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明?!墩Z文課程與教學論》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4370字
- 2020-11-15 13:35:03
第4章 語文課程的教材建設
4.1 復習筆記
一、語文教材的文化品性
(一)民族化
1.內涵
(1)語文教育是一個民族的母語和國語教育。母語包容了民族思想和精神、民族情感與生活,是民族川流不息的生命;
(2)漢民族語言,是漢民族文化的載體和構成部分,也是漢民族的文化精神傳播和發展的途徑,其中浸透著漢民族文化的精髓。
2.對教材的要求
(1)發揮語文教材傳播優秀文化的功能
具體應做到:
①要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情感,使學生能夠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的優秀成果;
②要增強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覺性,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③要在對經典的解讀中,加深對民族先人精神生活的感悟,獲得豐富的內心體驗,接受中華文化的優秀成果,在批判性的思考中不斷提升精神境界。
(2)重視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引導學生培養開放的文化心態、開闊的文化視野,以科學、辯證的態度看待古今中外各種文化現象及其成果,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
(二)時代化
1.內涵
(1)語文教育活動的內容來自廣闊的社會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類文化精神世界的豐富性及其鮮明的時代特征;
(2)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制約著語文教育,要求語文教育必須順應時代的潮流,為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服務。
2.對教材的要求
(1)要做到保持相對的穩定性與貼近時代相統一;
(2)應具有現代意識,反映時代的進步和時代精神;
(3)應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反映先進文化;
(4)反映新觀念,從而使學生接受新思想,形成符合時代精神的價值觀;
(5)反映語言學和語文教育的新成果、新思維,傳遞新知識、新方法。
(三)生命化
1.內涵
(1)教材的功能是“對話者”,“對話”包括人與人、人與世界之間一切以平等、自由及相互開放和相互激發為特征的溝通、體認與交流,精髓是對話雙方的平等、開放、自由、協調以及相互激發;
(2)教材與學習者地位平等,并且具有某種人格化的特征,教材中的知識應具有某種活動力,主動走向學習者。
2.對教材的要求
(1)語文教材應具有一種“召喚力”
①語文教材“召喚力”的含義
a.教材內在的美,飽含一種熱情,召喚著欣賞者的投入,使其敞開心扉,與其展開精神對話;
b.教材能趨向于人并能從精神的深處打動人,具有“嫵媚動人”的特點;
c.語文教材的“召喚力”集中體現在“全人發展”的理念之中,其意義表現在:
第一,幫助學生體認中華文化,熱愛中國語文;增強創新意識和合作意識;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形成對社會和自我積極的態度;
第二,使學生具備適應實際需要的聽說讀寫能力和語文基礎知識,為在社會上良好地生存和發展奠定基礎;
第三,使學生學會運用有效的學習策略,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②語文教材形成“召喚力”的要求
a.要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學生取得成功并且繼續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的前提;
b.要學生在語文實踐中不斷嘗試、運用有效的學習策略,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從而真正掌握學習策略;
c.語文課程內容具有內在的價值,學習的過程包含目標的實現,因此無須通過預先規定的具體、確定的結果來加以證明。
(2)語文教材應具有主動走向學習者、向學習者靠近的姿態與傾向
語文教材主動走向學習者,具體應做到:
①全方位的開放性
a.讓學生以語文教材為切入點,從教材引發,與其他學科和生活結合,通過查找資料、參與社會活動等方式,拓展語文學習領域,突破傳統語文教科書的局限,全方位地學習語文;
b.語文學習內容本身具有開放性,應該啟發學生對各種可能性始終保持開放的態度,促使學生進行多向度的理解與體驗,在相互對話過程中,不斷修正、形成、發展、深化認識。
②靈活的選擇性
a.教材中學習內容和活動的設計應是多樣化的,教師與學生可以選擇并自主安排與設計;
b.教師和學生可以調整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自己有目的、有計劃的探究過程中,逐步形成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意識與能力。
③廣泛的適應性
a.語文學習活動的設計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本地的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為開發各地區語文課程資源提供可能;
b.語文教材還應適應各個學?,F有條件的不平衡性,為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留有余地;
c.語文教材要適合各種層次的教師,在保證實現基本目標的前提下,為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留有空間,并提供條件和機會。
(3)語文教材應具有“境域化”特征
①語文教材設計的要立足學習者的生活與精神世界,重新創造和恢復知識的活力,將知識納入一定的“境域”中;
②教科書的體例、結構及呈現方式,集中反映了教科書編寫的理念。編寫時,要從學習者的角度考慮,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
③語文教材要強調注重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學習專題,這有助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
(四)典范化
1.內涵
語文典范化文化品性集中體現在對語文教材的選文的要求上,主要是指教科書選文要具有時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內涵,文質兼美,豐富多樣,難易適度,并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眼界。
2.對教材的要求
(1)要處理好經典性與時代性的關系
①正確對待和選擇經典;
②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與當代文化現象相接觸,從當代紛紜復雜的作品中開發新選文。
(2)要處理好難易深淺的關系
作品是否適合中學生閱讀,不僅要參考教材編者的意見,更要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謹慎對待。
(3)要處理好價值導向與閱讀興趣的關系
①選文既要有正確的價值導向,又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要精心挑選,用思想境界和審美價值高的作品引發學生閱讀興趣。
二、語文教材建設新理念
(一)人本化
1.含義
教材編寫的人本化是指由知識本位走向人格本位,從知識的人本化和學習的人本化角度,引導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與發展,促進學生完整人格的建構。
2.對教材的要求
(1)教材結構
①具體措施
a.教材編寫應當摒棄過去按照知識能力結構的邏輯組織教材內容的模式,按照學生心理發展的邏輯組織教材內容;
b.打破以知識接受為本位的教材結構,建構以人格發展為本位的教材新體系。
②現實意義
a.有利于學生的心理發展和人格成長;
b.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應用與創新的學習興趣;
c.促進學生內在動機的形成和自我發現、自我建構、自我發展的實現。
(2)教材內容
①要加強人文因素,突出語文教材的文化特征與文化功能;
