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一、選擇題: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把所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內。

1.在藝術起源問題上堅持“勞動說”的學者是(  )。[2014年真題]

A.普列漢諾夫

B.克羅齊

C.弗雷澤

D.亞里士多德

【答案】A

【解析】認為藝術起源于勞動的代表人物有畢歇爾、希爾恩、馬克思德索、普列漢諾夫。其中普列漢諾夫在《沒有地址的信》中提出藝術只能起源于“勞動”。

2.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在藝術起源問題上主張(  )。[2013年真題]

A.勞動說

B.表現說

C.游戲說

D.模仿說

【答案】B

【解析】最早系統提出“藝術起源于‘表現’”這種觀點的是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克羅齊認為藝術的本質是直覺,直覺的來源是情感,直覺即表現,因而,藝術歸根結底是情感的表現,尤其是抒情的表現。

3.主張“以美育代宗教”的中國教育家是(  )。[2012年真題]

A.王國維

B.陳寅恪

C.蔡元培

D.梁啟超

【答案】C

【解析】人類對美的追求,往往超過了對真和善的追求。曾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著有《以美育代宗教》,主張“以美育代宗教”,強調美育是一種重要的世界觀教育。

4.馬克思主義美學家普列漢諾夫所主張的藝術起源學說是(  )。[2009年真題]

A.模仿說

B.游戲說

C.表現說

D.勞動說

【答案】D

【解析】普列漢諾夫是俄國和國際工人運動著名活動家,他是最早在俄國和歐洲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家,他主張藝術起源于勞動。

5.最早明確提出“寓教于樂”的美學家是(  )。

A.柏拉圖

B.亞里士多德

C.賀拉斯

D.普洛丁

【答案】C

【解析】“寓教于樂”是古羅馬文藝理論家賀拉斯提出的著名觀點。他認為“詩人的愿望應該是給人益處和樂趣,他的東西應該給人以快感,同時對生活有幫助。”作為一種文藝創作原則,“寓教于樂”要求文學藝術既要以善的內容給人以潛移默化的教育,使人情感凈化,心靈升華;又要以美的形式給人以審美的愉悅,使人獲得精神的滿足,美的享受。

6.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之間存在著不平衡關系,是由(   )提出的著名論斷。

A.馬克思

B.恩格斯

C.列寧

D.毛澤東

【答案】A

【解析】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導言》中曾提出“物質生產的發展例如同藝術生產的不平衡關系”的重要論斷,恩格斯也在一些書信中對此作過多次論述,這就形成了馬克思主義關于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發展不平衡的理論。

7.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   )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A.老子

B.孔子

C.莊子

D.孟子

【答案】B

【解析】《論語·陽貨》中,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意思是:孔子說:“同學們怎么不學《詩經》呢?《詩經》可以激抒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與自然,可以結交朋友,可以諷諫怨刺不平之事。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強調了藝術作品的重要功用。

二、簡答題

1.簡述藝術發展的根本因素。

答:藝術發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最根本的因素就是經濟基礎。

(1)藝術的發展要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和影響。以生產勞動為中心的人們的經濟活動是推動藝術發展的根本原因。藝術的發展根源于經濟基礎的發展,但經濟基礎不是直接地對藝術產生制約與影響作用,而是需要通過各種復雜的中介因素和環節制約與影響藝術的發展,其中包括政治的、社會的、制度的等各方面的因素,正是借助了這些中介,才使得作為時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藝術接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與影響,同時也借助這些中介,藝術又對經濟基礎施加影響。

(2)藝術與經濟的發展有時會有不平衡性,藝術的發展雖然受制于經濟基礎及物質生產的發展,但影響藝術生產和發展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除了經濟的因素之外,還會與社會各個方面的因素有關,它與社會的一般發展和物質生并不是機械的比例關系,也就是說,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的發展之間存在著不平衡的關系。

2.簡述藝術教育與美育的關系。

答:藝術教育與美育的關系是:

(1)美育即審美教育,是指適用審美的方式實施教育,旨在提高人們的審美感受力、審美創造力及審美情趣,以促進其人格的完善及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升。藝術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標則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2)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藝術具有審美認知、審美教育、審美娛樂等獨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等特點,使得藝術教育成為審美教育的主要內容和主要方式。藝術教育主要通過指導人們進行藝術創造、藝術鑒賞等活動,實現美育的最終目標。狹義的藝術教育指培養專業藝術創造者的特定教育。

