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語文課程與教學目標

2.1 復習筆記

語文課程目標是它是語文課程編制、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的準則和指南,也是語文教育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指導和制約著語文教育的一切活動。

一、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

(一)語文課程三維目標的內容

1.知識和能力

(1)知識和能力目標是課程目標結構中的基礎元素,并且在信息化時代,我們應該賦予語文知識和能力新的含義。

(2)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教學,也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學習新知識,使學生在內容與方法的交叉、滲透和融合中開闊視野,獲得適應社會的語文實踐能力。

2.過程和方法

(1)過程和方法是課程目標中最具動態性的元素;

(2)掌握方法,是指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有效學習的方法;

(3)掌握過程,是指讓學生形成、發展學習策略意識和運用學習策略駕馭學習過程的能力;

(4)語文課程要求學生掌握的過程和方法,既是聽、說、讀、寫這些言語活動各自的過程和方法,也是掌握好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課程目標中最重要的元素。

(2)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這是基礎教育重要的內容。

(二)語文課程三個維度目標的實質

1.過程與結果的統一

(1)語文學科知識體系角度

語文學科知識體系的獲得,依賴特定的探究過程與方法論。

探究過程與方法內在于知識體系之中,并隨著知識體系的發展而不斷變化。

語文知識體系只有與相應的探究過程和方法結合,才能使學生的理智和精神世界獲得實質性的發展和提升。

(2)語文學科教學角度

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割裂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排斥學生的思考和個性,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語文教學應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做到強調過程與結果的統一。

2.認知與情意的統一

(1)學習過程是以人的整體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活動和情意活動相統一的過程。

(2)認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學習過程中同時發生、交互作用,共同組成學生學習心理的不同方面,從不同角度對學習活動施以重大影響。

(3)認知因素與情意因素都是學習系統不可或缺的要素。語文教學若只重視認知發展,不重視情意因素的培養,就違背了學生學習的客觀規律。

(4)新課程目標重視情意與認知的統一,突出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要素,符合語文學習的規律,體現了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3.接受性與體驗性的統一

(1)接受性參與是接受主體的求真活動,指向邏輯認知層面,旨在生成人的知識性、技術性、實用性;

(2)體驗性參與是體驗主體的趨善活動,指向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層面,以形成人的道德人格為價值歸宿。

(3)接受性和體驗性都是學生主體性的體現。

(4)現代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在不排斥學生主體接受性的同時,強調學生主體體驗性,以接受為基礎,通過體驗升華精神境界,使接受性與體驗性相統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語文新課程目標分析

(一)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了總目標和階段目標,以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1.語文課程總目標

(1)具體內容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語文課程總目標的表述如下: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與三維目標的關系

前五條目標從語文素養的宏觀著眼,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與“過程和方法”兩個維度上有所側重;后五條目標從具體的語文能力培養方面著眼,側重在“知識和能力”這個維度。語文課程目標的這種側重不是絕對的,三個維度具有相互交融、滲透的關系。

(3)基本精神

總目標是基于人的終身需要及和諧發展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而提出的,其基本精神體現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思想性與審美性的統一。具體有三個方面:

突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突出現代社會對語文能力的新要求;

突出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本質。

2.語文課程階段目標

(1)關于識字與寫字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識字寫字方面,應體現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每個階段有不同的要求。

第一學段要“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要“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第二學段要求“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能“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第三學段強調逐步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要求“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

第四學段要求“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 能“體會漢字書法的審美價值”。

(2)關于閱讀

閱讀教學方面

a.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b.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c.教師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也是閱讀中的對話者。

閱讀過程和方法方面

強調要加強朗讀,而且將其貫穿于各學段的目標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閱讀行為方面

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在感受體驗、整體把握,而不是純理性的、機械的分析。

語文知識的要求和表述方面

應該促使知識向能力方面轉化,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而語感在大量閱讀中才可能獲得發展,課程階段目標盡可能將知識要求轉換成能力要求來表述。

閱讀量積累方面

從閱讀的數量著手,提倡擴大閱讀面,并規定了課外閱讀量。

(3)關于寫作

寫作的階段目標,第一學段稱為“寫話”,第二、三學段都稱為“習作”,到第四學段才稱為“寫作”,以此來降低義務教育階段寫作的難度。

在寫作初始階段的目標設定中,特別強調情感態度方面的因素,把重點放在培養寫作的興趣和自信上。寫作的興趣和自信,來源于在寫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產生的成就感?!?nbsp;

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要重視和鼓勵自由表達,在寫作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倡導寫作的個性化,在每個階段強調不同的內容。強調這些方面,有利于克服學生寫作“假、大、空”的毛病。

