以,資源配置問題就是決定經濟社會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的問題,從而構成了微觀經濟學研究的中心問題。
①“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選擇既定的資源來生產哪些產品,并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需要。在市場經濟下,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取決于消費者的“貨幣選票”,也就是說取決于消費者的需求。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一種商品的價格越高,分配到用于生產該商品的資源就越多,市場上該商品的供給量就越大。
②“如何生產”取決于廠商的行為。一般情況下,一種產品的生產可采用多種方法,但這些方法有效率高低之分。由于資源是稀缺的,所以采用效率高的方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利潤最大化目標的驅使下,理性的廠商將選擇要素的最優組合,以實現產量既定時成本最小或成本既定時產量最大的目標。
③“為誰生產”在相當程度上是一個收入分配問題。廠商使用要素所有者的要素必須支付一定的費用,這些費用構成了要素所有者的收入。而這些收入又成為作為消費者的要素所有者獲得消費品的基礎。所以,決定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也就決定了社會產品的歸屬。
以上經濟社會中面臨的中心問題的解決是通過市場價格的自由波動來實現的。
- 新編管理會計(第2版)
- 2019年經濟師《旅游經濟專業知識與實務(初級)》過關必做1000題(含歷年真題)
- 網絡營銷(第3版)
- 國有股權管理與運營(修訂本)
- 教育心理學模擬試題集
- 郭風平《中外園林史》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新疆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判斷推理【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英美文學史及精要選讀
- 大學生就業指導與訓練
- 2020年河南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數量關系【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習輔導
- 管理學原理(英文)課程思政案例集
- 工業水處理技術
- 中國政法大學811刑事訴訟法學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16小時高清視頻】
-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334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