3.試述藝術起源的“多元說”理論。

答:(1)“多元說”認為:藝術的發生經歷了一個由實用到審美,以巫術為中介、以勞動為前提的漫長歷史發展過程,原始人類模仿自然的本能(“模仿說”)、表現情感的需要(“表現說”)、游戲的沖動(“游戲說”)也滲透其中,尤其是對于原始人來說更為重要的原始巫術(“巫術說”)與原始生產勞動(“勞動說”),更是在其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2)藝術的起源應當是多因的而并非單因的,歸根結底,藝術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必然產物。雖然物質生產勞動是藝術起源的最根本原因,但是,藝術的產生卻不能簡單地完全歸結為勞動。從勞動到藝術的誕生,經過了巫術禮儀、圖騰歌舞等中介,并且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階段,最后才誕生了純粹審美意義上的藝術。

三、論述題

1.為什么藝術作品能積極能動地反映生活?

答:藝術作品是藝術家運用一定的物質媒介和藝術語言,通過藝術構思和藝術創作,將頭腦中形成的主客體統一的審美意象物態化,創造出來的審美鑒賞的對象。藝術作品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能積極能動的反映生活,原因在于:

(1)藝術創作來源于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

藝術家的創作動因,來源于對生活的實際感受和體驗。藝術反映生活的能動性,往往與藝術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有關。

(2)藝術家在創作中有選擇地反映生活

藝術反映生活的能動性、積極性,還表現在藝術家創作時,經常會按照自己的愿望、理想去剪裁、重組自然和社會的樣態、秩序,使之成為較之生活本身更有情趣、更有意蘊的藝術畫面。藝術家有選擇地反映社會生活,使得藝術作品只反映生活的一角,卻寄寓著藝術家深刻、豐厚的社會理想。

(3)不同藝術家對同一對象的理解和創作存在差異

藝術家用獨特的加工改造的手段去反映社會生活,藝術作品中所表現的一切都是經過藝術家加工改造過的生活。不同的藝術家可以根據同一客觀對象創造出不同的藝術作品,這源自于不同的藝術家有不同的生活道路和生活經驗,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手法。

(4)藝術作品對生活產生能動的反作用

藝術反作用于社會生活是藝術能動性的突出表現。社會生活對藝術的作用是決定性,藝術對社會生活的作用是第二位的。藝術的反作用取決于社會生活的狀況,主要有:當社會生活處于平穩發展階段,藝術的反作用不那么清晰可見;當社會處在激烈動蕩階段,藝術的反作用就顯而易見了。

2.試論述藝術的基本特征。

答:藝術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現為:

(1)形象與理性的統一

形象是藝術活動特有的存在方式。藝術作品作為人的精神產品,依存于一定的物質載體,它必須是直觀的、具體的能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感性存在。每個藝術形象都是以個別具體的感性形式出現的,它把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外部形態和內在特征真實表現出來,有血有肉、有聲有色,使人產生一種活靈活現的真實感。

但形象創造又不能離開理性,理性在分析時代氛圍、遴選素材和題材及構思主題和情節、選擇表現形式等方面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藝術形象必然含有藝術家的主觀情感和思想傾向,而這些正是藝術家長期理性思考的結果。所以透過藝術形象的表層,我們往往可以感受到藝術家對社會、人生深邃的洞察力。

(2)情感與認識的統一

藝術中的情感即審美情感,是一種無功利的具有人類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藝術活動的生成、創造與接受過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時又是藝術創作的基本元素。

藝術家的情感往往通過藝術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現。藝術家反映生活、描繪藝術形象,藝術活動凝聚著他的思想情感、愛憎褒貶,滲透著他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但是藝術活動也包含認識因素,認識在藝術活動中意味著客觀的、理智的反映。在審美情感的深層往往隱含著理性的認識,只是這種理性的認識有時潛伏在藝術家心靈深處,屬于不自覺的流露而已。

(3)審美與意識形態的統一

審美性是藝術區別于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以及意識形態活動的根本標志。審美性是指藝術作品所具有的美學品質和審美價值。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審美理想的結晶,是美的創造的結果。它不僅以情動人,更以美感人,使人得到一種精神上的美感享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至县| 合江县| 德钦县| 罗平县| 塔城市| 利津县| 洛扎县| 满洲里市| 台北县| 铁岭县| 固原市| 霍林郭勒市| 嘉义县| 昌图县| 百色市| 东光县| 阿荣旗| 中西区| 左云县| 合川市| 长乐市| 天津市| 时尚| 通城县| 库伦旗| 镇平县| 永善县| 三都| 犍为县| 澄江县| 桐梓县| 许昌县| 漳州市| 广德县| 会宁县| 民勤县| 定结县| 祁阳县| 长泰县| 八宿县| 准格尔旗|