在寫作實踐上,不僅在各學段提出寫作次數、字數的量化要求和一系列能力要求,還提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的具體環節:

a.重視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

b.重視在寫作中運用已積累的語言材料。

(4)關于口語交際

口語交際方面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強調情感態度

口語交際,核心是“交際”二字,所以情感態度十分重要,它具體表現為人際交往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如自信心、勇氣、誠懇、尊重對方、有主見、談吐文雅等。

重視實踐

課程標準強調以貼近生活的話題或情境來展開口語交際活動,重視日常生活中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強調重在參與。

重視技能要求

(5)關于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階段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培養探究意識

培養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使他們具有探究的興趣和意識。

學會自主學習

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強調觀察周圍事物,親身體驗,包括自然、生活、社會等各個方面,做到有感受,有發現。

具有合作精神

要求學生主動積極地投身活動之中,善于與他人合作。

形成綜合運用能力

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綜合運用、整體發展,能在多學科的交叉中體現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實際運用,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二)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1.高中語文課程總目標

(1)具體內容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總目標的表述有如下五個方面:

積累·整合

能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會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

感受·鑒賞

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升道德修養。

思考·領悟

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樂于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

應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學習領域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發現·創新

注意觀察語言、文學和中外文化現象,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在探究活動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斷提高探究能力,逐步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

(2)基本精神

突出學生本位,強調形成個性:

強調改變學習方式,鼓勵合作學習;

重視培養審美能力;

強調語文實踐。

2.必修課程目標

必修課程包含“閱讀與鑒賞”和“表達與交流”兩方面的目標。

(1)“閱讀與鑒賞”

認識“閱讀與鑒賞”目標,應把握以下幾點:

重視“鑒賞”

新課標將鑒賞與閱讀并列,并提出四項具體的鑒賞要求:

a.要有積極的鑒賞態度,具備探新求異的精神;

b.鑒賞中外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

c.鑒賞文學作品應有廣闊的社會時代背景,使文學鑒賞的過程成為探索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以及了解人類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的過程;

d.在鑒賞活動中了解一些文學作品的基本特征、表現手法以及有關作品的背景材料。

重視閱讀過程和方法

課程標準提出了一系列閱讀方式和方法,并提出六項基本要求:

a.“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強調在閱讀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有自己的分析判斷,從不同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

b.“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強調最終要“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c.“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以發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d.“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 ;

e.“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朗讀的效果是“恰當地表達文本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對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要求能“誦讀”,并強調要“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f.轉變學習方式,“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同時要“樂于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鑒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g.“學會靈活使用常用語文工具書,能利用多種媒體收集和處理信息”,以便能及時有效地解決閱讀中的問題。

重視文化傳承,提高“文言”要求

具體表現有四點:

a.提升了古代詩詞和文言文的學習目的;

b.加大了學習古典詩詞和文言文的“難度”,把高中文言文教學由過去的“以落實字詞句為目的的串講式教學”轉變為全面落實“三個維度”目標的整體教學;

c.調整了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的教學方向。調整了過去將文言文教學異化為文言詞法、句法教學的傾向,將文言詞法、句法與具體的閱讀實踐結合起來,在閱讀實踐中學習并運用詞法和句法;

d.繼續強調“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把誦讀確定為學習古代詩詞的基本方法;同時強調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并制定出了《關于誦讀篇目和課外讀物的建議》。

開拓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的學習背景

a.過去的閱讀教學存在空間過于狹窄的缺陷,閱讀學習的內容過于限定在“課文”上,二是閱讀學習的場所過于局限在課堂里。

b.以“文本”替代“課文”。作為閱讀學習的內容,不僅僅是作為文本的課文,還應包括課文之外豐富多彩的文本。

c.新課標強調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的有機統一,強調擴大閱讀空間。

(2)關于“表達與交流”

課程目標中對“表達與交流”列出九條要求,這些目標反映了表達與交流的新理念:

強調學生的思想者角色

a.寫作學習的過程,是思想參與的過程;

b.學生的寫作活動,既是一種按照教師教學目標的學習行動,同時也是學生運用自己的思想進行獨立創造的行為;

c.高中作文活動中要強化學生作為思想者的角色,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地觀察并思考社會、人生和自然,逐步形成對社會、人生和自然的認識,為作文提供強大的內驅力。