②要注重文本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③要幫助學生體悟語文的文化內涵文化精神;
④要幫助學生通過對教材的學習,得到心靈的喚醒和人格的建構;
⑤要幫助學生建立做人的基本信念和準則。
(二)整合化
1.含義
教材編寫整合化是指教材內容由板塊割裂走向板塊融合,由學科隔離走向學科溝通,必修教材與選修教材結合,注重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以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
2.對教材的要求
(1)語文構成板塊與各種項目學習因素的整合
①語文構成板塊方面
a.語文教材的編寫應以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為中心;
b.力求做到語言與文學滲透、閱讀與寫作交叉。
②項目學習因素方面
力求使學生對語文的積累與感悟、體驗與探索、品味與思考、應用與拓展、發現與創新等學習因素融會貫通,并將其有序地整合在教材的整體結構之中。
③語文構成板塊與項目學習因素的關系
各語文板塊和項目學習要素之間應相互交叉、高度綜合,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陶冶學生情感,實現的三維整合目標。
(2)跨學科領域的整合
強調跨學科領域知識的溝通,在教材文本的選擇上,要力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融合多種領域知識。
(3)必修與選修教材的整合
強調以人的共同化和個性化整合發展的需要為內在依據,基于把學生作為主體的課程價值取向與目標,強調學科教學與學生發展的有機統一。
(三)生活化
1.含義
教材編寫的生活化即力求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情感,貼近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建構語文與生活相聯系的教材新模型。
2.必要性
具體表現有三點:
(1)語言的發展與思維的發展緊密相連、相輔相成。思維的發展是一種經驗的建構過程,起源于生活中的動作與活動;
(2)語言的習得必須借助于特定的生活情境,語言能力必須包含實質性的生活經驗與價值體驗;
(3)語言的學習是實踐性的,語言學習的途徑應面向生活實際。
3.對教材要求
(1)要著眼于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貼近學生的生活,注入生活內容,創設生活情境,倡導生活化學習,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體悟人生;
(2)要注意選文和其他所用的訓練材料應盡可能來自生活,貼近學生生活與心理發展水平,挖掘它與生活的聯系,在教材中巧妙創設生活情境。
4.意義
(1)能夠突出語文教材的情感性、開放性和整合性特征,有助于學生進行高質量、高效率的語文學習;
(2)能夠喚起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探究和發現的原動力,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實現自我建構。
(四)活動化
1.含義
教材編寫的活動化,是指以學生的活動性學習為主線,體現教材結構的活動性和動態化,使教材結構與活動性學習融為一體,建構活動與發展型教材新體系。
2.對教材的要求
(1)要打破忽視學生主體發展的知識型體系,建構有利于形成語文素養、促進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活動型教材新模型;
(2)要把學生的探究學習、體驗學習、審美學習、參與學習、實踐學習、應用與創新學習的活動作為教材編寫的基點;
(3)要以學生活動性學習為主線,倡導多元化的活動性學習方式,使教材結構與活動性學習融為一體,建構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與發展型教材新體系。具體包括三個方面:
①要將活動性學習引入課程、引入教材、引入教學過程,實現課程活動化、教材活動化、教學活動化;
②要將知識技能教學與實踐性活動學習結合起來,使學生習得人類正確的認識成果,占有人類認識過程的活動方式與活動能力。
三、語文教材建設新模型
(一)綜合型教材模型
1.定義
綜合型教材模型是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突出過程和方法,體現大語文教育觀,強調能力培養的語文教材模型。
2.特點
綜合型教材模型以人教版為代表,它的特點有以下三個方面:
(1)強調綜合性,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包括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等素養的綜合培養;
(2)突出過程和方法,如閱讀鑒賞,就分別按照品味與鑒賞、思考與領悟、溝通與應用三條線索組織單元;
(3)體現了大語文教育觀,打破過去只在語文課堂上、只通過語文課本學語文的思維定勢,力求溝通課堂內外、書本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培養學生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一定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活動型教材模型
1.定義
活動型教材模型指以活動學習為線索、中心和載體,以學生自主學習的視角來敘述、編制教材結構體系,以求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語文的教材模型。
2.特點
活動型教材模型以魯人版教材為代表,它的特點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單元結構簡捷科學、易于駕馭;
(2)教材編寫的宗旨是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展;
(3)設立了主題鮮明、文化內涵豐富的“活動性學習專題”;
(4)選文兼顧時代性、經典性與多元文化性
-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434國際商務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朱永濤《英美文化基礎教程》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最新英語專業考研名校真題集:基礎英語
- 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中國人民大學802經濟學綜合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17小時高清視頻】
- 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434國際商務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6年MBA/MPA/MPAcc管理類專業學位聯考高分指南·MPAcc會計學(第5版)
- 夏清《化工原理》(第2版)(下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經濟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部分)》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模擬試題詳解】
-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新聞傳播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傳播學專業)》題庫【歷年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袁方《社會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贈10套名校考研真題及詳解】
- 曾憲義《中國法制史》(第3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18小時高清視頻】
- 喻國明《傳媒經濟學教程》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全國名校微觀經濟學考研真題及詳解(適用于考卷中僅含微觀經濟學的名校)
- 中山大學國際翻譯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