兼顧寫作活動的雙重目標

a.“為自己寫作”:寫作時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同時使學生在寫作文時不斷審視、校正自己,發展健康精神,促進自我不斷升華;

b.“為不同的讀者寫作”: 強調作文要考慮不同的對象,要有科學理性精神。

強調在作文活動的宏觀過程中培養寫作能力

a.要養成積累生活的習慣

學會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平時多積累素材,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

b.要養成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能獨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結合所學語文知識,多寫多改,養成切磋交流的習慣,樂于與他人相互展示和評價寫作成果。

c.要養成課外練筆的習慣

語文寫作要求一定的速度,通過課外練筆來提升寫作速度。

將口語交際上升到新的高度

語文課程標準在“口語交際”方面要求更多,更高,更明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強調口語交際中的情感態度

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態度是交際雙方形成良好的交際環境的基礎,即要有自信心、有勇氣、誠懇、尊重對方、有主見、談吐文明等。

b.重視口語交際效果

根據不同的交際場合和交際目的,恰當地進行表達,借助語調和語氣、表情和手勢,增強口語交際的效果。

c.突出公開演講式的交際能力

要求演講時,要觀點鮮明,材料充分、生動,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個性和風度。

3.選修課程目標

課程標準規定了 “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和“文化論著研讀” 等五個系列的選修課程,并分別提出了課程目標。

(1)“詩歌與散文”

總體目標: 培養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具體要求:

a.重視鑒賞

要閱讀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其內涵,探索其豐富意蘊,領悟其藝術魅力,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 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特征,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b.重視量的積累

要適當增加詩歌與散文的閱讀量,能背誦一定數量的古詩文和優美散文,為鑒賞提供基礎。

c.重視運用恰當的方法

應“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閱讀 “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要“學習鑒賞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的意蘊。

d.重視創作實踐

在鑒賞詩歌、散文的過程中嘗試詩歌與散文的創作,有利于加深了解,增進體驗,獲得詩歌散文方面的綜合性學習效果。

(2)“小說與戲劇”

總體目標:培養閱讀各類小說、戲劇作品的興趣,從優秀小說、戲劇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修養。

具體要求:

a.強調恰當運用閱讀鑒賞的方法及重視創作實踐;

b.要尊重、理解作品體現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理解作品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并對作品作出恰當的評價;

c.從不同角度和層面解讀小說、戲劇作品,提高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學寫小說、戲劇評論,力求表達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新穎見解;

d.采用多種鑒賞方式,培養學生閱讀鑒賞的興趣,提高閱讀鑒賞的效果。

(3) “新聞與傳記”

總體目標:閱讀各種人物傳記、回憶錄等作品,把握基本事實,了解主人公的人生軌跡,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斷。同時,要認識傳記作品的基本特征,嘗試人物傳記的寫作。

具體要求:

a.要養成閱讀新聞的習慣;

b.要明確閱讀新聞的要求;

c.要落實寫作實踐。

(4)“語言文字應用”

課程標準列舉了語言文字應用的領域,并提出了要求:

在閱讀領域應用語言文字

要求能綜合運用在語文與其他學科中獲得的知識、能力和方法,讀懂與自己學識程度相當的著作,并展開交流和討論,將其作為一個語言文字應用途徑。

在應用文領域應用語言文字

寫作應用文,要能根據需要,按照格式和要求,力求準確、簡明、得體,培養對事負責、與人合作的精神和嚴謹細致的作風。

在交際領域應用語言文字

增強口頭應用能力,要根據交際的需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和場合,提出話題,敏捷應對,并積極參與演講、辯論、演出、集會等活動,在活動中應用語言文字。

(5)“文化論著研讀”

總體目標:拓寬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培養科學精神,提高文化修養。在文化論著研讀時,要用發展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對待傳統文化、外來文化以及當代文化。

具體要求:

a.整體了解論著內容,把握論著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

b.了解用以支撐觀點的關鍵材料,對論著中的疑點和難點提出自己的見解;

c.借助工具書、圖書館和互聯網查找有關資料,選讀其中的重點章節;

d.注重反思,探究論著中的疑點和難點,樂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e.提高學生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認識水平,使其成為先進文化的傳播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卫市| 亳州市| 科尔| 进贤县| 土默特右旗| 宜昌市| 津南区| 龙岩市| 滨州市| 广汉市| 东乌珠穆沁旗| 乌鲁木齐市| 沾化县| 鄄城县| 德阳市| 石首市| 紫金县| 桃源县| 桐城市| 漳州市| 寿阳县| 曲靖市| 宁陵县| 昔阳县| 龙州县| 崇明县| 洛隆县| 阿拉善左旗| 墨玉县| 临武县| 凤山市| 禹城市| 阳新县| 盐亭县| 江安县| 铜山县| 太和县| 迭部县| 四子王旗| 景洪市| 沅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